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米芾《值雨帖》结字赏析与临摹图解

时间:2024-05-20

西泠印社出版社 许晓俊

2023 年10 月(369 期)竞临:米芾《值雨帖》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时人号“海岳外史”“襄阳漫仕”,自号“鹿门居士”。北宋著名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襄阳(今属湖北)人,后迁居丹徒(今江苏镇江)。曾任校书郎、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故人称“米南宫”。米芾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世号“米颠”。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且精于鉴别,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书画自成一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

米芾《值雨帖》行书。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信札一则。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纵25.6 厘米,横38.6 厘米。

释文:

芾顿首早相见值雨 草草不知轴议何 者为如法可换更告 批及今且驰纳 芾皇恐顿首 伯充防御台坐 庭下石如何去 里去住不过 数日也

临习要领:

芾:先写竖画,轻落尖收,横画略粗而上斜。先慢后快,枯笔叠加,折后向左下写第二竖。右短横下斜似点状,牵丝向左下带出,转笔写中横,位置略偏左,行笔快捷。左竖运离上横,且向左下斜,横折钩略宽,折向右下,与左竖形成上合下开之势,中竖上昂而插入上部,使中间笔画交互紧密,收笔向下,形长势远。

顿:左右占地相当,上合下开,中间留白较多,纵向线条呈相向之势。首横方起,先重后轻,提笔上挑连带写竖提,有弧度且向左下行笔,提先向右上再转向左上,牵丝上带,竖折似长提状,中间弧势明显,与右上第一横相连,横收笔接写撇与左竖,有弧度,横折较长,收笔出钩代替末点,内三横一撇用“S”形弧线代替,收笔与下字第一点相连。

首:两点相连,先虚后实,横画较短且上斜,撇、竖连写成一弧线,收笔原路返回上挑写横折,用圆转之法,左右两竖呈相向之势,三短横连写似两点状,收笔向下实连一竖。该字上放下收,上疏下密,上侧左而下倾右,呈一定的摆动感。

早:字形虽小,起笔与上字末笔连写,首竖的形态很长,用笔也较粗壮,横折则较小,特别横用牵丝替代,两短横也用环绕之法,并下带写下部一横,上斜但形态略长,位置偏左,最后一竖向左下斜,以便与下一字呼应。

相:该字的草法有两种写法,本帖中取自章草,左部“木”先横后竖,横短竖长而向左下斜,撇和点在行书中用撇提,草法则用一提。右部“目”则借用左竖,共用一竖,左提与右横折相连,左窄右宽,留出大片空白形成对比,横折收笔向左弧行环绕写内两短横,继续连笔,形似两点相连状,收笔向左下带,写下一字的第一竖。

见:也是草法,竖借用上一字带下之笔,形态向左下斜,折笔写横折,形态较小,先放后收,折笔上挑后环绕(省减三横),接写一撇,最后写竖弯钩,形态大而长,竖向右下斜,横则略上斜,弧行向上出钩,形成上紧下松、左收右放之势,并在右下留出大片空白。

值:因上一字大且重,“值”的用笔整体较粗壮,左右之间留出较大空白。单人旁撇长竖短,相接点偏右,“直”则分两笔写成,撇、折、竖相连,用笔较重,横折较轻,两竖相向,内三横用一弧笔代替,牵丝向左下,最后一横起重收轻,整字左短右长。

雨:笔画不多,字形较大,纵横笔画均伸张其一。首横上斜且短,收笔向左下牵出细丝,顺势写左短竖,稍向左下斜,调锋收笔弧向右上写横折钩,横长而上斜,竖短而向右下斜,钩则用平拖向左后再向上出钩。中竖与首横相交,先轻后重,形态直长,左两点相连取纵势,紧挨中竖,右两点相连取曲势,右部留出大块空白。

草:第二行首字须考虑首行首字之布置,均为草字头,写法不可相同。“草”字用两点一横做开合状,两点距离较大,笔断意连,起笔位置比右字略高,横细而上斜,宽度小于两点,上部舒展。横末牵丝下连写竖,横折较小,环绕下带,下横略粗而上仰,与“日”靠近,末竖偏右,细短劲挺。

不:前一个字用笔细轻,该字则渐重,起笔承上笔意,下按后再折转右行,由重渐轻,稍顿后铺毫写撇,戛然收笔。竖短而略弧,起轻收重,末点偏右,位置靠下,形成参差状。

知:横向取势,左放右收。首撇短粗,横细而上仰,第二横向左远出,与第一横的间距较大,收笔与上横正对,收笔上翻后接写长撇。取横势,点偏右而取纵势,上带写右部第一竖,与左横靠近,竖收笔牵丝向右上,横折远离,横向右下斜,折向左下斜,末横短而相叠于折末,“口”上开下合。

轴:左右占地相当,左伸而略长,纵向伸展,横则略缩。首横短斜,枯笔下带写“曰”部。取斜势,下横略长,收笔逆势上行,长竖偏右,快捷直挺。右部“曰”形态较大,短竖轻细且向右下斜,横折夸张,横先上斜,折再下斜,弧斜向左下,再向左上牵丝写长竖,最后写两短横。

议:是本行中外形最大的一个字,左收右放,左窄右宽。左部点小而短平,横折提取纵势,提特别虚枯。右部两点比左点高很多,两点相连。下面五画连写,三横长短参差。撇、横短而细,把上竖与下竖钩连写一画,上直下斜。再写一提弧而长斜,斜钩起轻行重,收笔上钩,最后一点粗重而偏右。

何:草法的“何”是一笔而成。单人旁用一斜竖,行书中“可”是先横后“口”再写一竖钩,草法则把横与竖钩合连成横折。“口”用一弧线替代。整个字上开下合,刚柔相济。

者:字形特别长而伸向左下,斜中求正。首横略长且上仰,收笔迂回后连带写竖,竖画收笔左挑后下带写第二横,先重后轻,形似提画,撇画先轻后重再出锋,形似兰叶,飘逸流动。下部“日”则形态稍宽以补空疏,竖画与撇相接以求密,横折略长,两短横用一弧线代替,框内上部留空。

为:笔画很多的字也可以一笔而成,“为”字除了第二与第三笔以枯笔断开外,一气呵成,连绵不断。点与撇均取放势,两个横折先放后收,横折钩则用较大弧线形成环状,四点用省减法,出锋下带与下字实连。该字中间收紧以求密,上下放开求疏朗。

如:属于典型的纵横取势法,左密右疏。撇点相连,两个斜线构成一个弧线,撇则与横相连,三笔相交分割成几个小空间,使左边的下部密不透风。右部“口”在行书中常用两点或横折替代,形成疏朗的大空间,最后一笔形成横势伸展,与起始纵势形成鲜明的对比。

法:三点水的写法较特别,第一点纵势切入后如撇法向左行笔,接着再向左下按笔出锋,有一波三折之变化,后两点则相连,一纵一斜,使字内形成一个大空间。右部则一笔写成,三个横向线条由斜渐平,三个斜向线条角度不同,左下合而右上开,最后一笔还有弧度,整字左收右放。

可:笔画少而字形也小,横画稍粗,起重收轻,上斜幅度较大,收笔出锋,迅捷利落。第二笔则非常细巧,纵落后向左平拖,略停后转锋按笔向右上行笔,再斜向右下行笔,收笔出锋向左下。上粗下细,上实下虚,上紧下松。

换:笔画多的字可以把字形写大一些,但用笔却可以轻一点。横的起笔承上一字笔势,自右上向下落笔,转纵向按笔后马上横向行笔,取上仰之势,出锋上带写竖钩,横短竖钩则长,用笔细挺,中间略有弧度,出钩向左上后再转向上行,稍停后再写一挑。右部则一笔写成,首撇细挺,横撇与下竖相连,横折收而做环绕状,最后三笔稍长,末点收笔向左下。

更:首横向右下略斜,收笔接写下竖,再接横折,然后以一弧线由下往上环绕,并与竖、横相交,再接写长撇,弧度大而优美,最后一捺取反势,起笔斜切尖锐,行笔直而刚毅,与前面的弧对应,收笔微向右下,再折锋钩向左上方,牵丝带出下一笔。整字上收下放,上密下疏。

告:该字的形态特别小,起笔的细丝与上字相连,呈一弧形,由细渐粗,再圆转连写横画,取上仰之势,折笔连写一竖,稍向左下斜,形似一撇,收笔向左,与下一横连写,形态比上横略长,横末接写下“口”的一竖,取斜势且形态短小,横折较短小,折笔向左下斜且出锋,省减一横。

批:粗细对比明显,疏密布置巧妙,与下一字并笔相连。首横铺毫重按即止,竖钩折锋而起,一按即提,行笔由轻渐重,平拖出钩,向左上微出锋后即连写长提,与右部撇画并用,竖提与左横相叠,提画再与右边撇画相连,“比”的两撇均逆势书写,与提并用,收笔出锋上挑,最后写竖弯钩,起笔尖细,行笔渐重,收笔下带。

及:画虽少而形大,笔画间尽量相交以避太疏。撇的起笔与上一字相连,斜而粗重,略有弧势,收笔以枯势与下笔呼应,横画上斜且稍长,折笔直下,不与左撇同势,第二折向下,与第一横方向相反,转折处则用圆转,最后撇画有较大弧度,与首撇直势区分开来,最后一捺与两撇均相交,形态长且有弧势,向右下放。

今:用笔圆润,简洁明快,首撇粗重,藏起中行,收笔微出锋,捺画略短,取反势且直行,撇长捺短,点的起笔自撇中部位置,取横势,横折偏下,形态宜小。整字左放右收,左密右疏。

且:竖的起笔承上笔意,方起圆收,曲头向左下,呈向势且略长,横折的起笔比左竖稍高,横较短且弱,折转圆润,纵笔有弧势,与左竖相向,收笔向内环绕一圈,代替两短横,下横长且上斜较多,用笔圆润浑厚。

驰:“驰”为草书写法,首笔取横势,略向上斜,第二笔横平折向左下斜,长度相当,再折向右下,形态稍长,再折向左下,角度与上折不同,提与右部横折钩连并一笔,上斜且有弧度,钩向上方后写一竖,粗壮成点状,与横折钩相接而没有相交,最后写竖弯钩,起笔较高,竖向右下略斜,向右下平出,使不出钩,含蓄圆润。

纳:左右对比明显,缩左伸右,左密右疏。左部绞丝旁先伸后缩,首撇特别长,下部略紧,整体向右下略斜。右部竖画与左相接,收笔位置比左低,横折钩较长,内部空间较大,外围呈较大的弧状,撇、点两笔连写,成一竖折状,右撇起笔比左撇更高,用笔更粗重一些,取直势,撇末接点,下部留空,左右之间的上部也留出大片空白。

芾:草书的“芾”字笔顺与行书不同,草字头用两点一横的写法,间距较大,横末牵丝下带逆向写下一横,似一撇状,取仰势向左上收笔,接写中竖,收笔平拖再写横折钩,翻转之外省减左竖。草书中许多笔画及笔顺均是打乱或逆向的,为了笔势连贯或布置的对比变化。

皇:起笔承上笔意,撇与竖连写为长斜笔,横折略细而取长形,收笔环绕代替两短横。下部“王”先横后竖,横画与上部“白”靠近,横末接竖,略斜且细,转笔接写中横,比上一横长,实连最后一短横,横画之间的间距有疏密分布,上下两个部不对正,上偏左而下侧右。

恐:“恐”字草书与行书写法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左上部相同以外,其他均区别较大。右上“凡”部则用横撇代替,下部“心”行书省减为三个相连的点,而草书减少波动幅度后变成了一横。草书一笔写成,横短竖长,提与右部相连成横撇,下带后向左下转笔完写最后一横,收笔下带成一撇,形态较长,上收下放,上密下疏。

顿、首:草书中“顿首”往往连写,好像一个字。“顿”字承上笔意,接写一横,短且粗壮,竖画细到极致,转提上绕时竟然断开了,先向右上再转向左下,弧线细而圆,突停笔后重按逆回向右行笔,再圆转向右下渐按渐行,再直下行笔,最后向左平拖收笔,最后一笔即为“首”的草法,同时也是“顿”的右部。

伯:“伯”的草法与行书区别不大,字形上开下合,左部撇与竖连写成一弧笔,上端斜向左下为撇,下端转向右下即为竖。右部撇、竖同理相连写,横折的横弱折强,似一向势弧笔,收笔上挑后写一横撇,替代两短横。

充:笔画少而字形大的处理方法,多连带和夸张某一笔的长度,可以使其饱满一些。先横后点,点与下部撇折连成一笔,第二横则略短而平,撇画细长,两横一仰一平,上长下短,两斜笔则上短下长,角度不一,竖弯钩的竖则向右下斜,转向平行后出钩向上,形态夸张,最后写一点,取纵势,收笔出锋向左下。

防:行书中左耳旁的横撇弯钩往往省减成横折钩,钩末接写长竖,再转锋向右上实连写点,右横略长,与点断开,下部先写横折钩,横短折弧钩平拖,再上挑接写最后一笔,撇画弧行且取纵势。

御:字形长且伸展,用笔较枯,行笔略慢。双人旁以一竖为之,收笔向右上连写横撇,下横收笔上挑,再写竖提,与右部横折钩并用,省竖画,连带写下部两横,先长后短,竖钩向右下斜,出钩细轻向左,两点相连,上合下开,形似横折钩。

台:撇折较斜,撇略长而横稍短,点小而圆润,竖画向左下斜,横折较平,横长竖短,最后一横略上斜,上下两个部件一纵一横,上部偏左,下部侧右,上下错位以求动感。

坐:字形属于左右对称类型,以中竖为轴,但两边不能处理成一样。两个“人”左低右高,笔意相连,左边“人”撇短捺长,收笔向右上挑出,而右边则撇长而取向下,捺化为点,收笔下带写横,左重右轻,下横略长,中竖最后写,呈向势曲弧。

庭:用笔轻挺劲健,“广”部舒展,“廷”部紧密。点小而圆,与横相离较远,横末接撇,斜而纵伸。下部先写短撇和两横,间距紧密,牵丝相连,横末上钩写竖,与三画均相交,竖收笔向左上牵丝,连写横折折撇,最后写一横,无波磔出捺脚,形似一横,收笔出锋。

下:笔画少又形态小的字,用笔较细挺,这个字总共三笔,重心向右下偏,有动态感。首横尖细切入,略转后向右按行笔,呈上仰之势,收笔略重,顺接写竖,微向右下斜,收笔向左微出锋,最后一点较粗壮,在竖的中上部。

石:起笔自下而上尖入,再转向右下重按,再细右行笔,形方毫铺,横末接写长撇,用笔快捷,出现枯笔,直而尖下。下“口”的两竖上开下合,形态趋扁,左竖与撇相接,横折横细竖粗,最后一横稍长,以稳重心。

如:与前面的“如”一样写法,右边“口”省减成横撇状。首笔撇点连成一弧笔,斜向右下,收笔上挑与第二撇相连,撇画先纵后斜,形长势弧,收笔连写横画,与右边并笔合用,再折向左下方收笔,中间笔画相交后分割出很多小空间,使字形中间密四周疏。

何:上一字的收笔与“何”的起笔并用,向左下斜行,撇、竖接笔构成单人旁,收笔逆上部分相叠,转向写横;略上斜后转的右下斜,渐行渐按,折转向左下行笔,最后环绕一圈向左下出锋,左斜右正,上合下开。

去:字形窄长,横缩竖伸,间距拉开。首横长而上仰,出钩上带写竖,比横的长度更长,直中带曲,第二横更斜且短,与上横形成左开右合之势,撇折之撇与竖角度不同,形成左下合右上开之势,折笔则向右下斜,最后一点下带似横。

里:表示“里外”的时候,是有衣字旁的,有左右结构的写法,这里是上下结构,“里”部在“衣”的中间。该字的笔顺容易错,先写首撇,再写两横,横末上挑写竖,竖出锋上带再写横,折笔后写撇,上部三横由长到短,位置左右错落,竖提略向右下斜,最后两笔均长,撇弧捺直,向右下伸展。

去:字形较长,整体不大,笔画收敛。首横轻而上斜,形态很短,竖画向左下斜,接写第二横,比第一横更短而粗,上斜角度更大,接写撇折,撇长折短,末点似短撇,收笔向左下带出。

住:左低右高,左放右收,上开下合,左斜右正。首撇长而左放,仍取纵势,竖画向右下略斜,相接点偏左,右部首点起笔比撇略高,牵丝下带后先横后竖,略向左下斜,两竖呈上开下合之势,竖末带钩连写两横,收笔向左下牵丝带出较长。

不:起笔承上笔意,转向后右行,由轻渐重,折笔写弧撇,由重渐轻,撇末回锋上带写竖,与撇相交,竖向右下倾斜较多,竖末牵丝上带写末点,取横捞,有较大弧度,整字重心明显向右下偏。

过:字形较大,笔画较多,但却一笔而成。首竖承上笔意,细直轻盈,折笔写横,上斜较多,转笔写折,环绕替代内两笔,并与下竖接写,向左下倾斜较多,横折钩比较饱满,横平折直,出钩平拖后环绕代替“口”,收笔向左上牵丝与横折折撇相连,用笔较重,最后一捺粗壮圆润,一波三折,收笔向左下出锋。

数:笔画多而繁密,线条流动感特别强。两点相离,撇点下带与下横尖接,横长而上仰,弧转向上写竖,弧度较大,竖又与下部撇点接写,收笔上钩,连带写弧撇,收笔向上出锋后接写横画,左右两横连成一线,先仰后俯,横画收笔迂回上挑写竖,行笔直挺,角度向左下斜,横撇圆转含蓄,最后一捺取反势,位置偏下。左高右低,两部分靠紧。

日:字形小且形态圆,空间分割匀称,有一种静态的美感。首竖尖起直行,收笔方整利落,转锋向右上写横折,横上斜而折直下,收笔弧向左下,呈向势环包,与左竖相接,内横下斜似点。

也:最后一个字往往大一点似压阵,开合纵横,气势磅礴宏大。横折钩起笔较重,行笔稍快,向右上斜度较大,圆转变向,先向右下再向左下,渐按渐行,出钩微拖,竖画起笔曲头,向左下行笔,收笔出锋向左上,与最后一笔呼应,竖弯钩在行书中往往写成一弧线,尖起按行,转向后提笔快收。纵向线条上开下合,横向线条左合右开。

(参考形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