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时人号“海岳外史”“襄阳漫仕”,自号“鹿门居士”。北宋著名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襄阳(今属湖北)人,后迁居丹徒(今江苏镇江)。曾任校书郎、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故人称“米南宫”。米芾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世号“米颠”。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且精于鉴别,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书画自成一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
《致知府大夫丈帖》, 纸本。纵29.8厘米,横49.6厘米, 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文:
黻顿首再拜后进邂逅 长者于此数厕 坐末欵闻 议论下情慰忭慰抃属以登 舟即径出关以避交游出饯 遂莫遑只造 舟次其为瞻慕曷胜下 情谨附便奉启不宣黻顿 首再拜 知府大夫丈棨下
黻:左低右高,左部笔画多而密,右部笔画少而疏,左右部分的右下均伸展。两个部件靠紧,左部点、横均与右撇相接紧密,整个字上收下放。
顿:有意夸大左部占地,使画少者空疏;右部则缩减,使笔画之间更紧密,加强左疏右密之间的对比幅度。整字下部左低右高,左放右收。
首:上横下纵,上重下轻。两点相离较远,横画左右伸展,左重右轻。横末连笔写撇,行笔下按连写竖画,下部取长形,横折略细,三短横左铸入右微接。字形上疏下密,上取动态而下部沉稳。
再:三横间距上疏下密,上平下斜,上仰下覆,左右参差幅度不一,左大右小。首横起笔缓舒,收笔与下竖相连,取向势,横折钩取纵势,出钩平拖。
拜:左收右放,左部撇与两横左开右合,左撇位置偏右。右部四横起笔处穿插在左部空隙处,左右紧密,右竖长伸,与横相交点偏右,因竖画特别长,中下部多写一点,此法称“补足空疏”。
后:繁体的“后”字左部是双人傍,行草中省减后与“三点水”写法相似。首撇粗壮,下撇与竖连写,收笔向右上挑出。右部两个撇折上长下短,下撇短缩,横撇左伸有弧度,捺画起笔与左部相接,中段较直,捺脚含蓄。整个字中间疏,留白多。
进:首撇粗重,与点竖连写,竖画较斜,呈向势。四横短小,上密下疏,最后一竖较直。走之底的首点与左撇靠近,横折折撇向右下斜,捺画较平,捺脚平且向右伸,出锋尖锐有力。
邂:左上连笔书写,并与下撇笔连,横折钩宜缩。右部笔画省减成两点、两横、一竖,并且一笔连写。走之底首点远离首撇,左上角留出大片空白,捺画平而收,捺脚不出锋。
逅:两撇中上撇平而覆,下撇纵而取背势,有弧度,横比上撇略偏右,收笔向左下连写竖,横折与横连写,收笔牵丝向左上带出,欲与左上点相连。左上点起笔与首撇同高,捺画起笔尖对,先平行再向右下斜,再平行向右重按后出锋,极其舒展。
长:上部竖直横短,三横上弧下斜,左合右开。中横长斜,与竖相接点居中。竖提向左下斜,撇画起笔与中横收笔处相近,收笔与左竖相接,捺取反势,形态较长。整字上纵下横,上收下放。
者:首横粗壮厚重,收笔上挑写竖,两笔长度相当,横竖相交处把横分成左长右短的两段,下横长而上斜,右部较长,收笔迂回后写斜撇,撇的行笔须直,不能弧度太大而影响右下分布。下部省减,似两纵点,上大下小,上重下轻。
于:两横左开右合,上横短而下斜,形似一点,下横向上斜较多。竖钩有弧度,略向右偏,出钩短平。
此:在行书中,竖提与右撇往往连写成竖折,取斜势较明显,中间笔画以点代之。最后竖弯钩取收势,使其不出钩,整个字上开下合,左横右纵,对比明显。
数:左部最上部的笔画为竖,应上昂挺拔,整个字左高右低,中间留出较大空白,突显疏密对比。左部上纵下横,左上一竖最后写,左下横左伸,长点右伸。右部取纵势,笔意连贯。
厕:横短而上斜,用笔重按轻收,连笔写长撇,先俯后仰,中间弧度较小,收笔稍驻向左平拖后上挑。“贝”部窄长,藏于“厂”部之下,右下短竖化为点,承左启右,竖钩长而上伸,起重收轻,使其不出钩。整个字中间密左右疏,左下与右上放,右下则收。
坐:左右对称的字在行书中要写出变化,两“人”左低右高,左纵右横,两短横上俯下平,稍偏左部,中竖长而上昂,上重下轻,左右布白不对称。
末:也属于左右对称结构,以竖为中轴。首横长斜,第二横短而上仰,稍偏右,左轻右重。中竖以第二横为中心与两横相交,使上横左长右短,撇画短直,收笔处在两横起笔之中端位置,最后一捺取反势,收笔处在首横收笔之右。字形上下偏侧,在动态中求平衡。
欵:字形上小下大,上紧下松,左低右高。为了笔意连贯,行书往往改变笔画形态及笔顺。左上部“匕”改写成“竖、横、横”,以便与下部横向笔画衔接。右部上重下轻,三个撇画有粗细、直曲、长短及角度变化,最后一捺取反势和平势,支撑重心。
闻:先写左竖,短而粗壮,再写两点,笔断意连,第二点与横折钩相连,竖略向右下斜,提笔后出钩,细巧劲挺。“耳”部上靠,横画偏左,四个竖画间距匀称,形成疏密变化。
议:左右两部分笔画多少悬殊,笔画之间的疏密对比较大。左部笔画少形略大,空间疏朗,右上两点分得较开,两横间距略大,中部横画间距紧密,下部纵、斜笔画向左右及下部伸展。
论:左窄右宽,左低右高。左部点横笔断意连,下部尽量省减,两短横以一点代之,“口”部以竖提代之。右部撇纵捺横,下部三横四纵的组合参差交错,重心偏向左部,使中下部密而其他部位疏朗。
下:横斜上,竖斜左下,笔画少,用笔圆润粗壮,横末接写竖画,用笔下按缓行,有一点弧度,点则短小,与竖画中间相接。左部空疏,右部稍密。
情:左部两点小而相连,竖画长直,斜切重落。右部上疏下密,三横左开右合,笔断意连,第三横收笔向左下写“月”,用笔细挺,左收右放,内二横靠紧且短小,第二横收笔上挑,最后写上竖,位置偏右,上重下轻,略向左下偏。
慰:上下结构的字上部形态较大的要上放下收。“尸”部撇画特别长,收笔微出锋上挑写横,横与撇相交,下横则收,连写竖钩,两点连成一挑向右上,与右横连成一笔,收笔上连,折锋写竖钩,点与横势,与竖钩相交后回带与下部“心”的左点连写,左右、上下之间均用连笔,卧钩的起笔与点相交,出钩向字心,最后两点相连,收笔偏右。通过增加笔画之间相交的处理,使字外空间更加丰富。
抃:左高右低,左右宽窄相当。提手旁横短竖钩长,提的弧度变化较大,牵丝与右点相连,点比竖低,形成变化,右部横画虽短,却向左部伸,正好补足左部提画变线后留出的空位。
属:该字繁体笔画特别多。尸字头上小下大,撇画纵长且有弧度。下部先写一竖后两点,“罒”部用草法,横长折短,向内环绕一圈下带写撇,接写横折弯钩。内部“虫”省减写法,竖、横折连成一笔后上挑写竖,最后横、点连笔,点下带不出锋,包含在横里面了。
以:左部取横势,竖提形宽,竖短提长,点斜侧,收笔与左撇相连,撇短而不出锋,接写反捺,取横势,形似竖折。
登:字头宽博,左半部取纵势,右半部则取横势,撇低捺高,上部重心偏左。下部取纵势,笔画之间紧密,首横与左撇相接,下部重心则向右下倾斜,使字形有动态感。
舟:字形长挺,整体雄强。首撇短斜,左撇纵长,横折钩挺拔,纵向线条之间呈相背之势。中间两点相连,最后写一横,位置略偏下。中间紧密,四周舒展。
即:草法分两笔完成,横折钩后写点,点钩相叠,竖提与右部相连,横撇弯钩省减为横撇,竖画则变短变横,字形左高右低。
径:双人旁两撇角度与长度不一样,上收下放,左竖向右下斜,成点状,收笔向右上挑。右部比左部略高,横撇较长,点向右下斜,两短横连写,势较平,最后写一竖。
关:外框上合下开,左收右放。左竖短,两点相连,横折钩取纵势,向右下斜伸。内部偏左靠上,与两竖之间留白较多,以显空灵,加强疏密对比。
以:左横右纵,左放右收。竖提势斜,点承左启右,细丝相牵连,右撇取纵势,收笔接写捺,形短势反,如点状略向右下斜。
避:“尸”取长形,撇画向左下伸展,“口”窄长略斜,未笔向右上挑出。右点比左部高很多,与下横拉开距离以留空,四横皆短且间距紧密,竖画略长,收笔向左上挑出。走之底点略低,连笔写横折折撇,捺画取收势,左重右轻,似横画。
交:行书中的共用一笔是省减的方法之一,首点高而微出锋,横短略粗,与下点连写,又接连下撇,撇收笔用弧转连捺,取平势,收笔上带写右点,字形上疏下密中间紧。
游:三点水夸张大胆,首点短小方锐有力,第二、三点连写,线条细劲,挑笔牵丝与右横相连,横的起笔处弯曲多姿,竖钩细挺,一提斜长向右上,撇横连写,“子”部向右下倾斜,最后一横偏中间。
出:先写中间一竖,可稍向右下斜,以求动感。竖折取斜势,右上短竖与左下短竖相连,似一笔而书,最后一竖形短,向右下斜。
饯:左部窄长,撇长,捺化为点。下部偏左,让出右部位置。右上横斜接笔写斜钩,缩短且省减为横折撇,下部横短,斜钩上下均伸,撇画略长有弧,如海底捞月,中间一点先写,收笔上挑写右上角最后一点。
遂:两点左横右纵,笔相连且粗重。横细撇弧,弯钩呈环状,含住两短撇,斜线呈左下开右上合的势态。撇点连笔,收笔向左上出锋,与左上点呼应。走之底的捺取横势,起重收轻。
莫:字形窄长,横收而短斜。两点上开下合,横与“曰”一笔连成,下横上斜,撇长而直,收笔重按折返写长点。上部偏左,下部侧右,呈现动态美。
遑:首撇粗重,撇竖相接,“白”呈长形,下部“王”偏右,呈上开下合之势。走之旁的点偏左上位置,横折折撇从左上向右下斜,平捺势平形长。
只:左右对比悬殊,左收右放,上紧下松。左部撇放竖收。右部首撇改为一短横,接写竖提,取收势,留出位置给下部,下点变长,似一横状,伸至左下,补足空疏。斜钩长而向右下伸,出钩上带细长,最后写一点。
造:“告”上放下收,上大下小。撇短横斜,竖画偏右,下横左伸,收笔接写下竖,“口”的横折取斜势,末横似点状,收笔向左上挑出。走之底的捺画头重尾轻,形似长横。
舟:首撇短斜,左撇斜长,弧度较小,钩画横粗短,折钩长而取背势,出钩前向右下顿,钩长而上带,与点相连,两点连写似撇状,部分笔画与钩相叠,最后写一长横,基本居中,收笔出锋下带。
次:两点间距略大,左开右合,右上撇长而斜,弧度较小,横撇形长,横短细,撇粗且有弧度,下撇上段取纵势,下段略重而向左下弧行,末笔化为点,稍平而向右。
其:四横间距有大小,上疏下密,首横略长,中间两横短而连写,下横长而略粗。两竖靠紧,左低右高。两点上合下开,左点粗长斜下,右点稍平,收笔比上横略偏右。
为:点与撇相接甚密,用笔粗重,撇斜而直挺,如竖般,收笔出锋,两个横折连写,先横长折短,再横短折长,横折钩形大舒展,横长而上斜折笔直而短,出钩向左下平拖,形态较长,最后写一点,形长偏左。上紧下松,中间收,下部放。
瞻:左部窄小,两竖呈相向状,内两短横连写。右部用草法省减笔画,右上两点连写,横短撇长,因左右分开较多,撇收笔后上带写两点时与之相交,右下省减为横折横折横,收笔上挑写最后一点。中间疏,左右密。
慕:上中下各部件纵横交替变化,两点一横连写,取横势,“日”部窄长而形小,下部放开,横、撇、捺均长伸,最下部一笔而成,取纵势,先写竖钩,顺带写点后连右两点,收笔下带。
曷:上部紧密,两竖弧行,呈向势,竖收笔上带写短横,省减下横,与下撇连写,形长势向左下,横折钩舒展,横向右下斜,转笔向下,形态较长,出钩上带写竖弯,最后写内短横。上收下放,中间密,四周疏。
胜:左边较宽,撇取直势,横折钩挺拔,内两横以两点相连为之,中间密而上下疏,对比强烈。右部用草法,左部末笔收笔上挑连写右上两点,右点收笔上勾写竖,竖与下部横撇弯钩又连写,弧度不大,钩收笔向上写撇,撇牵丝与右点相连,收笔下带较长。
下:承上字右点下带笔势,逆锋起笔写横,短而略上斜,收笔连写一竖,取曲势,中间向左弓出,收笔向上后写最后一点,取平势,形如一短横,收笔比上横偏右,整字左下空白较多,重心偏右下。
情:两点相离较远,右点收笔上带写长竖,左点则与竖相离。右部取纵势,横短竖长,竖收笔连写第二短横,第三横与第二横靠近,横末接写下竖,有弧度,横折钩略收,出钩上带环绕收笔,省减两横为一点。右部较密,中间留白多,左部疏朗。
谨:左右结构的字,左少右多的,一般左小右大,也可以反向而为之,如“谨”字则将左部省减,而形态较大,用笔粗重,右部则用笔轻巧,横缩竖伸,宽度不大。整字左低右高,左疏右密。
附:三个部件构成的字,高度和宽度要各不相同,上部依次左低右高,下部参差不齐,中间最高,右部最低。左部横撇弯钩中部紧缩似一竖,单人旁则撇竖连写成一弧笔,横画上斜较大,竖钩上昂,出钩环绕后带出一点,收笔又带下出锋。
便:上合下开,左正右斜。撇起笔承上笔意,露锋尖入,按笔后向左下渐行渐提,收笔向右上挑出,牵丝带下写竖,有一定弧度。右部用省减笔法,横细而上斜,斜笔代替竖画横折收笔带钩,省减两横,撇画纵长,上直下曲,捺画用反势,起笔伸左,收笔向右下。
奉:上大下小,上下伸展,中间收紧且密集。三横依次由短到长,间距上大下小,撇捺称下,撇长捺伸,撇重捺轻。下部二横短,竖较长,靠近撇画,离捺较远,形成左密右疏。
启:用草法使笔画省减,横撇最长,横短撇长且有弧度,“口”用顺时针环绕线,向右上带出后接写横折横撇,上部靠紧而势密,下部“口”则用两点代替,取横势。
不:字取长形,上收下放。横短而较平 ,撇画取纵势,弧度不大,竖画偏左与撇相交,收笔向左上出钩,最后一点与横的中间相接,有弧度,形态粗重。
宣:上横下纵,上重下轻。上点与左点牵丝相连,圆润厚重,横钩较长,出钩与下横相接,下部窄长,一笔相连而成,横短而上斜,稍有参差变化。
黻:该字笔顺不同寻常,两点两竖合并成三点一竖,第三点与竖连写,竖的形态较长,收笔后写内两横,再写左边一竖,收笔向右上写一横,与竖相交,再写右边的撇画,形如竖钩,收笔向左后写横撇,与三个纵向笔画均相交,最后写一点,在右上角高悬。
顿:为草法,先横后竖提,再写逆向一横,收笔上挑后弧行向右,再环状向右下后转向左下,收笔向左上出锋,形似半个圆状。中间密上下疏,大片空白显得特别空灵。
首:草书“首”字笔画很简单,上部为两点,用笔厚重且实连,取横势,下部为两个横撇的形状,上横长下横短,两撇角度略有变化。
再:借上字“首”的后两笔为“再”字的前两笔,称为“借用”,横折钩形态很长,出钩有变化,先向左平推后再向上出钩,中间一竖省减,最后写两横,上短下长,收笔下带。
拜:“拜”字草书的写法与“行”字很像。左边为自右上向左下的斜笔,左右之间用实连,而“行”字草法则断开居多。右部则像竖钩,向右下斜行,出钩平拖。
知:左右结构的两部分高矮悬殊,宽度相当,右部增强笔画粗重。首撇似点,取向势,两短横均上斜,下撇略有弧度,与上撇形成相向之势,右下点短小,收笔上挑与右竖呼应。“口”形长,上开下合。
府:最后一点缺,为“避讳(嫌名)”之由。点短横长,用笔粗重,撇取纵势,弧度较小,收笔向左下平推后向左上出锋,下部首撇略横势,与横和左撇均相接,竖短且收,下横短细,竖钩长挺。上收下放,上密下疏。
大:横细撇粗的对比非常明显,横上斜,撇上段斜直,下段曲弧,收笔向左上出钩,捺画取反势,似一长点,向右伸,收笔回锋下带。
夫:两横上短下长,上平下斜,左部与右部参差幅度不同,长撇偏右,上段较直,过横后慢慢开始变有弧度,收笔不超过横的起笔处,捺画舒展,撇低捺高。
丈:上收下放,左右舒展。横画最短,曲头斜上,撇画与横右部相交,上直下弧,收笔向左下,微出锋上挑,位置在横的起笔之左,捺画与横相接,与撇的中部相交,使中间密集,四周疏朗。
棨:本帖中为异体写法,右上部为“戈”。左上“户”部取纵势,点与横折、横一笔连写,撇则取纵势。右上部横短斜钩长,钩的收笔上带写撇,省去点,上部左低右高。中间留空给下部。下横接左撇,竖画上插,两点靠紧。
下:横画露锋起笔,快速铺毫向右上行笔,顿势收笔向下写竖,上曲下直,笔肚收笔后提笔写最后一点,粗重圆润,与竖相交于中间,点取横势,收笔向右。
(参考形式)
丁国东(江西九江)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
陈川生(四川都江堰)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蒋明刚(福建厦门)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二等奖
陈亚东(江苏盐城)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二等奖
吴玉霞(湖南衡阳)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贺淑琴(江苏溧阳)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马宏明(甘肃天水)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占亚雄(湖北黄石)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黄学武(安徽淮南)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夏 胜(江苏昆山)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何亚龙(甘肃兰州)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刘保健(河南商丘)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徐建光(安徽池州)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林泽洲(广东揭阳)
梁朝淳(广西柳州)
张耀国(江苏盐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