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许晓俊
为获得字形完美之艺术效果,部首偏旁之合理配合方法,历代书家论述甚多,其见解亦大同小异。清王澍、蒋衡总结前人之说著《分部配合法》,是清代书论中论述结构的经典之一,以偏旁部首为中心,讲解另外部件与之的关系。在教学应用中,教学内容有四个方面:笔画的形态巩固、笔顺关系、偏旁部首中每个笔画之间的构成关系(教学重点)、影响构成关系的因素(教学难点)。
十、山字旁
《分部配合法》曰:“山在上者,左右须收束向里。中竖亦可微斜,竖折可左出,左长以载之。”
山字旁在字的上方作字头时,左右两竖须收束,不能太长,呈开合之势。中竖可直,也可微向左下斜。竖折要竖短收束,横较长且上斜,也可分笔写成,笔断势连,横伸左接右,承载上部两竖,如“岩、崩”等字。
1.构成关系
山字旁由竖、竖折、竖三个笔画构成,外形呈扁状为主,从长度上看,横最长且上斜,中竖其次,或直或斜,右竖一般比左竖略长,大致相当,有不同的斜度,如“岑”字。
影响相成关系的因素:
(1)山字头的字都是上部小而下部大,上收下放,所以中竖不宜太长,为了使三竖有长短变化,往往竖呈斜状,以延伸其长度。下部呈长方形时,如“岂、岗”等字,上部的宽度与下部的平均宽度相当。如“岗”字,山字头的宽度与两竖相当。
如“岂”字,底部长横最长,山字头比下部的第一横稍宽。
(2)下部呈梯形时,有斜钩或捺画向右下伸展的字,如“岁、嶷”等字,上部尽量趋扁,不能占据太大的空间,间距宜小,竖折分笔写,横向左伸,上收下放。
(3)下部有横钩或撇捺组合,整个字的中间左右伸展,如“崇、峰”等字,上部不宜太宽,上密中间疏。山字头的三坚之间也有疏密关系,一般右疏左密,如“崇”字。
(4)在行楷中,中竖往往略长,有上昂之势,如“岁、岳”等字,也有收束下部竖钩而伸展上竖的,如“崇”字。
(5)行书中,山字头有呈上开下合状的,如“岸、岁”,也有呈上合下开状的,如“岭、岁”等字。
(6)行书中山字头也有用草法的,其构成关系则呈现左疏右密,空灵飞动,如“岂、岸、峰、崇”等字。
《分部配合法》曰:“山在旁者,缺一角,以让右,左收上靠。”
山字旁在字的左边时呈长形,右竖短而向左下斜,横短且上斜,下部左底右高,这样右下角留空,形成“缺一角”的状态,目的是留出空间以让右边的笔画,整体稍偏上,左收右放,如“岫、崐”等字。
《分部配合法》曰:“山在下者,中竖直,左宜出,以载上。”
山在字底时,横可以伸左,使下部较宽,以承载上部重量,中竖宜直,如“密”字。也可以将竖画的间距处理得较大,下部宽扁,如“岳”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