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文:吴洁琼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文产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
在原始时代,我们的先人虽在陶瓶上用线绘出简单图形,但并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工笔绘画。1949年《人物龙凤帛画》在长沙陈家大山楚墓被发掘,1973年长沙子弹库楚墓的《人物御龙帛画》被发现,两幅画中的人物形象概括洗练、线条灵动、色彩单纯,工笔画的发展源流被追溯到楚汉的帛画与壁画。到了魏晋时期,文人著书立说,品评绘画。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关于绘画创作的“六法”。“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等观点的提出在线条、构图、赋色等方面对工笔画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1]到了清代,“工笔”才正式作为绘画品类,出现在画史画论之中。[2]作为中国古老的画种之一,工笔画在历史车轮的前进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绘画语言。然而,工业发展带来绘画工具材料的变革,互联网等科技的飞速发展开始重构艺术作品的传播方式。不同的审美思潮与观念也开始涌入传统工笔画创作的语境中,艺术家们敏锐地感知到时代变化,开始更新自身的工笔画创作理念,融入时下精神观念,利用时代所赋予的内容尝试新的工笔画艺术形式。朝鲜族艺术家朴春子就在其列,她立足传统工笔画艺术,在题材、技法、思想等方面不断创新,逐渐形成独特的创作语言。她笔下的少数民族女性告别了传统绘画中的刻板印象,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美好的精神品质。欣赏朴春子的绘画作品,如同漫步在传统与现代交汇的花园里,既可以领略古典雅致的传统工笔之美,也能感受到她独特的艺术语言所营造的空灵之美。
■ 大团结系列之哈尼族 朴春子 中国画 60cm × 60cm 2018年
自古以来,我国工笔创作就在技法上有着严格的要求。东晋时期,顾恺之已将“高古游丝描”发展到了完美的境地。被谢赫在《画品》中评为第一品第一人的陆探微,用极具气势的“一笔画”,塑造出一个个清秀隽永的人物形象。传统工笔画要求线条运用连绵不绝,悠缓自然,体现出节奏感、韵律感。朴春子的新工笔画则继承了传统工笔画线条中“舞”[3]的精神,将线的使用发挥到极致。在系列作品《大团结》中,她用细腻的线条刻画出勤劳朴实的少数民族男性和女性形象,其中对于服饰细节的刻画更可见其对传统工笔技巧的纯熟把控。
■ 大团结系列之水族 朴春子 中国画 60cm × 60cm 2018年
■ 舟溪姊妹节 朴春子 中国画 100cm × 100cm 2009 年
她早年曾在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研习中国画创作,系统的创作学习使她迅速掌握了工笔绘画的基础功力。然而,心中那份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又促使她远赴韩国求学。在韩国弘益大学的学习经历使她对传统工笔画创作有了新的思考,她开始立足于中国传统工笔艺术,借鉴韩国工笔画艺术之长,将二者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的美术创作和思想观念不断涌入,朴春子的艺术创作也打开了新局面,她开始思考少数民族女性在新时代的生存状态。她创作的《舟溪姊妹节》《远眺》等作品,都反映了新时代少数民族女性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当然,作为朝鲜族女画家,对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深入了解和民族认同感也是她绘画创作的重要源泉,是她能够不断描绘少数民族女性的根本动力所在。顽强果敢的民族精神,朝鲜族女人的坚韧朴实的个性流淌在她血液中,使她所创作的少数民族题材新工笔人物画能够营造一种独特的“真实感”。
■ 大团结系列之阿昌族 朴春子 中国画 60cm × 60cm 2018年
■ 远眺 朴春子 中国画 100cm × 100cm 2010 年
■ 花开花落系列之二 朴春子 中国画 80cm × 80cm 2008年
■ 花开花落系列之五 朴春子 中国画 80cm × 80cm 2008年
■ 戏蝶 朴春子 中国画 170cm × 70cm 2009 年
■ 弦 朴春子 中国画 80cm × 80cm 2002 年
范迪安曾生动地将中国美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西方影响的现象表述为“中国艺术这只大船已经行驶到了国际文化的海洋之中,各种不同的文化力量就像彼此起伏的波涛,作用中国艺术的发展,也考验着中国艺术在复杂的文化情境中的价值与意义”[4]。收获与风险并存,中国艺术身处的大环境促使中国工笔画艺术家们深入思考:工笔画创作究竟要在未来走出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朴春子并不畏惧这样的难题,作为少数民族女性画家,她以自己恬淡悠然的处世态度来应对创作道路。她的艺术语言融合了传统工笔绘画的经典范式、韩国艺术的独特风情,以及自己作为少数民族艺术工作者对生活、艺术的深入思考。其塑造的艺术作品在形式上有着线条简洁、设色清雅、构图洗练等特点。朴春子吸取古代工笔画创作中细腻流畅的线条表现形式,高度凝练之。在刻画少数民族女性面部时,她总是简洁地勾画出东方女性的面部轮廓,力求用更少的线表达中国艺术中线条的乐舞精神,从而更好地体现东方女性清新淡雅的天然美感。谢赫曾在“六法”中归纳出绘画着色的关键所在,“随类赋彩”指绘画的赋彩应根据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而视。在新工笔画的不断尝试中,朴春子形成了专属的赋色风格。在作品《花开花落》中可窥见她巧妙的赋色技法,画面的主题色调“绿”和“蓝”都经过作者的有意调配,形成低饱和的“中间色调”,这种中间色调完全没有攻击性,能更好地刻画委婉典雅的女性形象,使整个画面看起来和谐沉静。朴春子对于工笔画创作的构图也作出了一些探索,在作品《宫女》《戏蝶》中,她笔下的少女大多置于空旷素净的背景之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得以凸显,作品内容的表达也更加清晰,这既是她构图技法的创新之处,也是对我国传统绘画中的禅意的继承。
1.于静默中绽放的艺术形象
绘画在造型艺术中居于基础地位,具有平面性的特征。赏朴春子的画作,你会惊喜地发现那些鲜活的艺术形象并非只存在于二维平面,这些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是存活于画中的,是可观甚至可触的情绪体。彭吉象在辨析中国绘画的“气”“韵”关系时说“这种气,来自于高尚的人品、人格”[5]。朴春子常饱含对生命的敬畏和思考来塑造人物形象,将独特的个人经历和情绪观念倾注于作品之中,在《聆》《弦》等以朝鲜族女性为主题的作品中,画中女子有着低调内敛、遗世独立的精神气质,你若能从这些温婉典雅的女性形象中找到几分作者的影子,便会发现那是她隐藏其中的丰富情感,是对自然万物的低语,对美好生活的轻吟,更是个人积极乐观的精神显现 。
■ 游系列之三 朴春子 中国画 90cm × 116cm 2008 年
■ 游系列之四 朴春子 中国画 90cm × 116cm 2008 年
2.有温度的空灵之美
宗白华在《美从何处寻》中论述空灵与充实的关系时说,“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因此,一旦形成了空灵的境界,美感也就诞生了”[6]。赏朴春子的作品能将观者指引到她所营造的澄明之境。在作品《游》中,她将朝鲜族少女置于一个静谧的空间,这个空间便是一片纯净蔚蓝的的水域,在平静澄澈的水下,天真烂漫的朝鲜族少女,和鱼儿一同遨游、嬉戏。她所营造的不是孤寂、萧条的空灵,而是悠闲恬淡的意趣,这种空灵所散发出的是一种有温度的美感。
3.流转的时空记忆
圣山 朴春子 中国画 90cm × 60cm 2001 年
■ 群 朴春子 中国画 80cm × 100cm 1998 年
在《圣山》《群》两幅作品中,朴春子描绘了传统的朝鲜族女性形象,她没有刻画某个单独个体,而是让这些形象以群的形式整齐排列在画面中。这些女性无一例外都背对观者,她有意隐藏了这些女性的面孔,让观者忽视她们的身材相貌,而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在她要传递的观念之中:思念故土的真挚情感,朝鲜族女性心中最深处对本民族精神文化的认同,以及对未来一切未知的静候与茫然等。这些艺术形象承载了记忆的往复,时空在画面中缓缓流转。所以,邵大箴才会这样评价朴春子的作品:读她的画,我们仿佛听到从远处传来的朝鲜族优美动听的歌声和悠扬委婉的击鼓声。
在摄影、网络等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新工笔绘画创作正面临着一个多元的价值评价体系。也许艺术家们不必急于思考工笔艺术的转型问题,而是先要在当前语境中实现自我的突破,这不仅是艺术形式上的突破,而且还是内容、精神的突破。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少数民族群体,走到他们中间,与他们真情实感地交流、互动,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和想法观念,才能创造出具有民族之情、民族之魂的优秀作品,而不是流于纯粹表现相貌、服饰的时弊。
注释
[1]谢赫,姚最.古画品录 续画品录[M]. 王伯敏,标点注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2]宋晓霞.工笔画的传统与现代发展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
[3]彭吉象.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精神—线的艺术[J].美术大观,2017(06):46-49.
[4]范迪安.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情境与语言资源[J].美术,2003(11):31-32.
[5]彭吉象.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化(二)[J].美术大观,2016(12):42-43.
[6]宗白华. 美从何处寻[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