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梁聆聆(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100101)
2019年7月,笔者参加了在安徽九华山举办的第二届“弦润九华”二胡夏令营①由安徽弦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时间:2019年7月19日至7月24日。,经过5天的教学互动,百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年龄从6岁到76岁的学员们在演奏意识、技术操作、审美认知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他们和音乐学院课堂里的学生虽有不同,但反映出的问题,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令人担忧。本文拟从夏令营活动说开去,以期从学理、审美、文化等层面,探讨二胡艺术如何“复归传统”。
二胡作为传统乐器,在我的记忆里,过去只是少数人的娱乐品,现如今不仅走入千家万户,还登上了国际大舞台。电视、音乐厅、网络、公园……随处可见二胡的身影,忽然之间,传统二胡人似乎对舞台上演奏“家”的表演感到陌生:抖动的身体、夸张的表情、美轮美奂的灯光,全无了正常音乐的样子,人们不禁要问:这还是我们最初挚爱、追求的传统乐器二胡吗?!
韵味是艺术表现中音韵、意趣之要素所在,亦是一事物区别他事物之根本,然而二胡的能吟、能唱、能诉,甚至能明快地表达,在当下的演奏中却离我们越来越远,遥不可及。
1.音色没有二胡韵味了
二胡特有的音色就是她的韵味。人类于混沌中追求丰富的声音色彩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纵观中外乐器发展史,西方那些多得叫不出名字的乐器,可以从古希腊的阿夫洛斯管和里拉琴那里找到源头。中国古代乐器骨笛、陶埙,至周代后自然而然的分了八个门类、近七十件[1],审美上更是提出:“声一无听”[2]。这是传统,同时也道出了艺术发展的本质特征。试想,二胡从“马尾胡琴”开始,就因为它有着近乎人声的音韵特质,才一直以来成为民间音乐的塑造者,广受青睐,如果二胡丧失音色特质,其艺术的韵味安在?
现在的二胡就是这样,传统音色所存无几,反多了几分急切、尖锐。演奏出的作品,和琵琶、笛子,或者小提琴、萨克斯等演奏的效果相比,并无二致。
2.风格没有地域特征
音乐要有风格,没有风格的音乐不能称其为音乐。先秦有“乐操土风”[3]之说,其后又有《隋书·音乐志》的“乐操土风,未移其俗”[4]和“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5]的进一步阐释。辩证法告诉我们,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任何特殊性的存在都一定程度上反映普遍规律。因此,没有特殊性就不可以在舞台上形成共性认识,二胡亦然,否则她何以从街陌登上大雅之堂?
当下的二胡艺术,常常风格雷同、地域特征弱化。比如有些人在演奏《一枝花》时,鲁西南鼓吹“穗子”的即兴性特点时常被忽略,得不到应有的表达。
再如《秦腔主题随想曲》中,完全没有了欢音、苦音该有的味道;秦腔曲牌“开柜箱”,除了快,还是快。
3.情感不再打动人心
多年前的一场音乐会让我至今难以忘怀,一对德国夫妇在音乐会结束后,来到后台,跟我说:“I am touched,I do like‘Musing after Autumn’①《秋过》,梁聆聆作曲,获2014“金胡琴杯”胡琴小型作品展演创作银奖和“网络最多好评奖”。. It goes straight to my heart.”他们没来过中国,更未见过二胡,却有着相同的感受,可见,二胡音乐一如其他音乐一样,跨越国家、民族。
现今,网络发达、媒体如织,举目皆是各种二胡演奏,除了又响又快、激情华丽,和前仰后合、蹙眉弄眼外,没有多少可以令人陶醉、令人动情的地方。
黑格尔说,“音乐是表情的艺术”[6]。在我看来,二胡就是为表情而生,所有的速度,即使是高科技所为,也不过是手段。作品的温度,其中流淌的血液,跌宕的情感,才是其最终要表达的。那种夸张的肢体动作喧宾夺主,不如直接观看舞蹈、体操,为何来听二胡演奏?
技法是过程、是服务于音乐表达不可或缺的手段。
当代二胡演奏技法繁杂,大跳、微分音、敲击、弹拨等,的确在表现某一方面有优势,而二胡的主流演奏技法并不在此,由于迷失,现如今的快、响、满演奏方式,似乎成了优秀演奏的样板。
很多人认为,快就是难,就是技术高。没有快板的乐曲没有可听性、可练性、可比性。不演奏大型协奏曲、狂想曲、移植乐曲,不能体现水准。只有教得越难、学得越难、考得越难,才能登峰造极。
作为教师,当然要训练学生演奏得快、响、满,但如果以此为圭臬,仅停留在过程之中,岂不本末倒置?
这里所讲的传统,一是传统二胡乐曲的演奏;一是传统音乐的审美——中和、线性、虚拟、渐变。
刘天华、阿炳、孙文明、蒋风之等人创作、演奏的二胡曲就是传统,比如《病中吟》《二泉映月》《弹乐》《汉宫秋月》等,而且是二胡乐曲中的经典。
二胡艺术体现着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烦手淫声,慆湮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7]古代就认为平和之声使人心安。传统的延续犹如河流沿着河床流淌,循环往复,没有改变,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作为中国传统音乐载体的二胡,其传统审美根基,始终不能改变,正所谓“人心终不灭,乐亦竟不亡”[8]。
2010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讨会”②“‘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上,集中探讨了:1.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术越来越高,内涵却越发缺失;2.引入西方作曲技术、演奏方法,相反会抹杀中国民族器乐演奏的‘活性’行为;3.在音乐创作中,如何适度、恰当地引入现代西方元素等问题。”[9]。笔者认为,此次研讨会的成功,在于它提出了当下民族音乐对于传统文化的表达力不从心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日益凸显。
二胡教学对传统乐曲重视不足。有些学生甚至将传统乐曲统称为“睡觉曲儿”,这是所有二胡教师需要警惕的问题。相对于诠释传统,快、响、满和言过其实的肢体表达会更容易。有的教学还专门强调演奏要“夸大动作”,这样做与复归传统无异于南辕北辙。
由于交通、通讯的发达,音乐的地域特征越发弱化,因此,我们更需要迂回到作品的背后,探其端绪,唯如此,二胡艺术“复归传统”,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如《洪湖主题随想曲》,该音乐是以湖北荆州天沔花鼓和民间小调为素材创作的,故而演奏者在关注花鼓唱腔色彩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湖北是“楚声”“南风”的源头所在地这样的文化背景。
然而现实是,演奏者时常不顾“荆楚文化”的内在特质,音乐不能实现表里如一,故洪湖的地域特色在作品中就很难表现出来。
这主要是当前二胡演奏的评价标准出了问题。对优秀学生的评估,往往流于技巧的判定而缺少综合方面的考量。二胡作为艺术、文化存在的真谛是什么?是其恒久以来的、独具“讲述”特征的音乐语言,使她能够走入并驻足于人们的心田,这是排他性的,而当下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则更多的是技巧和肢体,执着于此,他们不愿、不能、甚至不会,哪怕用一点点时间静思二胡艺术所特有的美感。
所以,就有一些人认为快、响、满的演奏有竞争力,以此作为衡量标准,学生很容易“练好”“通过”一首乐曲,再去“挑战”其他“高峰”。
认识上的偏差,必然造成行为上的缺失,如此恶性循环,传统何有不被弱化、消失之理!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更是文化。二胡艺术之于传统文化,如同向文明进发一样,我们要知道去哪里,更要知道从哪里来。在新的文化格局下,只有厚积传统,才会在文化碰撞中不失自我。
当下的经济社会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模仿秀、真人秀、网络直播等娱乐节目成为时代潮流。比如在网络平台“抖音”中,“古筝”搜索项排名第一的竟是 “一分钟教会你弹古筝《沧海一声笑》”。①2020年8月4日“抖音”搜索结果。
急功近利,庸俗、低俗、媚俗,缺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仅有的一点学术也都是浮躁的,又怎能深谙《病中吟》:“人生何所适从”的发问,从而解读刘天华、延续传统呢!
刘天华说:“声音纯真与精微,举世界当推吾国音乐第一,他日西方乐师必来吾国研究。吾人从事国乐者,毋自馁也!”[10]先师的教诲令人鼓舞,是时候探讨二胡艺术如何“复归传统”了!
民族器乐演奏的“技法母语”②“‘技法母语’是对中国民族乐器演奏‘技’与‘法’所具有的‘母语’属性的标示。中国民族乐器‘技法母语’基于各乐器长期演奏实践不断积累形成,是与相对稳定的民族音乐风格及审美心理相生成、相呼应的演奏方式方法和技术技巧”。[11]是学界关于该领域研究的又一重要观点。
笔者认为,二胡的技法母语,即指传统之基本技法和特色乐种中的特殊技法。
所谓传统基本技法,实指历史上拉弦乐器演奏之共性表现型态。比如现在的揉弦类操作,其实就是过去传统“紧”弦之法演变的结果,其所依托的传统音乐,已为该音乐审美习惯所约定俗成,复归传统一样需要找回“紧”的手法,从而找回应有的音乐传统。
至于特色乐种之特殊技法,音乐上全在一个“特”字。福建南音的二弦在演奏上世代恪守着运弓古法,即演奏内弦,只能用拉弓;外弦空弦,只能用推弓。这除了与其丝弦、软弓、无止音垫的形制和音韵上与闽南方言的发音等有关联之外,在音乐的表达上更要恪守、传递福建南音之唐宋风雅的艺术旨趣。
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技法母语,有些我们还在使用,有些几近失传。这与传统音乐认识上的迷失和不断“规范”的记谱法③“我们民乐队伍中的一些人,长期以来,常常使用西洋管弦乐器演奏法和演奏记号来不断地‘规范’中国民族民间乐器的演奏技法,无法对号入座的就弃之一旁,使一些很有民族特色的演奏技法在谱面上无法体现。”[12]等不无关系。因此,找回技法母语并在教学上加以重视,把当代二胡艺术“复接”到中国传统音乐之根上来,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必要手段。
上文谈到复归传统,调整技法观念。那么二胡上的高难度技巧和肢体动作,是否与技法母语相悖,是否全要摒弃?不尽然。技巧的使用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对与错,这需要辩证地看待,所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长短相形,高下相盈”[13]也,重要的是,技巧如何与音乐文化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1.新技法与新形式
就新技法而言,譬如讲到微分音,我不禁想到胡松华在向蒙古歌王学歌时,歌王曾说,他所唱的音高,钢琴上是找不到的。我思忖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微分音吗!音和音之间游乎性情的自由流淌——味道,犹如二胡按弦时的一滑、一揉、一紧、一慢,全在演奏者的拿捏。这些乐谱之外的功夫,教、学者需认真体悟。
再如,高科技的介入,使得传统音乐有了现代气息。中央民族乐团新创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就是在传统器乐的表演中,融入了现代多媒体技术,创造性地把科技成果运用到文艺作品中去的典范。
还有当代二胡的站立演奏,有的是出于需要,有的就是东施效颦了。
2.肢体动作要言之有物
中国文化讲辩证、讲美善统一,所谓有远山则必有近水。
我们知道,传统的中国乐队是没有指挥的,指挥在哪里?在演奏者的气息、“肩膀头”里。“猴皮筋”“紧拉慢唱”等民间节奏,他们都能够配合得水乳交融、锦上添花。
符合传统音乐审美需要和二胡演奏生理要素的,自然合理的肢体动作,无疑是需要的。
3.“论其体势,详其风声”[14]530
二胡因其体势为木质天然,其声音也必然有其固有之属性。扬其天然美音,荡其尖杂之声,当为二胡音乐创作者所心领神会。
有些为了技巧而技巧的创作,不懂、不顾二胡的天然属性,偏在音色盲区里大做文章,坏其天然之美,效果浮夸,龇牙咧嘴,结果是出力不讨好。
可悲的是,二胡人还常常找人创作,出钱出力,为乐曲有如此“高超”的技巧、速度而沾沾自喜,更有一些唱和者煞有介事地欢呼:“皇帝的新装,真真儿是漂亮得不得了!”
1.审美追求情为本
二胡过去是民间杂耍娱乐的玩意儿,为戏曲、说唱、民歌伴伴奏而已,伴随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刘天华融合中西,使二胡登上了大学课堂和独奏舞台。
如今她已成长为儒雅、敦厚的谦谦君子,其情感的表达更加宽泛、细腻、深刻,二胡彻底完成了她为情表达、为情发声的历史转变,审美上也更具传统内涵。
系统阐释传统表演美学的《溪山琴况》里这样说:“情至而轻”[15],“兴到而不自纵,气到而不自豪,情到而不自扰,意到而不自浓”,“不味而味,则为水中之乳泉;不馥而馥,则为蕊中之兰茝”[15]75,“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也”[15]48。说得多好!二胡就是要在轻、淡、雅、远的意境中,表现她独有的传统审美属性。
古人不是说乐由心生吗,《乐记》讲:“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16]。《吕氏春秋》讲:“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5]。唐朝的韩愈又有“不平则鸣”[14]615之阐释。凡此林林总总,都是在说音乐源于情感。
《汉宫秋月》中虚实相间的无奈与哀叹;《二泉映月》里回转绕梁的隐忍与迸发。还有那些时刻回响着农耕文明的拙朴音声:苍凉的凄诉、遒劲的抗争、痴醉的乡音,听之无不令人响浃脊髓[14]565。这就是二胡之情。
2.采风实践敏于行
实践出真知同样适用于二胡艺术。到乐谱的“后台”去实地学习、调研,以直接的体验避免人云亦云的盲从,音乐才能鲜活。比如《洪湖人民的心愿》慢板中的拖腔,实际就是湖北汉剧二黄慢板拖腔的翻版。演奏者需要深入民间,只有从其风土人情、语言的平仄中探究是什么锻造了这样的乐曲表达,才能在演奏上有底气,塑造好作品。大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写好《史记》,曾经遍访民间,这才有了后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7]的美赞。
3.知识体系须建全
丰厚的文化积累是做好学术工作的基础,舞台表演艺术更是如此。二胡艺术要贴近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在认知上对传统文化的吸纳是必需的。从历年来CCTV电视大奖赛对文化知识的考察,还有院校教师晋升职称需要提供学术材料这些情况看,要求文艺工作者提高文化理论水平,这方面早已形成共识。
二胡是艺术,更是文化,文化是要靠人来掌握、传承、创新的,学养的提高至关重要。对作品的理解,更要站在大文化背景下,抓住作品的本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再有交缘学科的会通,诸如历史、哲学、美学、雕塑、绘画、舞蹈、话剧等姊妹艺术,都能够在对接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作用。
笔者认为,文字和逻辑功底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音乐的理解与表达。表演专业的音乐论文写作,应该纳入本科学生的专业考试内容中。试想,如果写作与演奏成绩各占一半,会怎样?
二胡的未来方向是什么?就目前的情况看,令人担忧。因为跟风的、赶时髦的、教学上迎合时尚的屡见不鲜。而二胡真正的意蕴,亦即二胡存在的文化价值恰恰是揭示传统,在音乐的表现上要“黜俗而归雅,舍媚而还淳”[15]67,要独一无二的呈现传统的、异彩纷呈的民间风格,才是二胡未来之正道。
二胡人应该警醒,在纷扰炫目的大环境下,当我们蜂拥追逐快、响、满、协、狂、洋的时候,当我们跻身于当代二胡风口浪尖上的时候,能否停下脚步,环顾、回首、思量,我们拥有什么?我们丢掉了什么?
二胡教学现在早已不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年代了,学生常常会比老师接受到更多、更快捷的信息。无论是夏令营还是专业课堂,教师自身应该如何定位?引导学生探寻中国传统音乐之源,守住根脉,乃吾辈学人承上启下之使命,责无旁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