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粤景“素描”——陈培勋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卖杂货》赏析

时间:2024-05-20

文|王群 星海音乐学院

陈培勋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1925年出生于香港,祖籍广西合浦,在其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学习钢琴,在香港读书期间因其良好的音乐素养曾获得奖学金,1939年陈培勋怀着对音乐的热爱奔赴当时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作曲,毕业后辗转至内地和香港进行救亡歌咏创作。1947年,陈培勋再次来到上海师从谭小麟学习欣德米特的作曲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参与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建校工作,随后的三十多年都在此进行教学和创作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于1981年返回出生地香港直至退休。20世纪50年代,陈培勋受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朱工一的委托,以广东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了《卖杂货》《春思》《旱天雷》和《蝴蝶双飞变奏曲》四首钢琴改编曲,这四首带有浓烈广东韵味的标题音乐作品编汇成《广东小调钢琴曲集》(亦称《广东音乐主题钢琴曲5首》)。其中《卖杂货》创作于1952年,以两首广东音乐传统曲目《“卖杂货”》(广东音乐传统曲目《卖杂货》名称加上双引号以作区别——编辑注)和《梳妆台》的旋律作为素材改编创作而成,用生动活泼的音乐语汇形象地描绘出广东街头小贩和顾客之间互动的场景。)

1.《卖杂货》音乐本体赏析

第一部分的主题旋律是由传统广东音乐中的曲目《“卖杂货”》改编而来,节奏为2/4拍,调式为五声音阶B羽调,曲调轻快而活泼,作曲家通过生动的音乐语言塑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乐曲的句首使用切分音和跳音的对比形成张力,与之后连贯的十六分音符疏密相间,低声部伴奏在弱拍上,通过打破节奏中的强弱关系乐句充满律动感,为乐曲奠定了轻快愉悦的氛围。广东气候温和,商贸发达,广东人民素来富有生活情趣,音乐的第一段让人联想到广东街头轻松休闲的生活环境。

传统广东音乐《“卖杂货”》旋律如谱例1所示,共9小节,陈培勋钢琴改编版本(谱例2)所示第一段的高声部旋律与《“卖杂货”》前6小节旋律框架基本一致,改编过后的乐句为上下句各4小节对称结构。

而第二段的旋律和《“卖杂货”》的最后两小节相异甚远。笔者认为,第二段的主题旋律是作曲家根据广东音乐的旋法特征自行创作的,并且第二段的主题具有很强的象征和暗示作用,通过符号化的音乐语言制造出广东街头小贩与顾客进行交谈的画面,使音乐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趣味性。第二个动机的开头使用反复八度大跳,这一动机带有鲜明的广东音乐色彩。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对大跳的使用比较自由,反复上下进行八度大跳是广东音乐旋律的一大特征,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旱天雷》。上下八度大跳的旋法特征的形成,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广东音乐中的常用乐器扬琴的演奏特性影响,另一方面可能受到粤语方言的影响。在居文郁老师对广东音乐的语音学视角的研究中提出,广东音乐的旋律受到粤语发音“九声六调”的影响。相较于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粤语中声调繁多,音调上高低变化更明显,大跳的使用可能粤语是音调被抽象化、旋律化的体现。《卖杂货》这首作品中,作曲家利用粤语音调中的抑扬顿挫和八度大跳的旋律曲折起伏的共性特点,起到了暗示和象征的作用,让听众在听到这一动机时很容易联想到用粤语说话的场景。同时,这一段中作曲家通过改变音高位置和织体,制造音乐形象之间的对比,塑造出不同人物,生动还原了广东街头卖货郎与顾客之间讨价还价的情形。八度大跳动机先是在高声部出现,随后又转移到低声部重复陈述,作曲家通过一高一低之间的对比,模仿男女声音音高的特点,生动地还原了前来询问的妇人和卖货小贩之间你一言我一语交流的场景。第一主题在高声部再次出现,这时音乐的织体发生了变化,伴奏声部被由低声部移至高声部改成了分解和弦的形式,分解和弦与之前的柱式织体相比显得更加具有流动性和装饰性,随后出现的八度大跳主题立即又转向了低声部换回了柱式的织体,并且随着左右手的演奏在高低声部之间不断跳跃。在这里作曲家利用了人们的“通感”,通过织体的变化制造强烈的对比,装饰性的织体和比较高的音区给听众带来华丽的印象,又通过移低音域和简化织体带给听众一种质朴感,以音响上的不同加强角色身份之间的区别。

谱例1:《“卖杂货”》原始版本

谱例2:《卖杂货》改编版本

接下来的部分中速度突然加快,旋律变成了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第三动机的发展采用了广东音乐中加花的形式,一串连续的下行之后,统一动机进行了向下变化模进。传统的广东音乐中经常使用材料的重复,模进也是其中比较常见的形式,例如在广东音乐代表性曲目《步步高》中,就有统一动机向下方模进构成的乐句。第三动机发展出的段落,整体旋律线条是向下走的。在西方作曲技法和创作的审美观念中连续的下行旋律通常是被用来释放能量的,一般会做减弱的处理,而广东音乐的下行旋律并没有“释放”感,比如在《醒狮》《旱天雷》之类的作品中渐强的连续下行用来制造一种“步步紧追”的期待感,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使用“mp”到“ff”的力度记号使连续下行做了渐强的处理,又在最后一个音符上弱下来,可见这里采用的是传统广东音乐的创作思维。同时这里的和声创作与力度处理是相辅相成的,在连续渐强的过程中使用的是省略三音的五度音程、三度音程,最后到八度音程这些比较和谐的和声,带有一种纯净的力量感,但在最后又安排了一个比较弱的柱式和弦,这一和弦可以理解为省略三音的七和弦,也可以理解为五度音程叠置构成的,作曲家用这个充满色彩性的和弦制造出一种悬而未决的神秘感,同时又与后面充满幻想性的段落衔接起来。作为整个第一部分的收尾,这一段的加入与影视作品中的“转场镜头”作用类似,为音乐中场景之间的转换起到了衔接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对比性段落,这一段以粤剧中小曲《梳妆台》作为主题旋律,对《梳妆台》原始旋律的改动不大,在保留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减音和变奏,同时取消切分节奏,让音乐的旋律更纯净,律动更平稳舒缓。梳妆台的原始版本如谱例3所示。

第二段的节奏为4/4拍,E徵调,五声音阶构成的旋律舒缓而优美,音乐语言极具抒情性和梦幻色彩。这段的开始使用了柱式的伴奏织体,在这一段的开始还是使用比较和谐的三度音程,第45小节开始的和声带有西方印象主义音乐的色彩,为纯净的五声性旋律蒙上了一层朦胧梦幻的美感。从第50小节开始采用了低八度卡农的叙述方式,在两个声部中分出三个旋律层次。作曲家通过和声语言创造出了唯美的画面,类似于电影中以蒙太奇的手法展现归来的妇人对镜梳妆,徜徉在购得心爱之物的喜悦中的场景。

之后的展开部回到了2/4拍,旋律是以《“卖杂货”》主题中的第三动机进行发展而成,作为乐曲的展开部分,在这里集中运用了加花、大跳、模进等广东音乐中常见的创作手法。

在乐曲的最后一段,是《“卖货郎”》主题的重复,调性回到了B羽调,与首段形成呼应,象征着新的一天开始,小贩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广东街头这样的情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与首段不同的是,末段在结尾部分在连续下行之后添加了一句连续上行乐句,将音乐的情绪推向最高点,全曲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

2.《卖杂货》的总体创作特点

谱例3

在陈培勋《卖杂货》的创作中,以西方音乐中钢琴曲体裁当作载体,使用西方作曲的创作技法为工具,表现的却是广东街头的生活,表达的是地地道道的广东音乐气韵风范,就像是使用西方绘画中素描的手法,生动写实地勾画出广东街头的景色。

在调性上,这首作品中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六声调式,但在整体的调性布局上遵循了西方古典音乐作曲中的普遍规律,首段与对比性中段材料的调性呈主-属-主的关系。

在和声方面,作曲家除了使用七和弦、九和弦之外,还用了叠置和弦、省略三音等手法来弱化和声功能性。这样的和声创作手法并非陈培勋首创,在20世纪中国作曲家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创作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作品中比较常见,比如同时期江文也、汪立三等人在钢琴创作中也会用到,这种创作手法一方面借鉴了西方浪漫时期印象主义音乐的和声语言,另一方面也是将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纵向化作为和声使用的结果,是当时这个历史时期中国音乐家们在民族和声语言领域的创新和尝试。

广东音乐脱胎于粤剧中的过场音乐,一直以来都是器乐合奏的形式,广东音乐的乐器组合从最早二弦、三弦、提琴组成的“三架头”,逐渐扩充到由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箫组成的“五架头”,后来经吕文成改良完成了从“硬弓时期”到“软弓时期”的过渡,直到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更加自由和多元化的乐器组合形式,建构广东音乐二胡、高胡、秦琴、扬琴、洞箫等乐器构成的乐器组。广东音乐中的每个代表性乐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音色和演奏特点,想要将这些乐器的特点都表现在钢琴这一种乐器上就需要作曲家的巧思。在《卖杂货》这首作品中,通过音乐旋律和织体的变化,我们能辨识出一些广东音乐代表性乐器的特点来。由第三动机发展出的段落中高声部旋律多使用级进,在同一小结内围绕一个骨干音上下环绕的方式发展,乐谱上的连线记号来标注出演奏时需要保持乐句的连贯性和流畅性,这段从旋法特征和发展手法上来看,类似于广东音乐中高胡作为领奏的加花部分。在这首作品的中常用双音作为伴奏,和广东音乐中使用扬琴伴奏时演奏双音类似。《梳妆台》主题段落中取消了伴奏声部,抽离出三条并行的旋律,采用了西方作曲技术中复调音乐的创作技法还原了广东音乐中多种乐器线性发展的音乐形式。

目前已发表的许多文章中提到《卖杂货》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是“民族化的”“传统的结构”,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三段式,前文中提到,《“卖杂货”》这一主题在这部作品中发生了变形,乐句的结构又非规整结构改编为方整性结构,第一部分由两个平行乐段构成。而作品的第二部分主题旋律与第一部分在情绪和调性上形成对比,并且第二部分中的展开部材料是从第一部分中的C素材发展而来,第三部分将第一部分的素材进行完全重复。通过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改编版本的《卖杂货》在段落总体布局和对素材的变化发展上更符合西方作曲中再现复三部曲式的结构。虽然三段式结构在广东音乐中业非常常见,但传统广东音乐的发展更为自由,有别于西方作曲中追求材料的对比性和结构的对称性。在更细化的内部旋律发展中,这首作品可以说是“粤味十足”,很多细节处体现出广东音乐的特色,比如从前文中提到的第三动机采用了广东音乐中加花、模进的发展手法,以及一段中大跳的旋法特征上来看,在《卖杂货》这首作品的音乐语汇始终遵循传统广东音乐审美习惯和发展逻辑。

3.时代背景对《卖杂货》的影响以及《卖杂货》在当下的价值

作曲家的个人经历对音乐创作的影响极为深刻,作曲家所受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专业知识的给养和社会环境变迁带来的影响都作为其音乐创作的资本,并以符号的形式表现在其音乐中。

陈培勋生长在与珠三角地区一衣带水的香港,当时的香港作为英属殖民地,岭南本土文化和外来的西方文化两者相互交融,陈培勋自小受到这样多元文化的熏陶,出生在一个相当“西化”的家庭,外祖父是传教士,祖父、外祖母与父母亲都是基督教徒,父亲和叔叔都从事与音乐相关的行业,他走上音乐创作的道路也算是家学渊源。陈培勋的好友马思聪先生和王震亚先生都曾提及,陈培勋因为非常崇拜贝多芬和勋伯格两位大师,立志在作曲上成就一番造诣,在香港时便给自己取名作陈贝芬、陈贝勋,因广东话“贝”和“培”读音相似,后改为陈培勋。陈培勋的个人喜好在其所处的时代是相当“阳春白雪”的,而这首作品却非常“接地气”。回顾《卖杂货》创作的历史时期,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中国内陆地区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文艺界主张“以人民群众为主体”“艺术创作为人民”的思潮,音乐创作领域也不例外。陈培勋自小受到香港地区的岭南文化浸染,对其而言广东音乐的旋律像流淌在他的血液中一般,在陈培勋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创作中,采用的基本都是粤语地区人民熟悉的民间小调作为创作素材,虽然是以西方音乐为体裁,但音乐语言却是通俗易懂的民间风味。

提起广东音乐出现在大家脑海里的往往都是《雨打芭蕉》《平湖秋月》《步步高》之类的经典曲目,《“卖杂货”》《梳妆台》这些小曲对于广东音乐的“局外人”来说比较陌生。由于近代广东音乐的主要演出场所是在茶楼、乐社等场域,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起到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在我们听到的大部分广东音乐经典曲目都是描绘自然风光或者节日景象为题材,与大多数经典曲目不同的是,这首作品选取的“卖杂货”和“梳妆台”场景都是当时广东人民最朴实的生活状态,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广东与现代超市、商场、网购截然不同经济生活,这提醒着我们,除了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之外,广东音乐还有更多生动有趣的部分等待大家发觉。陈培勋这首钢琴改编曲《卖杂货》创作的初衷是作为教材使用,如今这首作品被收录在《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考级教程(七级)》中供广大钢琴学子学习演奏,同时这首作品也作为媒介将广东音乐中不被人熟悉的曲调和广东民俗风情带向了全国各地。

《卖杂货》虽然只是陈培勋创作中的一隅,但从这首小作品我们可以发觉陈培勋的音乐创作极大地发挥了中西方音乐各自的特色,运用广东音乐的创作思维结合西方作曲手法,兼顾传统和创新,将“新与旧”,“中与西”,“土与洋”之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得当,让广东音乐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顺应了其所处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广东音乐形成时间较晚,在中国传统地方音乐的舞台上属于比较新的面孔,但短短一两百年间,广东音乐不断革新,吸纳新鲜元素,陈培勋的钢琴改编曲创作也为广东音乐的创新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也为今后其他传统音乐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当下,***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将创新植根于传统文化中来。文艺创作方面亦是如此,传统文化集结了数代人的智慧,可以为当下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同时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带来的审美体验有助于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不仅仅只是一时的潮流,而是需要代代文艺创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①《广东音乐大全(一)》,广东音乐曲艺团、广东音乐艺术中心编,汤凯旋、何薇主编,南方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②居文郁《试论方言“声调韵”因素对广东音乐曲调风格的影响——纪念粤乐大师吕文成先生诞辰150周年》,《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6月。

③《广东音乐大全(一)》,广东音乐曲艺团、广东音乐艺术中心编,汤凯旋、何薇主编,南方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