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声乐教学中对于“气感”的学习与反应—— 以菲舍尔·迪斯考与范·达姆的演唱录音为例

时间:2024-05-20

文|米希名

声乐教学中对于“气感”的学习与反应
—— 以菲舍尔·迪斯考与范·达姆的演唱录音为例

文|米希名

“气感”一词在声乐的教学中和“气息”相互联系,但不同的是“气感”是和声乐演唱过程中的各个感觉相结合而作用于音乐。“气感”相较于物理学中的“力”是类同的,可以解释为一个感觉作用于另一个感觉,而本篇文章借用物理学中“力”的概念着重解析“气感”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三个要素在声乐教学中的学习与反应。

气感 作用点 方向 大小

物理学中的“力”是指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那声乐中我们通常所说的“联觉”一词也类同于“力”的概念,即一个感觉作用于另一个感觉,一个感觉影响另一个感觉,而后发生相互作用的状况。“力”是矢量,有作用点、方向和大小三个要素,而联觉中的“感觉”难以记忆和定量,声乐教学中常用“气感”的学习和研究来从侧面诠释“感觉”的整体概念,其优势在于气感的训练和学习过程是可以非常贴近客观实际情况,可以如同“力”一般,被定向、定量、定点。

“气感”实际上是指演奏者发出一个乐音的整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声音概念,而是具有音乐性的完整声音。一个乐音的发出会有“气感”的流动,流动中融合“气感”的作用点,接着把握住“气感”的方向并同时控制好“气感”的力度。显然“气感”在不断强化的学习过程中,是因人而异地进行记忆和掌握的。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乐感”很好,这本身是一个泛泛的概念,但其所表达的内容包含对气息的运用自如,气息的方向感把握到位,以及气息的作用点可以和作品整体的曲调特点形成交集点等等。有的学习者的确存在天生的“乐感”好,即天赋,在“气感”的表现中,他们可以做到如条件反射一样地自然,但有的学习者在气息和音乐的“敏感”程度上就欠缺一些,如果对一个音的“内容”没感觉,就很难判断用什么样的“气感”来完成这个音。声乐教学中的“气感”是可以科学地进行训练,“气感”的训练也需结合思维的“敏感度”训练,机械地告知声音动作的完成是不能达到“美”的声音效果的。本文通过解析出“气感”三要素中各自的具体内容,从而相互作用着推动学习者掌握作品的全部。

一、“气感”的作用点

有的声乐教师会在声乐学习的一开始提出,气息的状态犹如“惊讶的感觉”、“打哈欠的感觉”、“叹气的感觉”等,如果细致地分析这些感觉,以上的描述却是泛泛而谈不够准确的,因为如果刻意去做一个本应该很自然的行为就会产生相反的作用。下面通过例证来仔细分析气感作用点的实际效果影响:

例证1:“惊讶的感觉”是一种需要情绪有突然爆发和紧绷状态的感觉,刻意地去做“惊讶”的状态有时可形成过度紧张,教师形容气息如“惊讶”也只是寻求气息的突然到位,“到位”则指要和小腹的作用点结合,并不是只表面看起来像打开,而实际上里面的口腔周围的肌肉是处于停滞状态的,那么,学习者可能会一时找不到感觉的立脚点,随之就会有意识地去保持这个不自然的状态,或者在运用情绪时,丢失了起始点,导致情绪后续的整个过程逐渐失去方向,被迫走向过度紧张的状态,无论哪种情况从而造成了相反的目的。

例证2:一般来说“叹气”是情绪在稍微一积蓄后立刻释放的感觉,而情绪在释放时通常会是一种放松状态。“叹气”的状态在声乐的“气感”上可理解为“有条件的叹气”,不是平时生活中的叹气,而是包含作用点、高位置和气息的连贯等内容,随意的叹气可能形成过度放松,如果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如果是松懈的,那么歌唱所需要的“兴奋度”也是会受到影响的。“放松”不等于“松懈”,有时保持一种状态反而会将最自然的状态丢失。

因此,通过以上例证的分析与理解,可较直观发现:声乐教学中,气感作用点的教学是比较重要的。而正确地理解气感作用点的意义,应该是建立在细致地描述感觉、科学地训练感觉的基础上,同时将气感作用点的把握过程发展为从“不矛盾”到“矛盾”再到“不矛盾”的一个联觉过程。上述的学习过程若不加正确引导,则学习者大有可能会无意识地去保持这些不自然的状态,从而导致与我们教学初衷相反的状况发生。

另外,声乐学习中的“气感”的作用点不是单指声音的落下,在直接的感觉上,声音的确是有落下的感觉,但具体应该作用于一个准确的点上,因为“作用点”是包含许多内容的,如果这个点的强化不够准确,那么所形成的声音即便在小腹的面上,也是散的。针对于此,首先,作用“点”的准确性影响着声音的作用效果;其次,作用点的位置应该是一个结果,过程可以理解为力量的限时聚集,“限时”即为“作用点”和“声音”同时发出的时段。假如提前将“作用点”做好准备,那么学习者的注意力会出现纠结气息该如何运用的状况或是纠结歌唱时小腹是应该凸起还是凹回,导致本该是随音乐自然产生的气感成了不自然甚至气息反着用的结果。这就会让声乐教师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这与作用点没有与声音同时发出有关,我们平时百般强调歌唱前要有积极的状态,但此状态是与气息的作用点无关的,因为有的时候发出的声音是一个整体联觉状态,不是割裂开来分解先后的问题,作用点靠的是平时认真准确的练习,在一个乐音的形成过程中反复体会才能从“不自然”达到“自然”,而唱歌前的准备工作则应该是调动身体的肌肉运动以及声音的歌唱位置。

“作用点的集中”会像太阳中心一样,不同的是,太阳的光芒围绕中心点像四周散发,而作用点是先集中于中心,随之在歌唱的通道中随着需要表现的音乐内容而变化,当然,如果用语言细致地描述就会分割部分整体,但是如果感觉能用语言有标准而准确地描述出来,那么声乐的教学也不是空谈经验的。因此,在平时的歌唱训练中,作用点的聚集要认真而准确,不能随音高变化而忽高忽低,例如在从高音到低音时,我们容易不知所措,高音的作用点找到后,所需要的保持应该是声线的连贯、气感的连贯,而不是靠身体外部的不动、意识的不动就可以上下统一、高低统一,因为这会使得作用点与声音脱节,还易形成气息不够和身体僵硬的情况,因此,气感作用点的训练是每一个音都协调自如地从作用点出发,再到达作用点的循环的过程。

二、“气感”的方向

物理学中的“力”是矢量,矢量便具有方向性。既然我们所说作用点是由力量聚集存在的,那么“气感”的形成也是具有方向的。声乐学习中的“方向”是和“循环”一词有微妙联系的。我们所说,唱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动态不是所指舞蹈中身体随着音乐的动作,也不是有的学习者无意识地靠嘴巴动,而觉得气息在跟着音乐动,例如初级阶段的学习者经常出现气息僵持唱不完一句的情况,心里随着音乐的流动而有感觉,自己也觉得气息在跟着音乐动,但是就是总觉得气息不够。这时如果就别的观察者而言,他所表现出的只是嘴巴和身体在动,咽壁周围的肌肉运动以及气息通畅的流动的确是没有的。

“循环”是和音乐的乐句相联系的。“循环”的方向不是像八卦图一样以圆圈形式转动,而是我们要根据作品的谱面节奏和潜在节奏去决定唱歌过程中的方向。谱面节奏就是作曲家在曲谱上写出的明确的节奏,例如:二四拍子、四四拍子以及作品中的附点节奏、切分节奏等;而潜在节奏是要求和声音相联系的,美声教学中最明显特点就是要求声音的连贯,声音的连贯不是靠想象连贯中的气息僵持而保持声线的,连贯的条件恰恰是需要“循环”的,作用点与声音同时发出后,在保证基本节奏准确的情况下,我们的声音要寻找到大线条的声线,这个声线除了有音乐感觉之外,还要在练习中形成和气息配合流畅的声线。

总的来说,作品的方向是向前运动的,这个可以理解为音乐层次的递进。因为一首歌的表达不是单一情感,也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随着层次的递进,声音才会有强弱的变化,才能使听众有感觉上的变化。乐句的循环要起始于作用点上,也就是说,随着音乐一个乐句的表达的开始与结束,都是只有一条声线,开始于作用点,结束也应当在作用点。吸气时,内部方向是朝外自然扩张的,这里强调的意思,不是要在张嘴前就将气息吸好准备好,因为准备好气的情况下,自己的潜意识是要保持这样的状态的,否则也不可能去吸,这样反而当音乐开始的时候自己不知道要怎么唱了,落也不是,提也不是,造成身体也无法松弛了,造成声音也会伴随收紧,那么气息再多也是脱离的状态。因此,气息要伴随着音乐,仔细体会大线条声线的运动,搭上作用点后,自然就会反射作用于音乐,我们身体内部的运动不可能和每一个音符的节奏一样,只有潜在地音乐线条才能产生连贯的声音。

“气感”反射于音乐时,是一个将内部方向转化为外部方向的过程,方向不是从吐字上直直地从嘴巴里送出,而是经由作用点开始,到达头腔集中性地以圆弧方向反射出,因此,“面罩”唱法和两个“房间”歌唱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理解的,我们的嘴巴和声音像在两个空间,嘴巴面前就是一个房间,声音出去的方向和自己的内部听觉方向是不统一的,出去的方向就是像贴在面部而不能再回来,只能成为集中的声音传向远处;内部听觉方向就如散射,没有具体决定性方向,只能向太阳的光芒一样,充斥着整个头腔,这个声音是随着声线的运动饱满而又集中的。

此外,“气感的方向”如果从生理学角度来讲,就是我们正常的呼吸,就是一个完整的“呼吸供能”的呼吸运动阶段,也叫外呼吸从鼻孔或者嘴巴到气管吸入肺部,供给氧气,经过肺部的换气后,呼出二氧化碳,这是和唱歌最为相互联系的一个阶段,其余两个微观的作用于血管和细胞的过程我们就暂不分析。看似简单的过程,如果体现在歌唱,就不能只有这样一个方向的循环了,我们经常说“呼吸要跟着音乐动”,那么这个“动”是真正的纠结点,有的同学是在“动”,当然,他的主观意识也认为自己的呼吸在动,其实,是我们的肚皮在动,想法在动,气息却还在僵持着,也就是说,内部与外部没有形成对立统一。我们在歌唱的过程中,所要锻炼的正是小腹的作用点以及腰部周围的肌肉的呼吸,呼吸跟着音乐的大线条,而不是每一个音符都在动,也不是干脆就憋一口气唱很长语句的呼吸,因此,憋出来的呼吸就只有一个方向了,也就无法做到气息的循环。

其实,“气感”的形成方向还是音乐的方向。细腻的音乐蕴含细腻的方向感,方向感结合于气感,作用点是起点,音乐是终点,每一句都有始有终地进行循环才是练习的要点。

三、“气感”的力量

单从字面意思解释,“气感”是不能单独具有力量的。这里应该探讨的是一个联觉状态下的力量的反应,而不是力量的结果。当我们探知了作用点与方向后,我们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顺着这种“气感”去体会、去运动。而力量的积聚包含瞬间的结合“爆发”与细水长流的微妙过程。

在瞬间的积聚中,我们随着音乐同时出声。例如一个作品的开始,良好的开端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做不好的地方,除了在音乐的前奏当中没有把握音乐的方向和呼吸行进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一拍即合”,“一拍即合”也可以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搭上气”,这就导致一旦张嘴唱就已经脱离音乐的状态。要想准确理解音乐的内容,气息不能慢,思维也不能慢,就像拍手一样,须两个手掌都合为一处才能拍响。而我们一切唱歌的前提都是以音乐为先决条件,也是以音乐为终极条件,音乐需要以什么速度什么力量“说出”就要在短时间内找到这样的力量“爆发”点,这个动作的完成或者一个乐句的完成都要进行不断地体会练习,不断地体会就是为了不断地找到音乐需要的感觉与力量。

爆发的力量中,短时间的步骤就是一个点的结合,结合的瞬间是“爆发”,但“爆发”又具体转换在“强”和“弱”的声音上,“强”的声音我们通常很好理解,就像敲鼓一样,“咚”一声就是刹那间;而“弱”的声音我们如何稳定而又从容地说出却是需要长时间练习的,因为“弱”的声音我们一是掌握不好音乐内容表达需要的力量,二是我们容易发出“紧”的声音,结果往往是声音变小了,但却不是舒服而又听起来松弛的,听者也会听得出声音是否行如流水,有无色彩有无内容。如果自身对音乐的把握足够敏感的话是可以辨别出来声音的感觉的,“弱”的力量通常难以平衡,因为我们需要练习协调力量的能力,当“气”与“声”以及“点”的结合瞬间完成后,力量是在松弛中由“弱”到“强”的,但有的作品也有个别特殊的情况,会有持续需要表达的强音。但一般情况下,我们随着音乐的走向,“气感”中的力量是在“爆发”后不断协调进行的。我们无法测量到具体的比例,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细致地去重复音乐的感觉,在重复的过程中,感觉会在音乐中加强,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音乐。

结语:

无论是气感作用点、方向还是力量,声乐的教学与学习中,首先要做到准确理解教师的教学用语,教师也应当将“感觉”尽可能细致地描述,因为如果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就会导致重复错误的声音动作;其次要培养学生细腻的音乐感觉,帮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敏感度”,跟随音乐去整合看似分解的动作。声乐教学里的音乐就是需要在不断地练习中有所体会,运用“作用点”“方向”和“力量”的三位一体,细致协调地完成每一个乐句,这样,最后的结果才能达到在音乐中寻找技术、在技术中完成音乐的目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