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共情、突破与重塑: 扶贫题材电影的符码系统拓新

时间:2024-05-20

蔡满园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近几年出现一大批高质量的扶贫题材电影。无论是将如诗如画的乡村景色和动人故事结合起来的《十八洞村》《秀美人生》,还是颇具喜剧和明星成分的《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又或是带有爱情故事色彩的《山歌》,它们都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出扶贫电影慷慨激昂的精神和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成为大银幕上的一抹亮色,改变了人们对主旋律电影一贯的看法。因为它们用细腻唯美的画面、简洁明了的节奏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激起人们的观影欲望和情感体验。

一、共情——沉浸式娱乐体验

扶贫电影是以宣传主旋律价值观为主的电影,其思想基调是对信仰的推崇、对国家与党的热爱等时代精神。中国主旋律电影长期处在简单化、模式化的“席勒式”创作模式,很难满足观众观影的欣赏性和愉悦性,更不用说现代人们对电影娱乐性的要求。因此,即使是扣人心弦的故事也难以展现出与观众共鸣的思想情感。

电影作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其光影魅力的真正价值需要通过人文情怀来体现,电影中要贯穿爱的内容,充满着对生命的尊重,对个体的理解。扶贫电影更要将主旋律价值观生动具体地投射在个人身上,透过个体日常的生活展示其思想情感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下给平凡人生带来影响和意义,让观众在电影中看到真实平凡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和来源于生活中最自然而然的故事情节,较容易实现情景带入,将主人公生活迁移到自身,带来沉浸式的情感体验。

(一)故事情节搭建共情:通过电影透视生活

扶贫题材电影为了突出主人公的奉献精神,往往会有一些模式化的情节,如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工作不顾身体等。这些俗套滥用的情节已经很难再打动观众,相反还会引起观众的情感逆反。现实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奉献行为如何能透过银屏体现出人生道路上的沉重感,需要从电影素材中寻找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事件作为结合点放在整个故事情节中。电影《春来怒江》作为反映云南独龙族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影片,用以致敬所有为扶贫事业做出牺牲献出生命的英雄。虽然电影中马坡村第一书记宋春来人物形象塑造陈陈相因,依然是吃泡面、有家不归的老套故事情节,但是影片中另一个细小情节却感人至深。影片中木德诚不甘心龙雪莲取得扶贫政策的好处,执意要领先龙雪莲重探人马驿道,在山上走失迷路的过程中,找到了失踪10年的扶贫干部的工作证。这个扶贫干部曾经不知所踪,原来是在工作途中掉下山林,失去生命,只有一张破旧的工作证遗留在山洞里。人生的旅途充满意外,更不知会发生在哪一天,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时空。一个戛然而止的生命会让所有人在理性接受的同时不禁心悸,进而去思考如果他没有从事这份工作会怎样。电影用欲说还休的镜头无形中搭建出观众对人生的共通感悟,使他们看到扶贫工作在真实生活中的代价。影片最后用文字讲述自2015年以来共有27名同志在怒江脱贫攻坚战场上牺牲,让人深切感受到脱贫攻坚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是一场不见硝烟却需要用生命和鲜血去抗击的战役,达到共情效果的最大化。

扶贫电影能否获得人们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影中讲述的故事是否符合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是否贴近人们的生活模式和个性特色,这就是俗话说的要“接地气儿”。2021年3月5日,由腾讯视频独播电影《凤归梧桐》开篇就以上下颠倒的视野展现出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的秀美山水,接着迎来电影故事情节的第一个小高潮。主人公顾志诚加入游手好闲村霸三人组和儿时好友果子的打斗中。体验蹦极、直播在线抓鸡、童心未泯惩治村霸、果子的杀马特造型等是该电影力求诙谐幽默的叙事风格和时尚元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影片最后,为了挽救家乡的购物节,在线直播农产品物流运送,更是将现实中田间地头农产品直播销售的模式通过屏幕向人们还原。

(二)图像叙事深化共情:通过隐喻直击心灵

“图像”既是世界本原性的存在状态,也是人类感知世界、表征世界时最为形象、直观、便捷的方式,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图像话语的全过程。[1]图像是电影叙事的主要方式,它能把故事中晦涩难言的情感通过形象直观的构图和隐喻性的符号表达出来,构成电影独特的审美张力。同样是轻喜剧性质的扶贫电影在叙述两代人不同的价值观念时,《一点就到家》和《凤归梧桐》运用不同的图像叙事。在《一点就到家》中,尹昉饰演的李绍群因为从小父亲的强权教育,拼命地逃脱去寻找不同的道路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他选择了种植咖啡和父亲种植的普洱茶对立,在父亲暴怒对外称他“死了”的情况下,和朋友合伙种植咖啡成功。他始终不能理解父亲,正如父亲不能理解他,当他的咖啡成功之后他能够理解他的父亲。这时,父亲为了和解,购买了咖啡。电影中李邵群举起咖啡杯递给父亲时期待被认可的眼神,老父亲故作傲慢清高的姿态,李邵群请求喝茶时老父亲倒茶颤抖的茶壶和最后父亲如喝酒般饮下咖啡笑中带泪的表情,加上李邵群细磨咖啡豆和父亲邀请他喝咖啡时重重落下的茶杯声音,蕴含隐喻符号的电影图像在短短的90秒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诗化般的叙事使观众在脑海中梳理故事,在心境里链接情感。最终不仅仅是电影中的父子从隔阂走向理解,观众也在此刻与之同落泪、同微笑,加深电影共情效应。

再如2021年6月24日,在腾讯视频独家上线的扶贫电影《山歌》,塑造出主动请缨到偏僻的大凉山担任第一书记的清华女高材生赵琳。电影通过巧妙的图像叙事流露出的情感深入人心。电影以黄白胶片色为基调,既能展示大凉山区的地貌风情,又使整個故事娓娓道来。影片中的哈奇一心吃低保,一不如意就寻死觅活,借不着钱就要喝农药,这样让人头大的扶贫困难户和赵琳有着共同的遭遇,都曾经失去过挚爱的人。在双方无意间聊起这个话题时,吹动女主人公头发的山风、远处升起的炊烟、破旧的照片、晃动的树影、虚化的落叶以及女主人公未说完哽咽的话语加上舒缓的音乐在暖黄的胶片色下异常深入人心,从视觉、听觉调动观众,激起情感共鸣。尤其是在影片最后,一片离愁别绪中,女主人公赵琳开车回城的路上,幻想出男友对她爱情承诺的画面,这种图像叙事直接破译主人公内心隐秘的情感,使观众瞬间领悟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也许这样对扶贫事业的付出和奉献是一场为爱情的赴约,但是依然美丽令人敬佩,透过浪漫的色彩唤起观众的情感认同,体会不同人生的别样风采。

二、改变——突破式思想渗透

利用电影输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是各国文化输出争相惯用的手段。在各国举行的电影节无不以本国的价值观作为衡量标准。我国电影受早期高举电影教育属性思想和拍摄艺术所限,主旋律电影缺乏可视性和想象性。扶贫题材电影要在市场中赢得人们的认可,既要考虑人们的情感需求,力求在内容表达与电影叙事上完美结合;又要保证电影对脱贫攻坚精神的建构与承载,使观众在观赏电影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认知和理解,润物细无声地达到价值观输出的功能,就必须进行突破性的改变。

(一)多层次主题思想:呈现可选择的人生

在扶贫题材电影中,其实观众并不是抗拒“又红又专”的脱贫攻坚精神本身,而是抗拒不容置疑又完全无“我”的电影主题。电影完全可以以脱贫攻坚精神为基底,展现出多层次的主题思想,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看到多样性且同样被称赞的人生。

电影《秀美人生》在主题思想表达上就颇具亮点。这部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精心策划组织的主旋律电影,其主题思想是讴歌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热血奉献,用青春诠释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黄文秀。在致敬脱贫攻坚精神的同时,电影开篇就用一个设问(“如果你提前了解了你做出的种种选择之后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你的勇气来自哪里?”)点出第二层主题:人生的选择。黄文秀的选择是贫困的百坭村,观众会忍不住想问为什么,就如同黄文秀所说的“有一根绳索在拉扯着她”。这种看似挣扎却又充满前进力量的选择非常符合平凡人的普通生活,人生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前进。在电影的结尾寓意出第三个主题:人生的意义。如同回答电影开篇的设问一样,如果知道了人生选择之后所面临的情况,你还会这样选择吗?结尾暴雨中逐渐消失的汽车灯光宛如黄文秀年轻的生命,然而高架桥上持续不息的火车灯光仿佛诉说黄文秀短暂一生选择的无怨无悔,最后呈现带着阳光和希望的回眸一笑,再次唤回观众的理智,思量人生一场的最终意义和目的。

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是人生在世理想的精神状态。扶贫体裁电影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时可以更多地从“小我”角度出发,体现多样的个人价值追寻,建立丰富多层次的主题思想体系,最终达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叠统一,强烈无声地突显出脱贫攻坚精神。电影《山歌》就通过浪漫的爱情色彩展现了人们追求梦想、坚守信念的主题思想,不仅冲淡了扶贫电影说教意义,而且抓住人们关注的热点,从爱情、梦想、承诺方面去思考扶贫工作,思考人生意义,提供多维度的人生视角。

(二)多元化人物形象:体现复杂深刻的人性

扶贫题材电影惯用正面主人公的视角难以呈现扶贫工作面临的真实情况,难以展现不同环境中人们复杂的思想变化,更难深度挖掘人性,体现电影人文情怀。电影《十八洞村》在扶贫题材电影中做了新突破,把主人公形象放在土生土长朴实善良的农民身上,由王学圻饰演的杨英俊是个退伍老兵,他人硬、骨头硬、脾气硬。当得知自己被列入扶贫对象之时,强烈的自尊心驱使他采取决然拒绝的态度。通过杨英俊形象的塑造,让观众看到勤恳劳作、省吃俭用的山区农民凭借自身的努力是难以和特殊恶劣的自然环境、闭塞艰难的交通环境作斗争,使观众看到扶贫工作中不同的精神面貌,也感受到时代变迁在个人命运上的深深烙印。从杨英俊对妻子自我鼓励般地说“你和小南瓜,我养的活!”到扶贫员小龙离去之后的意识觉醒,是一个人对自我的否定。直到他愿意带领同宗兄弟“愚公移山”似地填土造田,是自我再认知、再改变的成长。这种成长既见证了一个人的尊严,又呈现了他的美好。电影对人性的挖掘,细腻而深刻,令人耳目一新。

除正面形象外,电影反面配角群像的刻画亦能成为扶贫故事中的亮点。通过群像的描绘展示出面对困难苦难时的复杂人性,成为扶贫电影中的纪实,反面凸显攻坚扶贫精神,坚定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渗透。电影《冲锋号》里泼皮无赖的杨勇成;《李保国》里自私自利得了便宜还卖乖的老孬;《三年》里嫌贫爱富的春燕妈;《山歌》里重男轻女的天蓬,这些小人物的真实性情增加了影片看点,使观众更加真切地体会扶贫在现实中的困难。

三、重塑——缔造式再现美丽乡村

电影与生俱来的纪实本性使人们可以通过摄影手段将现实生活完整、生动地记录下来,再现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认知,表现出对人生百态的自觉关注。扶贫题材电影对乡村脱贫现实的深刻反映,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写照,激发出中国乡村强大的生命力,缔造式地呈现出乡村的新面貌、新状态,重新塑造人们对乡村的认知和了解。

(一)诗意光影:刻画乡村美景

如今泛娱乐IP产业链正在日趋成熟,影视IP与旅游嫁接之后,就可以转化为超级旅游IP,比如《寻梦环游记》带火了墨西哥旅游;《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带火了荷兰和法国旅游等。[2]《白鹿原》播出一周后,陕西的旅游热度增长达82%,成为境内最具代表性的网红目的地。[3]扶贫题材电影根据剧情大都在扶贫当地进行取景拍摄,光影镜头下的民居、村寨都充分依托于当地特色的地理风貌,为观众建构起一个充满浓厚民族风情的陌生空间,让观众置身其中流连忘返。

电影《十八洞村》就好像一部风景优美的风光片:十八溶洞,洞洞相连,婺源式乡村建筑、层叠的梯田、望不到边的绿色。通过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的意义建构和表征,将少数民族的生活提升到文化意义符号再现的层面,犹如一篇风格淡雅、情感内敛含蓄的叙事诗,无不激起人们想要去探寻的欲望。还有一些记录西北农村、云南少数民族的扶贫电影,虽然从地理风景上来说难以构成山光水色、绿树成荫的美感。但是依然可以呈現出中国不同地貌摄人心魄的风光,形成大自然自发美感的张力,使影片更具观赏性。扶贫题材电影通过诗意光影的描述,刻画乡村的美丽景色,转变观众对贫穷落后乡村的印象,不仅可以体现扶贫攻坚的效果,而且可以进行旅游形象宣传,创建人们对乡村面貌的新认知。

(二)情感回归:重拾乡土文化

扶贫题材影片人物语言以地方方言为主,让观众倍尝亲切、朴实和灵动之真味。山西省首部精准扶贫电影《一个不落》选用讲着原汁原味方言的村民做演员,用草根性和通俗性的民间俚语“抿圪斗”“拉拉话”“不歪”“牛哄哄”“瞎胡球闹”,最大限度再现了扶贫山村的现实状况,充满了乡野的原生态气息,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展示出贫困村民从极度匮乏的物质状态、精神状态到充满希望脚踏实地奋斗的改变。

除了语言体现的乡村文化之外,还有许多根植于每个地区每个民族不同的传统习俗,例如《十八洞村》的绝交酒;《凤归梧桐》的双凤舞;《一点就到家》的祭茶神;《春来怒江》的纹面女;《山歌》的彝族婚俗等。通过在扶贫题材电影中重新构建,不仅为观众打造了一个陌生而美好的异域景观,而且唤起观众对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的记忆,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寻找并发现自我认知和归属。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民族文化逐渐淹没,扶贫题材电影不仅仅展示脱贫攻击的精神,还可以借此担负着记录和延续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让传统文化搭借经济扶贫的列车,成为振兴乡村的精神产品。通过电影中村民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深刻变化,用生活方式的对比折射出传统文化与进步思想的碰撞融合,找到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让乡土文化不断自觉、自醒,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理解乡村文化,认同乡土文化,重现乡村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第一章提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4]扶贫题材电影以广袤的乡村大地为依托,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展现的脱贫攻坚主题脱离不了乡土情感的细节刻画,让观众重拾乡土情结。《十八洞村》里杨英俊对种田的执着,反映出国人对土地的深情,对农耕文化的礼赞;《李保国》中李保国对岗底村民致富的负担,体现出身为农民深深的眷恋;《云上之爱》中王云农回归云头山引导农民返乡创业,表达了心系故土的大爱。这些影片中,采用大量诗意化的空镜头,多次出现茂密的森林、绿色的梯田、奔流的瀑布等地域风光,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让观众感受到大好河山之壮美,祖国风景之绮丽,具有一种新时代乡土文化寻根的意味和追求。

结语

2021年作为攻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连接点,扶貧题材电影在这个阶段发挥了较大的社会作用。既能史实般记录扶贫攻坚的历史性事件,又能展现现代农村新貌,推动传统文化和民族习俗的继承和发扬,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电影的娱乐性上,通过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让观众在笑中泪中触景生情,达到共情;在电影的意识输出上,通过多样化的主题思想使电影更有深度,更具吸引力,潜移默化地从意识形态层面有效引导观众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对观众的思想产生积极影响;在电影的再现性上,通过镜头的光影叙事将乡村大地上的扶贫攻坚画卷缓缓展开,利用声画拉近观众与乡村的距离,重温乡村文明,重拾乡土情结,再现乡村人文,缔造式再现乡村印象。虽然目前大部分扶贫题材电影仍难以脱离长久以来主旋律电影拍摄的定势思维,但是仍然有一些精品出现,涌出亮点和新意,成为扶贫题材电影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龚举善.图像叙事的发生逻辑及语图互文诗学的运行机制[ J ].文学评论,2017(01):87-95.

[2]2018年旅游经济运行报告出炉!产业融合与IP创新成为新方向[EB/OL].(2019-1-10)http://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901/10/c1832048.html.

[3]综艺影视带动旅游[EB/OL].(2017-10-27)http://www.techweb.com.cn/internet/2017-10-27/2598630.shtml.

[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