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长津湖》系列:“保家卫国”历史叙述中的逻辑与共情研究

时间:2024-05-20

陈雪梅

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联合执导,吴京、易烊千玺等人主演的电影《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以下简称:《长津湖》系列电影),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为叙事背景,讲述了钢铁七连战士凭借顽强意志和英勇精神,在极端艰苦环境下完成阻敌任务的英雄故事。《长津湖》系列电影兼顾“人民性”与“革命性”,将革命记忆与历史叙事相叠加,在特殊的精神想象与文化图景中诠释出“保家卫国”的革命情怀,形成了特定的文化符码。

主旋律题材电影创作中,创作者用恢宏、磅礴的影像场景打造“超越性”主题,挖掘红色历史,借助影视艺术对历史记忆进行复述,凝聚具有共同认知的文化符号,构建基于革命情怀内核的表意体系。《长津湖》系列电影采用崇高精神与平凡人物并存的叙事风格,力图展现战争的悲壮图景与英雄的成长之路。

一、从史诗到抒情的“革命叙事”逻辑

主旋律电影创作者需进行适度想象、加工来表现革命精神的崇高品质,给予影片多层次的叙事空间,展现多元艺术美学。《长津湖》系列电影采用时空并置的叙事手法,用雄健的革命话语讲述家国情怀,实现了“史诗”与“真情实感”的并存并置。

(一)内容逻辑:适度想象的叙事原则

主旋律题材影片大多扎根现实土壤,挖掘真情实感,使观众在有温度的影片中了解历史,体悟生命,以此实现共情表达的理想成效。“革命叙事”逻辑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为创作理念,在强调客观性、真实性叙事原则的同时,对人物、事件进行“艺术化”加工,使影片叙述的历史既可信,又使影片具足艺术之美。《长津湖》系列电影采用诗意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生动再现革命历史,诠释了坚定、朴素的信仰,实现了抗美援朝精神的抒写和构建。创作者用虚实结合、悲喜交融的情节处理方式,为观众营造出革命浪漫意境,使影片在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中抒发了革命情感,且更具艺术表现力。

(二)视角逻辑:虚构与历史有机融合的叙事结构

影片创作中,虚构的情节以润物细无声地方式融入一段历史,在赋予观众情感张力的同时,亦使影片具有现实观照意义。《长津湖》系列电影以重大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突出“革命情怀、共情表达”的叙事逻辑,运用宏大叙事基调与微观人物刻画相融合的叙事手法,聚焦“保家卫国”的核心意象,撷取感人素材,勾勒鲜活人物;并重构象征结构,再现了丰富、真实的历史场景,实现了历史叙事与精神象征的有机融合。

(三)话语逻辑:信仰与情感融合的叙事策略

主旋律题材电影具有独特的教化功能。影片在描述人物经历、心理变化时采用朴实叙事风格,以小人物见证大历史,重点表现主人公伍千里、余从戎、梅生等平凡青年的无畏品质,使观众透过镜头感受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实现历史人物与当代观众的心灵沟通。不仅如此,《长津湖》系列电影作为新时代的主旋律电影,采用情感化叙事策略,使观众透过影片体悟真挚的亲情、友情,实现了“教化大众”的叙事效果。

二、从人性到精神:“革命叙事”的崇高主旨

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角度看,“革命叙事”提倡“反映论”,即在具体的审美表达中,既要挖掘、展示革命的现实素材,又要从新的社会语境出发,将宏大场景与悲剧美学相融合,再现历史图景。

(一)音画强化与叙事主题旨规:红色话语的新书写

赫伯特·泽特尔提出声音具有信息功能、内外引导功能,创作者通过合理使用音效、人声和音乐等元素,可以确立影片叙事场景、彰显特殊感情色彩,强化叙事高潮。《长津湖》系列电影在叙事过程中,通过把握声音层次、画外声等技巧,将蒙太奇与升格摄影相融合,为观众呈现出远超视觉画面的丰富内容,既有叙事高度,亦创设出真实可感、意境深远的叙事语境。《长津湖》系列电影用声音描摹画面,用声音冲突勾勒紧张情绪,交织出一幅激烈的战争画面,实现了从声音到情绪的通感抵达,使得受众得到情感皈依。影片中,观众看到“三炸水门桥”情节时,多种声音形成了极具对抗效应的戏剧张力,背景配乐直观反映出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氛围。片中战士临终前无力的喘息声,在揭示战争残酷性的同时,也使观众对革命英雄的认识回归到了理性的“人”。

(二)时空修复与叙事主旨立意:红色场景的新表达

(三)群像塑造与叙事主旨融合:红色精神的新谱写

在新时代的观影需求下,主旋律题材电影创作者应探索“革命叙事”的多元叙事模式,多视角呈现特殊历史,以勾勒出有效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英雄群像,回应大众对主旋律题材电影的艺术想象与审美诉求。《长津湖》系列电影从个人与家国、历史与时空、平凡人物与英雄群像等维度出发,全面展示了革命先贤“家国为大”、不惧牺牲的革命精神,使观众从英雄人物身上获得心灵震撼与精神洗礼,实现了共情表达的理想成效。

(四)氛围营造与叙事主旨表达:红色话题的多重奏

近年来,主旋律题材电影倾向于叙事写实与精神写意的融合,在“诗意人文”的场景中讲述革命故事。《长津湖》系列电影以“家国情怀”为内核,实现了“人民性”与“革命性”的有机融合。影片遵循主旋律电影的话语表达方式、叙事范式,通过“小我”与“大我”的交织视角将宏大的革命情怀具象化,使英雄人物的形象更贴近现实生活维度。影片中,主人公伍万里从对枪支好奇的小兵成长为有担当的钢铁军人,以小见大还原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群像。《长津湖之水门桥》延续了《长津湖》电影的核心立意,继续采取“成长型”的书写方式,步步展现“伍万里”的成长历程,再现人物精神面貌,见证了革命精神的延续与传承。

三、从使命到共鸣:《长津湖》系列电影的共情表达

革命叙事不仅要彰显历史、重述历史,还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戏剧创作手法,从革命历史故事中挖掘精神理念与人文价值。《长津湖》系列电影将革命叙事与戏剧叙事特点相融合,将革命事件背后的人文故事与美学精神相融合,为观众营造紧扣心弦的影像画面,增添了影片整体的情感张力。

(一)“个人理想”到“家国同构”的革命精神内核

在革命叙事表达过程中,需要创作者以“家国同构”的革命叙事范式为基准,以推动内容叙事与情绪表达的融合。《长津湖》系列电影将革命精神、奉献精神贯穿全篇,将“保家卫国”的叙事之魂,以真实写照、精神提炼的方式,谱写出一曲曲感人至深的英雄赞歌,绘就了以平凡英雄为代表的革命精神画卷。影片还引入了青春叙事素材,突出了个人在重大历史事件下的命运变化、行为抉择,探索了主旋律题材的年轻化表达手法,构建出富有意境的对话空间;讲述主人公伍万里从“激情”转向“担当”的成长经历,激发观众的心灵认同,实现了“家国同构”的生动写照。

(二)“满腔热血”到“家国情怀”:革命精神的情感共鸣

革命题材作品是民族精神、英雄群像的直观体现。创作者通过遵循“着眼于历史—表达于银幕—抒情于未来”的创作架构,在弘扬革命精神的同时,实现了时代的审美表达。《长津湖》系列电影注重对细节的细腻刻画,用镜头语言将硝烟纷飞的战场美学与志愿军战士的不屈形象相融合,使观众仿若置身战场,亲身感受长津湖战役的壮烈,实现了从“满腔热血”到“家国情怀”的心灵升华。影片秉承对历史的情景重现与价值彰显,创设激烈的战争场面,持续发酵观众情绪,完成了影片“勇者气质”的全面释放,实现了“共情表达”。

(三)“无惧生死”到“一往无前”:诠释“保家卫国”使命

结语

《长津湖》系列电影秉持主旋律题材影片的创作特征与叙事内核,采用多元创作手法,以共情共鸣的方式勾勒出悲壮的战争场景,进一步激发了观众对“家国情怀”的感知,实现了叙事价值的全面升级,体现了影片的历史自觉与艺术自信。

主旋律题材电影创作者往往以纪实性、艺术性原则为创作导向。《长津湖》系列电影以“不因宏阔失其细”的创作理念,采用“小人物,大格局”的革命叙事策略,将精神写意与革命纪实相融合,以更“接地气”的叙事方式来诠释质朴情感,拓展了主旋律题材影片的叙事空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