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文与创新: 《五个扑水的少年》之中国本土化影像重塑

时间:2024-05-20

青春电影、奇幻电影和喜剧电影已成为近年中国内地炙手可热的三种电影类型。与此同時,中国电影观众群体的年轻化与都市化,与中国电影类型的变化同频共振,齐相呼应,成为此三类电影题材选择的重要推手。影片通常以青春片加某种类型为主要框架,相互杂糅,彼此交融,衍生出多种跨类组合。如青春+喜剧片、青春+科幻片、青春+励志片、青春+爱情片、青春+公路片等多种模式。《五个扑水的少年》就是青春+喜剧片(励志片)的典型代表。

《五个扑水的少年》改编自日本2001年上映的青春喜剧类型电影,当年这部日本校园青春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业绩。同名电影的中国版由新锐导演宋灏霖执导,于2020年翻拍,2021年上映。影片在本土化改造的艺术创新中,进行诸多有益探索,并获得不错的口碑。

一、主题立意更契合新时代精神气韵

两个版本的故事线路基本相同,都是讲述五位高中少年练习花样游泳的故事。少年从开始不知所措地误入花样游泳队,到后续为证明自己,主动找教练找场地训练。在经历一系列失败与挫折后,少年更加坚定了想要赢一次的决心,最后经过努力,打了一场漂亮的“青春反击战”。

虽然两部影片题材内容基本相同,但主题立意各有侧重。国产翻拍版没有复制粘贴,而是根据本土文化差异对原剧本进行改编。日本版中着重于描写的是一群洋溢着荷尔蒙的少年,为爱和梦想而痴狂的所作所为,更注重独立个体之间的比较。反观中国改编版,对原版日式的社会背景进行完整的中国式转换,少了青春的骚动,以更纯粹的姿态讲述中国少年的青春经历。其一,将更多镜头转向对抗不信任少年的家长和老师身上,强调自己的人生被自己定义;其二,更加强调集体的凝聚力,强调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的勇气;其三,在表现青春期两性心理和行为方面,笔墨不多,点到为止。日本片中穿插了更多青春萌动期间两性关系的情节,尺度大到令人咋舌;而中国片则表现为默默无语的单相思,仅止步于鼓起勇气,骑车赶上暗自喜欢的女同学。

显然,翻拍片这样的处理更加契合中国时代精神与时代主旋律。影片充分展示出当代青春少年不畏困难、敢于挑战、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昭示了“00后”青少年不是颓废、心理阴暗的一代。即便是问题孩子,也可通过自身努力,有所作为,赢得同辈尊敬以及师长、社会的认可。

二、戏剧冲突更集中于母子、师生这一社会现实

两部影片情节结构大体相同,都围绕男子花样游泳队练还是不练、演还是不演的情节线展开,期间都穿插了与同学、老师、不高明教练之间的冲突等情节。虽然两部片子都是因学习水上芭蕾过程中因场地、教练等问题发生冲突,但日本片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因场地欠钱与还钱上周旋,因此,增加了募捐筹钱、买门票等系列情节,由此调动了更多邻居女校和社会其他从业人员的镜头。而中国片更多集中在教练身份的真伪上,由此造成校队之间乃至队员之间所发生的强烈冲突。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国片中添加了几个原版中无足轻重甚至没有出现的人物,如男主角“张伟”的父母以及学校的老师、主任。原版缺乏家庭因素,而改编版不仅将家庭因素推至台前,而且很巧妙地将学校与社会因素放置于背景。这些人物形象与少年是共生关系,同时对少年而言,其代表着成年世界的延伸,具有社会权威,存在对抗关系。母亲挂在嘴边的台词“你再怎么努力,也就是这个样子了”,对孩子报名参加水上芭蕾训练也是嗤之以鼻;老师的台词“不上不下,不好不坏”,还有当众报分数奚落、罚站等。这些人物的设定无不展现了在面对学业压力、高考紧迫的形势下,很大一部分高中生的现状。这些日本影片中没有体现的冲突,较真实地反映了高考制度下的中国社会现实以及在此现实中的各色人等。正是这些“对立”人物有意无意的伤害,激发了少年的内在需求与冲动,想要证明自己,留下属于自己的故事。少年追逐梦想并付诸实践,到最后大获全胜的举动,引起观众的强烈共情。

三、典型人物塑造更强调“普通人”的定位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改编版的剧情中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大幅修改。虽然两部影片中五位都是扑水少年,但角色定位有所不同。中国版本的主角“张伟”更具本土代表性。影片开场的旁白“我是张伟,是绍海三中四个张伟中的一个,也是全国四十万张伟中的一个”,看似简单的旁白却为影片的主要人物形象定下基调。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中学生,名字普通、长相普通、成绩普通、表现也普通,怯懦、不自信、上进心不强、学习缺乏动力、没有远大的追求和人生目标,用自己的话说“长这么大从未赢过”。但正是这个毫不起眼的普通孩子,在母亲有意无意的语言冷暴力面前、在老师毫不留情的冷嘲热讽面前、在教练肆无忌惮的恶语相向面前,拼着一股子劲打赢了这场被人看作不可能成功的擂台赛。证明自己、超越自己、自己定义自己,成为了影片主题。

除主角外,改版中直接用一个热血却糊涂的男教练替换了原版中怀孕的女教练,这个满嘴粗话的“骗子”教练,年轻时没能实现理想,中年失意,被少年们挑战自我追逐理想的勇气所折服,这个曾是水上芭蕾运动队大厨的他竟然冒充教练。几番努力,一朝圆梦。他又何尝不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较之日版中的怀孕女教练以及靠外在夸张表情、形体动作卖笑的滑稽教练,翻版所塑造的这位中国教练具有更为丰富和深刻的社会典型意义。

改版本中还删掉了原版中性别障碍少年“早乙女”、售卖门票时碰到的“妈妈桑”以及主角的恋爱对象“木内静子”。虽然他们在原片中对故事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荒诞活泼的人物形象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但在强化普通人奋斗主题、弱化青春期性意识和性行为的改版中,这样的人物设定显然更符合中国青少年的真实经历与感受,更容易赢得国人认可。

四、视听语言风格更契合国人的审美习惯

从表现手法来看,日版《五个扑水的少年》依托日本文化/漫画的语境,更多采用夸张、滑稽、荒诞等戏剧化表现手法展现日本热血式的青春,而改版则更多采用再现手法,展示中国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少年。

在叙事风格上,中国版本区别于日版的多点叙事,着重以主人公张伟作为绝对核心,通过自述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故事,又以张伟与其他少年的成功需求、心理变化与家长学校的冲突带观众走进故事。从开场的介绍到结尾,主人公张伟的旁白贯穿全片,让观众与张伟这个普通的少年建立起共情。26EAB2E9-4818-4EB2-8C0F-583D179C4EE6

从摄影方面来看,相较于用大景深构图来展现自由、空灵平静感的日式摄影风格,国产改编版用大量的运动镜头和快速镜头切换调动观众情绪,整个影片更加动力十足。此外,改编版还善于运用中国文化的特有元素表达蕴意。如影片进行到三分之一时,张伟面临学校家庭的双重压力,一个下移镜头首先拍到他书桌前哪吒小玩具的半影,虚化张伟,接着直接从张伟主观视角推进哪吒的正面,再来回切换张伟与哪吒的近景至特写。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席卷票房50亿元,哪吒形象已被不少观众熟知。而此片的中心就是哪吒不服从命运安排、勇于反抗、逆天改命的故事。张伟与哪吒互动的这场戏没有任何对白,却如此顺畅又具内涵,本土化镜头语言令人耳目一新。

从剪辑角度来说,原版后期没有过多干预或改变影片节奏,简单的画面硬切有时颇见功力。而国产版本在剪辑上采用了快节奏模式,开场的旁白与快速的蒙太奇剪辑,使观众联想到《疯狂的石头》《那些年》等成功的喜剧电影,奠定了本片的喜剧基调。

五、对未来中国电影创作的启示

近年来,市场上不乏优质的国产青春类型影片,但不可否认国产青春类电影陷入创作重复化、思想庸俗化等困境。影片《五个扑水的少年》在本土化改造的艺术创新中,紧跟时代步伐,弘扬时代主旋律,在适应新时代社会语境、激发社会和个体正能量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给中国翻拍电影的本土化建设带来诸多宝贵经验和有益启示。

(一)坚守民族传统之本

何谓“本”?“本”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淀的固有的审美心理、审美习惯;“本”就是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优秀传统。影视艺术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但其同时又以美学特征和文化性格区分了不同民族与国家的艺术风格。任何改编翻拍,既然是中国电影,就应该在内容、形式、功能、价值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正如2005年时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教授所言:“在一个世纪的漫长过程中,中国影视艺术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的核心问题,正是中国影视艺术的民族化问题。”[1]“可以说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影视文化主体精神尚未确立,这一深层的文化困惑,已经造成了目前影视文化面临的某些实践难点。”[2]10多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曾几何时,中国影视剧成为日韩、欧美电影的翻译版,一味推崇他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尤其是低水平模仿韩日快餐式影视剧,引发国内众多青少年追逐“哈韩风”,穿另类衣、染五色发一度成为时尚潮流。

《五个扑水的少年》的成功改造表明中国影视发展必须吸收世界文化精华,但吸收不是取代,在“拿来”时,一定要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化语境进行本土化改造。无论是内容的理念创意、主题立意、品位内涵,还是形式上的框架设置、节奏把握、气氛营造等,都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学相契合,注重呈现鲜明的民族化风格。不得违背“谑而不虐”“寓庄于谐,寓教于乐”“文以载道”“以美为主,以丑为辅,美丑联通”等中华民族的美学传统。奈杰尔·霍利斯曾指出:“极少有品牌能够在多个国家都占据优势地位,全球化品牌需要像区域性品牌一样,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才能够获得价值。”[3]

(二)通达普通百姓之心

“各国人民的处境和命运千差万别,但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为改变命运的不屈奋斗是一致的,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4]虽然中日两部影片都是以一个高中生为主角引领观众走进故事,但中国片更强调普通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心路历程,着重塑造“普通人”形象。正因如此,影片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宋灏霖导演在谈到拍片初衷时说:“社会当中更多是芸芸众生,我们的生活没有那么波澜壮阔。这些波澜不惊下面,没有高光时刻或闪光点,我突然找到了‘普通人这个点。没有人甘愿是普通的,他会心甘情愿接受这个身份吗?我们又如何定义普通呢?我觉得这个很有趣,有故事可写。因为虽然每个人的青春不同,但想要证明自己想让自己变得优秀的心是共同的。”①确实,无论是过来人还是正在经历青春成长考验的年轻人,几乎每个人都能从这五个扑水的少年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在凝炼作品精神内蕴时,只有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贴近观众审美心理的题材,在塑造典型时,勾勒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物形象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唤醒观众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命感受,电影艺术才能完成从认知功能向审美功能的转化。

(三)遵循守正创新之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影片不算是典型意义上的“翻拍”,而是全新的创造。“我是原创能力比较强的人,在做改编时我第一个关心的是能改多少,要我做一比一复制是不可能的。我要改編就要先完全推翻,之后再根据需要把原来的设置捡回来。”②导演团队前往河北、北京、福建等地的不同学校采风,了解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包括各个人物的成长史。可见,宋导对翻拍的态度不是照搬,除题材上有所借鉴外,其它都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尤其在喜剧情节的呈现和喜剧手法的表现方面,没有将喜剧性与可笑性划等号,没有将玩世不恭的嬉笑怒骂当成诙谐幽默;也不像一些青春片把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当作艺术感怀,着意强调青春的叛逆、人生的痛苦,导致诸多青少年观众美丑错乱,是非不分。

电影艺术是传媒艺术中的重要成员。“作为当前最能融科技与人文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与品类,传媒艺术深刻地建构和影响了人类艺术的格局和走向,成为当前人类最重要的审美对象和审美经验来源。”[5]影视产品不是一般的商品,其精神属性高于其商品属性,尤其是青春片,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影响深远。如今,“90后”“00后”已成为电影市场的绝对主力,这些年轻受众具有独立且不同于父辈的价值观与审美理念。影视创作要契合当代青少年正当的审美需求,但不能一味迎合其错误的审美观点或低俗的审美趣味,而要加以引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成为当代青春片创作的最强音。

当今世界,影视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拍外国电影就是影视文化交流的产物。但翻拍只能作为中国电影创作的必要补充,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代中国影业市场中优秀原创作品不足的现状。“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抵制照搬跟风、克隆山寨,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6]

参考文献:

[1][2]黄会林,杨乘虎.民族化:影视艺术的现实路径与未来目标——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教授[ J ].现代传播,2005(02):51-54,59.

[3][美]奈杰尔·霍利斯.全球化品牌[M].谭北平,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7.

[5]胡智锋,刘俊.何谓传媒艺术[N].现代传播,2014(1).

[4][6]***.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2-15.

【作者简介】  程正野,男,江西上饶人,澳门科技大学电影管理学博士生,主要从事电影制作和电影管理研究。26EAB2E9-4818-4EB2-8C0F-583D179C4EE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