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电视综艺《舞蹈风暴》赛制拓新与时空审美探微

时间:2024-05-20

电视作为综合艺术,通过荧屏的视听语言融合并重塑了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戏剧等诸多艺术门类。舞蹈作为形成于人类蒙昧时期的古老艺术,在影像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也呈现出别样的样态风貌与审美意蕴。《舞蹈风暴》是颇具话题效应和创新意义的一档舞蹈类竞技综艺节目,自湖南卫视推出后,豆瓣评分高达8.9分,2019年全国网收视率高达0.46,份额占比4.55%;全国城域收视率高达0.62,份额占比5.24%,斩获双网收视第一佳绩。《舞蹈风暴》在借鉴加拿大《舞蹈革命》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编排,相较于我国之前的一些舞蹈类综艺节目,在赛制设计和时空审美方面都有许多经验可循。舞蹈类竞技综艺节目的成功是多重因素使然,而其中的赛制创新与舞蹈呈现是决定节目竞技性与审美性的重中之重。

一、《舞蹈风暴》的赛制拓新

《舞蹈风暴》是一档具有娱乐性质又具备审美价值的竞技类综艺节目,这既有别于纯粹作为艺术鉴赏对象的电视晚会舞蹈表演,也有别于纯粹作为人才选拔手段的电视舞蹈大赛。要做到专业性与娱乐性并存、小众品位与大众文化兼顾,就要强化竞技的紧张感,也就是说赛制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叙事话语,其呈现形式与节奏缓急都影响着节目对受众的吸引力。《舞蹈风暴》则在赛制创新上集中体现为本体性、兼顾性、层次性。

一是本体性,彰显为《舞蹈风暴》之以舞为本。赛制的设计在于选出某领域优胜者,应该强调专业本体性,而当前许多竞技类综艺节目忽视了这一点,过于追求娱乐性,主打“明星牌”和“感情牌”。音乐、舞蹈、戏剧等领域的明星固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但知名度与专业性并不完全成正比,也就是说,大多数竞技类综艺依然以明星流量为重,而非以专业能力为本。现象级的一些舞蹈竞技综艺,诸如《舞动奇迹》《舞林大会》由明星担纲舞者,《热血街舞团》《这,就是街舞!》由明星担任评审。特别是《舞动奇迹》主要由非舞蹈专业的明星现学舞蹈参加竞技,不免过度强调娱乐性而缺乏专业性,这里的“舞”只是造就“眼球经济”的招徕术,而非真正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大众的舞蹈审美素养。还有一些素人参与的舞蹈竞技比赛则突出了他们的情感故事,这种博得大众同情的“感情牌”也已过时。《舞蹈风暴》则秉持着舞蹈本体的专业属性,从海选中脱颖而出的50名选手全部是各类舞种当中的佼佼者,评审成员的选择也强化了评委的专业性而非一味追求明星知名度。节目对每个参赛作品的介绍和评审对每名选手动作的入微点评都流露着《舞蹈风暴》对技艺的严格要求和对舞蹈的敬畏之心。在舞蹈呈现中,屏幕上还会经常出现“黑池舞蹈节”“当代芭蕾”等专业小贴士,使观众更为深入地了解舞蹈历史与文化。《舞蹈风暴》提出“从未出现之最强舞蹈模式”口号,虽然带有一定的商业广告性质,但至少这是以舞为本的一种专业性表现,值得日后同类综艺节目借鉴。

二是兼顾性,体现为《舞蹈风暴》之评审环节。节目考虑到专业性和大众性的并存,从舞蹈、音乐、表演、观众四个角度选择评审嘉宾,在评分权重上两位舞蹈專业评审各占1票,音乐与表演共占1票,既保证了舞蹈评价的专业性,也考量了同为表情艺术的音乐表达和演员在技术之外的表演水平,还考虑了大众对于舞蹈的审美趣味与直接感受。在对评审的称谓上,采取“风暴见证官”,这其实兼顾了评审的多重身份职能,他们既是评判者,也是见证者。这一方面把原有的选拔与被选拔关系向见证与被见证的方向转化,使得评审与选手之间更为平等,在艺术层面实现平等交流,淡化了评审选拔的权力性,强化了专业探讨的权威性;另一方面,“风暴见证官”实现了与大众审视方位的“共谋”,打破了以往竞技比赛评审、选手、观众各执一方的审视方位,拉近了评审与观众的心理距离,“风暴见证官”与大众共同见证选手成长的同时,通过专业点评引领大众的舞蹈审美,提升观众的鉴赏能力。

三是层次性,表现为《舞蹈风暴》之淘汰机制。第一轮的甄选赛是50名经过海选获得资格的选手,经过“单打独斗”后淘汰14名选手,剩余的36名选手进入第二轮。在新的比赛中,实行“2V2”PK赛。这就使淘汰率从第一轮的28%骤增至50%,在观众随着第一轮甄选赛融入节目情境后,竞争的激烈程度骤增,加快了节目的叙事节奏,增加了节目叙事的层次性与竞技的紧张感。值得指出的是,节目在赛制的“规定性”之外也增加了选手的“自主性”,开创性地提出了“组合排位”比拼方法,这是对选手想法与创作自由的尊重。所谓“组合排位”是选手可以任选其他一位选手组成搭档。一位古典舞选手本着对舞蹈的探寻,第一次尝试与现代舞选手搭档,还有一位选手则在有限的编排时间内将芭蕾舞与现代舞实现融合,这些尝试都是迈向艺术新境地的第一步,优劣成败极具悬念,这也是竞技类节目增强叙事层次性的重要表达技巧。不仅如此,淘汰赛为了增加竞争的激烈性,还运用了反转。当新晋组合还沉浸于同甘共苦的作品成果中时,立即面对组合内部的PK,搭档瞬时变为对手。这种设计虽然在淘汰率上依旧是50%,但是此刻的竞争已经从表层深入内部,让选手、观众与评审面对“战友”突然变“敌人”的残酷现实,这在心理接受上是一种深层的巨大反转,从而强化了节目叙事的戏剧层次感。

二、《舞蹈风暴》的时空审美

电视舞蹈是以镜头语言记录和演绎舞蹈的一门综合视听艺术,特别是伴随着影像科技的突飞猛进,荧屏对舞蹈的诠释也在时间空间维度上令人耳目一新。《舞蹈风暴》在视听语言的时空呈现上是业界的一次革新,极具镜鉴价值,并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子弹时间”,在空间审美上表现为“圆形舞台”,在创作理念上表现为“大时空观”。

第一,“子弹时间”拓展了电视舞蹈时间镜语之维。舞蹈被誉为“流动的雕塑”,其实暗含着节律性与造型性的辩证统一。舞蹈的动态感、节奏感、韵律感依托于时间,在时间的流淌中塑造出连续变化的造型,而造型则是在某一时点的瞬间凝固。在舞蹈动作的连续呈现中,观众囿于所处空间方位或者视觉激发不足,很难捕捉到一些精彩绝伦的造型瞬间,而《舞蹈风暴》的“风暴时刻”运用“子弹时间”解决了这一问题。“子弹时间”源于电影《黑客帝国》,影片中运用特技将子弹飞出呈现为极为缓慢的行进,并从360度全方位观照,带来一种时间的凝固效果。“风暴时刻”借用这种特技时,节目组运用百余台摄影机360度无死角拍摄舞者动作,并从1秒的24帧画面中选出最经典的一帧,用360度视角记录这一精彩瞬间。据悉,对于百余台摄像机的素材体量,从录制键被按下到“风暴时刻”输出仅需14秒,而展现舞者空中动作凝固的旋转镜头生成仅需8秒。技术运用为“风暴时刻”的视觉盛宴提供了保障,这一视觉盛宴是“技术风暴”“头脑风暴”“身体风暴”的高度融汇。比如,在《破茧》这一参赛作品中,舞者瞬间凌空,“只见这一刻里面他身体与地面脱离,双手顺着头的方向向外平行延伸,双腿交叉与地面平行,嘴里还咬着一根白绸带,身体没有任何一个部位与地面触碰,却能够像一朵长条状的云一样稳稳地漂浮在空中”[1]网络平台上的弹幕则戏称“地心引力似乎与他并没有关系”。“子弹时间”造就的“风暴时刻”放大了舞蹈的造型性,尤其是经过“风暴见证官”对“风暴时刻”的专业点评,令观众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瞬间所蕴含的舞蹈技术、形体美感以及编舞的匠心独运。

第二,“圆形舞台”打破了电视舞蹈传统空间局限。从传统戏剧到电视晚会,“演区”与“坐席”在空间结构上主要遵循着戏剧舞台的“第四面墙”模式,舞蹈演员同样也是面对“第四面墙”方向的观众表演舞蹈。在《舞蹈风暴》中,“圆形舞台”和“环绕坐席”的结构打破了传统空间模式。这种形式增加了编舞难度,每一个动作都要考虑到各个方位的形体展现,所有的舞台调度都要照顾到各个方位观众的欣赏,是一种创作思维的挑战和创作习惯的革新。同时,“圆形舞台”也为编舞提供了更为宏阔的空间想象,舞者不必再拘泥于“第四面墙”的空间方位,而是如同在天地自然中舞动一般,自由地舒展于天地之间,融美于自然万物之中。例如,“《舞蹈风暴》中的作品《醉忆生声》,其作品编导充分利用圆形舞台的特点,在作品高潮处,让舞者张翰围绕圆形舞台翻十个‘小翻来突出作品主题,使舞者大放异彩,成为作品的点睛之笔,评委沈伟老师给了此作品的编创和舞者的优秀表演极大好评。”[2]此外,对“圆形舞台”的镜头展示也较传统单一方向的舞蹈呈现更为多元,镜头的角度选取、运动轨迹更为自由,这也大大拓展了镜语的审美造型空间。

第三,“大时空观”诠释了一种古今一体、中西合璧的创作理念。这一理念主要投射于舞种选择与文本阐释。舞蹈是一种以审美化的肢体语言认知、表达与沟通的艺术方式,许多经久不衰的舞种与作品都是经过千百年岁月的涤荡而沉淀下来的人类文化精粹。与《热血街舞团》《这,就是街舞!》等单一宣传外来文化、流行文化的舞蹈综艺节目不同,《舞蹈风暴》更加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创造与转化,通过舞蹈的荧屏呈现表达一种古今共鸣。譬如,“在第十一期中,胡沈员的反串京剧虞姬,一袭红衣一出场就令现场观众欢呼,而与他搭档合作的歌手则是有着尊声的仙韵之称的霍尊,舞台上他演唱歌曲《梨花颂》,用尊式戏曲唱法展现了古典戏曲的强大魅力,与胡沈员的舞蹈完美契合,他们把中国传统的东方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3]历史和地域、时间与空间在这一方“圆形舞台”获得了审美的熔铸。《舞蹈风暴》在不同国度文明互鉴方面也具有创新性,努力在“美人之美”基础上实现“美美与共”。比如,在《九儿》这一作品中,舞者运用了芭蕾舞讲述了一个极具中国乡土气息的传统故事。“在舞蹈的45秒处,女演员从低头到抬头,男演员轻抚她的脸颊,二人依依不舍的肢体动作将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形象完美呈现,将观众也带入到舞蹈的故事中。舞蹈的结尾处则是点睛之笔,两位舞蹈演员一个抱起又双脚离地的动作表现了九儿最后的英勇離开,让人看了肃然起敬,催人泪下。”[4]仅举此两例,不免挂一漏万。而整体审视《舞蹈风暴》则不难感受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创作意识与古今一体、天下大同的“大时空观”。

结语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代表性媒介,通过竞技综艺节目不断促进竞争、优中选优,在行业选拔人才、树立榜样、传递导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特别是在媒介融合时代的网台联动机制下,正在形成更大范围的“议程设置”。因此,综艺节目的赛制设计、专业高度、审美品位、文化理念就成为节目成败的关键。我们对节目成败的评判决不能仅仅依靠收视率和点击率而定,而要本着“美学的历史的”品鉴之尺来品评。总体而言,《舞蹈风暴》于众多同类综艺中,在创作观念、专业水准、技术融合方面都更胜一筹。虽也难免不足之处,却能够令人感受到创作者的一份匠心,能够看到主创者正在朝着“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方向不断迈进,为我国电视舞蹈艺术的未来之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丹.从《舞蹈风暴》看综艺节目技术、模式及内容的创新[ J ].影视制作,2020(6):88.

[2]王睿偲.结合《舞蹈风暴》分析新时代电视舞蹈编创[ J ].戏剧之家,2020(7):164.

[3]林云娟.综艺节目满足受众视听需求的策略探析——以《舞蹈风暴》为例[ J ].今传媒,2020(8):122.

[4]崔佳甜.舞蹈演员作品表演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探究——以《舞蹈风暴》中《追光者》《九儿》两段舞蹈为例[ J ].美与时代,2020(5):95.

【作者简介】 沈国仁,男,福建龙岩人,厦门理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讲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