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孙芊芊
在如今耽美IP开发盛行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作品涌现出来,有其深刻原因,改编策略至关重要。本文尝试结合《镇魂》《陈情令》两大爆款的案例,分析我国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兴盛的原因,并总结提炼出我国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的改编对策,以期为今后我国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的良性发展提供策略性参考。
一、《镇魂》《陈情令》爆红的原因分析
《镇魂》于2018年6月13日在优酷播出。截至2018年9月30日,“剧版镇魂”微博超话的阅读量达到了141亿,讨论量达2365.7万,该超级话题在电视剧榜居榜首。主演朱一龙和白宇在2018年7月的艺人新媒体指数中分别居第一及第六位。其实,从该剧的内容和制作上来讲,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斟酌与完善,普遍反映“两位主演的神演技撑起一部剧”,除此之外,《镇魂》通过其粉丝群体“镇魂女孩”一度爆红出圈,其中原因值得深究。
另一部《陈情令》不仅在话题度上备受关注,也受到了观众和业界的好评,在第二十届中国视频榜中荣获年度IP奖;在第三届网络影视盛典上,该剧导演陈家霖荣获年度最佳导演奖;第三届银川互联网电影节上,男主角之一的肖战荣获最佳男主角;两位主角肖战和王一博也成功入围华鼎奖新锐演员名单,等等。《陈情令》成为了2019年夏天名副其实的顶流剧。
《陈情令》有两大爆点,一是“逆风翻盘”,从原著粉丝刷恶评联名拒绝观看(怕其心爱的作品被糟蹋)到看完剧之后的“真香”现场,同时该剧又成功吸引了腐女粉丝和剧粉,豆瓣评分从开播时的4.8分逆袭到播放结束后的8.2分,豆瓣评分人数64万,创造了豆瓣神话,《陈情令》可以说是逆袭成功的典范。二是“爆红出圈”,《陈情令》之所以能被称为“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史上的巅峰”就在于其打破了原创耽美文学圈(以下简称“原耽圈”)与普通大众的壁垒,其受众不仅局限在原耽圈和腐女群体之中,更是作为现象级作品走向了大众视野,并得到了广泛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打造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传播的桥梁。此外《陈情令》也成功进军海外市场,打造“国风”品牌在泰国、韩国和日本相继播出后,又于2019年10月25日起在Netflix北美、南美、欧洲上线,这也是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史上的创举。
《镇魂》和《陈情令》都是在没有启用一线明星、也没有强劲资本支撑的情况下还能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是仅通过双男主的阵容就能够力挽狂澜,还是粉丝群体为爱发电、消费狂欢的结果?这两大爆款的成功经验能否被复制?笔者尝试从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两方面对其爆红原因进行分析,并借此管窥我国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兴盛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大IP下的粉丝效应
《镇魂》同名原著2012年11月28日起连载于晋江文学城,2013年3月7日正文完结,同年4月1日番外完结时的点击率高达13545328、收藏量为419785个,常年居于晋江读书榜单前列。其原作者Priest是原耽圈著名的四大流量之一。《陈情令》原著《魔道祖师》2015年10月31日起于晋江文学城连载,2016年3月1日正文完结,其原作者墨香铜臭被称为原耽圈的“顶流”,粉丝基数庞大。在《陈情令》开播之前,《魔道祖师》就常年居微博读书超话榜榜首,并拥有同名广播剧及动漫,其中动画作品豆瓣评分高达9.3分。因此,在原著及原作者的共同影响力下,《镇魂》与《陈情令》在开播之前就有很高的关注度,具有粉丝效应。
2.原著题材及内容易吸引受众
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在发展过程中除了题材演变越趋本土化之外,还承接与借鉴了其他超现实题材网络剧的创作理念。这是对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创作类型及题材上的创新,灵异、魔幻、穿越以及超自然等“后现代”叙事元素的加入,增强了原本较为单一的剧情效果。《镇魂》与《陈情令》两部作品一个是都市奇幻,一个是古装玄幻,都没有明显的目标群体划分,可以最大限度地覆盖了网络影视剧受众。在情节设置上,首先二者都是剧情为主,感情为辅,篇章与篇章之间相互独立,例如《镇魂》原著分为五卷,分别为长生晷、山河锥、功德笔、前因及镇魂灯。各章节彼此独立,但又共同推动剧情发展,即使只拿出其中一章进行影视改编也不会突兀。其次涉及人物众多,人物关系复杂,属于群像小说,更易于吸引不同属性的受众,扩展受众面。例如《陈情令》原著涉及五大家族,各家族虽都为名门正派,但之间权力纷争不休,而各家族内部也明争暗斗,关系错综复杂,由人物关系推动情节发展,引人入胜。
3.腐女群体的狂欢
网络时代的腐女群体和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相比,更倾向于利用媒体向外界昭示自身的标签而非含蓄地将其隐藏。[1]而且腐女群体带有明显的巴赫金的“狂欢”形式,即“没有舞台,没有演员,没有观众,这是展示自己存在的另一种自由的形式”,且成为“颠覆等级制,主张平等的对话精神”的具体实践。[2]因此,随着耽美文化进入大众视野,腐女群体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在《盗墓笔记》作者南派三叔看来,所有粉丝群体中腐女粉丝群体拥有的传播能力是无与伦比的,這一点商家们最清楚,所以在业界有“得腐女即得天下”的说法。[3]腐女群体的强大传播能力让越来越多的制片方意识到以“男男CP”来吸引该群体的关注,从而带动市场反响,例如《镇魂》中的“巍澜”CP,《陈情令》中的“忘羡”CP便是如此。但腐女群体并不仅仅满足于将CP限定于剧中,更希望可以上升至演员本身,满足其剧里剧外皆为CP的幻想。耽美作品和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之所以会受到腐女群体的欢迎,是因为此类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腐女群体的心理。
(1)在非主流情感中寻求主流情感
影视作品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投射,人们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就是一种“共情”的过程。腐女群体对于言情作品中固化的男女角色设定及相爱模式感到审美疲劳,她们渴望彼此独立又势均力敌的爱情模式,不希望出现弱化某一方的情节设置。因此耽美作品的出现与该群体有天然的契合性。腐女群体可以将自己投射到作品中两个男主角的任意一方,得到共情,满足其代偿心理。
耽美作品被部分学者视为性别平权思潮的重要原因,即是其可以逃脱当代女性共谋于父权的设定,通过追逐相对平等且和生育无关的情感,将当代女性正面临的性别劣势现状以及她们强烈的自我身份认同折射出来。
(2)女性的厌女情结
当女性的欲望以男性躯壳为媒介才能得到伸张时,其实是女性逃避自身的女性身份以及厌女情结的一种重要表征。“厌女”实际上是因社会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而萌生的一种女性自我厌恶情绪,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我国社会的厌女情结可以说从未消失。首先,它是一种权力话语的体现,即以语言或文字等方式大肆贬低女性人格,从而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蔑视充分体现出来。[4]此外还包括物化女性,比方说大部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是残缺的、不完整的,她们被刻画为男性争霸的“战利品”,成为一种欲望象征,这使得很多女性被这种文化引导而变得厌恶自身的女性身份,当然也排斥其他女性。
在当代也有女性存在厌女情结,而耽美作品便成为这种情绪的释放载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厌女情结已经不再只是对文本中处于客体地位女性角色的厌恶,同时还转嫁到对作为文本参与者自身的厌恶。在这种情绪下,她们对女性身体、女性身份深恶痛绝,她们渴望成为男性,甚至能和剧中的男性主人公一样得到其他男性的关爱,而这种奇妙的体验也正是很多女性对耽美作品乐此不疲的重要原因,这实际上是女性阉割情结所致。[5]
(3)盗猎与游猎的双重满足
米歇尔·德赛都在1984年提出了“盗猎理论”,即粉丝对流行文化的某种积极主动的追随行为称为“盗猎”(Poaching),粉丝如同游牧民族,在他人土地上一路盗猎奔袭,掠夺和收割使自己获得快感和享受的文本。德赛都将粉丝对文本的狂热理论化,并认为流行文本的自主意义流通,是对抗文化霸权的某种流行反抗。[6]腐女群体呈现出来的与流量明星、真人秀粉丝的不同特点之一,是其隐藏在性别背后的“区格”效应。女性更容易陷入文本的情感叙事中。相较于男性,女性拥有独特的“阅读”方式:将个人经历和元文本融合后反馈到整体世界观中。
同时,盗猎理论也成功解释了《镇魂》《陈情令》成功的重要原因——诱发受众的游猎本性。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通过对“耽美”元素的运用,满足了大部分女性受众的情感需求,对腐女群体而言,她们不仅是盗猎者,更是游猎者。通过表情包、同人文、插图等多种形式,她们用新的原材料,赋予了“角色”新的意义。这种短时间内形成的活跃且高产的消费群体,在成功连接漫画、文学、网络等媒介后,通过对元文本的衍生阅读的方式构成了某种意义上无穷尽的平行宇宙。通过对耽美文化的生产和媒介共享,腐女群体掌握了某种主宰生活和角色的控制力,其成功也被视为女性赋权的新形式。
(4)视线主体性的获得与社会性别的确立
有学者认为耽美作品中体现的女性为女性群体书写的男性性相,体现出女性拒绝固定的社会性别特征,选择更灵活的性欲投射的深层欲望。即便是近年来热门的“大女主”影视剧作品,其叙事逻辑呈现的仍然是女性角色成就一番事业的背后离不开众多男性角色的帮助,归根到底无法摆脱男权的桎梏。“耽美”的创作和阅读评论的主题多为女性,而对象则是男性,这颠覆了劳拉·穆尔维“女性被观看”的观影快感经典模式,将男性放在了被观看的地位,这是对等级森严的当代社会性别统治和文化经验的某种反抗。
新消费时代,随着女性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提升,“女性被观看”的传统视角已置换为“男性被观看”的男色消费潮流。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中的男性角色已并非传统男权叙事模式下英俊魁伟、正义凛然的形象,而是带着精致的面容,有的多情而邪魅,有的清秀而俊朗。与此同时,剧中也会通过近远景、慢镜头以及特写的方式在屏幕上将男性身体呈现出来,而这一系列的设定均是为满足女性受众对“男色消费”的需求。
4.注重营销宣发及拓展产业链
在营销方式上,《镇魂》和《陈情令》的宣发聚焦年轻受众,宣发接地气,结合当下最流行的梗,官博亲自下场,营造“沙雕”氛围,和粉丝互动。其粉丝群体“镇魂女孩”和“陈情女孩”均是围绕元文本,并以自发制作的各类同人文、表情包等通过微信、微博等传播渠道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同人生态系统,这些粉丝的“自来水式”宣传对于影视剧的热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就连一些官方微博都使用过这两部剧的配图角色表情包,比如中央气象台、人民网等,这也一改受众心目中对主流媒体的认知,让这两部剧真正意义上得到了“逆袭”。
同时积极拓展产业链及衍生品市场。以《陈情令》为例,虽然该剧打着夏日限定的口号,但时隔一年热度依然不减,除了原著和网络剧本身的热度外,全产业链的开发及衍生品市场的拓展,让《陈情令》在C端市场上大做文章。古风电子专辑,官方花絮视频,角色娃娃、同款道具周边,付费提前观看大结局,演员的粉丝见面会和演唱会等等,花样百出,层出不穷。贴心的粉丝运营也让《陈情令》拿下了漂亮的销售数字:剧中角色魏无羡、蓝忘机的官方娃娃周边仅3天就达到100万销售额、国风音乐专辑突破30万张、在腾讯通过付费可提前看大结局的设置中获得至少数千万点播收入。此外,形势低迷的纸媒如时尚杂志也加入收割粉丝的混战中,一本由热门艺人拍摄封面的电子刊轻松賣出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本,例如《镇魂》的主演朱一龙和白宇2018年合拍的电子刊销量为64.8万本,足以令人乍舌;2019年《陈情令》的主演肖战和王一博合拍的电子刊销量竟高达110万本。粗略统计,《陈情令》仅C端市场收入就高达数千万甚至上亿。
(二)内部原因
1.主角选取恰当
《镇魂》和《陈情令》的“神仙选角”被认为是这两部剧成功的重要因素。以《镇魂》为例,首先体现在演技上,《镇魂》的两位男主人公朱一龙、白宇最初并不是所谓的“流量”明星,两人所演绎出的角色人物形象和原著高度契合,例如白宇饰演的赵云澜放荡不羁但正义凛然;朱一龙则更是上演了“一人饰三角”的好戏,他可以是妖娆魅惑的夜尊,可以是霸气独断的黑袍使,还可以是温文儒雅的沈教授。此外朱一龙还通过对某些细化情节的把握和临场台词、小动作的添加来进一步推动剧情,用眼神和肢体动作完成小环境的打磨和情感的升华,为本身不伦不类的剧情注入了饱满的情绪和鲜活的表演,极具感染力。
其次体现在CP感上,所谓CP感取决于主角双方是否具有情感张力。沈巍美貌深情容易害羞,看似文弱实际实力强劲;赵云澜痞帅健气放荡不羁,外表粗糙内心细腻。单独来看都男友力十足,一个隐忍克制,一个撩人不自知。在抗击地星人的极端分子拯救海星的剧情中,“分则各自为王,合则天下无双”。沈巍和赵云澜两人长相互斥,性格互补,但神奇的是,他们在互斥互补的拉扯间竟然产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同框时从头配到脚,只要对视就火花四射,这种CP感就连言情作品中也是极为罕见的。不论是人设中的反差萌,还是对传统CP模式的颠覆,都神一般精准地戳中了女性受众的萌点。
2.剧本改编适度,尺度把握良好
(1)淡化耽美情节,保留耽美元素
《镇魂》和《陈情令》都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剧中淡化了原著中明确表达的“耽美”情节,取而代之的则是“耽美”元素。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将原著中的两个主角的恋爱情感直接改编成兄弟情谊即可。赛吉维克在“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中指出不同男性之间的社交虽不涉及男性间肉体关系,但其社交模式和男性同性恋关系存在共通的地方,可以说无论是主仆情、同窗情还是师生情、兄弟情均可成为耽美化解读的对象。[7]
《镇魂》原著中两位男主角分别是黑袍使者沈巍和昆仑君赵云澜,虽然真实身份被改编得与原著不同,但作为二人重头戏的现代身份:大学教授和雅痞警探的设定,以及两位男主人公之间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来守护彼此的情谊等情节则被较完整地保留下来。而这种羁绊恰恰是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的情感内核,即不直接表现二位男主角间的恋爱关系,替换为亲密、信任、平等的不可替代的深刻感情。《陈情令》保留了原著中蓝忘机一直默默保护魏无羡,在其跌落悬崖尸骨无存后,“问灵十三载等一不归人”,甚至不惜破戒,“喝你喝过的酒,受你受过的伤”的“感天动地知己情”。因此在大部分受众眼中,“巍澜”CP也好,“忘羡”CP也罢,他们之间的感情是通过男性社交关系所透露出来的欲望表达,既不局限于兄弟情,又不等同于耽美感情,却能让受众感受到隐含的耽美元素。这种改编方式既让腐女和原著粉丝“吃到糖”,也能让普通大众得以接受。
(2)尊重原著,还原名场面
《镇魂》和《陈情令》作为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其受众人数最多且最稳定的当属原著粉丝。制作方在改编剧本时应站在理解原著的基础上,尽量还原原著粉丝钦定为“高光时刻”的名场面。还原这些名场面不仅可以起到稳固粉丝的效果,还能促进剧情发展,体现人物之间的感情。
例如,《镇魂》原著中沈巍为救赵云澜不惜取心头血与其共享生命,被赵云澜发现后沈巍的经典台词:“我连魂魄都是黑的,唯独心尖上一点干干净净地放着你,血还是红的,用它护着你,我愿意。”在《镇魂》剧中该情节被保留,但在被赵云澜质问“为我这么做值得吗?”时,沈巍仅用“值得”两字代替原著对话,好在其扮演者朱一龙凭借精湛的眼神戏,搭配一系列微表情将原著的意境完美地表达出来,较好地还原了名场面。
《陈情令》原著中的蓝忘机本就是一个寡言少语,显少将情绪外放的人物。蓝忘机担心魏无羡修诡道会有损心性,受世人诟病,对兄长说道:“我想带一人回云深不知处,带回去,藏起来。”这一幕是蓝忘机明显表达对魏无羡的感情,且有所行动的名场面之一。但由于这段话的情感特殊性,当时很多原著粉丝断定该场景会被剧版删减掉,但制作方还是非常有诚意得将其保留下来,再经由蓝忘机的扮演者王一博可圈可点的表演后,得到了包括原著粉丝在内的受众的一致好评。
(3)避免耽美转化为言情
耽美改言情是规避官方审查的简单做法,但这样做会流失掉最为核心的受众——原著粉丝及腐女粉丝,得不偿失。典型的例子就是《重生之名流巨星》,不仅将原著中的女配改编成女主并与男主发生感情纠葛,又将男主与男二的感情线改编得暧昧不明,使得主角变成“男女通吃”的渣男,得罪了原著粉丝又败坏了路人缘。《镇魂》剧版在这方面的改编可谓优秀,红姐虽然暗恋主角赵云澜,但其敢爱敢恨、泼辣毒舌的性格以及被赵云澜拒绝后不拖泥带水的情节设置,不仅不会让原著粉丝和腐女粉反感,还深得剧粉喜爱。《陈情令》剧中的两个主要女性角色,一个是主角魏无羡的师姐,还原了原著中的人物关系,和魏无羡只有姐弟之情,并且嫁人育有一子,最后为保护魏无羡而死;一个是魏无羡的朋友温情,为报魏无羡的恩情选择和弟弟一起去金陵台赴死。但《陈情令》在拍摄期间被爆出增加了魏无羡和温情的感情戏,导致原著粉丝愤起抗议,最终呈现出来的虽然增加了温情的戏份,但并没有刻意渲染其与魏无羡的感情关系,也并无更改原著中赴死的结局。
二、我国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的发展对策
从2014年我国第一部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类似爱情》开播至今,近6年间有超过40部作品涌现出来,但其中很多作品由于存在大尺度的男性同性情节而被迫下架,仅有《识汝不识丁》《镇魂》《陈情令》以及《鬓边不是海棠红》等8部作品最终得以在正常渠道播出。經过《镇魂》及《陈情令》的爆红,业界开始纷纷向这块蛋糕发起攻势,目前已知的将播出、开拍及已立项的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项目共计59部。 针对上述现状,我国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所面临的困境是由耽美作品的审美特质、广电总局的审查标准以及观众的接受阈值所共同导致,因此如何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平衡是我国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拓宽目标受众群体范围
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往往会以“隐含的读者”作为未来的目标受众,同样对于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的创作也需要预设潜在受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网络影视剧作品能够打开市场,从大量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因此在对耽美作品进行网络影视剧的改编前,就应有意识地拓宽目标受众群体的范围。基于《陈情令》爆红出圈的案例,总结经验,我们认为目标受众群体的范围应该包括原著粉丝、腐女群体及普通受众。
1.原著粉丝
毋庸置疑,原著粉丝必然最先被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纳入目标受众范围。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网络文学用户调研数据来看,对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有观看意愿的用户已经达到79.2%。[8]据左韵娜的《我国耽美网络剧的传播特征及其发展策略研究》显示,国内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所有受众群体中原著粉丝占比为38.41%。[9]首先,不管文学作品题材如何,原著粉丝在观看时都会带着移情心理,进而有很高概率迁移成改编网络影视剧的受众;其次,原著粉丝对于将原著改编成为影视作品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心理倾向。与其他类型的小说相比,耽美小说的叙事性更强,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情感细腻的情节描述,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想象和共鸣,有助于原著粉丝在阅读过程中将脑海中的文字信息转换成画面。此外,耽美小说由于其题材的特殊性,改编成影视作品难度较大,因此原著粉丝自发进行着对原著影视同人创作的尝试。例如在《陈情令》播出之前,其原著《魔道祖师》在Bilibili平台上就出现了动漫、影视剪辑等多种形式的超过一千部同人改编作品,最高点击量为1112万次。《镇魂》的原作者Priest的另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耽美小说《默读》,该作品在B站上剧情向和角色个人向的同人改编作品不下40个版本,点击量总合超过千万次。
2.腐女群体
除了原著粉丝,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要牢牢抓住的是数量更为庞大的腐女群体。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的主要受众为腐女群体,占比高达72.83%,[10]这愈发说明了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的受众主力军是广大的腐女群体。
“使用与满足”的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E·卡茨提出的,他认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就是个人媒介接触的整个过程,并对这一概念的基本模式进行了具体解读。[11]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是为了满足自身某种需求才会观看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除了前文已论述过的腐女群体的心理诉求外,鉴于文化政策和文化传统的缘故,我国很少出现耽美题材的影视作品,腐女群体十分希望这些耽美题材的影视作品能够经过本土化的改编登上屏幕,所以腐女群体必然会产生观看我国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的兴趣。
3.普通受众
制作方选择将耽美作品改编为网络影视剧是出于商业盈利的考虑,自然要尽可能扩大市场,实现利益最大化。《上瘾》和《双程》等早期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作品因为对男性同性感情的直白展现以及大尺度演绎,虽然满足了部分原著粉丝及腐女群体的需求,但随着网络监管力度有所增强,加上其难以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可,最后落得全网下架的结局。针对这种情形,制作方将耽美作品改编成网络影视剧时会尽可能地减少耽美情节,以迎合民众保守的文化习惯,顺应网络监管趋势,像《陈情令》这样打造“国风”、弱化耽美情节的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作品就跳出了耽美作品本身的受众群体,被除腐女之外的群体所欢迎。演员精湛的演技、扣人心弦的剧情以及后期精良的制作,这些用心之处使得除了腐女群体之外的主流群体也对这部耽美改编而成的网络影视剧作品充满了兴趣,并为此津津樂道。自此,不存在文化接受倾向的普通受众也将成为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的目标受众。
(二)合理把握改编尺度
文字和影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意系统,在进行改编时,影像要实现抽象文字到具象信息的转化,实现这一转化的关键就是解码和重新编码部分信息。因此,将耽美小说改编成网络影视剧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制作方对原著文本解构与重构的过程。
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较其他题材的网络影视剧而言更注重男性同性之间感情维度的表现,而且会更为详细地描述男性相处的点点滴滴,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男性情感关系的密切性,为了在满足腐女群体观看需求的同时不违背国家文化发展政策,改编时要对原著的具象化与还原分寸进行把握,淡化耽美情节,保留耽美元素,同时做到尊重原作,适时还原名场面。但是要注意在改编过程中尽量避免男主角与剧中女性角色产生情感纠葛,还是以突显男主角之间的感情关系为主。不仅如此,从文字符号将耽美小说转换到视听语言的过程中,制作方会大刀阔斧地调整叙事脉络,在不改变故事主线的前提下,合理扩展元文本的“图示框架”,丰富故事的支线,在整个叙事背景下重新构建出一个能够令受众感同身受且身临其境的影像世界。为了丰富故事的内容,使之更加跌宕起伏,吸引更多受众,需要在改编时丰富叙事的线索,在影像叙事中融入社会实践众多领域内的故事,体现出剧情的真实性,使剧情足够“接地气”。除此之外,还要有意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之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提升作品的思想内涵。
(三)提高艺术审美的追求
耽美文化不止表现为男性之间的唯美恋情,还包括视觉层面的唯美追求。比如《逆袭之爱上情敌》和《类似爱情》等早期的改编作品因为没有注重服装造型、光影搭配、场景布置等,导致人们印象中的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总是粗制滥造,甚至将之称作“耽丑”。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制作方应该对画面呈现的效果保持高度重视,这样才能使得受众对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的艺术审美需求得以满足。影视艺术是一门讲究光线应用、服装造型和场景布置的综合艺术,这是影视作品创作环节中必须要注重的因素,这些因素也共同决定了艺术审美的效果。
1.光线应用
在影视作品当中,光线的运用十分重要,光线有很强的造型和表意功能,很多时候影视剧中的场景气氛,人物的心理状态都是通过光线方向的改变、强弱的变化、色调的调整等呈现出来的,同时也是打造空间造型的主要手段。
《陈情令》中为表现主角魏无羡三段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在光线的应用上也不尽相同。16年前魏无羡在姑苏蓝氏求学期间,为表现当时魏无羡阳光率真、活泼开朗的性格特征,光线一般采用暖色调,如同阳光洒在白色的衣服上有种纯真无暇的美好。中期,魏无羡失去金丹从乱葬岗死里逃生,无奈只能修习诡道后,色调明显变暗,常出现红黑的对比色,体现出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无奈。特别是在血洗不夜天的场景中,特地安排在夜里拍摄,诡谲的黑夜加上浓浓的黑雾暗示了魏无羡被逼跳崖的悲惨结局。后期,16年后魏无羡重生归来,光线的处理选用了前两个阶段之间的色调和强度,体现出魏无羡死而复生后的物是人非和恍然大悟。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即使在魏无羡中后期无比艰难的时光中,例如带着温氏遗族在乱葬岗艰难度日的时候,只要是与蓝忘机在一起的场景,就会转换为暖色调,滤镜的选用也更加柔和,侧面体现出魏无羡对蓝忘机感情的非比寻常。
2.服装造型
要严格按照故事的背景环境来塑造影视作品的人物造型,以体现出风格特征的迥异性,服装造型不仅能展现人物年龄、地位、环境等变化,也能烘托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变迁。
《陈情令》的服装造型带有浓浓的中国风色彩,细节上更是颇具匠心。在服装上,主人公魏无羡16年前以白色衣着为主,衣服上印有九瓣莲花底纹,代表云梦江氏。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他开始着黑色衣服,衣服从白色到黑色的变化暗示了其命运和性格的转变;白色也是另一主角蓝忘机着装的主色,宽袍广袖将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的衣着特点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在道具上,《陈情令》展示中国风的手法颇具创新性。例如,魏无羡、蓝忘机和蓝曦臣他们都有自己专属的乐器,分别是长笛、古琴和玉箫,而且都有相应的称谓,分别是“陈情”“忘机”和“裂冰”,处处都流露着浓浓的中国风;姑苏蓝氏府邸的一切陈设极尽儒雅之风,上面印有白色卷云纹饰,蓝氏子弟抹额的纹理因辈分的不同而异;兰陵金氏的纹饰为牡丹,牡丹图案随处可见,如剑穗、服饰等,与金氏子弟雍容华贵的气质相呼应。可见《陈情令》服装造型都极为考究。
3.场景布置
场景是故事发生的场所、人物活动的空间,在镜头中构成人物的背景,烘托叙事中特定的环境氛围,是影视画面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场景布置贴合人物服装造型,对受众视觉有着极为明显的影响,是耽美改编网络影视剧时的重要细节。
《陈情令》细致地还原了原著中的场景,令受众身临其境,如夷陵乱葬岗、清河不净世、岐山不夜天、云深不知处、云梦莲花坞和兰陵金陵台等等,不但真实,而且气派。其中,云梦莲花坞——魏无羡师姐弟三人的故乡,是一个湖岛,临湖而建,水天一色,数千湖泊之上荷香四溢。莲花坞的场景布置的细节处理也是极其精致,剧中巧用一个长镜头带观众赏遍全貌。除了入门的小桥流水,进入莲花坞,便能看到一排排雅致的木系房屋,屋内摆设也多以浅色木色为主,颇有一种隐于山水之间的仙居范儿。室内除了木质家具和硬装外,用浅绿色调的纱幔做点缀,飘逸又仙气满满,绿色也可与室外莲池相呼应。此外,云深不知处地处姑苏,蓝氏家纹为云,屏风、窗框、帷幔以及蓝氏子弟衣服上都有云纹刺绣样式,有标志性又独具风雅。居室里不乏中式纹样的装饰、精巧的摆件、生活用品,不同于以往仙侠剧的天马行空,《陈情令》书写国风之美,让镜头前的受众们也感受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底蕴魅力。
(四)改编与开发C端市场相结合
以往影视作品的改编仅停留在文本改编的阶段,因此会出现改编内容与市场脱节,受众不买单等情况。基于现在的网络生态环境,耽美作品的改编要充分考虑受众需求,在粉絲经济的影响下充分与C端市场相结合。
在《陈情令》之前,很难想象一个影视项目能在C端做种类如此丰富的开发。当前的网络影视剧市场,大多数内容项目都以售卖版权、品牌冠名、植入广告等方式来获得B端的商务收入,类似的C端变现手段多数出现在偶像类的综艺产品中。而《陈情令》此次在C端上的“花样百出”和“大获全胜”也说明,只要圈住核心受众,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内容产品,粉丝经济都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陈情令》通过衍生品、丰富的线上付费方式等为粉丝提供优质追星、追剧体验,借此提高用户粘性,并进行下一轮开发,从2019年11月的“陈情令国风音乐演唱会”来看粉丝反馈依旧很好。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粉丝付费需要获得符合预期的体验和产品,才能降低自身的被收割感。负责此次《陈情令》粉丝经济开发的黄喜认为,C端的潜力非常大,但这也是以优质的内容为基础的。以本次《陈情令》的粉丝开发为例,正是基于其本身的优质内容和其在音乐、衍生品、粉丝互动上的高质量开发,才能获得如今的收益。
参考文献:
[1]Maud Lavin.Boys' Love,Cosplay,and Androgynous Idols:Queer Fan Cultures in Mainland China,Hong Kong,and Tai wan[M].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November,2017:3-5.
[2][苏]巴赫金.拉伯雷研究[M].李兆林,夏忠宪,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614.
[3]施子婷.网络自制剧《镇魂》爆红原因分析[ J ].试听,2018(12).
[4]王宏维.“厌女症”的文化批判[N].南方日报,2005-01-27(A07).
[5]张博.父权的偷换——论“耽美”小说的女性阉割情结[ J ].文学界.理论版,2011(9).
[6][美]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郑熙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3-25.
[7][美]伊芙.科索夫斯基.赛吉维克.男人之间:英国文学与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M].郭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8]李少红.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升温很贴近现实[EB/OL].(2012-10-28).http://news.cntv.cn/ent/2012 1028/103867.shtml.
[9][10]左韵娜.我国耽美网络剧的传播特征及其发展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传媒学院,2017:35-36,29-30.
[11][美]沃纳.赛佛林,[美]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主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54-25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