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乾隆形象嬗变:从历史文本的真实性到影视表达的多元化

时间:2024-05-20

李改婷 娄博

在视觉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相互裹挟的今天,历史真实与影视表达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复杂关系。在跨文化的视野之下,文本可作为“互文”加以观察,观看即是重读,改编即是重写。甚至可以试图将改编视为一种文学批评的方式,从而为重新审视改编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在中国,乾隆皇帝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影视与文学作品中历时数十年不衰的清宫戏,更以乾隆皇帝为题材,演绎层出不穷的足以供人们茶饭后津津乐道的故事。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视剧和历史小说,将乾隆尊崇为一个不知疲倦的统治者,他创建了近现代中国的地缘政治蓝图,聚集了世界上最为精美的艺术品,乾隆的名字也开始受到欢迎并出现在各种地方。那么从正史到影视的跨文本研究中,乾隆的人物形象究竟有何嬗变?本文将以历史中的乾隆原型为基准,对其形象从历史到文学文本,再由文学文本至影视文本的演变进行研究。

一、历史与媒介形态的融合:乾隆形象的多元表达

与正史相比,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历史事物的根本看法、基本观点来源于现代文明背景的影响之下,与封建社会背景下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并不仅仅是体现在个体上,而普遍的存在于这个时代。不同的时代下的人们受不同文化的熏陶,造成了一定的时代认知差异,当代对于历史人物的认知差异也是如此。因此,在乾隆这一人物形象由历史原型转变为文学形象进而再次嬗变为影视人物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语境、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所带来的人物形象的差异性,值得深思。

纵观近代古装影视剧中对乾隆形象的塑造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后宫感情生活纠葛如《如懿传》(2018)中的薄情寡义的乾隆形象,《延禧攻略》(2018)中温柔多情的乾隆形象。二是以史实乾隆下江南为题材展开,如《还珠格格2》(1999)即是以乾隆下江南为引塑造了一个父慈子孝的乾隆形象,再如《戏说乾隆》(1991)、《江南京华梦》(2003)也都是以讲述乾隆微服出巡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剧情脉络沿袭以往“微服私访、刀光剑影”的传统戏说套路。三是对乾隆正史形象的再塑造,如《乾隆王朝》就是以史实为依据,对乾隆时代各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令人深思。四是与其他皇子展开皇位争夺,对皇室兄弟进行无情打压之下的乾隆形象,如《上书房》(2008)、《少年嘉庆》(2005)。

(一)情感纠葛的乾隆

不同的影视剧其所塑造的乾隆后宫生活不尽相同。有的是薄情寡义的乾隆影视形象,如《如懿传》(2018)中的乾隆对主角如懿就是一个薄情寡义的冷血形象,剧中以女性爱情观视角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谅薄、多疑、虚伪,一切以天下为己任,对后宫嫔妃却冷漠自私令人心寒的形象。此外也有温柔多情、父慈子孝的乾隆形象。如《延禧攻略》(2018)中的乾隆温柔多情、心系百姓、社稷为重。对后宫嫔妃礼遇有加,相敬如宾,同时关心百姓和江山社稷,甚为明事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薄情寡义的乾隆还是温柔多情父慈子孝的乾隆,影视剧里都同时刻画了一个对太后百般依顺、讨其欢心的孝顺皇帝。对太后的孝心为太后筹备“万寿庆典”也侧面反应出乾隆的奢侈无度。乾隆的这一孝子形象的刻画与正史一般无二。《还珠格格》三部曲中的乾隆对儿女百般宠爱,给予特权的慈父形象也给观众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再之《少年嘉庆》(2005)讲述了乾隆的儿子嘉庆如何从一位皇子封为太子恩怨情仇的故事。在此剧中乾隆则是一个为儿子操心不已,让何珅誓死保护儿子的慈父形象。

(二)以史实乾隆下江南为题材展开的乾隆形象

最早的引进的乾隆剧可以说是郑少秋扮演皇帝的《戏说乾隆》(1991),一首主题曲爱的不能爱聚的总是散,当年不说脍炙人口也耳熟能详。《戏说乾隆》(1991)通过讲述乾隆的三次微服出巡,描述了在探访民情、整治贪官的过程中,风流皇帝邂逅三位民间女子的爱情传奇故事。此外《江南京华梦》(2003)也是以讲述乾隆微服出巡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剧情脉络沿袭以往“微服私访、刀光剑影”的传统戏说套路。有着慈父形象的《还珠格格1》(1998)也是以乾隆下江南为切入点展开的故事。可以说影视剧中以乾隆下江南为主线的乾隆形象刻画出了一个广传风流轶事但又心怀天下的多面皇帝形象。

(三)对乾隆正史形象的再塑造

2003年播出的《乾隆王朝》(2002)電视剧,即是以史实为依据,对乾隆时代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从不同角度揭示出人们所熟知的故事背后令人深思的真实,让观众更为全面且深刻地看待乾隆皇帝的真实历史其人。相对其他讲乾隆的影视剧来说,《梦断紫禁城》(2002)也算是对乾隆正史形象的再塑造。该剧讲述了和珅这位在乾隆后期至嘉庆初年近三十年的历史嬗变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的生平。其中详细描绘了乾隆、嘉庆年间几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揭示了和珅从不贪、反贪到大贪、特贪的心路历程,刻画了一个多面的复杂乾隆形象。

(四)争夺皇位、打压皇子的乾隆及其他

对乾隆形象的刻画还体现在他与其他皇子展开皇位争夺,对皇室兄弟进行无情打压。如《上书房》(2008)这部影视剧,虽是剧情明晰,讲述了乾隆青少年时代在上书房读书的一段故事。但因乾隆虽然很早就被朝野上下,包括雍正本人视为未来帝位的不二人选,他在成长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磨难和痛苦。此外《铁齿铜牙纪晓岚》(2001)、《宰相刘罗锅》(1996)等则以喜剧的呈现方式讲述了乾隆与大臣们在朝廷、在民间等发生的一系列明争暗斗、参与破案的故事。虽是喜剧的呈现方式,但我们不乏从中品味到乾隆心系百姓、关爱臣子的英明神武形象。《书剑恩仇录》(1987)也是以清乾隆年间汉人反满斗争为背景,围绕乾隆皇帝与陈家洛二人间奇特的矛盾纠葛而展开,他俩即是有手足之情的兄弟,又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一个是满族皇帝,一个是反清组织红花会的总会主,乾隆的正反面的形象在此中可见一斑。

二、历史人物的影视塑造: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辩证统一

在当下浮躁的快餐文化背景下,许多创作者在影视创作过程中并不真正关心人物本身的形象问题,而是为了迎合市场,一度追求利益最大化、影视戏剧化,而导致有历史原型的人物在经历改编之后呈现出一种戏说化的现象。甚至会陷入“忠实”与“戏说”的无谓之争,难以以平和的心态真正的对待艺术史中的“先来者”与“后来者”的关系。创作者在创作文本中添加了大量本身并不存在或是与事实恰恰相反的人物经历和传奇的戏剧化故事来迎合特定的人群,吸引关注,谋得利益。而这些本不应该是影视作品创作的初衷。

(一)兼顾人物原型的饱满与历史逻辑内在

有一部分的历史人物改编的影视剧,因类型原因或者选定了大流量明星大制作等有着特定的受众群体和较高的点击播放率,这类影视剧在创作过程中并不担心人物形象与真实历史不相符,而导致观众不买账,因此在文本的创作中更加随心所欲。诚然,人物形象的改编应以历史真实作为出发点,以对行业和观众的双重负责作为落脚点。

根据《清实录》记载,乾隆一生一共册立了两任皇后。第一任皇后富察氏。可惜富察氏因丧子之痛而致身体羸弱,在随乾隆东巡途中病逝。乾隆的第二任皇后乌拉那拉氏被幽居冷宫,最后忧愤而死。乾隆对两任皇后态度的如此反差不禁成为影视剧里大做文章的典型素材。《延禧攻略》(2018)这部电视剧即是以此为出发点,塑造了一个温柔专情的乾隆形象。剧中的主要女性角色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对应的人物,如主角魏璎珞即是正史中的令妃原型,皇后富察氏即是乾隆一生所爱的结发皇后富察皇后,第二任皇后也确实与乾隆决裂,剪断长发,誓要老死不相往来。

但除了人物的对应外,故事情节的安排却与史实不尽相同。历史上的乾隆也并非只是沉迷于情情爱爱的皇帝。这部以乾隆后宫生活而展开的电视剧逐渐趋向内在,致力于突出“后宫女人”的争宠戏份,不仅失去了此前古装戏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人文情怀,反而以架空历史的方式来讲一些钩心斗角之事,影射当下职场的恩怨是非。影视剧的这种叙事方式这也正是当下生活即刻化、碎片化的一种投射。

(二)正视大众传媒的价值导向力量

在影视创作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便是要正视大众传媒的价值导向力量。不应以急功近利的心态将原本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单一化,弱化了影视剧本身的传播价值。“以历史人物原型为出发点,创作具有正确历史观和价值导向的作品才应是影视创作者的出发点。”[1]2003年播放的电视剧《乾隆王朝》即是一部深刻的历史剧,该剧与《雍正王朝》(1997)、《康熙王朝》(2001)属一个系列,由著名导演马骁执导。虽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喜剧色彩,但人物形象的塑造饱满,故事情节以史实为依据。对乾隆时代各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观众更为全面且深刻的看待乾隆皇帝其人提供了较为客观的视角,进一步为观众揭示出了封建王朝的本质。

《乾隆王朝》这部剧中塑造的乾隆人物形象很难用简单的一两个词去概括,他是一个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个热爱生活、工于诗画艺术极具历史真实感的人。剧中的故事情节可梳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惩治贪渎”“再下江南”“为母祝寿”与“禅位生活”。每个部分均可在史书中找到记载。如第一部分中讲述的惩治贪渎案中的主犯甘肃巡抚王望,即是历史上“王亶望”贪污案的写实。再如“禅位生活”这部分中讲的乾隆85岁正式禅位及乾隆禅位后的不适与痛苦。出演乾隆的演员焦晃虽然老矣,但他的表演却极其传神到位。实际上根据《清史稿》的记载随着1774年山东王伦叛乱的发生,以及后来乾隆母亲之死,乾隆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使这一时期成为了一个逐步异化和恶化的时期,以1795年乾隆退位和1799年驾崩而告终。乾隆作为“太上皇”的四年标志着这个令人不安的统治时期的奇异终结。在此期间,将这样一个多样性的帝国整合在一起显然面临着很多棘手的困难。

三、时代精神融合中的历史人物影视传承

随着电影、电视剧综合艺术的发展,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原始纸质文本的改编有了全新的形式,对历史的解读也更趋于多元化。历史著名事件、著名英雄人物被搬上银幕,制作人、导演对于历史的影视化改编热情从未消退。但不同的一点在于,时代在发展,人们对同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看法会有着特定的时代感。在历史人物银屏化的同时即打上不同时代独特的艺术审美烙印。一个经典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是“在人物身上加越多的东西就能使人物越立体,越丰富,越生活化”[2]。而应当深刻认清人物性格的矛盾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经典成功的形象。

(一)影视化过程中不断注入时代精神

当今时代所留存下来的古籍史实,皆是由文字记载的方式展现于世人眼前。影视剧创作者在将其进行二次改编的同时即是对文字文本的一种变更。这种变更即是加入了现代人的意识形态、思维逻辑并结合了市场趋向、受众口味等一系列因素。我们不难看出在对于乾隆影视形象的塑造上有着非常多变的因素。很多影视剧为了迎合当下的文化语境价值取向,强行添加了许多不符合乾隆本身形象的情节与内容,使得这一人物形象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互相矛盾不一。因此历史中的经典人物改编也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追求时代性,与时代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在新时代中踵事增华。

如在《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四部电视剧中乾隆这一人物虽不是主角所着重刻画的形象,但从剧中对纪晓岚与何珅两大人物明争暗斗的过程中也刻画出了一个亲民的皇帝形象。尤其是该剧喜剧元素和现代元素的相结合是一大看点。在《笔谈奇案》单元中,编剧就映射了当今上网交网友的社会问题,体现出了一定的与时俱进思想。第四部中继续推陈出新,在独创的“新派古装剧”中增加了時尚元素,为观众呈现纪晓岚与和珅之间明争暗斗以及加之乾隆在内的“铁三角”的智慧与幽默。深刻认清人物性格的矛盾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经典成功的形象。

(二)赋予历史人物不同的意义

乾隆这一历史人物形象、历史事实被影视创作者进行影视化改编的过程中,其形象也随着历史、时代、意识形态、文化语境的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乾隆生活的年代仅距今二百余年,乾隆形象的影视化呈现是当代人们对历史与文学中乾隆形象的再解读。

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影视创作者往往会对经典的人物形象解构之后再重新建构,从而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人物原型形象。这种沧海桑田式的改编也诞生了区别于经典但仍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有一点可确定的是,在对乾隆形象多元化的影视表达其中形象的嬗变是基于当代大众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诉求下产生的。“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3]每一部关于乾隆主题的影视剧作品的诞生都是对前面同类型作品的吸收、转化和融合,也是下一部同类型作品借鉴、参照的镜子。

(三)历史人物影视传承

所谓的影视改编,即是用电影文本對真实历史记载的文字文本的体裁转化。将文字记载的人物形象经过创作者的二次创造,充分利用影视传媒的大众传媒手段转化为影视作品,赋予传统的文字文本一种全新的生命力。当下许多乾隆的影视形象刻画单一,并不能做到一个全面均衡的属性分配。使得乾隆的形象过于泛化,无法脱离既定的文本框架。因此,我们在进行此类人物形象创作时应当以尊重历史现实为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物的巧妙改编,或是在适当的情景演绎中展现出多变的形象性格。不可否认原本抽象的人物形象,经过影视的改编,使得大众更容易接受和认可。将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相结合再利用数字媒体将影像捕捉起来,经过后期编辑后将画面和声音同时呈现在银幕上,就使得大众对于历史的认知由模糊的文字转移到具体的图像。

结语

当今中国的传媒与文化,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与历史变革进程之中,处在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多种多样,处境也纷繁复杂。这样的传媒与文化现实,要求影视创作者以开放的创作视野,深切的现实关怀,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影视作品。一部作品的好坏,是否能成为经典,不仅是表现出创作者自身的水平,还应接受大众和时间的双重检验。因受前文学文本的影响,很多历史人物在不同的观众内心已经形成了稳定甚至是根深蒂固的人物理解与意义想象。这种情况下影视剧导演作为诠释话语权力的统一者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改编研究也即是一种创作现象研究。历史人物的影视剧改编研究应深入解读,其背后的意义则深刻而隽永。

参考文献:

[1]宋家玲.影视叙述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4.

[2]王强.电视剧创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79.

[3] [法] 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符号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8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