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栾 涛
历史传奇的叙事困局
——《十月围城》的革命叙述与暴力表达
栾 涛
在2009年的贺岁档中,《十月围城》这部电影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凭借着良好的口碑以及庞大的演员阵容,使得其取得了出色的票房成绩。在内容上,《十月围城》不仅将民主政治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将香港电影所擅长的功夫武打元素融入到影片当中,使得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不仅能被其中的动作场面吸引,同时将内地电影对近代革命的表达方式打破,将诸多对立的元素融入到了革命之中,使得革命不再是一个空谈的符号,而是具有整体性意义的,更加贴近日常的行动。在《十月围城》中,将革命的大背景与小人物结合,在这些不懂民主的社会底层人物的努力下,民主革命得以继续。这不仅扭转了过去伟人政治的电影传统,同时也将亲情道义等更加贴近生活的内容结合到了政治当中。下面本文对电影中的革命与表达形式,进行细微的分析。[1]
(一)电影中的政治革命符号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经济开始在现代理性思想的作用下腾飞,使得越来越多的香港民众对政治逐渐淡漠,反而更加关心自身的生活。但是这样的情况很快被打破,随着回归的逐步逼近,香港民众的政治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每一个香港民众都开始关注香港的未来与归属,为此引起了非常广泛的社会讨论。而电影作为反映社会的重要工具,在政治意识与身份发生变化时,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相比大陆,香港缺乏能够展现政治思想的大背景,因此如何将其融入到电影中成为了电影创作者的一大难题。然而随着《十月围城》这部电影的上映,导演陈德森与监制陈可辛给出了这一问题的答卷。电影很好地找到了香港的历史政治斗争地位,将香港在辛亥革命中所发挥的政治作用展现出来,政治矛盾与民族理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展现出来。同时电影也成功地将香港电影的特点展现出来,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故事从政治事件中逐渐剥离,最终成为一系列非政治事件,这些事件不仅成功地将抽象的政治思想拆分解析,同时也形成了属于香港特征的传奇故事。[2]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在《十月围城》这部电影中所存在的政治符号。首先是第一层面的政治符号,孙中山、慈禧太后以及英国老板。慈禧太后在电影开场露了侧身下达命令之后便再无出场,而作为影片中心的孙中山也仅在电影结尾处露面,还有出场在高台上下达指令的英国老板,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政治人物,然而电影却没有过多地着墨,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撑起电影思想的符号。其次是作为孙中山代理人的陈少白与作为慈禧太后代理人的阎孝国,这两人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政治观念,同时在影片中也曾进行过激烈的政治讨论,也由此产生了对于民族未来的思考。但是此二人依旧代表了抽象的政治观念,并没有将革命与民众联系在一起,因此电影中便有了李玉堂这个更加复杂的人物。李玉堂是革命者,他对香港的革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他又表现出对革命的质疑,在历史的漩涡中他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走上了保护孙中山的道路,这样的符号更容易让观众理解政治,将政治的复杂与虚伪成功的展现出来。[3]
(二)革命与家庭、亲情
在《十月围城》中,尽管民族冲突多带来的革命是电影的中心,然而在革命的大环境下家庭与亲情的错综复杂也成为了电影所表达的思想。在传统的讲述革命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家中的长辈通常都会作为革命的对立者,热爱革命的年轻人通常会与其产生极大的冲突,比如巴金的长篇小说《家》便是如此。然而《十月围城》却打破了这样的传统,将时代背景下的家庭与革命联系在一起,电影中的父辈们也不再是革命的牺牲者,与后辈相比对待革命的态度也毫不逊色。比如甄子丹饰演的角色沈重阳,他本是香港的一名底层警察,同时又有着嗜赌如命的缺点,导致家庭分裂,妻子也带着女儿改嫁,自己整日颓废,为了金钱可以做任何事。为了重新找回属于父亲的尊严,他自觉加入到革命中,肩负起保护孙中山的任务。终于在这一政治任务中悲壮地死去,而于此同时,他也终于实现了自我救赎。这种将传统家庭伦理与政治结合在一起,使政治的意义得到了全新的解释。再比如由任达华饰演的戏班头领方天与由李宇春饰演的女儿方红,然而这一对父女与以往的作品不同,女儿并不是一个充满热情的革命者,其父亲却将革命政治任务视为生命般宝贵。女儿也因此与父亲有过争吵,责备父亲没能为自己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但是父亲的视域却更多地聚焦在更为宏大的民族未来中,为了革命事业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方红在父亲牺牲后才醒悟,主动投身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在为革命牺牲的那一刻,她终于认同了父亲的做法。电影的核心李玉堂一家则是着墨最多,也将革命与家庭间矛盾表现得最完整的家庭。李重光对父亲李玉堂本就无比尊重,尽管其考上了耶鲁大学,也依旧在父亲面前不敢张扬。但是面对民族大义,李重光在父亲组织自己为革命宣传时与其发生了冲突,李重光这一人物在电影中是复杂的,他是一个革命者,支持革命,当好友被捕,报社被封之时,李玉堂痛斥警察,这一场景重新赢得了儿子李重光的尊敬,然而为了保全儿子却千方百计地阻止其参加革命。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其革命理想的局限性。《十月围城》中父辈与子辈之间并没有像传统文艺作品中的矛盾,打破了传统的革命模式,以子承父业的方式诠释了革命的意义。[4]
电影《十月围城》剧照
(三)革命与江湖
上文提到,在《十月围城》这部电影的革命叙述中,并没有像传统那样将家庭与亲情当作革命的障碍,或是成为革命的牺牲品。但是这部电影打破传统的做法并不仅在于此,电影还将另一种超出我们想象的元素加入到了电影中,那就是让现代政治革命与江湖联系在了一起。这种新颖的艺术形式让观众对过去古板的革命有了一个新的认知。在革命即将到来的时代,香港被三种不同的力量所左右,纠缠着。这一地方清政府难以掌控,与当地的港英政府既有合作也有矛盾,同时正在萌芽的革命力量也处于少数阶段,时常会出现抗争。由此我看来,香港的政治处在一个多元化的环境当中,然而这种多元并不是一件好事,伴随而来的常常是抵制与颠覆,这些甚至影响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也就因此出现了许多对抗朝廷官府的民间组织或个人,当这些组织和个人加入到革命中之时,革命便于江湖联系在了一起。影片中孙中山的护卫队便大多具有江湖的气质,如戏班班主方天原本是清政府的将军,然而却被污为叛国,带领手下四处流浪。再比如被少林寺逐出的王复明,练就一身功夫,却隐于市井以卖臭豆腐为生。还有没落的刘公子,下层警察沈重阳。这些人原本与政治没有关系,他们加入到革命行动中大多是出于江湖道义,或是报恩。我们也可以由此看到电影中所昭示的政治理想,能够唤起观众的民族情感,同时电影中也存在着民间江湖的情谊,将民族情感与江湖情谊结合在一起,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更容易被影片本身所打动。
(一)暴力表达的必然性
毫无疑问的,《十月围城》是一部动作电影,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会更多的关注影片中精美的动作设计,以及宏大的动作场面来刺激眼球。通常影片正邪对抗中也会通过暴力动作来解决,暴力内容如何呈现在大荧幕之上便与动作片中暴力表达联系在了一起。通常,动作电影与暴力表达是无法分割的,动作类型片的核心便在于动作,观众观看电影之时也会更多的对其中的动作感兴趣,因此此类影片中解决争端的手段便是暴力,用暴力决定结局。动作电影由于其特性使得此类影片永远无法将暴力剔除。这也就使得《十月围城》需要通过暴力来展现诸多内容与情节,而如何运用暴力来表达电影的内容,让内容更加的紧张刺激则是电影创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之一。除此之外,《十月围城》也是一部商业电影,它有着大制作,集合了众多大牌明星,同时也由大导演执导也使得这部电影从开拍便受到外界的瞩目。因此,电影在拍摄的过程中便要对演员选决上慎之又慎,也要对电影内容严格把控,让好演员演出好剧情才是电影成功的前提。电影剧情是支撑整个电影的框架,上映后的《十月围城》也证明了这点,本片曾获得第二十九届香港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拥有了好故事之后,现代电影也需要用一些噱头来吸引观众,最为常见的便是性、暴力和搞笑,因此暴力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观赏奇观,《十月围城》作为动作商业电影,用暴力表达情节是其必然的。[5]
(二)影片暴力表达的特色
纵观《十月围城》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出电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在影片前半段主要是以铺垫为主,并没有涉及到过多的暴力场景,而是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与冲突向观众展现时代背景,人物的由来,为后半部分的打斗做一个铺垫,也让观众有了一个心理准备。在影片当中,导演将文戏与武戏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使得动作片具有了悬疑的元素,同时也让武戏更容易打动观众。暴力内容在导演的编排之下变得丰富而具有情节性,这使得观众在观看之时不仅会被眼花缭乱的动作场景吸引,同时也会思考这些暴力的意义与内涵。影片开场的刺杀事件迅速向观众传达了电影的时代背景,随着故事的进一步展开,人物关系与民族矛盾开始便的复杂起来,在60分钟的时间里,观众被各种线索所引导,电影所表达的乱世中的家庭、爱情、自由等主题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让电影人物深入人心。李玉堂与儿子李重光在革命上的不同观点,到后来其为了完成好友嘱托寻找保镖,让这一电影核心人物的两面性得以体现。而李玉堂寻找的护卫队成员也都有着极为悲惨的身世,家道中落的刘公子,为洗刷叛国罪的戏班主方天与其女方红,包括少林僧人王复明以及社会底层人士。这些人物虽然出身不同但是为了革命这一目标而聚在了一起,不仅让人物形象得以塑造,同时也让电影情节更加值得深思。而影片后半段暗杀与保护正面发生冲突时,电影的暴力表达才真正的展现出来。为了阻止暗杀,护卫者们拼尽全力,一个个都为孙中山的集会争取时间,而导演也用了许多慢镜头来展现义士们的死亡,在暴力与死亡中,我们看到的是生命的意义,也仿佛感受到电影人物精神的升华,虽然这些人物一个个都倒在了血泊之中,但是他们却为革命的成功献出了一份力量,他们的牺牲是重于泰山的,这样的暴力表达特色也是这部电影最终能够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
《十月围城》虽然是一部动作电影,但是这部电影中对于历史的叙述采用的是全新的角度,通过暴力表达的形式,向观众讲述了一段不一样的历史,让观众对历史革命有了新的认知与理解。尽管《十月围城》这部电影并不能算是一部能够名留影史的作品,但是它却是一部能够成功调动观众情绪的电影,而其所尝试的暴力表达与革命叙述却能够为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参考摹本。
参考文献:
[1]陈庆初.《十月围城》:革命的逻辑[J].学习时报,2010(1):33-34.
[2]陈德森.导演陈德森自述[J].电影,2009(12):56-57.
[3]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类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90-115.
[4]郝建.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J].电影理论,2002(5):28-30.
[5]苏全有.会党元素与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起义[J].厦门大学学报,2009(2):17-19.
【作者简介】栾 涛,男,山东聊城人,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新闻学与传播学方向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