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世纪中国主流电影艺术表现力的变迁

时间:2024-05-20

赵红霞

新世纪中国主流电影艺术表现力的变迁

赵红霞

在21世纪,中国电影不应该仅仅以商业为目的,在经济利益实现和观众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中国电影更应该作为正确价值理念、积极思想意识的宣传媒介。目前,中国电影具备了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新形势下国家新气象的作用,这就要求中国电影在娱乐与教育之间达到平衡状态,以市场需求为向导,依靠专业和质量,实现效益目标,实现对经济市场的占领,使中国电影更加国际化,成为电影业的“标杆”。

电影《秋之白华》海报

一、中国电影题材的发展与变化

(一)选材丰富

目前,中国电影的选材极为丰富,创新中国电影的艺术形式可以从选材方面着手,这样可以使电影情节更具有吸引力,揭示电影主题更加深入透彻,不同的选材也更容易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以革命历史为主题的电影有《红色娘子军》《战火中的青春》《辛亥革命》《百团大战》《建国大业》等,其中还包括许多儿童经典电影,如《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以现实主义为题材的电影有《活着》《可可西里》《千里骑单车》《天注定》《郭明义》《万家灯火》《守望天山》等。这些电影不但使观众了解了历史、了解了中国革命,也触动了他们的心灵,从电影中观众得到了反思,也增加了民族荣誉感。[1]中国电影在选材方面要与时俱进,同时还要做到在娱乐的同时不能摒弃教育作用,在注重体现思想的时候,不能忘记对艺术的表现,时代感与价值观并存。中国电影的选材主要以以下三种形式为主:以人物为中心的对某种精神的体现与宣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通过人物的经历反映时代的变迁。在这些形式的基础上,中国电影在不断丰富、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不断增加新鲜要素。

(二)电影情节戏剧性增强

在21世纪的电影创作中,编剧和导演是一种艺术,更是“总设计师”,通过对情节的设计形成电影的框架,运用人物特点充实电影,丰富电影的艺术表达。通过逻辑关系、因果关系,电影中的人物和情节得到串联,主题也逐渐深入,一种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和崇高精神通过电影引起关注,甚至令观众回味无穷。情节的设计对电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时代改变了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是一群人的生活。电影《归来》通过对人类真实感情和心理矛盾的描述,讲述了知识分子陆焉识与妻子冯婉瑜在文化大革命时代下的感情变迁的故事,由陆焉识和冯婉瑜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爱情悲剧。在20世纪70年代初,劳改犯陆焉识因思念妻儿,在农场中转途中逃跑回家,但是因为女儿丹丹难以承受心理压力,从中阻止,使陆焉识夫妇再次相隔天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陆焉识平反归来,家中已物是人非,妻子因受打击,不再认识他,面对时代的变迁、生活的变故以及夫妻深厚的感情,陆焉识作出了出人意料的人生选择。

二、中国电影代表人物塑造的发展与突破

(一)人物与时代发展的联系

人物与时代紧密相连。从20世纪到21世纪,中国由闭塞到开放,体现在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现在,出国已经变得再普通不过,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中国大门,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同胞到中国学习、工作、生活,中国已经与世界紧密相连,中国电影也是如此。外国人知晓的中国影视明星不再只有李小龙、成龙、李连杰,更多的中国影视明星被邀请参加戛纳电影节。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电影中的代表人物逐渐由以前的英雄人物向现在社会的干部领导和普通群众过渡,电影情节由英雄事迹转变为普通群众感人事迹或者平常生活。在这些普通百姓看似普通的事迹和家长里短中,也有值得观众学习的价值观、道德观。如今,中国电影所处由市场价格波动、市场主体之间利益竞争、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来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之中,在这样经济体制之下,中国电影有着自己对思想意识的表达方式,存在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不同时代下,塑造不同特点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不同人物的人格特点。

(二)以女性人物为代表作品的发展

中国电影经过20世纪到21世纪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形象出现在电影荧幕中,女权意识逐渐从阶级意识中释放出来,从古代的女皇武则天,到战争中的江姐、刘胡兰、赵一曼,女性形象在电影人物中有了重大突破,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张艺谋执导的影片《金陵十三钗》就是以一位女性人物玉墨为代表的。电影以抗日战争中的南京大屠杀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中国南京在被日军侵占时,素不相识的人们躲入教堂时发生的感人故事。影片中教官从日军手中救下了十多名教会学校女学生,在众人丧失了出城的机会的情况下进入教堂。与此同时,逃难的很多风尘女子强行进入教堂避难,但是,面对孰生孰死的选择,风尘女子甘愿替女学生进入日本军营。虽然处于社会底层,却有着同普通女子一样的侠肝义胆,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她们表现出的坚强与勇气令人钦佩。[2]影片《金陵十三钗》的重心并非日军在中国的残暴行为,更突出的是中国当时社会中两类女性在困难来临时的临危不惧。在面对生死时人人平等,女学生表现出的是善良、朴实,风尘女子更体现了有情有义。

(三)人物形象更贴近生活

目前,中国电影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普通人物为主人公的电影作品,出租车司机、农民工、乡村教师、职场白领都能成为电影的核心人物。电影不再只围绕英雄人物、达官贵人为中心,更多的是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选题材也与普通群众息息相关。普通群众更希望电影可以以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作为艺术表达方式,揭示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存在问题。

电影《董存瑞》和《铁人王进喜》是20世纪经典电影作品。《董存瑞》讲述的是抗日战争即将结束时期,青年董存瑞怀着满腔热血和报国激情,通过组织的帮助,加入了军队。在抗日战争胜利不久后,内战爆发,经过抗战洗礼的董存瑞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隆化的战役中,董存瑞被任命为爆破队长,在战斗中,董存瑞发现迎面的桥身就是经过伪装的暗堡,为了不让暗堡中扫射的子弹影响解放军前进,减少战友们的伤亡,在找不到炸药包支撑点的情况下,董存瑞毅然决然地用身体充当支撑点,在暗堡下高举炸药包壮烈牺牲。影片《铁人王进喜》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真实、铁骨柔肠的铁人形象,影片以石油工人们战天斗地的艰苦风斗场面为背景,主人公石油工人王进喜是一位普通西北汉子,朴实、憨厚,平日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在石油大会战中,不顾腿伤跳进泥浆,用身体搅拌泥浆,因此,王进喜被誉为“铁人”。王进喜只是一个普通的石油工人,但是普通工人也拥有对家庭、事业、人民、国家的强烈责任感。电影人物的塑造与社会地位无关,与经济地位无关,只是用贴近生活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一代人一种无所畏惧、敢于奉献的精神。

三、中国电影表达方式的发展与突破

(一)灵活运用影调

良好地运用画面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和色彩的色相明暗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影片的观看者感受到光线的流动与转变,这就是影调的运用。影片画面中的线条、形状以及色彩等元素是通过影调来呈现的,娴熟的运用影调变化,可以使时代的转换更加自如、更真切的反映人物心理不同时期的变化以及变化中产生的矛盾,并且对渲染氛围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电影《秋之白华》就是影调灵活运用的代表作。《秋之白华》讲述了杨之华和翟秋白在乱世之中相遇、相知、相爱的爱情故事。在社会动荡的时期,两人因为共同理想走到一起,共同走过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他们的爱情经过了最残酷的考验。高高的石拱桥下,是清澈的小河,平静的流水中是江南木质小楼的倒影,杨之华怀着梦想正坐在前往上海求学的小船上,一切都显得那么有诗情画意,可是,丈夫对自己的学业和事业并不看好。翟秋白和杨之华的初次相遇是在大学课堂上,那时的翟秋白面容消瘦,但是却透着一种坚毅。夕阳向大地洒下金辉,给白色的桥身镀上了一层金色,在这样的美景下,翟秋白一面不畏惧革命牺牲,一面对将杨之华领上革命道路存在顾虑。对于自己而言,我对革命的了解仅仅来自书本和老师的讲述,对于中国革命,对于中国革命者,并没有太深了解。在我看来,革命者对于革命就是充满了热情和义无反顾的奉献精神和广大的胸襟,通过电影的演绎,我才意识到革命者在选择的过程中也有过迷茫、不知所措和怅然。直到透过电影屏幕,黄仁死后,电影镜头在翟秋白脸上定格的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革命者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心中也会存在复杂的情感,对前路是否正确也有不确定性,革命者似乎离我们近了,似乎就在我们身边。

(二)镜头的灵活切换

对镜头的灵活应运是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近距离拍摄,把人物或物体的局部加以放大、强调,用以造成比较强烈的艺术效果,特写镜头充满画面,比近景更接近观众,给予观众更强烈的视觉享受。目前,电影镜头的性能有了大幅度提高,电影的拍摄角度灵活切换,电影表达空间更为宽广,表达语言更加丰富。

《听风者》是根据麦家的小说《暗算》改编的一部谍战电影。影片讲述了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中的一部分敌特人员意图推翻新政权,为了监听敌人电台而建立的701秘密部队陷入了巨大的危机后,与敌人展开斗争的故事。电影在开始阶段通过场景和声音渲染出了一种难以呼吸的紧张氛围,仿佛每一根神经都是拉紧的弦,即将绷断。在《听风者》中,影片运用了近距离拍摄的方法将党员张学宁的革命行动进行特写,但是,这种特写并非将镜头定格于人物面部,而是将移动机位与固定机位相结合,将打斗场面体现的更加生动更加真实,将张学宁的勇敢、坚持不懈和无所畏惧的革命品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结语

新世纪的中国电影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创新,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电影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预示着中国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这不仅是对中国电影的鼓励,更对中国电影提出了更高要求。

[1]张晓艳,孙婷.新媒体语境下电影观众的审美变迁[J].电影新作,2016(1):73-76.

[2]张琪.近年来我国国产喜剧电影的审美文化反思[J].西部学刊,2016(4):31-32.

赵红霞,女,陕西西安人,西安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