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世纪以来中国内地电影民俗元素的镜像呈现价值

时间:2024-05-20

温立红

电影《花腰新娘》剧照

民俗即民间习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的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民俗电影”这个术语可以上溯至 1934 年,当年英国电影学院曾用这个术语来指称跟民俗相关的活动。“有民俗的电影(folkloric film)”因1998 年莎伦·谢尔曼的著作《记录我们自己》的发表而确立了民俗学学科的定义和研究方法。谢尔曼曾在 1977年首次使用过“民俗电影”这个术语。[2]电影离不开生活,当然也离不开民俗,在我国内地电影中“有民俗的电影”不胜枚举,民俗元素一方面是电影创作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随着电影工业的不断壮大,有民俗的电影走向世界,对中华文化的传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民俗与影视结缘

自电影诞生之日起,民俗就已然成为影视创作的重要元素,民间故事、民间信仰、民间娱乐等以点缀或故事主体融入电影中,证明了民俗文化为电影提供了丰厚的创作土壤。我们国家的民俗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展现,可以追溯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1913年由郑正秋导演的《难夫难妻》,是我国当时最长的一部由四个短片组成的故事片。《难夫难妻》是一部社会讽刺剧,以郑正秋熟悉的家乡潮州封建买办式的婚姻风俗为题材,描写了“从媒人撮合起,经过繁文缛节,直到把互不相识的一对男女送入洞房为止”,影片对旧婚姻的不合理进行了不遗余力地抨击。随后的电影中,对民俗的展现可谓精彩纷呈,20世纪中,20年代的《西厢记》,30年代的《春蚕》《姊妹花》,40年代的《小城之春》,50年代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祝福》《林家铺子》,60年代的《早春二月》,70年代的《海霞》,80、90年代的作品尤其以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对民俗的运用最为盛行——《黄土地》把结婚、求雨、打腰鼓、唱民谣等一系列东方民俗和仪式用独特的电影造型语言表现,《霸王别姬》中的中国传统艺术京剧片段,《红高粱》中的婚丧嫁娶,《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妻妾成群和红艳艳的灯笼,《菊豆》中的家族关系、染坊,《活着》中的皮影戏,《炮打双灯》中的斑斓缤纷的炮仗。这些电影表现的都是远离现代文明的边缘地带的民俗故事,是“黄土地、大宅院、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京剧、皮影、婚丧嫁娶、红卫兵造反那场面。[3]可以说第五代导演把中国的民间文化、民俗礼仪、地域风情等作为他们电影的叙事或符号使他们的作品具有神秘的东方文化色彩,也引起民族文化特色而备受世界瞩目。进入新世纪以来,《花样年华》《图雅的婚事》《花腰新娘》《天下无贼》《千里走单骑》等等,或从有形的民俗如衣食住行、民间艺术与娱乐、岁时节日等,或从无形的民俗如宗教制度、民间信仰等方面再现民俗形式,对民俗的描写在展示时代背景的同时也使得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有了理论依据。

二、民俗元素镜像表达的作用

民俗一直是影视作品创作的重要元素,无论是有形的物质民俗诸如衣食住行、生产商贸,还是无形的精神民俗如信仰、巫术、伦理、价值等,都极大地丰富了影视艺术的创作。我国的民俗文化因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的不同各具特色,优秀的电影能够充分利用民俗帮助叙事、渲染气氛、塑造人物、传播文化,能够在诸多平凡的民俗生活事象中汲取养分,开拓主题,构思情节。

(一)作为叙述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将民俗作为叙事线索推动故事发展的电影,如由章家瑞导演的影片《花腰新娘》,围绕“花腰带”展开叙事,引出了花腰彝族新娘成婚最少3年才能落居夫家的独具特色的古老婚俗。花腰带的叙述在电影中出现二次,第一次是在小七妹的丈夫要小七妹归家,否则,他将退回花腰带;第二次出现在阿龙气急败坏将终身定情物“花腰带”还给凤美。花腰带在彝族就是女子送给心上人的定情信物,如果男方将花腰带返还给女方,则表示退婚。这个典型细节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该片中舞龙、民俗服饰等元素也展示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由冯小刚导演的影片《天下无贼》中,表现了高原人们诚心求佛的场面,女主角虔诚的跪拜表达了佛在她心中的地位,而正是因为这种信仰,使她在得知自己怀孕后想为孩子积德,这一细节也是整个故事出现转折的关键点。由郑晓龙导演的电影《刮痧》以中医疗法刮痧为线索,一场关于中西文化观念的冲突的故事也由此展开。

(二)渲染气氛。民俗元素能给影片增添民俗气息和生活感悟,民俗事像在电影中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为电影叙事的展开营造气氛。由黄健中导演的《过年》中银装素裹的北方小城,请门神、贴窗花、摔钱罐、放爆竹民俗,为整个故事营造了过年的气氛;由王全安导演的《白鹿原》以“白家”和“陆家”在白鹿原上的争斗为背景,片中使用的陕西关中方言表达了北方农民生存状态中原生态的东西;宁浩导演的电影《无人区》、姜文导演的电影《让子弹飞》通过西部风土人情体现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

(三)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民俗为电影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是塑造人物的外在形式、借民俗塑造人物形象成为电影中惯用的手法。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父亲去世后,儿子准备用车拉遗体,母亲却坚持人抬,导演正是通过两代人对待父亲遗体的不同态度塑造出母亲固执的性格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由王全安导演的电影《图雅的婚事》中的图雅的蒙古服饰、原生态的方言,将她内心的刚毅、朴实、倔强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千里走单骑》中,围绕男主人公为满足儿子的心愿远赴中国拍摄傩戏成为叙述线索,带着面具的傩戏,正暗含了儿子与父亲的不和,热闹的长街宴,将喧闹的外部世界与高田先生的落寞无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三、民俗文化的国际传播

从文化形态的角度看,影视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美学、艺术学、传播学等多种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文化[4],电影以视听影像呈现给观众,用最被乐于接受的也是最生动方式将文化传播出去,成为文化符号的载体,从传播学角度讲,电影中融入民俗元素,能够唤起人们对此类生活活动的既有体验。在国际传播的舞台中,作为文化符号的国际传播不仅是西方,而东方内部相似的历史遭遇和发展现状,一定程度上也让中国故事和中国认知更容易找到共鸣[5],利用人们对本土文化的亲切感,对异域文化的新鲜感,触动观众集体无意识心理,找到与文化认同,以达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目的。

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商业大片《英雄》问世,此后《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夜宴》《墨攻》《赤壁》等商业大片充分利用数字化制作手段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即使这些商业大片并未取得如《卧虎藏龙》一样的国际荣誉,但民俗成为这些古装片中流动的符号,见证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之旅。如《英雄》中的围棋、古琴、书法、箭阵、亭阁、山水等不遗余力的再现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十面埋伏》中的以精雕细琢的各式牡丹造型雕梁画栋的牡丹坊,琵琶、水袖舞等既能帮助叙述也有力渲染了环境。2010年由中美联合制片的《功夫梦》通过一系列的中国民俗元素符号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毛主席的雕像、鸟巢等将中国的独立解放与现代化展示给观众。天安门、紫禁城、四合院、糖人、唱京剧的演员,向观众传达了北京是一个透着古色古香的现代化大都市,打破了很多外国人对北京有着低矮的房子狭窄的马路的固定式认识。电影中用夸张的艺术手段表现了中国民间医术“拔火罐”疗法的奇效;通过“皮影戏”所描述的内容讲述了“七夕节”的来历,民间习俗;通过对浓厚的道教氛围的渲染,向世界展示中国武术哲学的精髓。这些民俗元素的运用不但为影片增加了审美情趣与东方大国神秘色彩,同时也大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由上影出品,华裔导演王颖执导的影片《雪花秘扇》,通过围绕“女书”展开的故事,向世界传递了这一神秘而有趣的民俗。“女书”世界上唯一的供女性阅读和学习的文字,女书具有很高的文化学和社会学价值,在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电影《雪花秘扇》通过围绕这一民俗展开的故事将这种即将消亡的文化进行了跨文化传播。

结语

纵然民俗元素的在电影中的运用能在叙事、塑造人物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盲目滥用,将民俗作为猎奇、开阔眼界、吸人眼球的东西只是停留在表层民俗层次上,没有深入挖掘民俗现象背后的深层意义。民俗的深层意义应该是民俗的精神层面[6],即透过民俗的形式展示其背后的观念,以达到通过民俗进行价值观念的传播的目的,没有了价值观念的电影,向世界推广中国电影还有什么意义?随着电影工业以及传播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为影视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条件,随之也推动了民俗的传播与发展,但在商业化驱使下,现代传播也造就了新的民俗形态,如虚构夸张、甚至一定程度破坏了现实的民俗形式,电影创作者在利用民俗元素时应该注意到在保证原有民俗原型的基础上,透过民俗为塑造人服务,在提升电影的审美娱乐性的同时,彰显民俗文化背后的观念。如张艺谋导演的《红高梁》,用颠轿、野合、祭酒、唱酒歌等民俗、民风、民仪、民歌去赞美生命和人性,片中神秘韵味的高粱地、古堡院墙的酒坊、大得出奇的酒缸无不透着一种远古的感觉,酒歌表现出对酒神的神秘崇拜,同时也是对生命和劳动的赞扬,祭祀仪式则是中国人送葬习俗的民俗表现,这一切都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民间文化特色;另一部值得称道的史诗片《孔子》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直观诠释。

总之,以正确的观念对待民族传统与民俗文化,充分利用民俗元素在电影中的作用,将民俗元素与电影中的时尚元素结合,透过民俗形式向世界传达文化观念,让中华民俗文化元素借助电影有效有力地向世界传播,才是民俗元素在电影中的首要任务。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

[2]张举文,桑俊.影视民俗与中国文化认同[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2):52.

[3]尹鸿.世纪之交: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备忘[J].当代电影,2001(1):27.

[4]黄会林,彭吉象,张同道.电影艺术导论[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360.

[5]刘海波.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四个向度与四种力量[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19(5):54.

[6]刘继保.当代电影中的民俗化准页向剖析[J].天中学刊,1998,13(1):5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