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李 新
电影《简·爱》剧照
《简·爱》是外国文学经典名著桂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自1847年问世以来,已被译成多国语言,成为全世界文学爱好者的必读作品。在我国,从1935第一个中译本(伍光建译)出版以来,迄今已出现了40余种中译本,还有10余种简译本。正是因为文学翻译对外国文学经典建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部作品的翻译才对广大中国读者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一般说来,外国文学的经典建构需要具备以下要素:首先,原著已经被广泛认为是经典之作,拥有较大的读者群体,正如李雾野在把《简·爱》译稿投往中华书局时所附信件中说的:“这是一部优秀的英国小说。”其次,原著的主题正好符合译入国当时的社会需要,译作很快能在全社会推广。此外,该作品能符合译入语文化中赞助人所代表的各种权利关系,代表经典的制造者和使用者的文学利益,符合其文学旨趣,符合文学史家的经典遴选标准等。最后,译者对文本进行的“有意为之的共时性和本土化解读”。[1]译者必须“对文本进行某种共时性和本土化解读,从而在迎合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规范的同时,争取到最大量的读者群,甚至在此基础上完成翻译文本在目标语文化场域中的经典建构。”[2]因此,译者从事翻译,既要站在原作者的立场上,力求真实再现原著风貌;同时,也要站在读者的立场上,用读者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进行传情达意。
英语 canon(经典)一词,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语的Kan·n,意思是用作测量仪器的苇杆或木棍,后来引申为规范、法则等意义。在早期的欧洲语言中,经典最早指某一文本和作者,后来常见于基督教系的教会信条和文学的准则等,尤其是指《圣经》和早期基督教神学家的著作。在亚历山大时期的希腊,文论家把Kan·n用到修辞学上,专指完美无暇的文体和文章规范,这一理解与近代的classic一词意思相仿。翻译文学经典的出现,应该远远落后于原创文学经典。查明建先生曾对翻译文学经典下过一个定义:“一是指翻译文学史上杰出的译作;二是指翻译过来的世界文学名著;三是指在译入语特定文化语境中被经典化了的外国文学(翻译文学)作品。”[3]本文探讨这一定义中的第三种翻译文学经典,即翻译文本如何在目标语文学体系中完成其经典建构的问题。
首先,译者的翻译动机和对翻译文本的选择。译者因为感受到时代及国家的需要而翻译,因为自己对作品的喜爱而翻译,应出版社的邀约而翻译,因不满自己的初译而重译,不满他译而复译,为了自身的名利而翻译……这些都是翻译的动机。可以说,译者翻译动机决定了翻译态度,翻译态度又决定了译作的质量。著名翻译家屠岸先生在谈到影响翻译的选择因素时说:“意识形态对翻译作品的选择与处理有很大影响,这是事实。”[4]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李霁野《简·爱》译本受中国社会的文学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因此,李霁野先生译介《简·爱》是为了反帝反封建,帮助人们寻求积极的思想,探索平等与妇女解放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唤醒国民抵抗压迫、追求自由解放。而黄源深先生的《简·爱》译本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中国刚刚走出80年代末的经济萧条,迎来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时期。黄源深先生翻译这一文本,一方面是应译林出版社之约重译,另一方面出于对《简·爱》的偏爱,他认为一部世界文学名著有几个译本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黄先生从事这一翻译工作,更多着眼于艺术阐释,再现原作的艺术风格。
其次,译者对经典原著的理解。译者对原文本的解读必然受其文化身份和意识形态立场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接下来的翻译过程。具体而言,在翻译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将其个人生活经验、思维模式、认知方式、审美情趣、文化和历史背景等渗入其中,影响其对原文文化信息的理解。例如《简·爱》原著中圣约翰人物形象本是正面角色,一经译介到中国文化语境,就长期被当做反面的宗教人物。这是因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受译入语文化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对这一人物进行了有意为之的共时性和本土化解读。
最后,译者的风格策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宗教问题、怎样翻译典故、采用直译还是意译、如何取舍归化或异化等等,这些是译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它决定了译文的语言特点与风格。李霁野先生深受当时译潮的影响,译文主要采用了欧化汉语的语言特点和直译的翻译手法。因此,译文生硬拗口、不顺之处很多。而黄源深先生则采用了比较灵活的意译的翻译策略,以期再现原著诗般语言、神韵氛围与整体风格。
综上,外国文学经典的建构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一方面,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等外部环境的时代因素对作品经典建构的影响显然是巨大的,无论是对本土作品,还是译作。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作品,即使是同一作品,不同时代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作品的命运也因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翻译的执行者——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能力与翻译策略,决定了译作的风格与面貌。
[1][2]查明建.文化操纵与利用: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J].中国比较文学,2004(2):86 -102.
[3]胡安江.翻译文本的经典建构研究[J].外语学刊,2008(5):93 -96.
[4]邱明明.论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1):94 -9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