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工作室制”影视制作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时间:2024-05-20

国玉霞

影视制作能力的培养是影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行业发展需求密切关联。但是,当前高校对于影视制作人才的培养往往容易出现针对性差、适应性弱,培养质量不高和创新力不足等情况,导致学生的培养与市场脱节或后劲不足。归结原因,一是缺乏对市场和人才需求状况的了解,教育理念严重滞后,导致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差;二是培养模式和方法缺乏创新,造成培养质量不高、创新力不足等情况,这都制约了影视制作人才的培养。因此,思考如何能够打破传统,运用创新的方法,进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以提高影视制作人才质量是一个亟待求解的问题。为此,笔者提出创新探索“工作室制”模式,通过教学理念、模式、策略等方面的尝试,解决上述影视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提升影视制作人才的培养质量,使其能够满足和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工作室制”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比较

当前,高校对于学生影视制作能力的培养大多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也有采用“工作室”与课堂教学相补充的模式,还有独立开展“工作室”进行创新性教学的模式。那么,“工作室制”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有哪些区别?各有什么特点?哪一种在影视制作人才的能力培养中更具有优势?

如表1所示,教学目标制定上,课堂教学普遍以学科理论为支撑制定教学目标,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但是缺乏与市场需求的动态联系,容易形成培养的脱节和滞后,行业适应性相对较弱。“工作室制”更便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行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出发制定教学目标,与市场需求动态接轨,使培养更有针对性和行业适应性,但是对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相对较弱。

教学理念上,课堂教学偏重以讲授方式进行知识传递和能力提升,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学习动机往往是被统一设计好的,不能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该模式对于能力普遍化培养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新性相对较弱。“工作室制”培养基于体验式学习观,认为知识是由客观的社会知识和主观的个人知识组成的,认为学习过程是社会与个人交互过程中不断建构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侧重于在实际应用中提升知识和能力;学习动机是由学生进入工作室自行设定的,便于驱动学生不断检视与督促自身学习行为。在教学方式上有助于采用一对一、手把手的形式,关注个体差异性,调动学生的个体主体性,促进个性发展。

在学习模式上,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先学后作”,学生要按照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或技能进行验证、拓展学习,而后,使学生能够借助于虚拟设计的项目进行课堂实践,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和内化,这种注重客观的“社会经验”经过迁移和转化为学习者所理解的方式往往会因为学习者知识结构的不同,理解与接收能力的不同而形成理论指导实践过程中的脱节。“工作室制”本着“先做后学”的原则,使学生在进入学习之前,通过体验对于直观的知识、技术具有一定的感知和了解,通过学习将主观的“个体经验”和客观的“社会经验”相结合,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重新建构,这样更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策略上,课堂教学更多以集体学习为主,鼓励小组合作研究或创作,教师指导是基于普遍化基础上的随堂指导,在教学方式上更便于管理,但在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创新、灵活性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工作室制”依据个人学习目标,主要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探究和合作,导师可以结合不同小组的不同内容、不同问题、不同对象进行随时随地指导,在教学方式上管理难度有所增加,但是,在学习内容、时间上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在师生关系上,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主导者角色,学生多数是被动接受者,师生关系实质是“主动—被动”的主客关系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工作室制”中导师充当师傅引领的角色,为学生进行学习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师生往往是在共同协作甚至创作中共同学习,能够使师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实现真正的“主动—主动”的双主体模式,促进师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表1 课堂教学模式与工作室模式比较

在评价方式上,影视制作学习评价往往采取考试和实践作品相结合的综合方式,侧重于结果,对于学习或创作过程监控不足,因此,评价方式不够客观、动态。“工作室制”是教师在工作室学习以及创作过程中随时随地,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习者进行观察和考查,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动态地对学习者进行综合评价,尤其是对于学习者问题解决更有针对性和及时性,但是,需要教师付出的教学时间和精力更多。

从学习效果、能力提升与行业适应性来看,课堂教学很难充分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或所需进行选择,因此很难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更多是在教师影响下的指导和学习,很难将学生个体创造力和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相对较小;在适应能力上,学生所学内容比较局限而很难尽快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工作室制”中,学习和训练模式可以依据学生的个人需求和特点采取个性化定制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习者个人的潜力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达到效果;在技能学习中,教师可以采取手把手指导,教师的人文意识、道德修养、职业精神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习者。在适应性上,相对课堂模式,学生能够更快地与市场接轨并适应行业发展。

通过比较分析可见,相比“课堂教学”模式,“工作室制”在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提高个性化优势和培养效果等方面更具有优势,因此,发挥和创新“工作室制”模式在影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影视制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影视制作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工作室制”影视制作能力培养要素

(一)导师或导师团

导师或导师团是由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管理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教师、技术人员、艺术工作者等担任,是“工作室制”培养中的主要组织者、引导者和传授者。

(二)学习者

学习者主要是指进入工作室接受学习或训练的学生,通常是由不同背景、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的群体,是“工作室制”培养中能动的主体。

(三)学习环境

工作室的学习环境包括空间环境、技术环境、艺术环境、制度环境等,包括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空间环境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或训练所需的一切空间场地,包括教室、实验室、工作室、实习场等空间场所,为工作室培养提供场地基础;技术环境指开展工作室学习或训练所需要的技术工具和技术系统,是“工作室制”培养的技术保障;艺术环境指工作室内部的文化气息和艺术氛围,是工作室培养的软化环境;制度环境是指工作室建设所需要的相关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软化环境,构成了“工作室制”培养的环境基础。

(四)实践共同体

实践共同体“是一个诸多个体的集合,这些个体长时间地共享共同确定的实践、信念和理解,追求一个共同的事业。”[1]在“工作室制”培养中,实践共同体是“工作室制”相关要素的总和,包括导师或导师团、学习者、学习环境以及工作室的历史、习俗、文化、制度等所有因素,包括有形和无形两部分。实践共同体使“工作室制”培养的相关要素系统化,其自身又是社会共同体系统中的组成部分。

三、“工作室制”影视制作能力培养策略

“体验式学习的目的性意味着首先必须确定以下两点,学员的‘欲求’,即学员认为自己需要的东西;学员的‘需求’,教学者认为学员需要的东西。”[2]“工作室制”影视制作能力培养策略也需要在此前提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导师规划和学生欲求相结合,进行目标规划、职业定位、能力发展等方面的设计与培养,使学习者的群体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都得到发展,实现“工作室制”培养的价值和意义。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定位培养目标

与常规方式不同,“工作室制”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当依据市场需求,重视能力培养,创新设计不同的培养路径。如图1所示,首先,可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职业规划定位,指导学生制定学业发展目标和规划职业。其次,将培养目标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分解,为制定训练总规划提供依据。再次,具体落实到每个阶段,需要将总规划再进行分段分解,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到大三下学期结束,每个学期为一个段,形成工作室“五段训练”计划,每个阶段侧重的形式、内容、特点各不相同,通过反馈以不断改进和修订总规划,使学生在动态发展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最后,学生将通过进入行业得到检验并形成最终反馈,便于为“工作室制”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二)创设学习情境增强感知

情境是与相关知识、能力的发生、存在相关联的一切系统,影视制作能力的相关知识、能力的学习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撑。在影视制作能力培养中,大部分初学者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而传统课堂教学往往通过预先向其灌输一定的概念、理论甚至方法,使学习者被迫预先接受教师所灌输的概念、理论或方法,这种方式实际上割裂了知识、能力与情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工作室制”培养是将知识和能力的发生还原于现实真实情境,再进行去情境化的方式,使学生感知具体、把握抽象、建构知识、提升能力,促进学习者对知识、能力的领悟、理解和掌握,形成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系统。

1.进入情境具体感知。进入“工作室制”的初学者需要通过具体感知,利用情境化等方式培养学习兴趣,形成具体感知经验。例如,定位于摄影能力的学生可以直接跟随创作团队进行拍摄准备和观摩活动,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摄影师如何操作摄像机,如何安排画面合理构图,如何运用技术恰当表现,如何布置机位和镜头进行场面调度等,初学者可以在观摩导师甚至成手的演示中获得对于摄影镜头的初步感知,并通过导师的指点或者评价了解摄影的基本技术知识、技术标准和审美原则,积累自己宝贵的经验。情境化的过程与课堂不同,它并非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技术强化甚至审美感受的,而是综合了知识、技术、艺术、素质的丰富系统,开放地面向每个学习者,考察个体的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通过类似过程获取自身所需的学习经验,通过模仿练习参与辅助性的工作,不断增强自身的信心而使自己尽快适应工作室的学习。这种方式不仅是“工作室制”初级阶段培养的有效手段,也是“工作室制”进行新手评价或者新手选拔的一个有效的方式和手段。

2.对比情境反思观察。影视制作能力的学习必须经过反思观察才能缩小知识内涵,使学习者真正获得个人感悟,形成自身经验。“工作室制”培养可以通过对比情境培养学习者的反思观察能力。这种对比既包括自己和他人的情境对比,也包括自己与自己的情境对比。例如,在摄影能力的培养中,尽管初学者获得了具体感知,但在实践中仍然会和成手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是技术问题?拍摄手法?拍摄观念?拍摄经验?这些情境到底受哪些因素影响?应当如何调整使自己的水平接近成手?初学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反思实践,促进自身的摄影能力的提升。另外,对比情境还可以是学习者个人不同情况的对比。例如在景别的运用中,什么情况下运用比较恰当?什么情况下不恰当的?什么情况下可以反用?通过对不同拍摄情境的感知体验进行对比分析和反思观察,有助于弄清影响景别形式和意义的关联要素和无关要素,从更深层次上把握知识的内涵,从而指导认知和实践。在实际课堂教学上,这些问题往往被过于简单化了,甚至纯粹成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生没能真正理解也就不能更好应用,形成理论和实践的“两张皮”。

图1 “工作室制”培养流程图

3.脱离情境抽象概括。“工作室制”培养不仅需要将知识和能力进行情境化,也需要去情境化,使学习者能够将知识、方法、能力通过脱离情境后的抽象概括指导形成自身知识体系。对于定位编导的同学,需要了解编导艺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策划与构思、组织与调度、构思与创作等,但是如何能够使编导工作更加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其它课程的学习中已经具有一定的感知和建构,但是,这些知识仍旧是零散和碎片化的,需要通过抽象概括、实践验证形成系统,因此,学生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理论方法等来充实和提升自己。可以通过导师推荐书籍、作品,组织讲座或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通过实践过程引导归纳和提炼,使学习者能够将自身知识经验和社会知识经验在相互作用中发生活化反应,通过反思内化不断检验、纠正自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丰富自身的认知结构,建构自己的影视创作知识、能力与方法系统。

4.再情境化行动应用。真正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某种知识或能力,最关键就是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扩大知识和能力的外延,促进其所学的知识和能力的内化与转化。再情境化就是在社会真实情境中,将其知识、经验和能力整合运用到实践中的学习过程,这个阶段适合高年级学生。例如,定位摄影的学生可在实战项目中从事以摄影为主的工作来全面检验自身的摄影能力,定位导演的学生可以独立担任作品的导演创作工作。通过将自身知识、经验、能力、素质应用到具体实战中,在真实的现实情境中重新审视、检验自身对于知识、技术、艺术等方面的理解和掌握,重新巩固和建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导师需要为学习者所承担的项目进行把关,帮助学习者分析情境化的复杂因素,使其确立在实战过程中行动应用的目标,以及对于自身知识、能力检测的重点,最终通过自评、他评、导师评价等方式检验学习效果,完成学习过程。

(三)通过实战训练提升能力

“工作室制”模式下,运用实战训练是促进学生影视制作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其前提必须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与开展。实战训练在形式上可以采取社会实战、校企联合实战、学校实战等;在内容上可以采取商业实战、竞赛实战、创新创业实战等;具体实施可以采取日常化单项实战训练和项目化综合实战训练两种方式开展。通过实战训练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通过行动应用得以检验和巩固,技术和艺术能力通过行动应用得以转化和提高,人文素质通过行动应用得以综合提升,最终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日常化常规训练中,为提高能力导师可以根据学习者个人特点规定不同的训练内容。其中,技术操作和应用能力大多是显性能力,通过短期强化训练可以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导师可以引导学习者采取主题性拍摄、规定性剪辑、项目式练习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有目的地进行拍摄、剪辑、后期合成等实践活动,提高动作技能的准确性、速度型和熟练性,以提高影视制作基础能力。而导演、编剧、摄影、摄像、剪辑、制作等能力的提升需要艺术能力的支撑,艺术能力是一种隐性能力,需要通过观念渗透、思维启发、方法感悟和学习引导等方式来不断唤起、启悟和激发。在工作室学习情境中,导师可以通过工作室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给予学生一定艺术观念的渗透,带动学生不断提高艺术品味和艺术修养,形成懂技术又懂通艺术的软性学习氛围。进行技术训练时,导师可以不断启发学生通过举一反三等方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找到更有新意的表现方法,反思创作中方式、手段、元素使用等方式,打破惯性思维模式,不断创新、融合技术与艺术寻求突破。

在综合项目训练中,导师需要精心策划适当的实战项目,以竞赛实战项目、创新创业实战项目和商业实战项目等为依托,使学习者按照能力分配角色参与实践。

竞赛实战项目是针对专项竞赛活动而设计的创作项目,具有很强的规定性质,需要学生运用综合能力表现某项主题或完成某项规定要求,容易形成驱动力并提升学生的兴趣和信心,适合低年级学生参与。竞赛实战项目的开展有助于促进学习者的技术操作、技术应用和技术创作的熟练性、整合性和创意性。

创新创业实战项目是基于某种新理念、新事物、新技术而尝试开展的,具有一定的市场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的创意项目,能够刺激其探索的兴趣和创业的动力,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影视艺术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适合中年级学生参与。在创作能力提升上,通过具体实践操作能够提升学生在影视拍摄、剪辑、音乐、音响、用光、置景、后期合成等方面的动作技能的熟练性、整合性和技巧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促进社会适应和创业能力的提高。

商业项目来源于市场,由客户邀请工作室制作影视作品并付给一定报酬的赢利性项目,具有很强的挑战性,适合高年级学生参与。与学校学习不同,实战项目都需要按照既定的规则,有目的性地应用技术,商业项目在整体技术水平上往往要求较高,能够提高学生动作技能的熟练性、准确性和流畅性,而且能够使学生充分应用并掌握前沿技术,以适应行业化发展需要,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市场思维方式,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技术能力、艺术能力、人文素质综合运用转化为经济价值。

(四)通过实践共同体提升素质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影视制作能力的高层部分,包括人文态度、人文情感、人文精神等,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在“工作室制”中,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借助于实践共同体的特点来培养和提升。实践共同体具备以下三个特点:其一是共同体成员具有共同的文化历史传统、共享目标、意义和实践;其二是共同体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个体是更大集体中的一部分,共同体也是一个更大的社会集体中的一部分,有助于共同体之间共享目标和实现价值意义。其三是共同体必须是能够使成员的身份发生动态变化,如从新成员到成熟成员,实现身份和意义的再生产循环。[3]因此,“工作室制”所包含的整个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共同体,能够使每个成员在共有目标和信念的支持下,在导师或导师团的示范下,在成员的协同作用下,不断发挥自身价值并生成新的意义,使个体素质和集体素质得以提升。

1.工作室目标共享与信念凝聚。“工作室制”的实践共同体是由多个为了实现共同学习目标的个体组成的。作为外部的条件,每个工作室都共享一定的传统、文化、习俗、理念和精神,它们有助于促进并影响着工作室成员共享目标、凝聚信念。作为内部条件,这种信念作为驱动力影响共同体内部每一个成员思想、意志、品格的形成。实践共同体凝聚与否,取决于目标、氛围、格调的生成,也取决于每一个成员的持续性建构,每一个环节甚至细节都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工作室成员的发展。那么,如何能够使工作室目标共享与信念凝聚?首先,共同体建设应当具备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良好的激励机制,各项目标与机制运行能够得到合理保障,使共同体成员之间能够公平、共享、共建。其次,共同体建设应当具备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共同体成员的精神成长提供适宜土壤和情感归属。再次,共同体建设应当具备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通过实验室、技术平台、实习场等实践系统的建设,为共同目标达成与信念凝聚提供物质和条件保障。

2.导师(导师团)典型示范。导师或导师团是实践共同体成员学习上的领航者,心灵上的引路人,在工作室中,他们是“师傅”,也是“先知”,又是“朋友”,师生之间的多重关系让导师(导师团)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情感更为亲近,因此,导师(导师团)的认知、态度、情感、行动对学生具有一种示范作用,导师(导师团)的创作观念和方法也会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共同体的成员。尤其当导师具有一定的威望之后,其言行举止、分析与处理问题的方法、价值观念等都会具有一种典型示范作用而影响着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甚至影响整个共同体的发展。因此,“工作室制”中需要导师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管理和教育水平,发挥人格魅力引领共同体成员共同提升素质,形成良好人格。

3.工作室成员协同发展。作为一个实践共同体,工作室成员之间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从工作室学习特点来说,任何一个成员的学习实际都是与其他成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通过探究、讨论、协商,获得共同的意义;从影视制作特点来说,任何一个作品的创作都需要一个小组甚至团队合作完成,实践共同体中成员相互之间不仅需要沟通、交流、分工、协作,还需要相互支持、帮助、配合,任何一个作品的创作都是共同体成员的共同结晶。另外,在上下届成员之间,又形成了新成员和老成员的交替,具有一定资历的老成员往往可以作为“师傅”对新成员进行指导,形成了相互之间知识与能力上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实现了新老成员交替发展的身份再生产。因此,在工作室这个实践共同体中,团结协作、新老交替的氛围有助于将共同体中的优良品质、学习风气和创作格调的传承,影响每个成员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并影响每个成员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结语

“工作室制”影视制作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构成要素之间的活化作用产生一定的效果,需要通过必要的运行机制得以保障。培养策略的实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影视制作能力体系模型展开的,注重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展开技术能力、艺术能力培养以及人文素质提升的立体化过程。培养策略的实施体现了体验学习观,强调体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注重个体主动性、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将影视制作能力的学习与培养作为不断开放和建构的过程,不断完善学习者的能力体系,实现大学影视制作能力培养的价值和效果。

[1][3](美)戴维·H·乔纳森主编.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4,35.

[2](美)柯林·比尔德,约翰·威尔逊.体验式学习的力量[M].黄荣华,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53-5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