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摘 要:高校学生良好的法律素养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重大战略任务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学生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及实践、维权意识淡薄的现状,提出了强化高校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重要性理念、强化学校的法治教育及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等相应的政策。
关键词:高校学生;法律素养;法律意识
一、引言
李彩虹(2009)在分析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现状时指出,高校学生普遍存在法律意识理想化、多样化、法律主体意识缺位等等。 [1]郑景光(2009)在《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性》中提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的提高在于认识其重要性,需要从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及维护公民的个人的合法权益出发,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2]周靖(2013)研究了针对大学生犯罪行为问题,提出了强化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对策。[3]
法律素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法律知识,即知道法律的相关规定;二是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即对法律尊崇、敬畏,有守法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由社会不断发展带来的负面的诱惑力也在逐渐增加,大学校园里的“天之骄子”们,由于其接触社会较少,意志力还比较薄弱,同时个人本身的认识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还不成熟,致使违法犯罪现象逐年增加,涉及到大学生的犯罪案件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有所上升。党的十五大提出全面推进法治教育以来,全国各级人民都在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
二、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在现状
(一)法律知识欠缺
法律知识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逻辑前提。在高校开展基本的法律教育,让大学生能够掌握丰富的基本的法学常识、培养其法治理念,最终形成高水平的法律素质。但是很多普通高等院校,特别是选修非法学专业的高校学生开设的法律基础课,课程均较少,有的学校往往只有一门法律基础选修课,且内容单一、要求较低,课时较少。因此,学生学到的具体法律知识相对较少,从而导致其法律知识欠缺,甚至于不能满足解决日常的实际问题,不利于高校学生的综合法律素质的提高。
(二)法律意识淡薄
随着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快速发展,目前高等院校的学生对法律知识基本的认识、定位及实际运用都出现了不同层次的相应的缺失。高校学生大多数法律意识淡薄,对基本法律知识的功能和作用理解较为片面、单一。第一、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观念模糊。部分高校学生对法律知识无法理解,当实际问题出现时不能及时用法律的相关的条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甚至出现误判、错判等现象。第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多样性。大学生法律意识多样性主要由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价值追求所决定的。不同年级、不同家庭背景、甚至不同性别都会造成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差异性。如有的学生能自觉建立起公平合理的法律价值体系,但有的学生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目光,在校期间只学习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知识,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流露出较强的法律实用主义和法律功利主义思想。
三、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养成的具体举措
(一)强化高校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重要性理念
很多高校学生对于法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意识不到法律对我国经济、政治及整个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性,反而认为工作是第一要务,所以在选修科目方面注重利益实用性课程,而忽视了法律的选修和学习。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首先应当提高高校学生对法律素质重要性的认识。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树立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理念。第一,应当树立高校学生法治教育的新理念,即加强高校学生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理念、培养高校学生宪法的至上信仰,帮助其形成以法律为依托的正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将大学生只重视学习所选专业知识的学习观念向专业知识学习与法律素质强化并重的学习观念转变。因此,高等院校学生除了要学习所学专业的学科知识,还应当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
(二)加强学校的法律教育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高等院校教育更是如此。加强高等院校的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对高校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的积累和实践运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对现有的从事高等院校法学教育的老师进行培训,以提升其专业素质和授课能力。第二,拓宽法学的教学思路,积极引进具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法律工作者走进校园,并走上课堂,如律师、法官、检察官以其工作的实际案例为学生开展法学教育,强化法律知识的实践性。第三,改进法律教育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法律教育主要是通过老师课堂讲授方式来进行,具有典型的灌输式教育特点。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高校法律教育应当在其教学方式、授课方法上进行创新与改善,将灌输式教育模式向启发式教育模式转变。如,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庄严肃穆的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生动多样的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来补充课堂教学的缺陷,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增强法律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彩虹.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分析及提高途径[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
[2]郑景光. 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性[J].世纪桥.2009.10.
[3]周靖. 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J].新西部.2013.08.
作者简介:
胡刚(1968-)男,汉族,湖北荆州人,本科,就职于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