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文/张 艳,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
电影《色戒》海报
电影《色¦戒》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部有关抗战的浪漫爱情片,然而导演李安却想要通过电影,隐晦地展现他对人性、对社会、对历史的反思。《色¦戒》这个片名就是李安对电影主题的集中归纳。“让人感觉像在读一本书,‘色’和‘戒’只不过是不同书页上的主题。可能这一页是‘色’,下一页是‘戒’,但再下一页又会是‘色’。”(李安,《我的 <色¦戒 >不像张爱玲》,http://ent.163.com/07/0830/15/3N5FCU0P00031NJO.html,2007 - 08 -30.)这里的“色”不仅是“色情”,还是一种欲望,是一份本真的感情;而“戒”不仅是一种防备,更是一丝残酷的理性。实际上,可以把本片看成一场理性与感性的角逐,甚至是战争。
与小说相比,我们不难发现,李安对原著最大的丰富和改编就是这个易先生。如果说张爱玲的小说是“疏可走马”,那么李安的电影就是“密不漏风”。张爱玲的易先生就像她自己在小说中描述的那样:“陪欢场女子买东西,他是老手了,只一旁随侍,总使人不注意他”。然而李安在电影化过程中,跳离了王佳芝的内心世界,选择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大大加重了易先生的戏份。在一次专访中李安曾提到:“易先生是个谜一样的人物,他不是每一场都出现,可是最后又要落实到他身上,所以我必须从各种可能性入手,他的神秘性和可塑性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李安,《“易先生”是个谜一样的人物》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34ea2d01000b48.html,2007 -08-17)
首先,李安为易先生取了名字——“易默成”,他的签名、名片、墙上字画的署名一次次地出现“默成”二字。这不仅是丁默邨与胡兰成两个原型人物名字的合成,更意在告诉我们“躬行不言默而成事”。这是他的工作性质,也是他的行为准则。
然后,李安为易先生设定了性格,并给出了造成他这种性格的原因。暗杀司空见惯,难民相继饿死,中国人深受日本人凌辱,外国人生活艰难、四处都是守卫和猎犬。在这样压抑的时代中,作为汪伪政府的特务头子,他对任何人都不信任,对任何事都感到恐惧,就像王佳芝对老吴说的那样:“每次他都要我痛苦地流血、哭喊,他才能够感觉到他自己是活着的”。易先生的性格无疑是扭曲的,然而在遇到王佳芝之后,他似乎慢慢恢复了点人性的温暖。当身为特务头子的易先生对王佳芝说“我相信”时,当他在日本餐馆听王佳芝唱《天涯歌女》双眼湿润时,当他孤独地坐在光影里默默地摩挲床单而独自感伤时,当他听到那十点的钟声心悸悲痛不忍离去时,我们都可以感受她于他而言,不只是一个欢场女子,不是他人生的匆匆过客,她留在了他心里最温存的角落。
即使如此,李安的电影并没有陷入英雄救美的俗套。影片末尾,易先生不舍离去,在空无一人的白床单上印下一个回首的影子。虽然他也动了真感情,但影子毕竟是虚无的,一如他的爱情,一旦超过了他负担的能力,就会被决绝地抛弃。正如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所说:“不过是作不得准的浮影,像耀眼的光彩很快就会销毁,像一朵花儿刚开放随即凋零,像晶莹的玻璃转眼就已破碎。”在生与死之间,他理性地选择了生。
李安对易先生这个人物最重要也是最出彩的改编,在于对其政治立场的微妙补充。例如本片刚开场时,从易先生与张秘书的对话中可知,他们截获了美国提供给重庆的军火,但并未将此事透露给日本人;又如片中,易先生在日本餐馆形容日本人唱歌像丧家之犬。有篇影评甚至由此推测易先生已经暗中投靠蒋介石政府,(西班牙眼,《色戒》隐藏剧情梗概及总结一览.http://i.mtime.com/spanisheyes123/blog/1030174/,2008-03-27)本文在此不再累述。但不管易先生的真实身份是什么,他至少不是一条忠心不二的走狗。
这样的描写真实地还原了当时人们的复杂心理。汪精卫曾在卢沟桥事变后情绪激昂地说:“目前时局已临最后关头,因此,我们要有绝大的决心与勇气来牺牲。”(《汪精卫(第1卷)-公开投敌》,黄鹤逸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但当中国军队接连失利后,他又说:“打仗的结果还是要和谈,所以‘和’是战争的一个手段。”(《汪精卫(第1卷)-公开投敌》,前揭,第69页)我们可以指责汉奸们苟且偷生的行为,但我们无法否定人求生的本能。当面临多变的时局、残酷的战争时,我们不能站在现代人全知的视角,去要求当时的人们也能认清这样黑暗的世界,选择我们认为正确的道路,他们也有他们的无奈、彷徨和挣扎。易先生就是他们的缩影,在乱世之中,本能地选择了生。
这或许就是《色¦戒》最激进,也是最遭人诟病的地方。按照中国观众普遍的接受图式,汉奸必定没有好下场,然而《色¦戒》并没有让我们看到这一点。同张爱玲的小说被骂为“汉奸文学”一样,李安也因为《色¦戒》受到了许多尖刻的批评。这种“恶有恶报”的心理定势固然让人畅快,却缺乏现实基础。或者说,正因为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恶有恶报”,文艺作品才极力营造这种价值观来达到劝人向善的目的。
然而李安反其道而行之,他用这样一个终极矛盾体——易先生,不是为了号召观众爱国,而是来关照历史中的微观个人:“我觉得这个东西有一种存在主义的悖论在里面,就是人的根本是什么,什么是真的,什么是有意义的。这种思辨对我来讲,也是很深沉的……我们的外表和我们的内在永远是一个监牢,我们被困在里面,希望打破它。”(《<色·戒>的世界》,郑培凯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9页)影片中的易先生一开始没有勇气打破这座监牢,性格变得越来越扭曲,最后也没有勇气打破这座监牢,最终只能走向永远的孤独。
如果说易先生是理性战胜了感性,那么王佳芝就是典型感性至上的代表。与易先生一样,在名字上早已埋下了隐喻:“佳芝”用上海话来念,就是“戒指”。那颗璀璨夺目的粉钻戒指却恰恰不是“戒”,而是一种“色”,是一种欲望,是一份感情。“色易守情难防。”王佳芝最初不乏理性,但后来却从一个舍生取义的爱国青年,“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张爱玲小说集》,张爱玲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238页)爱上了不该爱的人,李安将这个过程悄无声息地融合到了电影中。
第一次与易先生幽会后,王佳芝向佣人打听易的下落,听佣人说易去了南京而没有告诉她,她悻悻地回答了一声:“哦,去南京呀?”又赶忙问:“几天回来呀?”
第二次与易先生幽会后,王佳芝从邝裕民处得知,他们幽会的别墅附近一直有人在监视,她立刻领悟了,那里就是他的固定偷欢场所,他有很多女人。王佳芝的眼神中闪过一种失望,一种局促,一种自嘲。她对易先生的花心感到失望,对邝裕民的知情感到局促,对自己犹如妓女一般的身份而自嘲。“公寓的空气里有香水,附近还有茉莉花香的味道,可又不像是当天留下来的,枕头上还有灰尘,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这段话看似在汇报情况,其实是王佳芝对自己的心理安慰,或许香水味只是茉莉花香,或许那张床已经很久没用。但此刻的她还保有一丝理智,她催促邝裕民尽快安排行动。
然而第三次幽会后,王佳芝的失控完全曝露了她的心迹:“他不但要往我身体里钻,还要像一条蛇一样地往我心里越钻越深……只有忠诚地呆在这个角色里面,我才能够钻到他的心里。”她用“忠诚”来形容自己的角色,是对自己再合适不过的讽刺。此刻的王佳芝已经从“做戏”到“入戏”,就像老吴说的那样,“她只当自己是麦太太,不是弄情报的”。
心中的天平已然失衡,所以在行动那天,王佳芝不自觉地为他担心,她看到任何人都以为是杀手,听到任何声都以为是枪声。当她带上那枚“鸽子蛋”,内心涌上一股愧疚感,所以打算摘下戒指,易先生却让她带着,她掩饰说“我不想带那么贵重的东西在街上走”,但是易却温柔地牵过她的手,“你跟我在一起。”张爱玲在这里写到:“他的侧影迎着台灯,目光下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小团圆》,张爱玲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78页)李安在背景声中插入了类似枪声的“砰”,将心理活动中的“轰然一声”夸张放大,王佳芝被这声音惊了一下,眼神明显越来越混乱,她的心里到底掀起了如何的轩然大波,我们不得而知,但在这场感性与理性的战争中,她最后决定剥落身份,放弃理想,对易先生说“快走”,甚至到易仓皇逃走后还在担心他的安危,“砰——关上车门——还是枪击?”(《小团圆》,前揭,79页)
既然选择了爱情,王佳芝明白自己躲不过制裁,所以她拦下一辆黄包车,车夫问:“到哪里去呀?”她自然而然地就报出了“福开森路”,这是易先生原本打算带王佳芝去的地方。或许在放走易的那个瞬间,她已经决定要为自己的叛徒行为承担应有的惩罚,她如同飞蛾扑火,单身赴死。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被封锁线拦下后,她只是苦笑了一下;为什么她没有吃下那颗可以轻松死去的毒药;为什么在临刑前她保持面容平静。她这是在寻求自我惩罚,为她的叛徒行径赎罪。此刻的她不是麦太太,不是女特务,只是王佳芝,不再有身份和任务的限制,她达到了自由,但这自由的代价是毁灭。
影片放到此处,连李安也免不了要为王佳芝抒情一回。落日的余晖撒在车夫宽厚的背上,一架在童话中才会出现的三色风车唰唰地转着,车夫微笑地转过头问:“回家?”王佳芝迟迟痴痴地回答了一声“哎!”何处是我家?我心即我家。这声凄凄的“哎”透出无底的苍凉和无奈。配合着悠扬的音乐,李安将她最后的自由描绘得跟童话一样,然而影调依旧偏冷,现实依然残酷,温暖的阳光无力改变王佳芝的悲剧结局,她的爱是必然,她的死也是必然。“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诗是很好,但当真践行了它的,不是诗作者汪精卫,也不是引用这句诗的邝裕民,而是小女子王佳芝。她把生命献给了理想,把灵魂献给了爱情,在那样一个贫病交加的乱世,做了一个那样奢华的梦。
李安对这样的女性无疑是欣赏的,当她在电影院哭泣时,当她被父亲抛弃独自坚强生活时,当她二话不说将女人最珍贵的贞操献给理想时,她是这个无情的乱世中,一个人性的象征。李安从理所当然的对“女英雄”的歌颂变成了对传统英雄脸谱化叙事的解构,还原了人性的复杂和真实。
综上所述,《色¦戒》始终保持一种冷酷的中立视角,不仅批判了战争的残酷和非人性,在叙事上,解构了英雄与惩罚的叙事模式,并试图通过理性与感性的复杂矛盾,探讨个人与历史的关系。王佳芝与易先生在自我身份认证中行为准则截然不同,在情感与权力的选择中背道而驰,这也许可看作是导演李安理性与感性主题的一脉相承,也是李安赋予张爱玲作品独特灵魂所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