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天津师范大学 王艳玲 史悦炜
高等院校广播电视专业就业问题探析
天津师范大学 王艳玲 史悦炜
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是广播电视专业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国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不得不共同面对的难题。只有在认清现实、冷静分析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情况,采取相应对策,才能增强自身竞争力,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价值。
高等院校 广播电视专业 就业问题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对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有所增加,并对相关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全国高等院校大规模地扩招以及专业应届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一方面在为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输送了大批人才的同时,另一方面却也加重了广播电视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即对高等院校广播电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剖析,转变教育思路,迎合就业需要,成了当务之急。鉴于此,笔者针对广播电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及现实困境进行了思考,尝试性地对广播电视专业学生的就业以及广播电视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提出相应的建议。
由于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迅速发展,广播电台频率、电视台频道的数量明显增加,就为广播电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泛的实习及就业机会。即除了央视和各大省级卫视的其它地方媒体,对于优秀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需求量依然很大,空缺的就业岗位也相对较多,各地方媒体甚至普遍面临着科班专业人才的断层。据资料统计,我国的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含高中、中专)比例仍偏高,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过小,同时经营管理人员比例偏低。这种情况既不符合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需要,也无法满足该行业应届毕业生越来越大的就业需求。
对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而言,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起点,是其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一个根本目的之一,而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更好地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则是高等院校的一个主要职能,也是学校办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有力体现。尽管我国高等院校的广播电视专业教育为广播电视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从业人员,但依然存在着教学内容和实践需求严重脱节的状况。“很多广播电视专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接受的主要是广播电视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的学习启蒙,而对于实际的广播电视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的职业素质和对实际事物的操作、实践能力则是非常缺乏,因而专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媒体市场的需求。” [1]即我国高等院校现有广播电视专业教育的某些滞后及不完善现状,也为我国广播电视专业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此外,伴随着我国广播电视行业良好的发展态势,随之出现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是造成应届本科生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当下各种媒体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交通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也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即视频传播服务又引发了互联网时代传播媒体的一大进步,必然对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困境。
随着高等院校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许多高校已经从“精英教育”的模式向“大众化教育”的模式转化,过去以“师傅带徒弟”方式培养广播电视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各个高校的“扩招”态势。“在学校内,广播电视专业的实践教育存在的最重要问题表现为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各种广播电视专业设备机器不足、学生对本专业素养和基础理论知识不足等等问题;在该专业毕业生实习方面,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已有的毕业实习模式与目前各大媒体用人情况不一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陈旧和跟实际不相符,这些都是制约大学生实践能力缺失的原因。”[2]
事实上,很多公司在招聘中都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有的甚至为“工作经验”加上了年限限制,而广播电视专业应届毕业生在这方面往往比较缺乏,也就成为就业中所面对的最大阻碍。据相关数据显示,高等院校毕业生因为缺乏经验能力而未被录取的占到63%左右。而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以及麦肯锡中国分公司在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撰写的《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应届大学生只有10%符合国际企业录取标准,必备技能和实践经验以及英语能力是重要的选才标准。加之,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人才招聘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招聘门槛往往虚高,过分追求高学历却忽视了对应聘者专业素质的实际考核;甚至很多广播电视部门把专业对口的毕业生拒之门外,宁愿高薪聘请具有从业经验的应聘者,却忽视具有巨大潜能的高校应届毕业生。
此外,高等院校广播电视专业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观也是困扰就业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瓶颈。大部分应届毕业生难于就业,不是因为工作岗位的缺乏,而是对工作环境、升职空间乃至薪水的期望值过高,加上对大城市的依赖感,偏重于在大城市就业,不愿意到岗位需求高、相对工作环境艰苦的地方。甚至有的毕业生干脆放弃寻找就业出路,心安理得地等待父母大包大揽以至于“啃老”族现象的赫然出现。
高等院校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仅仅靠学生自身的努力难于解决。只有高等院校、社会各界特别是广播电视行业的共同努力,才能为广播电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于广播电视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便对从业人员的各方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实践能力、外语水平、团队协作和专业素养等。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偏重理论和专业知识讲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所忽视。高等院校要想更有效地应对就业问题,就要转变教育思路,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能力的训练。通过强化专业实践教育,使学生将相关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工作能力。
其中,高等院校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也极为关键。当下很多广播电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观不正确,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没有规划。高等院校就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问题,正确引导学生的就业观念,主动适应社会的就业趋势。即认清目前广播电视行业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确立高尚的求职道德,选择正确的成才道路。只有通过提高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统筹规划,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工作能力。
职业价值观是指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中的价值取向,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秘密武器。不少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结合职场状况来确定自己准确的职业定位和规划,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奔走,结果求职依然困难。即便成功应聘了某个岗位,也往往做不长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金钱。这部分大学毕业生就是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只有屡屡碰壁之后才会真正认识到问题所在。即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应该在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你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传媒现实环境因素,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以及价值观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方向,明确其毕业后适合且能深入的有发展的工作平台岗位以及包含哪些因素的传媒平台,并为实现这一就业目标规划好行之有效的安排,做好就业准备工作,有针对性地增强自己的竞争力。[3]
广播电视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应该施行自由确定的模式。即根据学生的自主意愿决定毕业实习的方式和去向。作为学校只做一个柔性规定即可,主要辅助学生的实习,开设一些招聘会以及实习就业推荐会等等,而对学生的实习任务及所完成的实践作品不做框架性的限制,放宽对学生毕业实习的方向和行业的限制等,由学生合理并自主的确定实践媒体和具体时间。
对于竞争激烈的媒体单位而言,每年的三月和九月是媒体单位最为繁忙的时候,那时的节目调整是十分频繁的。即节目调改在一般状况下都需要大批阶段性的工作人员。如果尽量把毕业生的实习时间安排在此时间段内,就可以帮助媒体解决人员短期并急需的人员,还能使学生真正的充分感受广播电视人的工作氛围以及真实的工作历练。
建立和健全就业招聘机制,一方面要求学生、高校和广播电视单位进行及时的沟通,如毕业生信息平台、广播电视单位招聘信息平台等;另一方面也要求广播电视单位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等。即高等院校应该创建统一的毕业生动态信息接收平台,利用网络的形式把国家的就业政策、热点、就业指向进行分享,将简历的制作以及其他就业方面的信息进行网上公布。
就业实习基地是校内教学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合作建设基地,可以积累经验,共同建立责任机制。它以开放式、宽口径的方式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既给学生提供了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又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学生通过就业实习可以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为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就业实习基地的信息反馈,有利于学校在市场导向下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当然,强调和加强广播电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只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又不能矫枉过正,忽视了对学生基础学科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即便是业界和媒体,在招聘人才时并不特别看好广播电视专业所谓“科班”出身的学生,而是更看重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内在的底蕴。因为业界并不缺少熟练的技术工人,他们更需要厚积薄发的、知识储备丰富、功底深厚的创造型人才。即高等院校的教师又要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及相关学科的广泛涉猎和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使学生在“杂家”的基础上成为本学科本专业的“专家”。
综上所述,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是广播电视专业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国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所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只有在认清现实、冷静分析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情况,采取相应对策,才能增强自身竞争力,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价值。
[1] 刘聪、王殿生.就业导向下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8(6):80-81
[2] 刁姗姗、王馨.论就业压力背景下独立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J].职业技术,2010(6): 118
[3] 蔡亮慧.关于广播电视新闻学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商界,2009(10):364
王艳玲,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
史悦炜,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2008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4.032
天津师范大学中青年教师学术创新推进计划(52WX100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