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命对生命的梦想 艺术对科学的献礼——简评电影《袁隆平》的艺术风格

时间:2024-05-20

由潇湘电影集团和北大星光集团联合投拍的影片《袁隆平》是我国第一部以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为主角的影片。影片用艺术的手法生动再现了袁隆平为解决人类温饱问题,自上世纪50年代末在安江农校任教以来的科学实践、人生轨迹和生命感悟,讴歌了袁隆平献身科学的精神、勇于创新的品格以及他与妻子邓哲(剧中名为董婕)的浪漫爱情。

科学是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艺术是人类获得精神滋养的源泉,用艺术手法来表现科学实践的先例有很多,比如那些以科学为题材的雕塑、绘画、音乐等等,但在我国,用故事片来表现现代科学家生活并不多见,在此之前仅有电影《李四光》和《蒋筑英》。与它们不同的是,电影《袁隆平》的主角依然生活在我们身边,他的故事还正在真实地发生着。把一个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搬到银幕上,既要表现他伟大的科学精神,又要再现他作为一个平凡人的真实生活,这实在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所幸我们的创作者们没有让观众失望,他们以深厚的功底,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袁隆平,带到了光影的世界里,完成了一次艺术对科学的礼赞。

一、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

用细节讲故事是该片的一个特色。

例如在表现袁隆平和妻子董婕的爱情时,二人基本上没有过什么山盟海誓和甜言蜜语,但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将夫妻间的爱恋和信任表露无遗。再比如对于文革时代,片中并没有浓墨重彩去描述,仅仅是一副漫画、一个闯进来的红小兵、一堆被砸烂的盆盆罐罐,一篇挽救局面的论文,还有刘老师那句意味深长的“他时来运转了。”就将那个时代的环境和人心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种以小见到,用细节来交待社会背景和凸显人物性格的叙事方式,有力地淡化了《袁隆平》作为一部主旋律片的说教成分,使其摆脱了公式化的创作困扰,塑造了一个立体的,富有人情味的独特的袁隆平形象。

同时,影片中加入的大量的生活化的场景,也给影片蒙上了暖暖的色调。例如袁隆平和妻子董婕的相濡以沫、毕业之夜的篝火和舞蹈、火车上和农场人员的调侃、海南人民欢庆丰收的歌舞、袁隆平的琴声和幽默等等,都给电影平添了几许浪漫和温馨。

二、形散神不散的叙事结构

电影《袁隆平》采用散文体叙事结构,以生命交响乐贯彻始终,用乐章的三部分——求索、坚韧、追梦——来结构全片,照应了袁隆平科学探索的三个阶段——寻梦开始、梦想受挫、十年海南追梦。每一阶段都以现实中的袁隆平和美国记者绿蒂的采访作为概括,三个部分既独立成章,又连成一体,形散而神不散,共同表现了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漫漫求索路。

散文体结构并不新鲜,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他们的船》等都采用过这种结构方式。但电影《袁隆平》用音乐来结构全片却是一个新的尝试,尤其是对于人物传记片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创新。这样的结构方式,赋予了音乐在影片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但烘托气氛,而且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角色,隐藏在银幕背后向观众诉说着袁隆平追梦之旅的起起落落。

三、和谐自然的色彩布局

影片中的三种主色调,绿色、蓝色、金黄色,不仅是大地、天空和稻穗的自然色,同时也寄寓了袁隆平一生三个阶段的情怀。绿色是树木禾苗等植物的颜色,寓意袁隆平从小喜欢大自然,梦想在这里启航;蓝色纯美而空灵,是天空和大海的颜色,隐喻袁隆平在遭遇坎坷和阻挠时拥有的宽广胸怀;金黄色是稻穗的颜色,代表收获的季节,更是袁隆平梦想成真的写照。

三大色块在画面中交相辉映,和人物、自然环境有机融为一体,营造了海阔天空、情景交融的意境,和谐而又深遂。再加上光线的流动、景别的变幻、化妆、服装和道具的运用,整部影片生动再现了不同时空下的人物和环境,让观众仿佛也跟随着袁院士一起,走进了一片碧海蓝天中,领略他追梦之旅的快乐和辛酸。

四、生活化的人物语言

语言是电影塑造人物和推动情节必不可少的表现元素。主旋律电影由于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有时会对其中的某些言语做出高于生活的处理,使影片成为主流价值观的传声筒。这样的电影语言塑造出来的人物虽然更加正面和伟大,但也会造成脱离实际的嫌疑,给观众的审美接受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影片《袁隆平》运用生活化的语言淡化了影片的说教成分,使人物显得更加真实自然。例如片子开始时,美国记者绿蒂问:“您很热爱您的祖国吗?”按照以往的观影经验和袁隆平的特殊身份,很多观众都以为在这里会有大段的爱国主义说教,但是袁隆平的回答只有简单的两个字“您呢?”。在电影第二章节结束的时候,绿蒂问袁院士在文革遭遇不公正待遇时为何依然执着科学的时候,观众再次以为会出现对历史的辩护和关于科学精神的大段说教,但是袁院士却只在记者一再追问下,借用了毛泽东的一句“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来回答一切。千言万语尽在其中,是非曲折都留给观众自己去思考。

如果说袁隆平院士对水稻的探索如他所言,是生命对生命的梦想,是人类生命对植物生命的探索和渴望,那么,电影《袁隆平》就是艺术家对艺术的一次探索,是电影艺术对科学传播的一次献礼。暂且不论它的商业价值将会如何,光是从创作人员对艺术的追求和对中国优秀文化传播的探索上,我们就该充分肯定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