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态伦理批评视阈中的《海豚湾》

时间:2024-05-20

自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环境保护的道德支持也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对象。在此背景下,一门主张将道德关怀由人推及自然界,通过规范人类的行为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学应运而生。生态伦理批评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为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支配力量,不承认自然物具有内在价值,只承认自然物满足人的需求的工具价值,信守人类利己主义原则;生态伦理批评赞扬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整体主义,生态整体主义提出所有的自然物都有内在价值,它的价值不依赖人类的需要而存在,肯定一切生命的平等性,要求人类尊重动物的生存权利,主张将伦理关怀的范围由人向自然界扩张,倡导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作为2009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海豚湾》讲述了日本太地镇渔民屠杀海豚的血腥事件。太地是一个景色优美的地方,然而这里却常年上演着惨无人道的一幕。每年,数以万计的海豚被围困于此。来自世界各地的海豚训练师从中挑选合适的对象,未被选中的则被渔民屠杀掉。这些屠杀和罪行,因种种利益而被政府和相关组织所隐瞒。理查德•奥巴瑞曾是一名海豚训练师,但是,一头海豚的死让他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从此,奥巴瑞致力于拯救海豚的活动。不顾当地政府和村民百般阻挠,奥巴瑞和他的摄影团队想方设法潜入太地的海豚屠杀场,只为将罪行公之于众,拯救人类可爱的朋友。

从生态伦理批评的角度解读电影《海豚湾》,发现影片中存在两类截然不同的对待海豚的方式:日本渔民虐待海豚,信守人类利己主义原则,忽视海豚的内在价值,他们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体现者;而理查德•奥巴瑞等人善待海豚,尊重海豚的生存权利,主张将伦理关怀的范围由人向自然界扩张,他们是生态整体主义的体现者。

一、《海豚湾》中人类中心主义的彰显

日本的太地镇,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美丽的旅游胜地,但其实它是世界上最为恐怖的海豚屠宰场。太地有一个秘密的海湾,此海湾三面都是悬崖绝壁,只有一面能出入,这就造就了一个捕杀海豚的天然堡垒。渔民们在海湾的四周布满用锋利的铁丝缠绕的高栅栏,还在两个仅有的狭小的入口布满了警卫和带刀的渔民,防止任何人进入。

海豚是世上极为聪明的动物,它们的听力极好,能听到你的心跳,能听出你是否怀孕,等等。然而一旦它们被圈养在混凝土制的水箱中,其周围尽是参观人群的噪杂声,这使它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它们每天必须服用抗酸剂和胃泰美来治疗压力所导致的胃溃疡,否则就会死去。

日本太地渔民正是利用海豚对声音的敏感性,通过制造水下噪音来将海豚驱赶到那个秘密海湾。每年的九月份,渔民们布下天罗地网,等着海豚们游到这片区域。渔民们先将长柱子放进水中,用锤子敲打柱子,制造出一堵声墙,吓坏海豚。海豚们拼命逃离声墙,结果都被圈进了那个堡垒中。第二天早上,海豚训练师们排好队,挑出会唱歌的海豚。没被选中的海豚的下场就是被杀掉、卖肉。这场屠杀从九月份一直持续到次年三月份。每年在这儿都会有2.3万只海豚和小鲸被杀。在渔民们的眼中,海豚就代表着利益。一只死海豚能卖600美元,但能表演的海豚能卖到15万美元以上。在利益的驱使下,渔民们都毫不犹豫地用铁矛刺杀掉一只又一只无辜的海豚。这些渔民一切从个人的利益出发,丧失了对自然的伦理关爱。

摄影团队中一位女潜水员亲眼目睹了太地渔民对海豚的屠杀,“你可以看见血从这个杀戮之湖里冒出来。你能看到成群的小海豚与它们的父母被隔开,而它们的父母全部被屠杀了。”接着她描述了一个很可怜的海豚逃生的境况,“你能够看到它在试图逃掉,它向我们和岸边直直地游了过来,它确实做到了,穿过了那几张网。每当它跳跃起来呼吸的时候,你都可以看到它身后留下一串浓浓的血迹。”通过这个海豚的痛苦经历,我们可以看到渔民赤裸裸的反生态伦理的行径。生态伦理创始人之一史怀泽倡导敬畏一切生命的伦理:“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向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生命意志——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1]而影片中疯狂的渔民却无视海豚神圣的内在价值和权利,失去了对海豚的敬畏之心。

海豚肉里面含有大量有剧毒的汞,因而人类吃海豚就是让自己在慢性中毒。影片介绍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环境中汞的含量每年以1%到3%的速度递增,环境中的汞先存在于最小的有机生物中,然后顺着食物链向上逐渐累积,在到达食物链顶端时,汞的含量会增大到原来的许多倍。人类最喜欢吃的鱼,例如条纹鱼、鲈鱼、青鱼、金枪鱼等,都是汞的主要来源。日本政府明知海豚肉含有汞,但却为了自身利益把此事掩盖了起来。更可恶的是,政府还将海豚肉作为全国的小学生午餐的一部分。

影片接着介绍了在日本发生的一起重大的工业灾难:水俣病。水俣病是一种水体污染诱发的先天性缺陷。此病于1953年首先在日本水俣镇发生,当时由于病因不明,故称之为水俣病。当时日本最现代化的水俣智索工厂,秘密将含汞的废水排入水俣湾,在污染的水体中,鱼体内汞比水中要高万倍,人们因食污染水中的鱼而中毒。这种高含量的汞危害最大的是孕妇,胎儿对这种含量的汞最为敏感。孩子一生下来就是畸形儿,主要临床表现为:严重的精神迟钝,步行困难,语言、咀嚼、咽下困难,生长发育不良等。此后的12年,日本政府和智索工厂一直在密谋掩盖污染与疾病的关系。

总之,太地渔民对海豚的肆意屠杀,以及日本政府对有毒物质危害的蓄意掩盖,是人们在片面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追逐眼前利益的最大化,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和污染环境的突出体现,这种行径既损害了人类的整体利益,又损害了人类的长期利益。

二、《海豚湾》中生态整体主义的彰显

生态整体主义主张赋予自然物以独立存在的内在价值和权利,认为人是富有同情心的物种,同情心使人类能够超越自身的视野、经验和利益的局限性去认识和关怀万事万物。电影《海豚湾》中,生态整体主义主要是通过理查德•奥巴瑞和导演路易•皮斯霍斯对海豚的关爱体现出来的。

理查德•奥巴瑞是一位从“冒犯自然”过渡到“敬畏自然”的人物。在美国,海豚美眉电视系列节目,自1964年播出以来,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产业。而此节目中海豚训练师却是奥巴瑞。这个节目虽然利润可观,但却引发了人类捕杀海豚的行径。看着海豚美眉凯西在自己的怀中死去,奥巴瑞良心发现,意识到了自己以前的错误。海豚美眉死后的第二天,奥巴瑞因试图放生一只勒那海洋实验室的海豚而被抓到比米尼监狱。奥巴瑞有勇气、有意志去为保护海豚的生命权利而斗争,就像他自己所说,“我用10年建立了驯养海豚的事业,但我用35年的努力在毁灭它。”奥巴瑞更呼吁人类去尊重海豚:“海豚是环境新纪元的标志,我们予以尊重,而非杀它们。”

奥巴瑞对人类的未来承担着生态责任,他说:“我们把海洋看做获取海鲜的来源,但海洋不是我们无限的食品库。我们在腐蚀、破坏着海洋生态系统,如果这个系统崩溃了,后果不堪设想。”影片中2006年科学杂志预测,按照现有的捕捞速度,全球鱼储量将于40年内消耗殆尽,而70%人类却是依靠海鲜摄取所需要的蛋白质,如果海里没有了鱼,就会引发人类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面对海豚的危机,环境的危机,奥巴瑞说,“我们要有道德责任……我们要结束这一切,我们要结束这一切……” 。

导演路易•皮斯霍斯也是一位生态伦理的捍卫者。他一直都非常关心动物权益方面的话题,正像他所说:“我已经当20多年的素食主义者了,其实严格地说是‘半素食主义’,因为我吃鱼,但是任何会走路的动物我都不吃。可自从我制作了《海豚湾》之后,就不再吃任何鱼类了……。非常负责任地说,打从我开始拍摄这部影片起,我对动物的态度就持续地在改变着,从最初的半素食主义者,发展到现在连皮带都不扎。我对所有生物的情感,都上升到一种想象不到的程度,因为你一旦意识到它们所处的困境,肯定就会像我一样,心疼得再也没办法把眼睛移开。……它们(海豚)也是惟一会主动拯救人类的可知的野生动物……它们总是自觉地加入拯救人类的行列,我想,现在也是该我们尝试营救它们的时候了。”

在皮斯霍斯团队的努力下,日本对捕杀海豚的态度做出了一些改变,皮斯霍斯说:“海豚肉曾经是日本学校的午餐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今已经废除了……理查德•奥巴瑞和海洋生物保护协会也正在进行插手和干预。……基本上算是停止了在学校午餐加进海豚肉的行为……。可即使如此,那里对海豚的捕杀并没有停止,我们都希望通过《海豚湾》,让人类意识到他们正在做的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情,彻底地杜绝类似的杀戮行为再次发生。”

奥巴瑞和皮斯霍斯保护海豚的勇敢行为以及他们的忧患意识,给我们带来了启示:我们每个人都要提高生态伦理主体的意识,履行个人作为伦理主体的职责,以此来保护地球的完整、稳定和美丽。

电影《海豚湾》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内心震撼,更批判了以日本太地为代表的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行径,批判了人性丧失,同时又昭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和自然和睦相处。在面临巨大生态问题的当今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显得更为紧迫,正如美国生态文学作家雷切尔•卡森指出的那样:“我们总是狂妄地大谈特谈征服自然。我们还没有成熟到懂得我们只是巨大的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在今天显得尤为关键, 就是因为现代人已经具有了能够彻底改变和完全摧毁自然的、决定着整个星球之命运的能力。”人类能力的急剧膨胀,“是我们的不幸, 而且很可能是我们的悲剧。因为这种巨大的能力不仅没有受到理性和智慧的约束, 而且还以不负责任为其标志。征服自然的最终代价就是埋葬自己。”[2]在现代生态灾难的大语境下,电影《海豚湾》,对世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警戒式的生态预言。

[1][法]阿尔贝特•史怀泽,陈泽环 译. 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9页

[2]Linder Lear. Rachel Carson:Witness for Nature[M]. New York: Henry Holt & Company,1997.40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