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的“透明”叙事风格

时间:2024-05-20

从七十年代的李小龙到九十年代的成龙、李连杰,再到2005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中国功夫这一主题一直受到好莱坞电影的关注,源自汉语的kungfu(功夫)一词在西方人眼中成为典型的中国文化的代表。乘着2008年中国奥运年的东风,同年的一部关于中国功夫文化的动画片《功夫熊猫》获得了不错的票房,观众一方面出自于对中国文化好奇的心理期待(对中国观众而言同样期待着想知道与自己的传统心理预设有何差异);更重要的是这部随处都点缀着中国元素的好莱坞电影在叙事上的“透明度”,从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认同。正如奥斯隆在他的著作《好莱坞星球》中提出:“美国在创新性和流行事务的全球性销售过程中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它能够将一些可以创作出‘透明’作品的文化条件结合起来——这些透明作品内在的多义性,可以使各种层次的观众像观看本土电影那样来欣赏它们。”借助美国在语言和文化上的优势地位,源自美国娱乐界的戏剧模式和类型创造出的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式——“透明”叙事,使得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具有广泛的吸引力。

好莱坞影片《功夫熊猫》将中国功夫和象征典型中国形象的国宝熊猫结合起来,集中呈现东方的异域特色,积极迎合世界想了解正在崛起的中国的心理期待。它通过动画片的表现方式,采用了美国戏剧中“灰姑娘”梦想成真的故事母题和经典的好莱坞“首尾呼应”的完整故事结构,明确的内在结构动机和人物因果关系在影片简单清晰的讲述中将中国文化的异质性消解于其中,而从题材、角色、场景、造型、色彩和音乐的呈现又无不深深烙着“中国印”,作品在轻松和诙谐的表象中把内在的多义性传递给不同的观众,这种兼收并蓄无疑讨好了来自中美两种文化的观众,当然也冒着遭到来自片中所表现的背景国文化质疑的危险,这在中国国内就引发了不同的声音。但作为娱乐的消费产品,这种全球文化结合策略正是好莱坞电影在内容和风格上获得大家普遍认同的成功之道。

结合了中国文化的影片《功夫熊猫》在动画喜剧类型片的幽默设计、影片的情节设计和叙事方式、影片的造型设计以及影片的叙述视点转换等这几个方面充分体现出好莱坞电影在娱乐至上的前提下,将东西方文化进行结合和并置,在这里不同文化不是融合而是出于影片内容的需要结合或并置在一起,创造出各种层次的观众都能共同欣赏的“透明”叙事风格,从而获得普遍的接受。

一、动画喜剧类型片的幽默设计

影片在动画人物的喜剧表达方式上赋予了浓重的美国式的“实用主义”幽默——甚至针对武侠世界里女性角色的缺失,也没忘了用幽默来补全。影片中的动画人物的设置,即使是悍娇虎和灵蛇,其性别身份并不明显,可以说是个无性别的中性世界。当影片中熊猫模仿师傅的样子正得意时,知道师傅来了慌忙间将碗倒扣在胸前呈现女性特性。在这青山翠谷的庙宇里,这一典型好莱坞的幽默让中国观众心理有着某种不适应(中国庙宇的严肃与禁欲的象征性),却掩饰不住好莱坞影片里必不可少的笑料——涉及到性。另一幽默化的人物设计体现在熊猫的父亲身上:影片中即使是在“子承父业”传统的严肃中国家庭的构成模式里,也没忘人物设计的喜剧感——熊猫的爸爸是只鸭子,这让有熊猫情结的中国观众产生疑虑和不解。在中国人心中熊猫和善而友好、稳重而礼貌,从我们奥运吉祥物的设计可见一斑,它与身手敏捷而有对抗性的功夫很不相干,再加上熊猫的父亲却不是熊猫,这已然超出中国观众想象。但在观影的娱乐消费的前提下,并置的两种文化的差异被忽略和容忍。

二、影片的情节设计和叙事方式

影片主人公熊猫与它父亲的关系交织在西方文化中的“弑父”与东方文化的孝道里,片中即有高喊着“我爱功夫!”抛弃面摊与父亲决裂凌空飞起的壮志满怀的熊猫;也有壮志未酬苦恼回家重拾面馆,得到父亲为挽留儿子道出“神秘配方”后恍然大悟的熊猫。同时父亲一番关于“神秘面汤的神秘配方其实是什么佐料都不放”,最本真的东西才是最具神秘力量的,正契合着中国食文化中的“大味必淡”;而西方文化中追求个性的强烈自信心也让熊猫从传说中拥有神奇力量的“神龙手卷”的空白镜像里看到了自己。这两者的文化共通性不仅让困惑中的熊猫豁然开朗,也让不同背景的观众从中找到自己熟悉的文化共鸣。

另一情节设计体现在师傅对“神龙武士”熊猫的调教中,师傅成功运用了中国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根据熊猫的兴趣和能力特别是它的好吃的特点,用包子做诱饵,激发起它的潜能,而熊猫学习武功能如此刻苦的直接动机源自吃的本能,动机论与儒家教学论在此碰撞,两种不同的文化解释了熊猫的成功。不同文化呈现出多义的认同。

在这个“灰姑娘”式的故事里,这只肥头大耳又贪吃的熊猫完全没有了中国人心理定式的形象,它在追求成为功夫大侠的道路上完成了自我“华丽”的转身,只不过这一蜕变依旧保留着美国式的现实主义——不是头戴斗笠身披大氅的英雄侠客而是与围兜和汤锅为伍的面馆伙计,它制胜的绝招乃独一无二的“吴氏神指”却是源于内在的自我顿悟,在影片中由于文化差异显得有些突兀,感觉中华武侠功夫几十年的修炼才得的精髓顷刻间就悟到有些不合常理,但这并不妨碍观众对熊猫获胜的支持,中国儒家追求仁义的境界与西方神勇的个人英雄主义再次达成共识,正义终将获得成功,何况是在虚拟的动画世界里。

三、影片的造型设计

在影片中重要的场景——桃树下:有乌龟大师与郁闷狂吃的熊猫关于不要退缩的对话;也有乌龟大师语重心长地指导浣熊师傅树立对熊猫的信心;这也正是乌龟大师最后羽化而去之地。在这里乌龟大师“字字珠玑”,充满了全片最智慧的精神,而作为智慧化身的桃树在中国文化中却不是对等的,它更多是体现西方文化的圣经故事里伊甸园中智慧树——苹果树的变体。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仙桃寿桃代表着健康长寿;桃花源乃出自陶渊明笔下的世外仙境;桃园谱写了三国时代刘关张生死与共的侠义;而现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桃花岛也是黄药师习武修炼之地。当然此处桃树的设计依然有中国文化的影子,不过它已经淹没在西方格言式的解读中。

影片中另一重要的道具——乌龟的手杖也隐现着西方的文化。在中国的武侠小说里各帮派都会有一件象征权力的信物如宝剑等,而影片中这根手杖有着同样的作用,但它更像出自圣经故事中的《出埃及记》,摩西在红河边手中高举一根木棍,在神的指引下顿时红河上架起了一座桥,犹太人安全地度过红河到达约旦河西岸,由此木棍转化为西方国家象征权力的权杖。当乌龟大师将手杖传给师傅时,他们完成了这个重要的权力移交仪式。同时东西方文化也在这里结合,电影画面的多义性使得不同的观众都有着自己文化内涵的理解,创造出“透明”叙事的普遍认可。

四、影片的叙述视点转换

影片整体运用了全知叙述的视点,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获得一个广阔的视角,同时,全片以动画片的形式也简化了文化的深层阐述,在对白的设计上采用格言式的方式直接道出中国文化中深邃的精神内涵。全片唯一一次让观众感觉到的不流畅的刻意剪辑就在影片中切入的这个主观视点:熊猫乘着焰火坠入翡翠宫的“神龙武士”的选拔现场,它眼前一片漆黑,而电影也实时地切入到熊猫的主观的黑暗情景,让观众暂时失去影片信息,以为电影放映出了差错,在狐疑间重新获得的画面是与熊猫共同感受到的——朦胧睁开眼睛所见的功夫鼻祖乌龟的神指正指向它,“一切都是必然,你就是神龙武士”的中国道家哲学在这一视点的转换中凸显了出来。影片将中国文化放置在娱乐化设计的情节安排中,使文化差异在“透明”叙事风格中消弱,同时满足了来自东西方不同背景的观众的欣赏要求,被大家所接受。

总之,影片《功夫熊猫》虽是取材于中国文化,但处处无不渗透着深深的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诠释。在全球多元文化的格局中,好莱坞影片创造出各种层次的观众都能共同欣赏的“透明”叙事风格,来获得最大化观众群的接受,获得全球票房的成功,从而进一步巩固好莱坞作为全球电影帝国的地位。

[1]珍尼特•瓦斯科[美].《浮华的盛宴——好莱坞电影产业揭秘》[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

[2]鲍玉珩著:《当代好莱坞——艺术,金钱与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3]张航钧.朱永聪.《功夫熊猫》的成功——中国元素下的美国价值观 [J]电影文学.2010.(6):49-50.

[4]赵朝霞.《功夫熊猫》: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文化融合[J]电影文学.2010.(5):48-4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