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阿甘正传》拍摄于1994年,由美国著名影星汤姆•汉克斯主演,罗伯特•泽米基斯执导。尽管许多影评家都认可它是一部后现代电影,但迄今为止,对它的评论,依然集中于叙事、语言、心理学、哲学、象征、意识形态、经济学、摄影技巧、文本、风格等方面。这些评论都简要提及后现代,而没有详细展开。通过对影片的细致分析,本文认为在后现代诸流派中,解构主义对其影响尤为突出。从影片内容看,该片鲜明地体现了对美国当代社会的解构:美国社会历来被描绘为民主、公正和自由的社会,是人权受保护的人间“天堂”,但影片却对这一社会的诸方面进行了无情解构与嘲弄,给观众带来了深度震撼。为讨论便利,本文选取影片的两个主要侧面进行分析。
在美国,核心家庭指只有父母和子女组成的家庭,大家庭是超出核心家庭,有几代人共同组成的家庭。这两种模式在1970年前的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然而70年代以后,情况有了显著变化:单亲家庭数量激增,独身生活、没有孩子的家庭数量以及离婚家庭数量急速上升。与此同时,未婚同居的数量也在迅速攀升,“统计数字表明1999年未婚同居的人口已达四百万”[1]。不仅如此,家庭成员间、家庭与家庭间的亲情明显淡漠。婚姻关系由过去的社会义务型或经济互助型逐渐变为个人满足(性欲)型。随着家庭结构衍变,一系列家庭问题变得突出起来:贫困、家庭暴力等。
出现这种巨大变化的主因是青年们受六十年代兴起、盛行于七十年代的“新家庭观”的影响。这种观念有强烈的性解放印痕,认为传统家庭是青年人的羁绊,而主张代以单亲家庭或独身形式。这些青年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他们的“性福”。这种新家庭观在影片中被无情解构。
先看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阿甘和珍妮。他们都来自单亲家庭,然而他们不仅没有感受到“新家庭”的幸福,反而饱受磨难:珍妮的父亲酗酒,经常无故暴打女儿;尽管阿甘有一个精明能干、疼爱他的母亲,却经常遭受同伴的欺侮。由于家庭在社会上的弱势,为了能让阿甘接受更好的教育,母亲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肉体。这两个家庭的不幸是对“新家庭观”的无声控诉。不仅如此,影片中,珍妮在有了阿甘的孩子后也建立了一个单亲家庭。由于患上致命疾病,她无力抚养小阿甘,情感上亦无依无靠。在再次经历了单亲家庭的“幸福”后,她决心回归传统,彻底与所谓的“新家庭”决裂。影片的结尾是阿甘与珍妮一家人团圆,一起过着和谐、美好的生活,尽管这种生活因珍妮的疾病并未持久。影片中感人至深的一幕是阿甘在珍妮的病床前,讲述他因思念珍妮而长跑的过程:落日的余晖里,他在一望无际的沙漠公路上奔跑,“景色是如此壮美,我[阿甘]分不出哪里是天,哪里是地。”这时,珍妮对他说:“我多么想当时跟你在一起啊!”阿甘:“你在的,一直都在。”珍妮紧紧地握着阿甘的手,说“我爱你!” (P157)珍妮的这句深情意浓地表明,在经历了不停的随波逐流、无数次风雨后,她终于在传统的家庭中找回了自己的幸福。尽管这种生活只有几个月,但这种幸福的反差,是对“新家庭”的无情解构。
美国是移民国家,是世界上各民族、各文化的熔炉。在这样一个复杂社会里,人们普遍认为国家应由精英来治理,即掌握国家权力的应是社会中的智者。作为这些人的代表,美国总统尤其应是这样的人。但从影片来看,观众经历的却是从美国总统开始的各界智者们的“智”不断被解构的过程。他们的“智”与阿甘的“愚”形成强烈比照,成为本片的一大亮点。
影片首先消解了总统的“智”。对涉及尼克松总统的水门事件影片有这样的表现:阿甘作为参加中美“乒乓外交”的球员,从中国载誉归来受到总统接见;接见后被安排在水门宾馆休息;当时正值美国总统大选,为了获得竞争对手的情报,尼克松悄悄布置人在水门宾馆偷听;“不巧”,这一安排正好被隔窗瞭望的阿甘看见;不假思索,他立刻拨通了宾馆保安的电话,让人将他们抓起来。轰动世界的“水门事件”就这样曝光并导致尼克松辞职。显然,这是彻底虚构,但影片这种安排无疑有其深意:老谋深算的尼克松竟经不住普通公民阿甘的“一瞥”。因而,阿甘与尼克松,孰为“智者”?孰为“愚人”?观众一目了然。
“智者”的解构在丹中尉身上亦很突出。丹中尉在影片中给观众的印象一向是精明能干。然而随着情节展开,他的智却不断出现问题。如在他的“英明”指挥下,士兵们落入了越军的包围圈。在伏击战中,他不仅失去了部队,失去了继续呆在部队的可能,也失去了双腿,只能整天与轮椅为伴。而阿甘虽“愚”,却不仅没受重伤,还救出了丹中尉和其他几名战友,并因此获得勋章。从越南归国后,丹中尉依然聪明过人,但社会境遇却每况愈下。落魄之至,他想起了阿甘,想起了这个他不屑为伍的“愚人”。而就在他与这个“愚人”为伍后,奇迹出现了:他们共同经营的布巴号捕虾船在一次暴风雨后幸运地成为当地少数幸存的捕虾船之一;他们再次出海时大获丰收,一夜暴富;接着,他们成立一家公司,建立了自己的船队,以后又投资计算机业,成为登上《财富》封面的百万富翁。这一切都是他与“愚人”为伴的结果。丹中尉与阿甘,究竟谁是“智者”?谁是“愚人”?影片再次给出了答案。
综上,作为一种后现代思想,解构侧重颠覆社会上已有的固有观念,促使人们对其合理性进行反思。在这种思想指引下,影片对美国当代社会的许多方面进行了质疑和颠覆,从而引起广大观众的深刻思考,并在美国引发了一场持久的“阿甘热”。一位《时代》杂志记者这样描绘该片当时的轰动效应:“男女老幼怀着真诚的感伤涌出影院, 孩子们似乎在思考,成年人陷入沉思,成双成对的人们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2]该片对美国社会能有这样的震撼,应当说,解构功不可没。
注释
[1]Roth Eric. Forrest Gump. http://www.twiztv.com/movies/Forrest_Gump.pdf,文中注明页码的引文均译自该处,不另加注。
[1]Parrillo, Vincent N., et al. Contemporary Social Problems[M]. Boston: Allyn and Bacon,1999:262.
[2]戴锦华. 电影批评[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