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纪实性人物摄影和时代背景的关系

时间:2024-05-20

一、引言

纪实摄影是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与生活作为表现的对象。又可细分为事件、场景和处于前二者中的人这三种题材,纪实性人物摄影是指上述的第三种题材,即以人物作为表现对象的纪实摄影。而时代背景是人物表现出特殊形态所在的具体的时间、空间,它包括社会环境、生存环境以及特定的思维状态甚至是特有的表情,只有在时代背景中的人才算得上完整,而人作为纪实性人物摄影的主体,从服装、背景、画面中都会暴露出时代的特点,他们生动地体现了时代背景。本文将时代背景作为纪实性人物摄影的重要元素,分析了其在作品环境内外在各个方面对纪实性人物摄影的影响及关系。

二、纪实摄影性人物摄影与时代背景的主要特点

纪实摄影区别于绘画雕塑,它与真实世界有着更为直接的接触,能掌握霎那时一目了然的真相。纪实摄影不是记实摄影,至今还有相当多的人将照片的记实性误认为就是纪实摄影,其实,“民俗摄影”、“纪念摄影”和“旅游摄影”与纪实摄影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纪实摄影绝不是业余爱好者的视觉游戏,而是拍摄者运用它特有的视觉语言特点,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现实的观看“解构”。它应该传达某种“评价”,这种“评价”透露拍摄者更多地心境而不是形式。它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与生活为表现对象,它可以记录一种人或一桩事,它可以记录性格与情绪,具有现实的意义。纪实摄影具备社会学体系要点,能够完整地、有重点地拍摄一个社群的存在状态,而那些一味追求视觉冲击力、相互没有学术关联的照片则只能归类到布勒松式的街头抓拍。纪实摄影的题材涉及到人类社会及环境的各个方面,不受限制,它可以以某个人为研究对象(人物纪实);也可服务于目前,揭示那些错误的或正在造成损害的行为和事件(问题纪实);或者是记录那些一去不复返而又有价值的东西(文献纪实)。

纪实性人物摄影将人作为纪实性人物摄影的主体,从服装、背景、画面中暴露出时代特征,而环境的背景因素有助于理解拍摄主体和拍摄意图以及了解其时代背景。例如从服装上看,被摄者的服饰通常最能直观地表现时代背景,这也可以作为被摄者的标志,通过服装可以看出他的职业或生活状态,而从服饰的细节中更可以体现人物的特征和时代的痕迹,衣服上打的补丁、沾满油污的工作服、裹着棉布的乞讨者,这些都是时代背景的最佳体现。

无论背景因素由什么构成,是人们的住宅、所在的街景还是他们娱乐休闲的场所,凡是与人物居住环境、生活空间相关的一切环境因素,都会向我们提供有关被拍摄人物的有用信息或时代背景特征。纪实人物摄影本身拍摄的就是在某种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环境里,以某种特定的状态生活和工作的人。照片上可以表现居住的空间,也可以表现他的职业特征和工作场所,或者表现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他与环境的关系,这些也恰恰是时代背景的体现。当然,在某种情况下,选择被摄对象的环境是件容易的事情,比如,一个艺术家应该在他的工作室里,屠夫应该在卖肉店里,老师应在课堂上,乞讨者在现代化的天桥上等等。而在结构画面时,应做到在环境和主体人物之间形成一种视觉的平衡,一方面要在画面里包括尽可能多的环境因素来说明主体,另一方面则不能让主体被埋没。有时,背景本身就能激起拍摄的欲望,这种情况下,背景本身就成了画面的主题,而人物的出现成了装饰性的构图要素了。比如,前景笔直粗犷的线条和背景人物无精打采的姿势形成强烈的对比,造成画面紧张的戏剧效果,而这种效果正可以体现人物和背景的反差,通过这种反差也可以揭示人物的身份或内心,同时也是时代背景的体现。

纪实摄影需要有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人看了之后能够对它所涉及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同时它要有一定富含时代特征的文化底蕴在其间穿针引线,而不是似表面浮尘般轻飘,因此它还需要有自身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以及人文主义关怀。就如50年代末,纪实摄影出现的蜕变并没有使30年代所形成的纪实摄影传统以及二战发展起来的人文主义色彩销声匿迹,反而使之得到延伸。如果说纷乱的社会变动成为新纪实摄影不再以传统的眼光对待社会问题的原因的话,那么这种变动同样成为另一些纪实摄影家发挥才能的丰腴土壤,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变革和革命,客观上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弱势群体”或“边缘人群”——黑人、劳工、反战人群以及文化运动中的吸毒者,摇滚青年、同性恋者、贫苦的第三世界民众等,而身处这个时代背景下的纪实摄影家们抓住这些时代特征,用相机将他们纪录,同时,政府各部门和各类经济援助机构也不同程度地赞助个人或群体的摄影家拍摄城市社区、乡村社团等项目。而就从这个时期起,纪实摄影家们统一了纪实摄影的概念,不管他们在创作中所用的表现方式有多么的不同——“纪实摄影能说出世界的一些事情,它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环境。 它有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无论正面赞反面揭,都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审视与关注”。而“不加评判的中性立场、极具个人风格和个性化的影像、常常使用象征和隐喻等”则为这一时期的纪实摄影家们打上其具有自己时代特征的记号。

三、时代背景对纪实性人物摄影所起的作用

1、纪实性人物摄影中时代背景交代了人物的存在空间,而特定的时代背景是经济与文化综合水平的体现。例如20世纪30至5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而二次大战又使全球的政治,经济遭受浩劫。社会的需要使纪实摄影在对乡村、都市以及战争的记录上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纪实摄影成熟起来并逐渐形成了传统。这个传统就是:“在一般意义上,纪实摄影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作为见证社会现实的陈述和唤起读者关心并付诸行动的愿望和行为。为实现这些目标,纪实摄影往往与相应的文字说明互补,使用在公共演讲、印刷媒体或摄影展览上,通常它不是一幅照片,而是一组照片。”而在更深层意义上,这个传统还包括:人文关怀的态度、中产阶级立场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的愿望、平等和尊重的视角。

2、对构图的影响

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必须要有一个恰当的外在形式,不同的拍摄手段、不同的人物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和不同的意境,而根据要表现的时代背景范围,使用不同的景别或前景、背景、线、形、陪体来使作品具有不同的表现力。

首先,谈谈景别对时代背景的表现。远景画面包括的景物范围很广,它能显示宽阔的场景和广大的空间,而且远景画面从大处着眼,具有整体气势;全景是以完整的包容某一事物或某一具体对象,并有适当空间环境组成的画面,它使事物或具体对象有完整的体现的同时,时代环境也能得到体现,如拍人物的全身可以完整地表现人物的状态或拍一个场面的整体,可以展示环境的特点;中景,则是只包容某一事物的主要部分为中心,以动作情节取胜,主要体现人物的细节特点;近景,使得画面包括的景物范围很小,被摄对象能表现出更多的细节,容易留下具体深刻的印象,虽背景事物少不易表现环境特点,但通过人物的表情和神态可以更多地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其时代性。全景和中景在具有时代背景的纪实性人物摄影中比较常用。

其次,前景、背景、陪体对时代环境有着不同体现。前景,一般处于主体的前面,有明显突前的特点,它可分布在画面的四周,也可以分布在中间,可以是实像也可以是虚像,它渲染主题,具有概括性,也可以增强空间感,强化主观地位同时均衡画面。背景,是在主体的后面,衬托主体的景物,它可以烘托主题,使主体形状、轮廓更加突出,同时可以交代环境、点化中心,它也可以帮助构图,使画面具有空间感、均衡感,这是纪实性人物摄影中最常用的拍摄方式。陪体或线形可以加强主体的特征,或是成为主体的陪衬物,也同时能加强画面的装饰性。

当然,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环境也会使得各种手法成为无效。罗伯特•卡帕作为战地记者的代表比任何人都有资格,他的摄影生涯就如同赌命一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各个战区的枪林弹雨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他痛恨战争,想借影像来唤醒人们的良知,不再彼此杀戮。看他的照片仿佛可以听到子弹在耳旁疾飞、隆隆的炮弹声遍布四周,照片每一幅都是人类愚蠢行为的明证。他最有名的照片《西班牙战士之死》、《诺曼底登陆》都是模糊不清,焦距、光圈、快门在他的照片里都是无用的名词。但没有人会去批评他的作品表现得是否全面、传达得是否有力,构图是否精致、调子是否丰富,因为他是在用生命去拍摄,而不是机械地记录,他的照片总是显露出一股用生命才能换取的勇气。

3、对表现人物精神内涵的影响

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都不一样,相机只是一种工具,我们应该利用它去表现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与感受。追溯摄影历史,它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并发生剧烈贫富分化的必然产物。而纪实性人物摄影是直接进入人类各个阶层的生活中去,依据人物的客观状态,以真实的力量发掘人类共通的精神内涵。

人类的精神世界具有的多元性对纪实性人物摄影的创作来说,题材之丰富不言而喻。在拍摄中、在抓取主体人物的精神状态的同时,必须同时考虑纳入镜头的其他背景信息,因为,人的抽象精神世界与外在的物质世界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换而言之,外在的某些有代表性的物质可以从一定侧面透视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时加上作品相应的外在艺术形式的界定,即可对人物精神世界作到较为准确的表达——这正是纪实性人物摄影需要大加利用的优势。

时代背景因素中的诸多信息对于主体而言是最有力的佐证和帮衬,是丰富人物内涵、增加理解角度的重要因素。纪实摄影师在构思和抓取画面时,绝不能对人物环境熟视无睹,而应积极地利用这一资源更加丰富地塑造人物形象。由于人类情感的共通性,摄影者往往被现场人物的神态和活动所吸引,注意力大多置于捕捉人物的表情和姿态上,从而忽略了周围环境,这是不正确的。摄影者纯感性地按动快门所拍摄的人物的纯感性的状态瞬间,有时只是简单的情绪波动,事后往往发现并无多少意义。但若能在表现人物的基础上,加上对环境诸因素的利用,就会对人物的理解注入更多理性的成分,传达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使人物形象值得起品读和分析。

四、结语

摄影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是一口新鲜的空气,一股强烈的现实味道,它给予事物的几乎是一种实体的表现,是确实的和真理无法定义的符号,摄影完全更新了人和宇宙的关系。作家阿吉在论纪实摄影时说,“在其他直接以真实世界为素材的艺术中,真实世界被艺术家的才智转变,变形为某种新而不同的真实——审美的真实,在我们讨论的这种摄影中,真实的世界完全没有被变形,而是以最大可能的准确性,在照相机的限制范围内将真实反映记录下来。”也许,这句话也就是对纪实性人物摄影和时代背景的关系的最好总结。

[1]孙京涛 著 《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 (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6

[2]阮义忠 著 《当代摄影大师—20位人性见证者》(M) 中国摄影出版社 1988.3

[3]林路 著 《西方摄影流派与大师作品》 (M)浙江摄影出版社 1999.7

[4]A.瓦尔坦诺夫 《摄影的特性与美学》 (M)中国摄影出版社 1992.1

[5]阮义忠 著 《摄影美学七问》 (M) 中国摄影出版社 1999.1

[6]布赖恩.坎贝尔 《摄影名作的诞生》 (M)中国摄影出版社 1992.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