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近年来,中国电视剧产量与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甚至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王者气势”,但与“王者气势”不相调和的一个现象却是,国产儿童电视剧虽然也出现了《快乐星球》、《家有儿女》这样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都不错的作品,但整体上仍然非常匮乏,质量也有待提高。总结起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数量不足,收益低,参与者稀少;目标受众选择单一,定位模糊;创作态度与经营观念存在问题;没有形成良性的运作机制等。
其中,态度与观念上的落后,可以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我国儿童电视剧一路走来,整体上呈现出两大突出的问题:要么过于成人化,主题沉重严肃;要么过于幼稚化,低估了儿童的心理和认知能力。不少创作者并没有真正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而是以成人的眼光为标尺来剪裁少年儿童充满童趣的内心世界,凭主观判断孩子们的喜好,自觉或不自觉地就摆出了一副教育孩子的脸孔,作品也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典型的“说教为主,娱乐为辅”样态。随着影视艺术整体风格的转变,终于摒弃了简单直接的“小大人式”教化后,又迎来了新的坏习惯——单一化表现所谓的“孩童世界”,缺乏立体和生动。有的作品甚至表现出过于弱智的现象。从而使我国的儿童电视剧作品呈现出与儿童无忧无虑、盛满幻想的生活始终隔着一层的整体形象。与之类似,对待儿童的教化态度、不敢触及儿童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忽视儿童的人性本质等等,都是导致儿童文艺作品中“成人世界观念遮蔽儿童世界感知真实性”的原因之所在[1]。
面对这样的一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认为,牢固树立“儿童电视剧服务于儿童”的意识并落实到具体的创作各环节中是最为重要的。发现“现在的孩子最需要什么”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在创作中抛弃僵化、保守的观念,积极探寻新的题材和创作思路,反复地揣摩儿童心理,观察儿童生活,以启发、诱导的方式,把新的生活、新的形象、新的内容输送给孩子们,才能找准与儿童天性和审美取向的契合点。具体来看,我们的建议主要有这么几点。
儿童电视剧要描写儿童,但并非凡是描写儿童或涉及到儿童的都是儿童电视剧。我们知道,在艺术创作中,写什么和为谁写,并不是一回事,不能混淆或等同。儿童电视剧既然主要是给儿童看的,就必须适合他们的欣赏习惯和理解水平。儿童电视剧创作中所谓的儿童特点,既是指表达方式,也是指表述内容。儿童本身就是儿童剧中必不可少的描写对象和表现内容。描写对象与服务对象的这种一致性,正是儿童电视剧与成人剧的一个重要区别。儿童电视剧冠以“儿童”二字,既是对这类电视剧观众群的明确,也是对其题材的限定。
儿童电视剧有自己对题材的特殊要求和选择。这种要求和选择,是由儿童心理需要和智力状况所决定的。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指出:“儿童之所以看电视,是因为电视对儿童有用 ”[2],即儿童电视剧能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在儿童尤其是低幼儿童的认知心理中,物我同一,内在的主观世界与物质的宇宙混沌不分,万物皆有生命。与这种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儿童在认知心理结构上体现出拟人化特征。他们的目光常常在自我想象的天地中游移搜寻。毫无疑问,童话、神话、寓言故事、科幻故事等就成为了最富儿童性,也最受儿童欢迎的题材。因为这类题材的创作最能符合儿童善于幻想、喜欢新奇事物的心理特征和拟人化的认知方式。在童话、神话等非现实的世界中,万物皆有灵性,像人一样有情感、思想和意志,富有诗意和浪漫色彩。比如《快乐星球》中可以让人不怕冷的笔,帮助睡眠的小小电吹风,神奇的情感体验仪……每一种小发明都是小观众内心深处一个美丽的梦想,成功地抓住了儿童好奇、爱冒险、好幻想的心理特点。该剧不仅激发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能在剧中找到自己生活的缩影,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欲,树立了许多个现实生活中可以模仿的对象,有亲切感,符合孩子的审美与观赏心理,当然能获得广大电视小观众的喜爱和认可了。
儿童形象的塑造应着眼于广大儿童观众的健康成长。我们都应该意识到,儿童世界不仅仅只有纯洁和善良,也有着最直接的世俗。儿童自身也不会单纯地满足于简单教化和遮蔽现实的乌托邦艺术。我们不少的儿童电视剧的创作者却囿于陈腐和善良的愿望,一味地坚持在制造既完美又做作的伪“儿童想象”,让儿童尤其是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提不起任何观看的兴趣,宁愿去看非儿童类电视剧。如果我们的创作只能停留在给孩子们搭建虚饰的温室,总是落后于时代的变化,落后于孩子的成长和思想变化的话,那当然会严重地缺乏生命力,没有深度和意义了。只有生动活泼、优缺点并存、健康而真实的儿童形象,真实性与个性化并存,才能获得孩子们的心理认同,赢得他们的认可,被他们喜爱和支持。在这方面,《家有儿女》就做得非常成功。该剧采用情景喜剧的形式,以重组家庭作为故事展开的平台,演绎了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种种关系,情趣连连,充满童真童趣。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主角都个性鲜明,且能给观众们树立一定的榜样,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其中,爸爸和妈妈富有幽默感,关心孩子的成长;夏雪学习优秀,有些现代女生刁蛮和大气;刘星,调皮捣蛋,聪明,讲义气,善于与人沟通;夏雨,活泼,善良,可爱。正是这样一群性格不够完美,但个性突出,整体上呈现为积极健康状态的人物形象,才使得整部电视剧在获得快乐、幽默、趣味效果的同时,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种贴近生活的人物设计,不仅让小观众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身边的小伙伴,也更加相信作品传达的思想和理念。正是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家有儿女》系列真实展现了中国当下儿童的生活与心理感触、行为自觉和敏锐意识,揭示了他们在面临不同生活环境、成人文化撞击时心灵上产生的种种新问题,表达了儿童视野的爱憎、愿望与理想[3],连续获得飞天奖 ,理所当然。
我国儿童电视剧在受众细分上存在着不足:没有明确的定位,而是以“扩大观众群”为理由作粗放式的年龄界定。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即便“家庭观看”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可以成立,且对我们的确有相当的启发作用,但它并不能成为我们不对儿童电视剧进行受众细分的理由。因为,受众细分更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5岁的“儿童”感兴趣的也许是动漫;而对14岁的“儿童”而言,他们也许更喜欢贴近生活的剧目。儿童电视剧的受众在每一个年龄阶段的收视兴趣和习惯都有不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童年期的年龄划分有婴儿期(0-3岁)、儿童早期(3-6岁)、儿童中期和晚期(7-12岁)、青少年早期(13-16岁)四个阶段。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变化的过程。所以,研究各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和收视特点,并以其作为制作影视剧的参考因素,是儿童电视工作者要做的重要基础工作。儿童电视剧的从业者应着重研究幼儿、儿童和少年(儿童早、中、晚期)的心理审美特征、智力发展特征和社会化特征。0-3岁的婴儿还难以成为电视剧的观众。而16-18的半成人,在心智上已经基本成熟,对事物具备独立思考,判断是非的能力,并已承担起相应的社会和历史责任,其相应的电视剧作品更适合以“成长电视剧”或“青春电视剧”为题来专门进行研究,完全没必要为了扩大儿童电视剧的阵营而强行将这两类极不同的电视剧放到一起来讨论。
低幼儿童一般学习、生活在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认为万物与自己一样都有生命。他们认识世界的最大特点不是依靠逻辑,而是凭心灵的直觉。选取一件件趣事或一个个生活的光点串连成孩子们的世界和梦想,在叙事上多以浪漫诗意和梦幻色彩表现周围的事物才能吸引他们的眼球。此外,他们的思维还具有跳跃性随意性强的特点,所以我们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上要力求典型化、简单化。同时,依据这一时期孩子好动、没耐性、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特点,在故事安排和篇幅设置上要尽量短小精干,生动完整。
儿童电视剧的另一种主要审美取向体现在少年儿童电视剧的创作上。这一部分观众以3-9年级学生为主体。不同于低幼儿童只凭心灵和直感生活,随着身心的发展,他们开始以自己的眼光关注自己、社会和他人。从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生命特殊阶段使得他们的思想、行为呈现出独特的景观。少年儿童电视剧相应也具有既不同幼儿电视剧,也不同于青春电视剧和成人电视剧的独特内容和魅力。在主题上,少年儿童电视剧可以适度地向道德化、社会化倾斜,但不能完全成人化地塑造人物,更不能图解教育观念,忘了电视剧的娱乐本质。结构形式则宜以故事为主线,以情节推进为结构框架,真实而不虚假地反映出生活的美和善。虽然这一时期的电视剧也不排除幻想和想象,但总的来说,应尽量“以写实的手法达到展现生活画面和显示人物心理的目的”。[4]即便是幻想,也应以结合现实的科幻为主,而不能一味的鬼怪乱神,等等。
儿童电视剧的服务对象是儿童,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绝对不能是单纯的娱乐,而必须着眼于孩子的成长,服务于儿童,寓教于乐。比如,上文已经提到的儿童电视剧《家有儿女》就很好地将漫画感、喜剧效果、快乐的家庭气氛与儿童的教育成长结合了起来,生动地呈现了少年儿童成长过程的诸多问题以及家庭教育的难点,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的教育理念融为一体,在轻松的故事演绎中也默默地实现了教育和引导的效果,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示范性。比如其中的《好爸爸,坏爸爸》一集提出了一个既有趣又尖锐的问题:如何成为孩子心目中最棒的爸爸?该剧通过孩子和两位爸爸的视点穿梭来展开故事,让家长在看的同时跟孩子一起重新来思考亲子关系的问题。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在具体的活动中描写出两者的微妙心态,表现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道出无数家长和孩子们的心声,引发广大观众的共鸣,从而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有机结合”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潜移默化中被广大观众普遍认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此外,借鉴它山之石也是我国儿童电视剧获得发展非常重要的路径。好的作品从来都不是闭门造车产生的,在中国儿童电视剧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同样需要借鉴他国优秀作品的成功经验。比如,在主题与叙事上,国外优秀儿童电视剧就常常从生活中提炼出清新的诗性与情趣,小中见大,见微知著,给人以较大的想象空间。美国儿童影视作品的成功就与其在立意上没有太多过于艰深的负载,往往主要承担一些如爱、自由等普遍、共通的美德宣传有着一定的关系。“这些主题简单、透明,在叙事体中不需要花大力气去确立,所以影片受牵制小,可以较自由地围绕情节、细节展开想象力”。[5]在节目运作方面,国外的同行也颇值得我们学习。比如美国的迪斯尼和时代华纳,以及许多日本、韩国的制片公司,其市场运做方式都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市场开发要作为一个部门存在,运作、播出、发行、衍生品开发、形象授权,甚至是活动场所,均要“一网打尽”,只有这样,全方位地进行市场运作,才能为儿童电视剧的创作提供良性循环的资金基础,才能发挥出儿童电视剧的独特优势。
总起来看,我们认为,国产儿童电视剧要找到发展的出路就必须从思想上和具体的创作中改变“儿童电视剧无关紧要”的想法,重视儿童所思所想,重视儿童电视剧的制作,尊重儿童的传播权和信息获取权,着眼于孩子的长期健康成长。我国儿童电视工作者及相关管理部门都必须认真地向国外同行学习,学习他们认真对待儿童、富有童心和极富责任感的工作态度,认真研究中国的具体情况,将管理、创作与市场三方面的思想统一并整合起来,就必然能找到我国儿童电视剧良性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1]周星.儿童电影现状与发展问题的认识[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2]陆晔,黄艳琳.重新认识“儿童”[J].现代传播.2005年第2期
[3]赵兴红.《家有儿女》与儿童电视文艺[N].文艺报.2007年9月8日
[4]洪宏.儿童电视剧的美学特征[J].中国电视.1996年第10期
[5]付筱茵.从观念到作品:当前中国儿童电影的问题及发展[J].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