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卢 锋
[摘要]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学习活动的情况和条件”,它由学习资源环境、组织环境和策略环境等三个方面组成。与传统学习环境相比,网络学习环境具有虚拟性、兼容性、开放性、支持协作和信息资源的丰富性等主要特征。影视类课程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正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建设学科学习环境的基本思想进行的。[关键词]学科类课程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环境组织环境策略环境
一、学习环境的含义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环境已经成为教育技术文献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其含义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由学校建筑、课堂、图书馆、实验室、操场以及家庭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而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学习活动的情况和条件”。学习环境中的“情况”是学习活动的起点和某一时刻的状态,而“条件”则是学习活动继续进行的保证。学习环境中的“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物质条件主要指学习资源:非物质条件包括我们常说的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此外还包括系统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由此可见,学习环境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
(1)学习资源环境。包括学习材料、信息资源、测试题目、认知工具和评价工具等。它们构成了学习环境的物质基础。
(2)组织环境。组织环境是有助于学习者进行高效学习的非物质条件,包括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交互环境、人际关系、教学管理和政策支持等。
(3)策略环境。策略环境内嵌于资源环境和组织环境之中,包括分组策略、自主学习策略、交流和协作策略、学习效果评价策略,等等。
二、网络学习环境的特点
与传统学习环境相比,网络学习环境具有虚拟性、兼容性、开放性、支持协作和信息资源的丰富性等主要特征。
1.虚拟性。“虚拟的”活动是网络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计算机网络技术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全方位渗透,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维习惯和对传统学习环境的概念,包括空气清新的校园、设备齐全的实验室、藏书多多的图书馆、循循善诱的老师和面对面的学习方式,取而代之的一切都是虚拟:虚拟教师、虚拟实验、虚拟图书馆、虚拟研讨、虚拟教学、虚拟辅导……
2.兼容性。网络学习环境对传统学习环境有良好的兼容性。以虚为主,虚实并存,实是虚的补充,虚是实的扩展。学习者既可调用传统的学习资源,又可进入虚拟学习空间,从而降低学习成本。
3.开放性。这里所说的开放性,是指网络学习环境具有实时性、交互性和广域性。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到了社会。网络广泛的覆盖范围和实时的交互能力,使学习者完全不受时间、地域和资格的限制就可进入学习,真正体会到这是一种无处不在,随手可得的社会性学习资源。
4.支持协作。学习者一旦进入网络学习环境,即可调用各种学习资源,提出大胆的假设,进行各种实验,积极地探索未知世界。学习者还可以通过对话、协商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组成探究团体,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和解释,从而形成共享的、更高级的理解。
5.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信息资源是“海量”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探索和整合知识,从而形成自己对意义的建构:同时网络学习环境给学习者提供了广阔的建构空间,以便于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进行学习。
三、影视类课程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
南京邮电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共包括数字媒体技术、广告学和教育技术学三个专业,影视类课程主要包括《影视艺术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影视作品欣赏》、《摄影与摄像》、《电视作品编导与制作》、《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等。影视类课程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建设学科学习环境的基本思想进行的,共包括以下部分。
(一)网络学习资源环境的设计
作为学习环境的物质基础,网络学习资源环境的设计,对网络教学效果的影响举足轻重。影视类课程网络学习资源环境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学习材料。学习材料包括课程的大纲、具体内容、视频资料、学习目标等。在建设网络学习资源之前。要求任课教师充分研究该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对知识进行选取、编排和组织,使知识概念化、单元化,便于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的灵活调整。在设计之初,我们还明确提出,学习材料不仅呈现给学生关于某一主题的知识,同时也应该代表教学目标。用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认知工具。认知工具的概念来自认知心理学领域,广义地说,它包括一切能够支持、引导和扩展用户思维活动过程的智力方法或技术设备。认知工具能够支持人们的认知过程,简化人类的学习任务,使学习者更加有效地学习。在影视类课程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中,就采用了在线字典和概念图两种认知工具。其中在线字典可以随时检索课程中常用的影视术语,并在术语显示页面上提供了该术语所在章节的超级链接,以便于学生深入了解其内容。
3.信息资源。学生在了解学习内容、建构知识的时候,需要有关内容的详细背景。并需要学习必要的预备知识,因此,我们把确定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需要哪类信息作为学习资源设计工作的重点之一,要求网络学习资源环境能提供便于学习者选择的、丰富的、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同类课程和信息的外部链接、影视资料库、优秀学生作品、常见问题解答等。
4.测试题目。包括单元测验和课程测试题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单元测试,检测当前的学习效果,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步骤和学习方法、策略,达到有效的学习。在学习结束之后,进行课程测试,检验是否对学习内容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哪些单元需要补充学习等。
(二)组织环境的设计
设计组织环境的根本目标是有助于学生的高效学习,其主要工作包括:
1.帮助学生克服使用信息技术的障碍。防止有些学生在虚拟学习环境中进行网络学习产生困难和不适应。这既包括教师在课堂上对使用网络学习资源学习方法的讲解,也包括网络学习资源中的学习指导和帮助。对于那些使用积极性不高的小组和个别学生。教师又给予了个别指导,逐渐扫除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障碍。
2.协作任务设计。为了创造出一个便于学习的组织环境,在各门课程中都设计了相应的协作任务,而且在任务设计时要求满足以下原则:任务真实并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任务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分解,以利于学习者协作:完成任务有多条途径,以发挥学习者的创造性:任务成果的可见性和易于评价:协作任务能够体现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依赖等。例如,在《电视作品编导与制作》课
程教学中设计的协作任务是: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一部电视作品的综合制作。在这个任务中,小组成员各司其职(编剧、导演、摄像、编辑等),分工合作。相互依赖,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调动,最终完成的成果也具有可见性和易于评价性。
3.交互环境设计。教师在开课之前就要求每个学生将自己的个人情况(其中包括QQ号码、手机号码、E-mail和学习爱好等)告知,然后由教师汇总并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每个学生。这样每个学生就有一份关于其他同学的详细介绍,从而为促进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组织环境的设计,学生得以形成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学生共同讨论各种理论和观点:共同为一个学习任务而进行协商和辩论。这样,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就可以为整个群体所共享。既避免了网络学习环境师生分离、生生分离带来的缺乏交流的弊端,又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有益补充。特别是在《电视作品编导与制作》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个电视片时,融洽的交互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分镜头剧本的改编开始,小组成员思维的火花就在这里碰撞:而在后期编辑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针对作品的每一个环节都各抒己见,热烈讨论。在制作结束后的调查中发现,同学们一致反应,通过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交流与讨论,他们对很多理论知识的理解从模糊变得清晰了,对电视制作的过程和规律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策略环境的设计
1.自主学习策略。为了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在规定学习任务时都力求清晰、简洁,同时要求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完成的期限:相应的网络学习资源也提供了清晰的课程组织结构以及适当的、及时的学习指导: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专题讨论,选择学习进度。实际结果表明。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大大提高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明确要求学生查找并提交他们认为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信息,该信息在教师审查通过后,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和链接再现。这不但有利于学生信息检索能力的提高,而且学生也将成为信息资源的重要来源,网络媒体的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为了使学习更加有效,教师还对学生选择的网站提供即时反馈,并且把各小组所选择的网站的质量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点。
2学习效果评价策略。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作业的评价一般是由教师一个人完成的,学生所获得的反馈也基本上是个别的。而在影视类课程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的作业(如电影评论、编写的分镜头剧本、自行拍摄制作的电视作品等)在网络上公开,以便其他同学提出帮助性的反馈意见。这种形式的反馈是公开的,每个教师和学习者都可以参与,而且教师可以把对每个学生的反馈意见保存在网上,这些累积的反馈意见将作为对学习者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参考。这样,学习者会始终感到来自于教师和同学的约束力和帮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效果。
四、总结
影视类课程网络学习环境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良好,深受学生好评。不少学生认为,网络学习环境对他们深刻理解理论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电视作品的方式,学生对电视制作的过程和规律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多数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协作精神、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了一定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另一方面,影视类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也改变了教师的传统思维和工作方式。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自己搜索的和学生提供的大量同类课程信息,并且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这必然使教师更加关注整个学科的发展。同时也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使教师能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师工作的指导意义,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