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2021年度中国曲艺发展研究报告*

时间:2024-05-20

吴文科 赵 倩 蒋慧明 王 晶 张啸涛

(中国艺术研究院 曲艺研究所,北京 100029)

2021年度的中国曲艺发展,与全球所有的行业一样,继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搅扰。虽然资讯难以周全,观察各有所感,但从可知的视界检索,其基本的轮廓亦清晰可见:从活动开展到创演传播,从教育传承到人才培养,从学术研究到学科建设,都在不断调整姿态的努力适应中运行和拓展;其间既不乏特色与亮点,也存在问题及遗憾。

一、创演呼应时代主题,创新实践存有偏误

创作表演各种内容与风格的节目,是曲艺作为表演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具体表现。2021年度的曲艺创作和表演,较2020年度总体有所好转,但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反复,对节目创演的正常开展仍有着较大的影响。好在国家实施的疫情防控措施积极主动并且切实有力,使得本年度曲艺节目的创演实践,依然能沉着应对并组织实施。具体表现是:业界一方面能够自觉聚焦时代呼应,从容开展主题创演;另一方面也能主动回应防疫要求,积极进行线下与线上相互配合的有效展演。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全国各地的广大曲艺工作者饱含深挚的情感,自觉开展了许多庆祝建党百年的主题性曲艺创演活动,借节目创演的推陈出新,献礼建党百年的时代盛景。

特别是大批表现党史人物与重大事件的红色题材节目创演,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丰富,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大力开展,在业界及听众和观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如由“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组织创作,田连元编纂、演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制作合成的100集北京评书《话说党史》,精选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个动人故事,进行评书化的艺术演绎,既生动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征程,又热情讴歌了革命前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奉献精神,同时形象地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劳苦大众和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而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该节目用北京评书这种“最轻便的艺术”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展现出曲艺家们坚定跟党走、热忱颂党恩的一片赤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于4月29日专门组织召开了《话说党史》评书创作研讨会,对这一主题性的创演成果进行了肯定和总结,认为其是运用传统曲艺观照党史题材的一次有益探索,彰显着曲艺创演与时俱进、与民同心的优良传统。

上海评弹团推出的中篇苏州评弹《战·无硝烟》,是呼应庆祝建党百年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主题性创演活动。该节目在艺术构思上运用情节铺展的双线结构进行故事内容的交织演绎,以普通市民的小人物视角,展现了上海解放一年间,广大市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稳定金融、平稳物价,打赢经济“淮海战役”的曲折故事。节目聚焦以往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很少涉猎的金融题材,通过底层百姓面临社会动荡的命运沉浮及喜怒哀乐,折射出“一个旧世界走向灭亡和一个新时代向阳而生”的宏大主题。同时,整个节目在审美呈现上也做了一些探索。比如,特别设计了一个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苏州评弹的热切爱好者陈云同志“亲自”演唱弹词开篇的“起脚色”细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州评弹界对这位堪称知音的“老听客”特别尊崇和缅怀的特殊情感。而对当年由“战上海”到“建上海”历史演进的艺术表现,使得中篇苏州评弹《战·无硝烟》的创演和其他同类题材的曲艺节目一样,成为本年度庆祝建党百年纪念活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思想主题的重要体现。

深入生活,贴近基层,将身边人和身边事作为自身艺术的审美关切,是各地各级曲艺团体本年度组织开展节目创演的重要趋向,他们以此为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的切实行动。如北京曲艺家协会在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引导基金的继续扶持下,聚焦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攻坚工作,继续组织曲艺家们深入城北地区的回龙观和天通苑一带,通过蹲点式采风后的创排打磨,于9月18日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举办了集中表现回龙观和天通苑地区市民生活的“听曲艺品京味——回天地区曲艺新作品专场展演”。其中单弦牌子曲联唱《情满立体四合院》、对口相声《楼道协奏曲》和群口相声《诗说回天》等新创节目,以及一些重新加工复排演出的节目如单弦牌子曲《飞天彩虹》、数来宝《换“心”房》和相声《这儿是居委会》等,不仅反映了该地区市政建设与社区管理“回天三年行动计划”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而且抒发了“回天地区”的居民们面对“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生活指数,满心欢喜、满怀喜悦的幸福心声。

对传统节目进行重新编排和演出,并采用新的视角,赋予新的意涵,是曲艺创演“一遍拆洗一遍新”的优良传统。由江苏省苏州市评弹团出品,苏州弹词表演艺术家蒋云仙担任艺术顾问,曲本作家徐檬丹、傅菊蓉、胡磊蕾等合作改编,盛小云领衔并联合吴新伯、高博文、施斌、吴伟东、陈侃等名家、新秀共同演出的《啼笑因缘》新篇《娜事Xin说》,是在苏州弹词传统长篇经典《啼笑因缘》相关情节的基础上,将节目的矛盾冲突聚焦于原作中着墨不多却情感丰富的人物何丽娜与樊家树的情感纠结,重新进行开掘和演绎,形成一个事实上由“梦咖啡”(吴伟东和陈侃搭档说演)、“绝交裂券”(高博文和盛小云搭档说演)和“吉祥胡同”(施斌和盛小云搭档说演)三个回目构成的情节相对完整的中篇节目。其中穿插借用了一些当代审美理念和艺术语言,如吴新伯采用苏州评话说演的方式进行“主持”式的串连衔接,说表生动细腻,弹唱婉转动听,让新老听客都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苏州弹词魅力。

创新是包括曲艺在内的一切艺术不断发展的重要动能及途径。许多地方性较强的曲种在新节目的创演中,做了一些积极有效的创新探索,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实践效果。如2021年初“马街书会网络展演”活动中,长子钢板书短篇节目《一桩离婚案》就尤其引人注目。该节目在唱腔音乐的设计编排和伴奏乐器的配合运用方面,十分用心和讲究。唱腔旋律的丰富优美和伴奏烘托的繁简有度,使得内容的表现情绪饱满,舞台的效果层次分明。或单个乐器独奏,或多种乐器齐奏,均与唱腔有机配合,完美地体现了唱奏表演“红花绿叶两相扶”的艺术境界。再如二人转群唱《黑土恋情》的表演同样富有亮色:12位女演员或独唱,或齐唱,或分组唱,“跳进跳出”,生动活泼,通过强化二人转特有的风趣幽默,生动表现了因地制宜探索新时代合作化农业发展道路的“梨树模式”。其中精心编排的扇子舞和花棍舞,与唱叙表演相互配合,十分贴切地体现出二人转表演“唱、念、做、舞、绝”的传统神采,展示出“守正创新”的可贵品格。该节目不仅主题立意的思想性较强,艺术表达的技巧性也很高妙,较好地体现出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契合。

就像“剧本是一剧之本”,“曲本也是一曲之本”。长期以来,制约或掣肘曲艺创演高水平发展的主要瓶颈是优秀曲本的极度贫乏。本年度出现的一个可喜现象,是曲本创作逐渐受到较为切实的重视。全国唯一的《曲艺》杂志不仅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曲艺作品征集”活动,而且在刊发推出优秀曲本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该刊发表的一些较为优秀的曲本,如李贵华的快板书《热血英魂》,师亚峰的山东快书《约谈》,党铁九的三弦书《我是共产党员》,李侃的桂林渔鼓《烽火临阳》,董吉贵的山东琴书《活“财神”》,姚琴的常德丝弦《恨别》,任金义、钟鑫的快板书《彭雪枫卖马》,暴玉喜的长子鼓书《最后一笔党费》,宋松芳的义乌道情《改革先锋谢高华》,姚俐玲的湖北小曲《党员》,徐开麟的上海说唱《两元钱》等。这些曲本的共同特点是主题立意高、构思表达巧、注重形象塑造、紧扣曲种特点,较少“穿靴戴帽”和“标语口号”。

然而,综观本年度的曲艺创演,广大曲艺工作者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搅扰,依然能够积极应对且热情高涨,尤其在献礼建党百年、讴歌革命英烈方面激情投入、感情真挚;在反映时代变革、赋能发展进步方面主动自觉、行动敏捷。但从创演的总体成绩包括曲本及节目的内在质量看,精品力作不是很多,数量虽大而质量偏低,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与遗憾:相当多的节目只图主题正确,不顾艺术成色,堆砌政策语言,缺少形象思维。一些红色题材的节目创演,“口号”语言喊得很响,人物形象苍白乏力,致使舞台效果无法得到保障,难以出色传递正大能量。有的节目形式大于内容,为了创新而进行创新,表现手法的过度“修饰”和无谓“加花”带来了曲种特征的稀释淡化乃至扭曲变形。包括前述在改编创新上较出色的中篇苏州弹词《娜事Xin说》,也因节目名称嵌入汉语拼音“xin”即替代式的“新”字表达,似为标新立异、追求时尚,实则违反常规、不伦不类;还有的节目,如一些称作“相声剧”“曲艺剧”或“评弹剧”之类的节目,虽然被纳入“曲艺”,甚或冠上“创新曲艺”的标签,相关的报道及业内的评论也给予较高评价,但因背离了曲艺的本体特征,其实并非曲艺节目。实际上如其称谓“相声剧”“曲艺剧”或“评弹剧”所示,就是有的曲艺团队或机构借用一些曲艺手段与技巧编演的戏剧节目。问题的要害,不在这些曲艺团体或团队为着某种目的是否该去编演此类本属戏剧样式的节目,而是相关认知尤其是宣传中所存在的将此类戏剧式节目称作曲艺节目乃至说成“对曲艺的创新”,从而存在“指鹿为马”式的知识误读,以及带偏节奏而使“对于曲艺的创新”事与愿违、南辕北辙,成为事实上的“对于戏剧样式的创新”。这种所谓的“对于曲艺的创新”,与一个时期以来那些误将或是刻意将“小品”(话剧小品)当曲艺指认(为躲避批评又冠以“曲艺小品”之名)进行经营和评奖的做法如出一辙,是多年来影响甚至困扰曲艺创新及发展的一个看似“细小”实则“重大”的原则性的基本理论问题。因此,有关曲艺创新及发展的路子到底应当怎么走,便成为整个业界必须严肃正视而不该再含糊其辞,即事关曲艺的本体艺术观及创新观是否确当的根本性问题。从而再一次提醒我们,对于曲艺本质特征的正确理解及准确把握,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并使之入脑入心。

同时,综观近年来的曲艺创演情况,我们发现: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曲种由于缺少专业团体的依托,存在低水平重复和自生自灭的发展隐患;一个时期以来,快节奏生活造成的观众的艺术观赏习惯,使得中长篇的曲艺节目创演让位于内容单薄的短篇;而近些年来,网络直播包括“抖音”和“快手”等平台带来的传播便利及其利益驱动模式,使新时代的曲艺网络展演存在严重的商业化和碎片化倾向;现实中,与观众现场面对面演出的急剧减少,又使优秀新人和精品力作的出现失却可以依托的砥砺条件。包括曲种类型发展上的“轻说重唱”、艺术审美取舍上的“轻听重看”、艺术创新追求上的“轻思想内涵,重形式技巧”,进而导致“精气神”短缺而“声光电”泛滥,使整个曲艺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由“生态”到“业态”都面临着调整和重建的巨大挑战。而这些问题,几年前就已露出端倪,本年度依然困难重重。凡此种种,亟需有志之士保持定力并积极探索,尽快形成对策。

二、线下线上激情献演,网络传播亟待规范

曲艺作为表演艺术,演出是其体现自身价值的根本表现。本年度的曲艺演出活动由于继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呈现着直接面向观众的正常演出和在互联网上进行展播即线下线上相互补充的态势。

202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上下各有关方面组织的曲艺演出,不少都围绕庆祝建党百年的主题展开,充分反映了广大曲艺工作者积极献礼建党百年的真挚情怀。

中国曲艺家协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全国范围曲艺家的人民团体,集中组织了一系列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主题曲艺展演活动。为做好此项工作,它在年初就依托《曲艺》杂志发起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曲艺作品征集”活动。本次征集活动共收到曲本作品370件,经遴选后,推荐排演107个优秀曲本。从5月25日起,《曲艺》杂志融媒体将其中的一部分陆续上传到网络平台,进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曲艺作品展播”。由于是主题性展播,绝大多数节目不仅自觉聚焦革命历史的红色题材,而且集中讴歌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如绍兴莲花落《映日骄杨》和河南坠子《忠烈骄杨》,都深情赞颂了烈士杨开慧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子鼓书《最后一笔党费》以点带面表现了全国劳模、共产党员申纪兰极不平凡的一生,重点讴歌了她在病重危急的人生最后时刻,不忘将自己作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所得的十余万元补贴作为党费交给组织的感人事迹及高尚情操。也有一些节目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新时期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如粤曲《大爱的战歌》就表现了当下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屈斗志和坚定信心。此类展播充分展示出广大曲艺工作者自觉运用曲艺样式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思想情怀。

由中国曲艺家协会组织全国范围内的相关曲艺单位及曲艺家们举办的“向党报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系列演出,于5月28—31日在北京喜剧院进行。这是全国曲艺界面向首都观众、献礼建党百年的艺术盛典,也是本年度此类展演的重头活动。展演分“牡丹花开心向党”各地曲艺综合场、“梨花飘香黑土情”吉林梨树二人转专场和“曲苑芬芳浦江情”上海曲艺专场共3台演出,涵盖了北京相声、快板、北京评书、苏州评话、故事、好来宝、二人转、锣鼓书、上海独脚戏、京韵大鼓、苏州弹词、上海说唱、南阳大调曲子等13个曲种的32个优秀短篇曲艺节目。参演节目中,既有截取并整合了《长征》《劫刑车》《奇袭白虎团》和《立井架》等4个展现不同历史时期英雄壮举的经典快板书节目进行联唱表演的快板《竹韵声声心向党》(表演者:李少杰、李菁、王文水、郭迎欢、孙国孙),讴歌建党壮举的苏州弹词开篇《红船颂》(表演者:王伊冰、蔡小华),也有直抒胸臆反映蒙古族人民心声的群口好来宝《百年赞赋》(表演者:斯琴、巴雅尔、宝音朝克图、吉格希扎布、腾吉思等);既有二人转《夫妻串门》《回杯记》和《梁祝下山》等传统经典节目精彩片段的联唱,也有反映现实题材的北京评书《我爱祖国的蓝天》(表演者:杨鲁平、李贞、张楚君、吴雨桐、蒋赟琦)和对口相声《航天梦》(表演者:徐涛、郭威);还有混搭串联各地不同曲种的“南北说唱”节目《这样的好生活》(表演者:陈靓、李亮节);等等。形式内容丰富多彩,舞台效果热烈出彩。

与之相应的是,各地的各种曲艺团体和专业机构,也陆续组织开展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主题展演。比如,从5月6日起,由天津北方演艺集团、天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天津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联合推出的特色节目“曲艺党课”《百年》在天津张园驻场演出。这台演出以建党百年为主题,以“忆往昔”“看今朝”“辩真理”“赞家乡”“学榜样”为视角,用贴近生活的话题与内容,通过快板书、单弦牌子曲和北京评书等曲种的节目样式,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讴歌党领导人民百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表演者由众多天津籍的军旅曲艺演员组成,节目风格既有党课的严肃和严谨,又有曲艺的活泼与风趣。再如,北京曲艺团的青年演员于6月2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复排上演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北京的前辈曲艺家编演积累的红色主题曲艺节目专场《红色经典》,包括对口快板《立井架》、群口快板《奇袭白虎团》、单弦牌子曲《地下苍松》和京韵大鼓《智取威虎山》等,以青春的激情表现红色的经典,既是对曲艺经典的传承,也是对红色精魂的礼敬。又如,中国煤矿文工团于7月3—4日在北京演出了《红色印象》曲艺原创晚会。晚会选取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上的感人事迹作为创演素材,借助不同的曲艺形式讴歌伟大的党,歌颂英勇的人民,映射难忘的时代。节目包括群口快板《长征》、北京评书《遵义会议》以及相声《劳动号子》《盛世欢歌》《阳台歌唱家》等。

除了以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主题性展演,本年度还有一些纪念已故曲艺名家的专题演出也值得关注。5月8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和中国说唱文艺学会、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上海评弹团和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苏州评弹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商务印书馆、上海嘉定区江桥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上海市黄浦区文化馆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戏曲曲艺广播频道共同协办的“纪念苏州评话艺术家唐耿良先生百年诞辰”系列活动之“醒木春秋说‘三国’——纪念唐耿良先生诞辰100周年专场演出”在上海白玉兰剧场举行。除上海评弹团的青年演员演出“三国”题材苏州评话及苏州弹词开篇节目外,唐耿良先生的徒弟黄鹤英和来自天津市曲艺团的北京评书艺术家宋丹红、扬州市曲艺研究所的扬州评话艺术家姜庆玲和重庆市曲艺团的四川评书艺术家袁国虎也分别演出了苏州评话《三国·孔明探病》、北京评书《三国·温酒斩华雄》、扬州评话《三国·二气周瑜》和四川评书《三国·张松献图》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代表借同台演出的这些“三国”题材专题节目,表达了对唐耿良先生的缅怀与礼敬。7月31日,由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支持,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北京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专项成果展示暨纪念艺术大师赵玉明先生专场演出”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办。演出以展示单弦牌子曲传承保护成果、纪念单弦牌子曲表演艺术家赵玉明先生为宗旨,汇集了北京、天津两地的老、中、青、少四代曲艺人,充分体现出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单弦牌子曲的活态传承和有序发展,不仅基础雄厚,而且后继有人。10月23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曲艺家协会和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及山东省诸城市有关方面联合举办的“纪念陶钝同志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暨“‘牡丹花开心向党’——纪念陶钝同志诞辰120周年暨中国曲协‘送欢笑到基层’走进山东诸城专场演出”在诸城市大礼堂进行,刘兰芳、周喜俊等知名曲艺家参加活动,陈寒柏、李连伟、陈梅生等曲艺表演艺术家演出了北京相声、山东快书、河南坠子、扬州弹词和山东大鼓等节目。他们在为民服务的同时,表达了业界同仁对著名曲艺活动家和作家陶钝先生的深切怀念。12月8日,由北京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中天盛视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曲艺家协会北方鼓曲艺术委员会、中国广播说唱团、北京曲艺家协会、天津市曲艺团、北京市朝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北京市朝阳区曲艺家协会协办,北京市吉祥戏院支持的“纪念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孙书筠先生专场演出”在北京吉祥戏院上演。演出汇集了京津两地的优秀京韵大鼓演员、相关的琴师与弦师,种玉杰、杨凤杰、王玉兰、夏炎、唐柯等老中青京韵大鼓演员分别演出了孙书筠生前擅演及所宗“刘(宝全)派”京韵大鼓的经典名段,展示出京韵大鼓特别是“刘(宝全)派”代有传人的可喜景象。此外,作为“首届川渝曲艺展演大会”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2月21日,“书艺游天——纪念四川评书表演艺术家徐勍先生诞辰85周年专场演出”在重庆山城曲艺场隆重上演。此次演出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员会、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江北区文化和旅游委员会、重庆市曲艺团、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四川省曲艺研究院等单位承办。演出选取了徐勍生前创作的四川评书红色经典节目《千秋一剑》《江姐上船》《江姐闯关》《冷枪战》《打进匪窟》等,由四川评书重庆市级传承人曾令弟、程大琼,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凌琳及四川评书青年演员袁国虎、刘寒霜、王启龙等在原作的基础上重新编排演绎,并在演出方式上利用舞台背景上的媒体影像,进行演员与所纪念的徐勍老师的“隔空对话”,充分表达了同行后辈对徐勍先生的缅怀与敬意,展现出新时代四川评书旧书新说、传承创新的新气象。

在上述意义重大又特色鲜明的主题庆贺与专题纪念性展演之外,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搅扰,使本年度许多原本计划的曲艺交流及展演活动,被迫改为在互联网线上进行。比如,原定于6月中下旬在浙江省温州市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浙江·全国曲艺传承发展论坛及观摩交流展演”暨“中国浙江(温州)·全国曲艺唱曲传承发展论坛及观摩交流展演”活动,延期至9月30日在线上举行。这次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曲艺(保护)研究室、中国说唱文艺学会、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温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和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的活动,是2017年以来由各主办单位共同开展的一年一届之“中国浙江·全国曲艺传承发展论坛及观摩交流展演”五年战略协作活动的继续。前三届于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分别在杭州、绍兴、义乌成功举办,以曲艺大书(评书评话)、曲艺小书(弹词走书)及曲艺小书(鼓书琴书)为内容。第四届应于2020年度举办,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停办并延至2021年度,主要以曲艺(唱曲)为内容。“唱曲”与“说书”和“谐趣”一样,是曲艺的重要品种类型,包含“牌子曲”“板式曲”和“杂曲”等不同的唱腔音乐形态,具有托事指物、擅长抒情的特点。但当前,存在着“说唱”表演“歌唱化”,“叙唱”表演“歌舞化”和器乐伴奏“伴奏带化”等发展偏向,优秀人才的匮乏和优秀节目的短缺,更是直接影响着曲艺唱曲的良性演进。因此,此项活动的举办,意义十分重大。持续10天的线上展演,以献礼建党百年为主旨,弘扬主旋律,颂唱新时代。包括北京、辽宁、陕西、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9个曲种的150多位传承人表演录制的29个优秀节目,分“开幕式暨献礼建党百年红色题材专场”“全国唱曲节目交流展演专场”及“闭幕式暨温州曲艺专场”3个专场参加了线上展播。在献礼建党百年的同时,此次展播对于贯彻落实2011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7年2月初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激发曲艺创演活力,培育曲艺传承新人,推动曲艺繁荣发展,也都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再如,10月16—24日,继续改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和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八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在江苏省苏州市举办。根据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本届评弹艺术节采取“演出演播并举,线上线下融合”的形式,每台节目均演出1场。来自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的14家演出团体进行了19台苏州评弹节目的演出(含17台苏州弹词专场和2台苏州评话专场),包括13个新创中篇节目、40余个中长篇节目选回和新编短篇、8部优秀长篇经典节目选回。节目形式多样,演出各具特色,集中反映了近年来苏州评弹创演的整体实力,着力呈现了苏州评弹与当下审美意趣的融合创新。为推动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常态化发展,本届苏州评弹艺术节还新增了“江南小书场”的驻场演出。10月16日的开幕式后,苏州的参演团体还特别推出了“牡丹花开心向党——‘曲唱百年 花开盛世’苏州弹词演唱会”,金丽生、盛小云、袁小良、王瑾、沈彬、郁群、陈峰、谢瑛、蔡玉良、周三博、徐峥、徐刚、黄春霞、张敏、陆佳琪、吴嘉雯及苏州评弹学校的师生分别表演了苏州弹词开篇《党颂》《我的名字叫解放军》《不怕难》,长篇苏州弹词选回《三个侍卫官·大闹大世界》,中篇苏州弹词选曲《芦苇青青·望芦苇》与《手拉手·家访》,短篇苏州弹词《英雄机长》和苏州弹词表演唱《幸福苏州人》等节目,既有对传统经典的继承,又有对新创节目的展示,是苏州市的苏州弹词艺术家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的一份特殊礼物。

此外,本年度采取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进行曲艺展演的其他活动也有不少,比如:2月23日—3月2日在河南宝丰进行的“第16届马街书会优秀曲艺节目网络展播”;6月24—25日在湖南长沙举办的“第十届中部六省曲艺展演”;7月在辽宁鞍山举办的“第三届东北地区优秀曲艺节目展演”;7月20—22日在甘肃兰州和定西两地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西部优秀曲艺节目展演”;10月13—14日在安徽淮北举办的“第十届安徽省曲艺展演”;10月在广东深圳举办的“第六届‘南山杯’全国曲艺新人新作展演”和在广州举办的“第三届‘粤韵同声’粤港澳粤曲展演”;11月28日—12月15日在广东深圳举办的“‘中华颂’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12月,在《曲艺》杂志融媒体上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山东快书优秀节目展演”、在线上举办的“第六届‘岳池杯’中国曲艺之乡曲艺展演”、在江苏张家港举办的“第七届国际幽默艺术周”、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三届北京快板邀请赛暨2021京津冀快板邀请赛”和在江苏淮安举办的“首届中国大运河曲艺文化艺术节”;等等。

客观地说,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看似是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被迫做出的调整,实则“歪打正着”而具有了因应时代的积极意义。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可以说,是超越了线下演出的局限,延展了曲艺节目传播范围,也提升了广大听众观众曲艺欣赏效能的另一种历史演进,因而值得深入总结和规范推广!以8月31日下午在北京崇文剧场举行、由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北京曲艺家协会和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2021北京少儿曲艺比赛”的“云颁奖”活动为例,该活动通过“央视频”“新浪看点”和“今日头条”等12家网络媒体同时直播,在线观看的人次达54万,远远超过一个大型剧场的观众数。又如2月23日—3月3日由河南省曲艺家协会、河南省平顶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共河南省宝丰县委员会与宝丰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马街书会’第三届优秀传统长篇大书网络擂台赛”及其遴选入围的20个优秀节目,在河南电视台梨园频道及“抖音”“快手”等平台上传展播后,观看人数累计超50万人次。凡此,都极大地提升了互联网络之于曲艺演出的传播效能。

然而,我们也看到,通过互联网络传播展示曲艺节目乃至曲艺文化,固然便利快捷且潜力无限,但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裹藏的深层隐忧,也不能忽视。比如,现有网络传载的曲艺节目包括音频及视频的质量,大都缺少应有的标准和保障。节目的完整性、内容的健康性、声音画面的清晰饱满性、背景字幕的有机规范性等,也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声音粗粝、画面模糊、色彩不正、字幕缺失等技术上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原本属于方言土语“说唱”表达的曲艺本色及其魅力展现。而缺乏专门网站和缺少专业栏目的传播状况,使得曲艺节目的网络传播基本呈现无序的状态。侵权现象的普遍泛滥,也使创演者的一些正当权益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直接影响原创的动能。如此这般,使“地摊式”的“吆喝”充斥其间,而优秀曲艺节目的姿彩魅力无以显现。这不仅极大地削弱了曲艺的光彩,而且掣肘了曲艺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而许多依托移动自媒体平台进行的“曲艺直播”,更因商业化的利益因素驱动,看似火爆热烈,实则鱼龙混杂,严重助推着网络曲艺节目创演的“娱乐化”及“碎片化”。同时,无法与观众面对面互动的观演模式,使得一些直播式的曲艺节目表演更似“自言自语”的“自娱自乐”。即便看似有不少的累计观看人次,但到底有多少人完整看完相应的演出,实际上也是一个无法确认的数字。如何重建数字化时代的曲艺文化“生态”并重构互联网空间的曲艺创演“业态”,成为业界内外急需关切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创演理念、规范传播的技术标准、加强网络伦理建设等,都应成为题中的应有之义。

三、人才培养出现转机,具体结果有待观察

培养高水平的各类专业人才,是曲艺延传其艺术生命的关键与根本。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曲艺的艺术教育和传统继承,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建立和完善。“口传心授”虽是曲艺传统继承的主要手段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但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模式特别是人才评价标准,要求曲艺的艺术传承和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俱进,调整适应。具体而言,就是同时也要具有自身集约化人才培养的现代学校教育机制和高端人才孵化的相应制度依托。而缺失本科教育、缺乏学科地位的曲艺文化传承和事业发展状况,在学历就是“能力”、文凭就是“水平”的当今时代,显然无法实现与整个社会的有效对接。

尽管如此,业界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歇。在本年度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研究员在继三年前提交过类似的提案之后,又一次提交了《建立中国曲艺大学,发展曲艺本科教育》的提案,明确提议国家有关方面在北京组建“中国曲艺大学”,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艺术学”门类之下增加“曲艺”类专业,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将“曲艺”列为一级学科,继续呼吁推动曲艺教育和文化传承的现代化进程。长期以来积极推动开展曲艺高等教育和高端人才培养的中国曲艺家协会,也于2月1日联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国内联络部、理论研究室、文艺评论中心和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特色曲艺学科建设研讨会”,于5月19—20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新时代曲艺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研讨会”,持续探讨曲艺学科建设,努力凝聚社会各界共识。全国各地的一些高校也在实施曲艺的高等教育方面继续不懈努力。而据有关方面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初,“全国已有8所高等院校开展曲艺本科教育,8所高职院校开展曲艺大专教育,16所中专学校培养曲艺创作表演专门人才,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2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开设了曲艺鉴赏相关课程或开展曲艺研究”。这充分表明曲艺的现代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需求和相应的实践基础。

正是由于曲艺界的长期呼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2021年度有关曲艺的高端人才培养和深度文化传承包括学科建设,在政策层面出现了不小的松动,展露出相应的转机。各种形式的专业人才培训也都取得了不同的进展。

比如,2021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向各有关方面发出通知,征求对拟修订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办法的意见。而在所附拟修订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中,一个十分重大的变化,就是在“艺术学”的学科门类之下,于编号“1301”的“艺术学”一级学科后面,扩注了“含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历史、理论研究”,至少在“等”字之中,隐含着可以包括“曲艺历史与理论”的意涵;而在编号“1355”的一级学科表述中,将“戏曲和曲艺”作为一个一级学科并列。虽然是将本属“戏剧”门类的“戏曲”与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曲艺”进行了捆绑设置,且属“专业”性学科而非“学术”性学科,但毕竟是让“曲艺”浮出水面,终于拥有了作为艺术之一的“学科身份”与“管理户籍”!尽管这份文件仅是征求意见的草稿,但从一个侧面说明,曲艺的“专业”文化地位和“学科”户籍身份,已经得到了有关方面在政策层面的初步关切和基本承认。换句话说,“曲艺”最终能否被列入一级学科并成为本来意义上的独立一级学科,结果尚未可知,但此中透露的积极讯息和所传达出来的相关共识,无疑会为曲艺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昭示光明的前景并开启全新的未来。

再如,作为中国艺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艺术教育的知名学府,中央戏剧学院于2021年度酝酿设置“曲艺”本科专业,计划开展曲艺的本科人才培养。尽管后来仅仅在其“表演系”内设置了“曲艺相声创作表演”的本科专业方向,并于正式发布的《中央戏剧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专业考试简章》中公布了招生15名的计划,却在有关曲艺的本科教育方面迈出了坚实的脚步,让相关的努力进一步落到了实处。

同时,本年度各有关方面组织开展的曲艺创演及从业人员的各类培训也得到频繁的开展,为适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多借助互联网络在线上进行。具体包括:2月26日—3月8日举办的“2020年中国曲协新发展会员网络培训专题班”、3月5—31日举办的“第二期曲艺小剧场创作人才网络培训班”、5月17—21日举办的“第三期文艺‘两新’人员曲艺创作网络培训专题班”、5月17—31日举办的“第二期曲艺小剧场表演人才网络培训班”、6月15—19日在江苏涟水举办的“第五期全国曲艺自由职业者优秀人才培训班”、5月31日—6月30日举办的“第二期全国曲艺权益保护网络培训班”、6月15—30日举办的“第三期曲艺专家名家精品创作网络研修班(东部)”、7月5—9日在重庆市举办的“第二期全国基层(市、县)曲艺家协会负责人培训班”、7月5—11日举办的“第三期基层曲艺工作者网络培训班”、9月14日—10 月11日举办的“第三期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高级(网络)研修班”、9月15—30日举办的“第四期边远地区曲艺工作者网络培训班”、9月25—29日在四川甘孜德格举办的“第六期民族地区曲艺工作者培训班”、9月29日—10月23日举办的“第四期中国曲协艺委会专家网络研修班”、11月23—30日举办的“第十三期全国曲艺创作(线下+线上)高级研修班”、11月30日—12月14日举办的“第三期全国相声从业人员网络培训班”等。这些培训内容尽管多属组织工作层面,较少专业创演及理论评论方面的课程,但是在中国曲艺的从业人员整体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情况下,立足工作培训,兼顾专业进修,对于整个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意义不言而喻。

此外,本年度许多地方面向青少年及儿童举办的各种曲艺赛事,在激励爱好、推动曲艺知识普及和艺术文化传承方面,无疑有着良好的杠杆作用。其中比较重要的有:7月起陆续举办的“2021北京少儿曲艺比赛”、8—11月举办的“第十二届北京青年相声节新作品比赛”、9月23—24日在天津举办的“第三届‘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10月30日在上海嘉定举办的“曲苑芬芳——2021年上海市第六届‘唯实杯’长三角地区青少年曲艺大赛展演”等。这些赛事的举办,形式上是遴选推出少年儿童中的优秀曲艺爱好者及其创演的各类曲艺节目,实则包含有深化曲艺的知识普及并强化其曲艺的兴趣爱好,进而培养曲艺从业的后备人才,壮大曲艺传承的新生力量,同时也厚植曲艺发展的群众基础等的丰富作用,其价值和意义绝非仅仅为追求奖项。

四、学术研究自然推进,学理水平需要提升

学术研究是寂寞的事业,曲艺研究更不例外。2021年度,有关曲艺的学术研究与交流,虽受到不断反复的疫情影响,但在活动举办、著述出版及论文发表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推展。

首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许多计划中的学术性曲艺活动被迫停办或延办,还有一些活动转为线上进行。此间,作为曲艺研究“国家队”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及其策划组织并牵头主办的一些全国及区域性学术活动,可谓这种状态的一个缩影。

比如,5月 8—9日,由该所和中国说唱文艺学会、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上海评弹团)和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苏州评弹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作为“纪念苏州评话艺术家唐耿良先生百年诞辰”系列活动之一的“唐耿良苏州评话艺术研讨会”在上海文联文艺大厅举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说唱文艺学会会长吴文科主持会议,上海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韩陈青,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鹏宏,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苏州评话艺术家吴新伯,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所长及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苏州评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唐力行,上海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鲍静静,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曲协苏州评弹专委会原主任陆军,苏州弹词艺术家赵开生、庄凤珠,上海市曲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章燕,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卫视中心总监助理王昕轶,上海市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本乐、沈鸿鑫和周锡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晶、张啸涛,苏州市评弹团团长林建方,苏州评弹博物馆研究室主任袁小良,苏州评弹学校副校长凌涛,以及解军、徐茂明、潘讯、黄鹤英、张进等相关的专业人士出席研讨会,围绕唐耿良的苏州评话艺术贡献及新出版的《唐耿良说演本长篇苏州评话〈三国〉》发言。这对全面系统地深入总结唐耿良的苏州评话创演贡献,通过交流《唐耿良说演本长篇苏州评话〈三国〉》的整理出版经验,为保护包括苏州评话在内的传统曲本提供借鉴,都有重要的推进和启示作用。

再如,原定于6月在浙江省温州市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浙江·全国曲艺传承发展论坛”暨“中国浙江(温州)·全国曲艺唱曲传承发展论坛”,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改在9月30日—10月9日于线上举办。由全国各地曲艺保护工作者、曲艺传承人和相关专家学者围绕“曲艺唱曲的本真与特色”主题撰写提交的18篇论文,分“工作交流”“传承体会”和“学术探讨”三个板块,通过相关网络平台在线上分批错时地发布,供参与研讨交流的业界同仁及关心曲艺“唱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人士浏览。原本计划仅有少数人参与的面对面研讨,改为线上发布的交流方式,无意间扩大了工作交流的范围,提升了学术研讨的效应,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又如,10月17日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举办的“第七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说书传承保护及发展研讨会”,虽规模不大,研讨却很深入。专家学者、曲本作家和曲艺传人半天时间的座谈研讨,由于话题集中、气氛宽松、发言诚恳、交锋犀利而多所共识、富有成果,展现出直面现实、求真务实的良好学风。

另如,10月28—30日在互联网线上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河间·西河大鼓发展论坛”坚持注重学术引领,着力围绕西河大鼓的传承保护进行“强弱项”“补短板”和“拾遗补缺”的重情怀思考,为切实推动西河大鼓的传承保护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其他相关曲艺组织和机构本年度举办的学术性曲艺活动也有不少。如4月9日下午,由陈云纪念馆、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上海评弹团)、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联合举办的“庆祝建党百年暨纪念陈云同志‘出人、出书、走正路’谈话发表40周年座谈会”在上海文联文艺大厅举行。与会的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艺术家、党史研究专家共同回顾了陈云同志生前对苏州评弹事业的关心和扶持、对苏州评弹事业在新中国全面发展所做的独特贡献,重点交流了对陈云同志提出的切实发展苏州评弹事业“出人、出书、走正路”七字方针的理解与体会。此次会议堪称苏州评弹界和党史研究界借庆祝建党百年之机对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和苏州评弹界的良师益友陈云同志进行的一次特殊感戴与怀念。与之相类,9月16日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在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召开的“党的领导与曲艺事业发展座谈会”,旨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通过回顾和总结曲艺事业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有益经验,为进一步繁荣发展新时代的曲艺事业凝心聚力并提供借鉴。而9月25日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文联研究室和上海市文联、上海市曲艺家协会等单位在上海举办的“纪念陈云同志‘出人、出书、走正路’谈话发表40周年座谈会”,9月25—26日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和中国文联研究室在上海嘉定举办的“第四届全国曲艺理论学术研讨会”,10月19—22日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曲艺绍兴(柯桥)高峰论坛”,11月26日由中国曲艺家协会组织召开的“‘继承发扬优良传统,推动曲艺传承发展’(线上)研讨会”,12月4日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参与组织的“第三届国际说唱艺术(线上)研讨会”,12月6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和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通过互联网连线以视频方式共同主办的“‘曲香两岸 汲古融今’——传统曲艺的当代转化和创新发展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研讨会”,等等,对促进中国曲艺的创演繁荣及海峡两岸中华曲艺的融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注入了思想动能。

其次,本年度有关曲艺的专门著述包括曲本整理和谈艺溯往的相关成果,也有一些值得特别注意。比如,传统曲本的文献性整理研究方面,就推出了两卷共两百多万字的《唐耿良说演本长篇苏州评话〈三国〉》。这部由苏州评话名家唐耿良演述,唐力行、黄鹤英、张进历时七年、三易其稿合作整理,根据演出录音和录像采用苏州方言严格记录和注释,并由商务印书馆于2021年3月出版的皇皇巨著,堪称苏州评话艺术传承和文献整理的一个典范。关于该书的出版价值及意义,正如其序言所指出:“注意尊重苏州评话采用吴语方言徒口叙述而讲说表演的艺术特点,忠实运用吴语方言记录保存了这部口语化的演出脚本,从而使其‘曲本文字’与据以记录的音频节目之‘说演表达’保持了同步,也留存了原貌,体现出十分可贵的专业精神,凸显了实事求是的学术品格。属于纯正地道可资表演的‘曲本文学’,而非普通一般仅可阅读的‘曲艺文学’。对于传扬苏州评话艺术、留存苏州评话文献,进而供给苏州评话的艺术创演和学术研究更为真切的脚本示范与更加确切的资料参考,都有重大而深远的作用与意义。”9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赵连甲作品选》,汇集了赵连甲在1953—2017 年间曲本创作的重要成果,从中可见这位老曲艺家的成长道路及创作成就,为曲艺研究和曲本创作留存资料,提供借鉴。再如,在艺事回顾和记录方面,3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姜昆自述》和8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郝赫回忆录》,是两部各具特色的著作。前者通过“自述”“亲朋”“札记”“幽默·笔记”“论道”等五个部分的内容,讲述了姜昆的家庭、朋友、事业等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创作表演的体会;后者不仅书写了郝赫的曲艺生涯,还兼述了中国曲艺及辽宁地区曲艺近70年的发展变迁。资料比较翔实,记述真切感人。又如,在曲艺的传播研究方面,6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副研究员张亚昕撰著的《中国曲艺广播简史(京津卷)》,通过对电台兴起以来京津地区曲艺广播发展演变近百年的历史梳理,简要探析了广播电台的曲艺传播对于现代曲艺发展的特殊作用与重要意义。该书对京津地区主要的广播电台,包括服务电台广播的曲艺编辑、曲本作家、曲艺表演艺术家等做了较为集中的介绍,填补了曲艺传播学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充实了现当代中国曲艺史的学术内涵。

再次,本年度发表的有关曲艺的研究性论文及评论文章也有不少。有些论文虽立足于音乐学、俗文学、历史学、文献学、人类学和传播学等不同的学科立场,但因研究对象关涉曲艺的历史与艺术,包括创作表演、传承保护、人才培养和艺人艺事,因而值得关注。其中较有特色的,如江山的《曲艺伴奏“托腔保调”功能的音乐形态研究》(刊载于《中国音乐》2021年第1期)、林宇的《老舍的曲艺观及其特点与渊源》(刊载于《艺术评论》2021年第2期)、刘振涛的《大调曲子高校传承策略》(刊载于《戏剧之家》2021年第32期)、杨楠的《近代天津曲艺改良初探——以艺曲改良社为中心》(刊载于《城市史研究》2021年第1期)、商树利的《“鼓界大王”刘宝全三则琐事考辨》(刊载于《中国音乐》2021年第4期)和陈世海、袁丽红的《大众消费文化语境下红色经典曲艺作品的改编与价值重塑》(刊载于《曲艺》2021年第11期)等。

与此同时,由于曲艺学研究话语体系建构得不很成熟和不够完善,以及相当部分爱好曲艺的研究者,因为缺乏相应规范的学术训练,致使其本年度发表的一些曲艺研究性文章,虽有价值意义,但学术写作包括逻辑表达存有瑕疵。比如,于嘉的《从整体性浅谈〈现代汉语词典〉曲艺类词条的释义》(刊载于《曲艺》2021年第3期)一文,对《现代汉语词典》这部重要工具书中有关曲艺词条的释义因缺乏曲艺学的本体立场和系统知识,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种属不清、释义不明,即定义不够科学、表达不够准确、义域范围不当、本体特征含混、综合关联不够等问题的梳理及指谬,就特别值得注意;又如,刘廷新、李红兵的《江浙沪小热昏的史学考论》(刊载于《曲艺》2021年第6期)一文,对流行在苏浙沪一带各有不同却被称作“小热昏”且有一定渊源关系的曲种及其异同与源流演变所进行的文献检索及比较考述,也很有价值与意义。

当然,也有一些文章,学术概念不清、学科界限模糊、文献基础单薄、理论思维缺乏,需要写作者丰富曲艺知识,提高学术素养。比如,有的论文的论述对象,是曲艺的某个曲种,但标题中却以“戏曲”来指称,混淆了“曲艺”与“戏曲”的范畴与概念;还有些文章是以跨学科视角来研究曲艺,由于缺乏曲艺学的学科立场和学理思维,其学术视野和理论依据看似“新鲜”,实则暴露出作者对于曲艺的本质特征、创演规律、历史演变及学术话语的陌生,因而对相关问题的探讨,也就只能隔靴搔痒,无法深入。凡此种种,学者们均需心怀敬畏,省思精进。

而在曲艺研究成果的学术传播方面,本年度有所推进。继于2020年正式创办并在年底由文化艺术出版社连续出版的不定期《曲艺学》集刊第1、2辑之后,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和中国说唱文艺学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又编辑了《曲艺学》第3、4辑,继续交由该社出版。其中,刊于第3辑上的有王伟的《“鼓界大王”刘宝全艺事综考》、江玉亭的《西河大鼓的艺术传统及传播影响》、姚琴的《“武陵春曲艺社”与湖南丝弦在常德的当代传承——“常德丝弦”传人胡楠访谈录》,刊于第4辑上的有付楠的《怎样继承和创新苏州弹词——苏州弹词艺术家赵开生访谈》及“文摘转载”栏目对近年有关“宝卷”研究相关成果的集中汇录(作者:车锡伦、陶立璠等),均值得关注。

回顾因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而很不平凡的2021年,中国曲艺稳中有进,曲折前行:既有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节点激扬形成的主题性创演热潮,也有新冠肺炎疫情倒逼出现的展演和研讨的线上图景;既有从创作表演到人才培养再到传承传播和学术研究的不同推进,也有纠缠堆砌、积重难返而亟待改进的新老问题。但如***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只有“以史为鉴”,才可“开创未来”;只有“坚定信心”,才能“勇毅前行”。相信我们对于2021年度中国曲艺发展状况的粗疏盘点和勉力估量,不会是完全无谓的检视与思考,必定会对中国曲艺在未来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镜鉴与启迪。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