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吴文科 蒋慧明 高 苹 王 晶
(中国艺术研究院 曲艺研究所,北京 100029)
2016年度中国曲艺发展研究报告
吴文科 蒋慧明 高 苹 王 晶
(中国艺术研究院 曲艺研究所,北京 100029)
刚刚过去的2016年度,中国曲艺的创作表演、学术研究、艺术传承、交流传播等,出现了较为活跃的局面。全国性范围较大且层级较高的赛事与评奖,尤其比较集中和频繁。但是,活跃的表象之下,并不全是活力;成绩的光环之外,更多属于隐忧;积极努力的效果,不能尽如人意;超越“高原”并攀登“高峰”的追求,依然处于“爬坡”的状态。特别是艺术传承的艰巨任务和文化传播的尴尬局面,使得业界内外对于曲艺本体的规律性认识包括基本知识的普及严重滞后,依然是长期掣肘曲艺在当今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根由。而曲本原创的贫弱,更使精气神的短缺在声光电的映衬下愈加凸显。尊重曲艺规律,矫正创新理念,强化文化传承、培养专业人才,仍是中国曲艺当代发展的主要任务。
中国曲艺;发展研究;年度报告
曲艺是一个品类庞杂的艺术门类,也是一项行当众多的文化事业。全国56个民族,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分布着包含说书、唱曲和谐趣等至少五百个以上的各类曲种。在信息掌握难以周全、资讯占有十分有限的状况下,要对2016年度中国曲艺的整体发展,作出总结与研判,实在非常困难。但窥斑见豹,根据所能了解到的资料,对包括创作表演、交流传播、教育研究、传承保护等方面在内的总体情况,进行扫描和梳理,并参照以往发展的基础和应当具备的要素,尽可能地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对于总结经验、砥砺前行,推动中国曲艺走向更加健康的持续发展之路,也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2016年是中国曲艺界具有品牌效应的重大比赛与评奖活动较为集中的年份。由中央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全国性行业组织举办的专业赛事与评奖,包括文化部主办的第十七届全国“群星奖”曲艺类节目评比,中国文联与中国曲协主办的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都是本年度最为重要的比赛与评奖活动,也是观察本年度曲艺创演成就和发展状况的主要窗口。
第十七届全国“群星奖”曲艺类节目评选,由文化部每三年举办一次。虽然范畴属于群众文艺且性质为业余创演,但在许多曲艺表演团体因改革转制而实际走向解散的时代氛围下,一些转入各地文化馆系统而被储存起来并主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曲艺创演人才,事实上充实和拉升了基层群文曲艺创演的专业水平。再加上政府近年来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和群众文艺创演活动的强力投入,使得原本属于业余性质的群文曲艺创演,实际上具有很强的专业水准。特别是本届“群星奖”的评选,属于中央巡视和文艺评奖制度改革之后举行的第一次评奖,奖项数量较之以往被大幅度压缩,入围节目的甄选标准因而更加严格。经过半年多时间初赛和复赛的层层筛选,拿到10月份赴西安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的门票即入围本届“群星奖”曲艺门类现场决赛的节目,全国只剩下21个。最终有5个节目即京韵大鼓《丰碑》(北京)、淮河琴书《“轧”狗风波》(安徽)、快板书《羊续悬鱼》(广东)、谐剧《一分不能少》(重庆)和故事《军婚药方》(武警)获奖。
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是中国文联和中国曲协每两年举办一次的行业最高奖,也是严格落实全国性文艺评奖改革要求之后的第一次评奖。奖项设置从原有的6个减少为4个,获奖名额也作了大幅压缩。本届评奖活动从2月至9月历时半年多,经过了报送、初评、分赛区比赛和终评四个阶段,并在评选细则中特别新增了对于参评者艺德方面的相关要求,既看作品,又重人品。最终评出节目奖5个:中篇苏州弹词《牵手》、山东快书小品《都是“考”官惹的祸》、杭州摊簧《美丽的红马甲》、四川盘子《心如莲》、中篇苏州弹词《徐悲鸿》;表演奖6人:马伟(扬州评话)、郭玉麟(苏州弹词)、吴文(四川谐剧)、刘引红(长子鼓书)、陈春兰(温州鼓词)、陈梅生(河南坠子);新人奖5人:师亚峰(山东快书)、李国靖(快板书)、王声(相声)、程露影(广西文场)、陈祥平(绍兴莲花落);文学奖4个:数来宝《第三者》(孙铭泽、周玉峰)、锦歌《凌波情》(黄秀宝、王文胜)、四川清音《莲花开》(秦渊)、小品《一碗长寿面》(周炜、王铁军)。这些获奖成果涉及18个不同曲种,覆盖了大部分省份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部队系统,共有18个文艺单位及其个人和5个体制外曲艺班社与个人领誉。同时,为褒扬老一辈曲艺家为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在取消原有“终身成就奖”的同时,特别授予了北京相声艺术家陈涌泉和温州鼓词艺术家阮世池二位“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荣誉称号。
可以肯定的是,上述两个全国性的权威比赛和评奖,极大地调动起了业界的创演热情,也推出了一批较为优秀的人才与作品。特别是奖项的压缩和标准的提升,对于矫正一个时期以来比较浮躁的创演心态,强化德艺双馨的发展导向,发挥了明显的引领作用。比如“群星奖”的评选,无论在曲种的多样性与题材的丰富性,还是艺术的专业性和思想的导向性方面,都有较大的推进。反映出基层群文曲艺工作者在创演实践中的文化自觉和艺术自信都在不断增强,能够较好地把握曲艺的本体特征并正确运用曲艺的创演规律。同时善于将地域文化、时代色彩与当代审美较好地统一起来,从而为群众曲艺创演和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示范也做出贡献。又如“牡丹奖”的评选,不仅通过分赛区的同台竞技增强了业界的专业交流,而且通过将艺德引入评选标准,强化了行业发展的伦理导向。从获奖情况看,表演奖尤其是新人奖的杠杆作用发挥得较为明显,相当一批年轻演员借此趋于成熟也获得业界认可,极大地充盈了专业曲艺创演的人才队伍。
但也必须承认,即便是这些较为权威的赛事与评奖,也存在并暴露出一些遗憾及不足。比如“群星奖”的部分参评节目,存在着宣传痕迹较重的标语口号式倾向,有些节目在编排上过于倚重电声配器的音乐伴奏,个别节目甚至有着“歌舞化”和“戏剧化”的痕迹,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曲艺作为“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式表演的本质特征;又如“牡丹奖”继续将不属曲艺的“小品”(戏剧)纳入了评选范围,重视短小节目的投注而忽视长篇节目的参与,且在压缩奖项时取消了“理论奖”的设置,显然是对曲艺本体的不够重视和理论工作的相对忽视,不利于曲艺事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需要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继续加以改进和完善。
举办各类性质的交流和展演活动,是当今曲艺界进行专业交流与艺术展示的主要方式。2016年度范围较大和层级较高的曲艺交流和展演活动,有5月在安徽合肥举行的第四届“包公杯”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及展演、7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7月在北京启动的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8月在福建福州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和10月在河北河间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河间·西河大鼓书会”等;为庆祝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而举办的专业展演活动,影响较大的有中国文联和中国曲协于6月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办的“向党汇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以及全国各地举办的一些庆祝长征胜利80周年的曲艺展演等。
而日常性的曲艺创演及交流活动,则以相声较为活跃,尤以体制外民营班社的积极参与为多。除了9月举办的第七届天津相声节、11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七届北京青年相声节和2015年开始启动并在本年度也于海内外演出多场的《姜昆“说”相声》专场演出等,许多各地民营班社的曲艺创演和交流,也在本年度出现了不小的热潮且各具特色。比如第七届天津相声节继续将相声艺术作为丰富天津旅游文化的重要内涵加以强化,已然成为天津文化旅游的主要品牌。而本届天津相声节以连续四天四场、每场持续八小时计时收费的演出方式,聚拢起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50个演出团体的一百五十余位演员参与,并使表演的曲种由相声扩展到了天津快板、北京评书、山东快书、四川评书、四川金钱板和双簧等等,形成了以相声为主而拉动其他曲种共同参与的联动效应。同时,其由天津谦祥益文苑承办的民营公助运营模式,以及兼顾公益性慰问演出的活动导向,使得交流展演的社会效益空前释放,受到了市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再如北京青年相声节以青年演员的参与为主要特色,以“相声新作品比赛”为核心内容,将推出新人新作视为根本目的,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增进了全国范围特别是民营相声班社之间的艺术交流,也推动了相声新人和新作的涌现。又如4月中旬在江苏南通举办的全国首届“通州杯”曲艺小剧场新作展演和11月由谦祥益天津相声俱乐部发起并联合各地民营相声团体推出的“相声大格局,全国皆阵地”合作演出举措,一方面昭示出民营相声团体在整个曲艺发展大格局中正发挥着越来越积极主动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预示着相声小剧场的发展经过近十年的优胜劣汰和大浪淘沙正逐渐走向正轨。其中的西安青曲社,上海田耘社,成都哈哈曲艺社,重庆逗乐坊等京津以外地区的相声班社,在各自呈现出本土化、市场化、偶像化经营发展特点的同时,也为整个曲艺事业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创新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像相声老将姜昆领衔的专题晚会《姜昆“说”相声》国内外巡演,至本年度不仅足迹遍布北京、上海、郑州、深圳、张家港、连云港、福州、沈阳以及温哥华、洛杉矶、拉斯维加斯、奥克兰、墨尔本等全球多个城市,而且通过讲述社会变迁、慨叹时代发展,推出了《新虎口遐想》等思考当今人生百味的新作品,引起了较强的思想共鸣,反映出姜昆对“相声与时代”审美命题的深度关切。
一些曲艺团体与组织经年开展的公益性“下基层”“进社区”“送欢乐”演出,以及中国曲艺的海外交流活动,本年度也呈活跃与上升趋势。特别是旨在向海外推介中国曲艺的各种品牌交流活动,如第九届巴黎中国曲艺节、第四届德国中国曲艺周、第六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中国曲艺海外行与“笑留人间——2016年国际相声艺术交流大汇演(马来西亚)”等,对展示中国曲艺独特风采、服务当地华人友好社团、增进中外艺术文化交流,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许多地方曲艺表演团体的创演热情在本年度有所提高,对于原创节目的推出也比较努力。如北京曲艺团以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单弦牌子曲、河南坠子、北京琴书和铁片大鼓六个曲种共同演绎一个连贯故事即“章回鼓书”形式的整台节目《古城暗战》、江苏无锡以众筹方式投资打造的中篇苏州弹词《徐悲鸿》、上海市评弹团推出的中篇苏州弹词《林徽因》等,都属这些主流专业曲艺团体新出的原创性节目。有的如中篇苏州弹词《徐悲鸿》还获得了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的节目奖。这说明,一个时期以来原创节目比较缺乏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曲艺节目的创新发展,正在迎来新的改观。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日益推进,曲艺的知识普及和现代传播,也在本年度趋向活跃。各地文化馆、图书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单位等,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大量公益性的曲艺讲习活动,如四川的巴蜀大讲堂、天津的海河文化大讲堂等,就在本年度分别举办了不同主题的曲艺讲座。8月在宁夏银川举办的中国文化馆协会2016年年会,也设立了包含群文曲艺创演内容的专题论坛。“曲艺进校园”也很流行。一些曲艺的从业者及班社,还纷纷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与网络直播平台等媒介方式,进行曲艺文化的普及推广与传播交流,大大增加了传播曲艺的途径和方式,对曲艺的知识普及、文化传播与艺术传承,尤其是对年轻一代接受传统的曲艺文化,起到了积极而又良好的作用。而如4月18日在江苏泰州开馆的“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则使曲艺文化的博览式传播,多了一个专题化的窗口。
但毋庸讳言,无论是前述的各类展演,活跃的相声社团,频繁的公益演出,积极的海外交流,还是可贵的原创追求,以及多样的传播努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乃至偏向。重要如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就有许多节目存在着严重的“歌舞化”倾向;可贵如第七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也有着儿童节目成人化的不足;活跃如各地的民营相声社团,尽管异军突起,风生水起,但从演出阵容与节目质量看,也存在着年轻演员基本功普遍欠缺和缺乏原创节目的问题。而疲于应付频繁演出的日常状况,又使演出的节目多为主题散漫的老活翻新或不切合相声规律的网络笑话拼凑。有些节目甚至哗众取宠且格调不高,虚火较旺却浑然不知,不利于自身艺术的健康持续发展;包括一些演出红火的新创节目如中篇苏州弹词《林徽因》等,因在艺术的呈现上具有明显的“戏剧化”因素和倾向,而被业界议论乃至诟病;至于动机不乏崇高的一些公益性演出,如“下基层”“进社区”“送欢乐”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局限与弊端:形式主义的意味和止于宣传的偏向较为明显,一味地“白送”演出也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培育正常健康的艺术鉴赏接受土壤和文化产品流通市场,客观上存在着破坏普通群众自行买票看演出的文化消费习惯与审美鉴赏意识。凡此均使2016年度的曲艺创演与交流传播,总体上呈现出成果较多但佳作偏少的状况。能够真正打动人而具良好口碑的原创走红节目及其艺术形象塑造,极为稀缺和匮乏。这也反映出,长期以来困扰曲艺界的曲本创作问题和本体认识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能够让人记住,从而真正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还不是很多;重形式技巧、轻思想内容,实用主义盛行、艺术理想欠缺,包括投入上重包装、轻内涵,多声光电、少精气神的偏颇倾向,未能根本扭转;致使形式大于内容、技术大于艺术、题材决定动机、宣传色彩太浓等弊端,仍未得到消解。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对于曲艺本体特征的认识和艺术规律的把握,尚未在业界得到普遍的贯彻。认真学习自身艺术,深刻继承自身传统,依然是繁荣发展曲艺的根本。
与之相应,媒体对于曲艺文化的传播,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也依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错讹与尴尬。就连一些比较权威的大众传媒,也在涉及有关曲艺的宣传报道中,存在一定的遗憾。极端的例子如《人民日报》2016年1月13日第5版转载《解放日报》1月12日原题为《当高台花鼓遭遇荧屏“毒舌”》的文章并将题目修改为《传统曲艺如何觅得“风口”》时,作者和编者都将本属民俗舞蹈的山西稷山高台花鼓,误作了曲艺形式;《光明日报》2016年7月25日第9版的报道《新疆百年乡村曲子浴火重生》,也将本属曲艺的“新疆曲子”误作了“戏曲剧种”即“曲子戏”。其他一些文艺类报刊在有些报道中对于曲艺和戏剧的含混认知与模糊表达,同样不利于曲艺的知识普及、文化传播、艺术传承和健康创新。非常值得引以为戒并不断改进。
凡此种种,均使本年度社会各方尤其是曲艺业界在推动曲艺由“高原”向“高峰”迈进的道路上,虽很努力但有待提升,依然还在“爬坡”的途中。
学术研究是寂寞的事业,有关曲艺的学术研究,更是一项冷僻的工作。尽管曲艺的学术机构及从业人员极为稀少,但本年度的曲艺研究仍然稳步推进。一方面,有关曲艺的学术成果有所出版,代表性的如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3月出版的《民国曲艺史》和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研究》,在选题上均填补了各自领域的空白,也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的《新时期文艺思潮概览》,也辟出专章,发表了《新时期曲艺思潮述评》,对梳理并总结新时期以来近四十年曲艺创演的潮汐脉动,提供了点线面结合的专门思考。3月28日在天津师范大学成立的“马季艺术研究会”,标志着有关曲艺的艺术家研究,因着地域文化的亲缘依托,被赋予了相应温馨的情感色彩。5月在上海师范大学成立的由唐力行教授担任主任的“中国评弹文化研究中心”,显示出有关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学术研究,已然溢出了曲艺学及艺术学的边界,渗透或者说浸染到了历史学、社会学、文献学和文化学等更加广阔的领域。而由中国曲艺家协会设立的中国首个曲艺艺术研究基金在1月份的创立,对于推动曲艺的专门研究,也是一个不小的福音。该基金的设立,旨在推动曲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研究,推进曲艺的学科建设,促进曲艺的高等教育,为曲艺艺术和曲艺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设立之初,即发布开展了10项课题的研究资助,并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和特别委托的方式确定课题的承担主体。
有关曲艺的学术活动,本年度也有积极的开展。主要的如5月15日至17日在江苏扬州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曲艺团长高峰论坛,有来自全国各地五十多个曲艺团体与机构的七十多个负责人及代表出席,论坛围绕“曲艺创演:由‘高原’到‘高峰’”的主题,紧扣曲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演艰难的现实困境与跨越“高原”迈向“高峰”的时代使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向全国同行发出了旨在传播论坛成果的《第六届中国曲艺团长高峰论坛倡议书》;再如5月21日在江苏苏州举办的“苏州评弹艺术研究座谈会”,有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相关单位的近50个专家学者参加,全面总结和梳理了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又如6月16日至17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峰会,有来自全国35所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和曲艺创作、表演、研究、传播及一些高校曲艺社团的学生代表共八十余人参加,主题是“曲艺学科专业建设”,论题涉及曲艺目前的生存环境和曲艺人才的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包括曲艺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曲艺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设定、教学大纲、课程师资、教材教法等,会后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曲艺学科建设的倡议书》;另如7月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期间举行的少数民族曲艺创作座谈会、8月在第七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期间举行的当代少儿曲艺教育与发展研讨会和10月在河北省河间市举办的第三届西河大鼓发展论坛等,也都就相关的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有益的讨论。
在此语境下,教育部本年度在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专业目录中,增加了“曲艺表演”专业。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不失时机地于6月1日举办了创设曲艺专业的专家座谈会,邀集业界同行就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吸纳、学生培养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在10月9日正式宣告成立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曲艺系,明确将于2017年开始招生,其中大专班招10个名额,包括鼓曲专业5名、评书专业5名;中专班招5个名额,均为鼓曲专业。
有关曲艺人才的社会培训,本年度有着较大的发展。其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两个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即“北方曲艺表演人才培训班”和“苏州弹词流派演唱青年人才培训班”分别于本年度顺利实施并结项。前者共有包括鼓曲、诵说、伴奏三个专业方向的 32名学员参加了培训,课程设置按照专业艺术特色的不同,分别以“理论+技巧+鉴赏+实践”的方式进行,专题讲座与交流互动相结合,经验分享与案例研讨相结合,集中学习与采风考察相结合;后者采取一对一式授课辅导和集中讲授相结合的方式,点线面结合地对参加培训的青年曲艺人才,由知识理论到表演技巧进行较为系统和细致的训练。两个培训班在北京和苏州分别举办了培训成果的汇报展演,较好地体现了旨在落实人才强国战略,适应国家艺术事业发展对高层次特殊紧缺人才需求,推动曲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培训宗旨与目标追求,收到良好的效果。
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2所高等院校开展了与曲艺专业相关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8所大专院校和16所中专学校招收培养曲艺创作与表演的专门人才,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二十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开设有与曲艺相关的课程或开展了曲艺科研。但是,与有着一千五百年左右信史和至少五百个以上现存曲种的庞大艺术门类及其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客观社会需求及其历史性责任相比,应当说,目前的曲艺教育,尤其是曲艺的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也无法担负历史的使命。亟待国家和社会为此做出更为巨大而又积极的努力。
正是由于如此,有关曲艺的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就更值得重视。业界也于本年度做出了相应的努力。一是整个曲艺界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陆续于全年分批在各地举办了总共13期达数千人的“学习贯彻***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培训班”,从思想认识到专业操守等方面,全面强化行业队伍的思想艺术素质。二是各地各级的行业组织,开展实施了各种专门的创作与提高培训班及培养计划,比如4月在银川举办的宁夏首届曲艺创作表演培训班,有来自自治区各地的近五十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再如12月在山西大同举办的为期三天的第八届全国曲艺创作高级研修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3名曲艺创作者参加了学习研修。这些培训活动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全国各地曲艺从业骨干的专业提高诉求,同时也鼓励了曲艺从业人员的创作演出及研究热情,为曲艺的人才建设和专业提升,提供了有力推助和智力保障。在现代曲艺的学校教育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无疑弥补了诸多知识欠缺的发展短板,有力提振了曲艺发展的内在动因。
作为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曲艺的发展,既是本体自身的事情,也是全体社会的事情。既要行业内部的努力,也要外部环境的支撑。其中,相应的政策环境条件与社会伦理价值,对于曲艺的发展繁荣,影响同样重要。
2016年度的曲艺发展,从自身行业的业态构成看,尽管由于教育部在艺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上增加了“曲艺表演”而激起了一池春水,直接推动了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曲艺系的诞生,并给大专层次曲艺表演人员的现代化培养打开了一扇窗户,开辟出一条道路。但放观整个曲艺行业的内部生态,绝大多数曲艺表演团体的工作架构,仍未将曲本创作及其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孵化纳入亟待弥补的短板,加以特别的重视和修补;有关曲艺学术刊物的缺失,依然没有改变的条件;许多专业曲艺表演团体伴奏人员的缺乏状况,也较少改变的举措;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由于缺乏起码专门的系统职业训练,存在着创新跑偏而浑然不觉的尴尬,以及改革创新常常变成改行创伤的事与愿违效果。这些尴尬与遗憾之所以沉疴难去,不全是哪个部门或者某一个体的错误,也非一朝一夕的问题,亟待通过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与改进,包括国家学术管理“学科目录”的修订和高等教育“专业目录”的完善,加以全面协调和兼顾统筹。
同时,曲艺的创作和表演实践表明,技术的进步和艺术的沉降,已然形成了一种相互销蚀的逆袭;原本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由于内容创作包括曲本原创的欠缺和思想魅力的贫弱,致使本该增光添彩的发达技术手段,反倒成为消弭艺术效果的显性“杀手”。诸如声光电的大量使用,使得本来就缺乏精气神的节目生产,更加只剩下了形式的外壳;比比皆是没有琴师和弦师的专门伴奏而由伴奏带伴奏的所谓唱曲“演唱”,实际上是使演员在为伴奏带“伴唱”。其实际的艺术表达效果,由于“红花”和“绿叶”的身份错位,也就可想而知;至于许多唱曲表演,由于演唱者缺乏专门的专业训练,将唱曲的“说唱”弄成歌曲的“歌唱”之表演错位,更是随处可见而成为无以复加的怪事。这都提示我们,曲艺要想健康持续地发展和繁荣,深入学习、继承和发扬自身本体的优秀艺术传统,实在是到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而对曲艺发展的期望,正如一个时期以来广泛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努力的那样,必须首先要从其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入手,通过学习和继承传统,来掌握曲艺的规律。这既是一个理论自觉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自信的过程,更是一个树立自豪的过程,同时会是一个实现自强的过程。而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除了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和法律行政手段的保障,学术和智力的投入,因而更加重要也更待凸显。只有明白了曲艺的特点,掌握了曲艺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曲艺的艺术。而从本年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的实施情况来看,诸如凤阳花鼓等曲种的数字化资源采集和著录保存工作,之所以不很理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基层具体从事传承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没有将作为曲艺的“凤阳花鼓”与作为舞蹈的“花鼓灯”、作为民歌的“凤阳歌”及作为戏曲的“花鼓戏”等虽有着历史渊源但各自并不相同的艺术类型区别开来的缘故。因此走了许多不必要的弯路,花了许多没有用的工夫,当然也浪费了许多不该浪费的经费。教训是比较深刻的。
为此,在考察2016年度的曲艺发展并思索改进措施的时候,提醒并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曲艺业界,在从事各种具体和实际的曲艺工作,尤其是创作表演和传承保护的实践进程中,一定要把对于曲艺的本体认识和传统继承,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对待。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事与愿违和南辕北辙的种种教训提醒我们,只有在“低头拉车”的同时,不忘记“抬头看路”,则对曲艺的创作表演和传承保护,才会不离正轨,阔步前行!曲艺的历史发展和艺术进步,因而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正确理念的有效引领,包括学术理论的强力牵引。
【附录】
2016年中国曲艺大事记
1月25日,中国首个曲艺艺术研究基金创立。该基金由中国曲协设立,旨在突出曲艺实践性和针对性研究,推进曲艺学科建设,促进曲艺高等教育,为曲艺艺术和曲艺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学术支持和对策。
2月18日,曲艺教育家、曲艺史家倪钟之先生在天津逝世,享年80岁。
2月25日至27日,中国曲协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培训研讨班(第一期)在陕西西安举办。年内又陆续在全国各地分别举办了十多期。
2月28日,曲艺理论家、曲艺评论家薛宝琨先生在天津逝世,享年81岁。
3月17日,由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中国曲协共同组织开展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工作座谈会,暨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创作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中国曲协编辑出版的《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丛书》。
3月28日,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天津师范大学联合发起的马季艺术研究会在天津师范大学成立。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任会长。
4月18日,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在泰州柳园景区举行开馆仪式。该馆由泰州市政府与中国曲艺家协会共同建设,是国内唯一宣传评书评话艺术史和艺术家的专题博物馆。
4月23日,由中国曲艺家协会相声委员会和张家口市文联共同主办的“纪念相声前辈常宝堃(小蘑菇)牺牲65周年座谈会”在张家口举行。
4月23日,“群贤共乐”子弟八角鼓票房复排仪式在北京广渠门外广外南里社区举行。该票房是民国初年由朱显亭先生在南长街创办,传到律宁已是第四代。
4月23日至25日,全国首届“通州杯”曲艺小剧场新作展演活动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举行。该活动由中国曲协、江苏省文联主办,中国文联曲艺艺术中心、全国曲艺小剧场艺术指导委员会、江苏省曲协、江苏省南通市文广新局及南通市文联、南通市通州区政府承办。
5月12日至13日,由北京曲艺团倾力打造的章回鼓书《古城暗战》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节目运用单弦、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北京琴书、河南坠子、铁片大鼓共6种鼓曲形式分别演绎了不同的章回。
5月15日至17日,第六届中国曲艺团长高峰论坛在江苏省扬州市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五十多个曲艺团体与机构的七十多名负责人及代表出席了论坛活动。论坛围绕“曲艺创演:由‘高原’到‘高峰’”的主题,紧扣曲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演艰难的现实困境与跨越“高原”迈向“高峰”的时代使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向全国同行发出“第六届中国曲艺团长高峰论坛倡议书”。
5月21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和中国说唱文艺学会、江苏省曲艺家协会、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苏州市曲艺家协会、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评弹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苏州评弹艺术研究座谈会”在苏州市会议中心举行。
5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共合肥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合肥市监察局主办的第四届“包公杯”反腐倡廉曲艺作品成果征集及展演活动在安徽合肥举行。
5月,上海师范大学成立“中国评弹文化研究中心”,唐力行教授担任主任。
6月1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创设曲艺专业座谈会举行。连丽如、赵玉明、吴文科、李金斗、常祥霖、李立山、连丽如、贾建国、种玉杰、崔琦等曲艺界人士出席会议并围绕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培养、学生培养目标等问题展开讨论。
6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曲协、北京城市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峰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峰会以“曲艺学科专业建设”为主题,旨在深入研讨推进曲艺学科专业建设切实可行的路径办法,并针对曲艺高等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广泛交流。全国35所大中专院校与科研单位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首批高等教育曲艺类专业教材编写负责人、中国曲艺艺术研究基金课题负责人和曲艺表演、创作、研究、传播及高校曲艺社团代表八十余人参会。
6月23日至24日,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上海安亭赛区比赛在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举行。
6月28日,中国曲协举办的“牡丹绽放——曲艺英才培育行动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贾冰、任平、夏吉平、刘芓君、陈靓、苗阜、庄丽芬、暴玉喜、张旭东、杨菲10名作为第一批培育对象的青年曲艺人才先后汇报了工程启动以来在各自领域的艺术实践以及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6月28日至29日,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曲协主办,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资助的“向党汇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在北京举行。
7月5日,第二届“宣南杯”京津冀鼓曲大赛启动仪式在西城区第二文化馆剧场隆重举行。该活动由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北京市西城区文委共同支持,西城区第二文化馆主办、北京集贤弘艺文化中心承办。
7月9日至11日,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该活动由中国文联、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曲协、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呼和浩特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承办。内容包括“优秀节目展演”“基层‘送欢笑’惠民演出”和“少数民族曲艺创作座谈会”。来自全国14个省区市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三百六十多名演员携33个节目参加演出。
7月25日至29日,中国曲艺牡丹江、合肥赛区比赛举行,本赛区参赛曲种主要为相声、小品、快板、山东快书、评书等。
7月27日,由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等部门主办的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启动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如论讲堂举行。
8月8日至13日,由中国曲协、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福建省文联协办,福建省曲协承办的第七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来自全国19个省区市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七百多名曲艺小演员和曲艺工作者展演了五十个少儿曲艺节目。其间举行了“当代少儿曲艺教育与发展研讨会”,深入分析了少儿曲艺在创作表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8月18日至22日,中国文联、中国曲协文艺志愿服务团“送欢笑”活动走进拉萨,标志着肇始于2005年的中国曲协“送欢笑”活动在经过了11年二百四十多场演出后,实现了对全国所有省区市的全覆盖。
8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曲协、山西省文联、长治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长治市委宣传部承办,山西省曲协协办的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北方鼓曲唱曲类比赛在山西长治举行。
9月8日,中国文联、中国曲协共同举办纪念高元钧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李前光、姜昆、吴文科、朱光斗、孙立生、王连成、高洪胜等从不同角度缅怀了高元钧的高尚德操,赞誉了他的艺术成就。当晚,纪念高元钧诞辰100周年演出“向大师致敬”在北京八一剧场举行。
9月11日,第七届天津相声节在天津谦祥益文苑落下帷幕。来自全国25个省区市、50个演出团体的一百五十多名演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9月11日至15日,由中国曲协、浙江省文联、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曲协、杭州市余杭区文广新局承办的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浙江余杭赛区)在杭州举行。
10月9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在少儿戏剧场举行曲艺系成立暨教学汇报展示活动。
10月12日,由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北京市群众艺术馆、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廊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廊坊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的“牵手京津冀·欢乐进万家——第二届京津冀(廊坊)京东大鼓书会”在廊坊市拉开序幕。来自京津冀的13支队伍参加了此次活动。
10月15日,中国文联、中国曲协、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主办的“彭城牡丹颂”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仪式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果汇报演出在江苏省徐州市举行。这是曲艺界严格落实全国性文艺评奖改革各项要求之后“牡丹奖”的第一次评奖。中篇苏州弹词《牵手》、山东快书小品《都是“考”官惹的祸》、杭州摊簧《美丽的红马甲》、四川盘子《心如莲》 、中篇苏州弹词《徐悲鸿》获得节目奖;马伟、郭玉麟、吴文、刘引红、陈春兰、陈梅生获得表演奖;数来宝《第三者》(孙铭泽、周玉峰) ,锦歌《凌波情》(黄秀宝、王文胜),四川清音《莲花开》(秦渊),小品《一碗长寿面》(周炜、王铁军)获得文学奖;师亚峰、李国靖、王声、程露影、陈祥平获得新人奖。同时,授予陈涌泉、阮世池“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荣誉称号。
10月16日,中国曲协在江苏徐州举办“德艺兼修担当使命:加强曲艺界行风建设座谈会”,一百二十余名曲艺工作者和文化界、法律界、新闻界人士与会,在全国曲艺界大力倡导优良行风、大力加强行业建设。会上,宣读了中国曲协行风建设委员会成员名单并举行聘任仪式,姜昆担任该委员会主任。
10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与河北省群众艺术馆、河北省曲艺家协会、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河北省河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河间·西河大鼓书会及西河大鼓发展论坛在河北省河间市举办。来自北京、天津、山西、山东等省市的八十余名曲艺家参加了活动及“牵手京津冀欢乐进万家”惠民演出。
10月25日至27日,首届广西曲艺展演在钦州举办。来自全区四百多名文艺工作者演出了包括渔鼓、八音坐唱、文场等在内的二十余个曲种。
11月3日至4日,由安徽省文联主办,省曲艺家协会、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第八届安徽曲艺节在宿州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来自全省16个地市的曲协及有关部门、艺术院校等二十五家单位30个节目参加比赛。
12月10日,“奠基与提升: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成立3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北京举行。罗扬、刘兰芳、姜昆、冯巩、连辑、吕育忠、田连元等曲艺界和学术界代表、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曲艺研究所老中青三代研究人员出席座谈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于1984年筹建、1986年正式成立,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曲艺研究学术机构。成立30年来,该所几代学人完成并推出了《说唱艺术简史》《中国曲艺史》《中国曲艺通论》《中国曲艺通史》《中国曲艺概论》等一批具有学科奠基意义的重要学术成果,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国曲艺志》(29卷)的编纂组织和学术审定工作,主持编写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曲艺”学科的条目稿件等一大批具有学科奠基意义的基础史论性成果。先后搭建了各种学术交流和艺术观摩的专业平台,独立组织或联合开展了五十多个(次)全国性或地域性学术研讨与艺术观摩活动。座谈会上,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三十而立: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成立30周年纪念》学术文集同时首发。
12月11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相声小品优秀节目展演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落下帷幕。
12月12日,中国曲协与合肥市纪委等联合举办“包公杯”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
12月12日至17日,由中国曲协、中国文联人事部、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山西省文联共同主办的第八期全国曲艺创作高级研修班在山西大同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界学员六十余人参加研修。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lk Art Forms in 2016
WU Wen-ke, JIANG Hui-ming, GAO Ping, WANG Jing
In the past year of 2016, the creation, performance, academic study, artistic inheritance, communic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folk art forms are relatively dynamic. National contests and awards are especially frequent and concentrated. However, there are concerns behind active appearances and achievements; the results of hard work are not entirely desirable; practitioners are still surmounting the “highland” and climbing to the “top”. The task of artistic inheritance is so painstaking and situation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so embarrassing that peopl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industry have little understanding of rules including basic knowledge of folk art forms, which hinders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them in the long run. The original creation of scripts is so weak with a shortage of spirit, which are highlighte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sound, light and electronic skills. Therefore, respecting art rules, correcting creational concepts, reinforcing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fostering professionals are still the major tasks in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lk art forms.
Chinese folk art forms; development research; annual report
2017-02-22
吴文科(1963— ),男,甘肃天水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曲艺史论研究;蒋慧明(1971— ),女,浙江宁波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曲艺创作及评论研究;高苹(1978— ),女,湖南长沙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曲唱音乐研究;王晶(1978— ),女,山东潍坊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地方曲种研究。
1674-3180(2017)01-0054-10
I239
A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