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龚婧
摘 要:在钢琴艺术民族化的过程中,不乏民歌、舞蹈音乐、民间器乐等音乐被改编成优秀的钢琴作品。而对于戏曲音乐的改编创作并不多见,而由于民间音乐的器乐化表达往往给一些传统音乐的传播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尝试从传承、传播地方剧种音乐出发,结合当下热门的钢琴艺术来做推广普及的工作。
关键词:地方戏音乐 钢琴艺术 复调 弋阳腔 南词
地方戏是民间文化的重要代表,是蕴含了方言空间范围内的民众共同审美,亦是价值趋同的文化表达方式之一。人们已经耳濡目染习惯了戏曲的高台教化以及极具剧种特色的唱腔旋律,在律动嘈杂的锣鼓声中感受人物情绪的变化以及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这一切本来与西方音乐体系没有太大关系,但自从殷承宗先生首用钢琴伴唱京剧《红灯记》唱段以来,钢琴与戏曲的缘分从此被深度挖掘,使传统艺术的现代呈现有了新的方式。由此引发思考,钢琴艺术与江西地方戏之间如何建立起新的表达?如果说殷承宗创作并演奏钢琴组曲京剧《红灯记》唱段是特殊时代下的特殊选择,甚至具有“无巧不成书”的意外成功。那么,在积极倡导非遗保护、中西方文化深度融合的当下,我们要如何运用钢琴艺术形式来展现和描绘地方文化的瑰宝——地方戏剧种的音乐魅力呢?这是一个值得积极探索的课题。
一、江西地方剧种音乐浅描
在江西这块土地上,活跃着二十多個剧种,既有本土特色的采茶戏、赣剧、九江青阳腔、婺源徽剧等,又有京剧、黄梅戏等外来剧种。文化地理形成的区域剧种往往活跃于该地域中,人们已经逐渐熟悉该剧种的唱腔音乐,习惯于此音乐的美学风格,尤其对于一些代表性的唱段,耳熟能详,朗朗上口,随口吟唱。
赣剧是多声腔剧种。20世纪50年代初,风靡于南昌城的“耳听得更鼓来山外”便是赣剧《梁祝姻缘》中的唱段,这段旋律采用赣剧声腔之一的南词音乐写成,既有开腔大跳的抒情表达,也有级进缓降的错落线条。演唱者潘凤霞声音清脆,音色清亮甜美,与钢琴中高音区的音色非常接近,如果进行器乐化(钢琴)改编创作必定会形成非常好的效果。
以曲牌体作为唱腔体制的弋阳腔音乐彰显了古朴高亢的风格,开头的引子部分通常是散板,并由核心音组的节奏拉伸推向全曲最高音,形成直抒胸臆、酣畅淋漓的艺术体验。这与钢琴宽广的音域非常相洽。而弋阳腔常有的滚唱部分以字多腔少,如泣如诉的艺术特色与听众形成共鸣。“合头”部分构成情绪上的激烈迸发,并逐渐转入舒缓直至结束。这种“散—慢—中—快—散”的结构模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中,完全可以借鉴这种结构模式,打破西方传统曲式结构体系的束缚。
江西是采茶戏的大本营,在五路采茶戏的剧种流派中,每个剧种的音乐都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如以“下河调”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南昌采茶戏,各行当本调略显沉滞冗郁;相比之下,抚州采茶戏更加优美动听,旋律清新飘逸;赣南采茶戏的“三腔一调”有许多民间歌曲或者舞蹈音乐的元素,也就是说该戏曲唱腔音乐与地方民歌非常接近,比如赣南采茶戏的曲牌【送郎调】就是取自赣南民歌《长歌》。
从地方剧种中选取合适的唱腔曲调作为创作钢琴组曲的素材是非常必要的,地方剧种音乐蕴含地域特色,加之当地观众较高的接受度,从而保证了新创作品表演的成功率。
二、有关江西地方戏钢琴组曲的创作构想
时至今日,用钢琴作品形式表现中国传统音乐并不新奇,此前有非常多的作曲家做过很多尝试,取得丰硕成果。先期有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之后有殷承宗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和独奏曲《北风吹》《十面埋伏》等;还有殷承宗、储望华、刘庄合作改编创作的钢琴独奏曲《春江花月夜》《三六》《梅花三弄》《平湖秋月》《百鸟朝凤》《陕北民歌组曲》等。这些作品本就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经典代表性曲目,通过作曲家的改编创作,在钢琴上又焕发出迥异的光芒。
(一)创作理念
江西地方戏钢琴组曲的创作以遵循传统音乐的结构与特点为前提,不仅在旋律处理和声配置上保留民族音乐特性,而且在曲式结构布局上需要大致以“散—慢—中—快—散”的模式来构建,从而避免使用西方传统曲式套用中国乐句。
近年江西本土作曲家创作的诸多钢琴作品都会大量运用离调或无调性音乐来表现景象的光怪陆离,亦或是表现曲作者心境的奇妙变幻,如陈欣星创作的钢琴独奏曲《老瓷器街——老街晨景与闹市瓷声》《春茗》,其中既有传统赣东北民歌,也有大量无调性音乐的色彩设计。江西地方戏钢琴组曲的创作可不采用大量的离调或运用无调性音乐的作曲技法,而是以戏曲声腔的代表性唱段旋律作为创作素材,运用模进、倒影、加花变奏等手段进行发展变化,同时还可以运用复调的手法让作品饶有兴趣。总之,这一做法的目的一方面是普及推广地方剧种的精华艺术,为传统戏曲搭建多维度传播渠道;另一方面让本地业余钢琴爱好者能够演奏出带有家乡戏曲元素的钢琴曲目,也不失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
(二)创作手法
例如赣剧《梁祝姻缘》选段“耳听得更鼓来山外”;弋阳腔曲牌【红衲袄】;九江青阳腔曲牌【绵褡絮】;抚州采茶戏【本调正板】;赣剧弹腔【西皮正板】都是可考虑的音乐素材。当然江西地方戏中尚有许多深受戏迷喜爱的各类唱段,它们皆可作为创作素材。下面将选出几例进行分析并展现构想。
1、赣剧唱段“耳听得更鼓来山外”的音乐为【南词正板】,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点,清新隽永、温婉多姿。旋律主题一出来就是往上小六度的大跳,然后通过三小节起伏,把音乐推向更高音的#4,随后显出活泼、灵动的特点。这个主题开始可在小字一组和小字二组的音区来演奏,之后转入小子三组和小字四组进行高八度的主题再现,更加凸显清脆明亮、引人入胜的妙处。
原主题谱例:
翻高八度强调主题谱例:
也可以做八度的演奏,从而达到主题不停被重复、被多次表达的效果。相比于最初主题出现在中声区的平淡,以及出现在高八度上的清脆单薄,八度音型的设计则更加厚重和宽广。谱例如下:
而运用复调的作曲表现方式不仅能让曲调主题得到再一次重现,而且可使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位的音乐形象在钢琴曲中产生对话交流,如果把“耳听得更鼓来山外”这句唱词对应的旋律作为祝英台的音乐形象,那么在钢琴谱的低声部则要为梁山伯的音乐形象创作一段旋律,这两个声部采用自由对位的复调手法,有“你繁我简、你简我繁”和空白填补的听觉效果。中速较为适宜,好似两人侃侃而谈,祝英台已暗怀情愫,而梁山伯则以同窗好友之谊待之。谱例如下:
快板部分以突出右手旋律为主,左手以伴奏织体为主,旋律动机从唱段中选择,原因是这段旋律节奏紧凑,律动性强。演奏上突出右手手指的快速流动和每个手指的独立性,营造颗粒性较强的声音效果,通过急速奔流的音符之珠,串起音乐旋律的“项链”。谱例如下:
当然在调式调性上还可以做“变宫为角”的转换,从D宫调式转到A宫系统,形成调式色彩的变化与对比。
艺术创作中,所有的技术都是为艺术形象及表现目的服务的,音乐作曲技法也是如此,正如上面的“创作理念”中所说,把地方戏音乐借鉴到钢琴艺术的创作是以普及推广传统文化为目的,所以突出旋律优美、展示唱腔艺术特质是该钢琴组曲的创作宗旨。
2、弋阳腔曲牌【红衲袄】是弋阳腔众多曲牌中较有个性的一只,表现在引子里的第一个音由高音mi开始,而后则一倾而下,在中低音部分放慢速度,积蓄力量。继而又往高音行进,渐渐接入上板。由此可见弋阳腔【红衲袄】的引子部分具有不小的创作发挥空间。
开始的三个高音mi须以密集排列的和弦为支撑,以强音记号标注,达到先声夺人、强而不燥的效果,制造较强的震撼力。之后紧接的re、do、la应转为单音演奏,速度减缓,与开始的和弦形成对比,让听众在此平复情绪上,为接下来的上行音乐积蓄能量。谱例如下:
接下来上行音乐由单音改为八度演奏,可以弥补单音舒缓后的饱满度,也与上行旋律的趋势相符。整个引子节奏比较自由,在结束的小节有意犹未尽之感,也为自然衔接上板部分留有空间。
进入主题部分速度依然不快,大致是宣叙调的风格,在娓娓道来的诉说中不急不慌地陈述着每个故事与情节。不过,音乐语言的变化是在情绪的变化中逐渐改变的,左手织体可以是流畅抒情的琶音或者是半分解和弦。谱例如下:
弋阳腔的滚唱不用管弦托腔,只以鼓板敲击,演员采用干唱的表演形式。钢琴的创作手法是左手节奏化用戏曲中锣鼓的节奏,有的地方采用【韵锣】的节奏,有的则依照滚唱段落一拍一击鼓的节奏方式演奏。右手的速度较快,把滚唱旋律做加花变奏,同时还需保持骨干音或者是动机旋律的清晰表达,毕竟器乐化呈现的旋律既不能完全照抄唱腔音乐,也不能只借用几个音就做各种“翻新”,这将导致音乐原初面貌的遗失,與创作初衷产生了背离。谱例如下:
最后,在结束的段落着意以节奏较为松散,速度放缓的形式表达乐曲终了,强调作品有始有终,完整度高。
3、抚州采茶戏【本调正板】是一段旋律比较单一但十分优美的唱段,相较于抚州采茶戏其他板式而言,本调正板更加规整。旋律围绕中心音——徵音上下游走流动,节奏以二八、四十六、前八后十六等常见节奏形态为主。钢琴组曲的创作可以右手声部设计为保留主旋律音的双音音程形态。旋律来自抚州采茶戏《杨八姐游春》佘太君唱段“闻听府门外来了王延龄”,谱例如下:
引子部分可以运用【本调正板】中的几个主要音做和弦重复强调以及一个十五连音与琶音配合的段落,乐句清晰,情感表达明了,由低到高的音符运动使得音乐情绪逐渐激动,为之后的故事诉说留下了想象空间。谱例如下:
以上选用了三个不同剧种的唱段或曲牌音乐做了实验性的创作构想,未来将对整个乐曲进行段落性的构思和创作,而深入了解上述剧种的艺术积淀,是确保创作达到理想效果的前提和关键。
三、结语
刘正维先生曾绘图说明传统音乐的分割比例情况,其中戏曲音乐占民间音乐的百分之五十左右[1],这说明戏曲音乐具有相当丰富的资源。在积极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下,我们运用钢琴艺术来表现和推广地方戏音乐,也是一种创造性转化的尝试。即便作品可能不具有高难度钢琴作品的炫技属性,但在保留地方戏曲音乐精华和运用现代音乐手段打造多渠道传播途径上,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刘正维编著.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1
龚 婧: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方 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