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刘侃
This paper analyzes educational ideology, educationalpositioning, educational mode and teaching methods ofthe representative fashion schools in the UK, the USand France.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enlightenments from foreign advanced teaching modes forthe Chinese fashion art education.
本文分析研究了发达国家英国、美国和法国有代表性的服装院校的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对我国服装艺术教育的启示,对我国国内目前服装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改思路。
一、国外服装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国外服装高等教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又根据具体院校的办学性质以及该国的产业发展有所差异,每个院校的服装专业都是在紧密联系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根据院校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下面对有代表性的国外几所著名的服装艺术院校在办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英国服装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分析
以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为例研究。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CENTRAL ST.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DESIGN)是由中央艺术和工艺品学院(创建于1896年)与圣马丁艺术学院(创建于1854年)两所历史悠久的学校于1989年合并而成。圣马丁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创新、发明的学习氛围。培养目标为具有革新精神和高度创造性的设计师和时尚传媒人士。例如,CD的设计师John Galliano,Givenchy的设计师Alexander McQueen,GUCCI集团下的Stella McCartney等。
英国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提供的课程十分广泛,有时装和纺织品、美术、媒体制作、平面设计、戏剧和表演、三维设计、跨学科艺术和设计等,它们在提供时装教育、研究和咨询方面享有良好的国际声誉。它的课程范围从预科一直延伸到研究生水平,课程内容与时装的设计、生产、促销、市场营销和管理过程相对应。实践基地多为国际知名品牌时装公司,为学生提供了处于行业制高点的实习环境,有助于充分了解行业前沿信息。圣马丁的教学注重创新、创意以及商业性的转化,一年级是专业基础课,主要通过实验室动手实践发展设计想法,挖掘设计潜力,鼓励学生研究、探索的精神;二年级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理论课、工作室教学、研讨会、讲座、设计项目和参加设计比赛,通过多种形式拓宽及深化专业学习;三年级结合个人兴趣注重个性化设计风格的培养和训练,并完成毕业设计系列作品。
在学生的选择上,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采取申请的形式来挑选学生。他们选择学生的标准主要从学生的潜力和能力出发。他们要求学生要有丰富的想象和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设计能力、计划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相关研究能力、要有当代时尚设计交流及推广的兴趣、要有主动精神和团队精神、对相关课程要有兴趣和动力、有自己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法国服装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分析
法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服装强国,从法国的服装高等教育来看,主要有两个层面、三所学校。本专科层面,主要有巴黎高级时装工艺学校,三年制,国内多称为法国高级时装工会学校。另一所高级服装学院,简称为ESMOD,也是三年制。这两所学校主要面向服装企业,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在研究生层面上,只有1986年创办的法国时装学院,又简称IFM,由企业与国家合办的,类似于美国MBA性质的学院,只招收具有本科学历的学生,并有入学考试,主要培养纺织服装业的高级人才。
以法国时装学院为例,IFM教学方式的最大特点是专任教师不多,而且教师的主要工作不是讲学,而是组织教学,对每一讲内容,都要聘请对口的企业专职人员或资深教授出席,在讲台上与主讲教师进行对话,学生在下面边听这种对话,边提问,进行多向交流。比如讲广告设计,主讲教师会聘请巴黎著名品牌公司的广告主管来,在讲台上两个人交谈这个品牌的定位、下一季的广告目标、广告思路、具体策划等等。等到课程结束,学生就组织几个小组,到讲课的几个专家所在的公司去,有目的地撰写各种实践性的报告。教学方式与实践紧密结合,且紧紧跟随巴黎时装业的变化。学生一毕业,容易很快地介入企业业务,减少了适应企业生活的成本与风险。IFM还有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学生的组织方式,它同时招收艺术设计、工程技术和管理营销三个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而且把他们放在一起学习,每个人必须选学三大类课程中至少5门课。也就是说.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必须学点设计艺术类的课,而艺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又必须学一些工程技术和营销管理类的课,这种方法按法国高级时装协会主席,该校教学总监GRUMBACH先生的说法是,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天天一起学习,主要是让他们了解其他专业的人的思考方法、专业内容,让他们学会与不同专业的人相处,交朋友,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是由许多完全不同的专业出身的人组成的。
(三)美国服装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分析
以美国纽约时装学院为例研究,美国纽约时装学院(Fashion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以下简称FIT)是国际上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服装高等学府之一,曾培养出如Calvin Klein、NormaKamail、David Chu等国际著名设计师、企业家,其富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中国高等服装教育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FIT服装类本科专业的课程主要分为专业领域、相关领域和通识课程三大模块。针对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又进一步细分为与专业方向匹配的二级课程模块以及与知识技能类别匹配的三级课程模块。实现了“模块与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相互支撑、有机结合”。以时装设计专业为例,前四个学期以专业基础课及通识课程为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打好基础并逐步形成或明晰自己的兴趣,第五学期开始,学校为学生安排了五个专业方向,并形成了一系列相应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组合供学生自由选择。其专业方向与服装市场的专业细分相对应,分为童装、内衣、针织服装等,划分相当细致。在高层次应用型这一培养要求上,FIT服装类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通识课程模块。例如时装设计专业,贯穿四年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所占比重约为30%,而且随着学习的深入,专业领域和相关领域的课程逐渐减少,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比重逐步增大。在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FIT也有着鲜明特色,学院在每个短学期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而且低年级大量专业课程的设置也为学生参加实习创造了条件。FIT有着众多的工作室、实验室及专业车间,实践场所丰富。专业教师一般都要根据课程需要安排学生到设计工作室授课。学生的所有设计都必须从设计稿开始直到完成成品或模型,制作过程得到重视。此外,作为课程教学的有力补充,FIT还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性社团。
二、国外服装高等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高校服装艺术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摸索和发展已基本构建起一套人才生成的机制和培训体系,为服装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由于教育理念的相对滞后,对专业特性认识理解还不够透彻,目前高校服装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师资综合能力不强、实践教学内容不足等教育基本要素间缺乏沟通和融合的问题,仍然是制约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瓶颈,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以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人才培养定位的启示:通过研究上述法、英、美等国服装名校可以看出,各所高校对其培养的人才都有着明确的定位。重视服装高等教育必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直接影响着服装高校的培养目标。服装是一门独立综合性学科,其专业教育需要一个较宽口径的专业基础和个性的独特教育,服装设计人才应是一专多能、具有专业设计能力、制作能力,同时还应拥有一定的服装生产管理能力及营销推广能力。我们应取其长,补己短,活学活用,研究出适应“具有艺术、工程、贸易多学科资源特点的应用型服装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教学队伍多元化的启示:国外服装高等教育在师资结构上注重“双师”的要求,除了高水平的全职教师外,还从企业聘请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制版师等业界人士授课。国内大多数服装高校的专业教师因为缺少行业经验,导致所讲授的内容多偏重理论,存在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如何有效整合高校和企业资源需要不断探索,如一方面可以从行业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设计师或技师授课,另一方面可借鉴国外高校以企业品牌为中心的设计教学模式,针对合作企业的设计项目或命题进行设计训练。
(三)、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启示:国外服装高校多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方便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而国内大多数高校扩招后,班级和学生数量较多,且水平参差不齐。面对这么多的学生,老师很难针对每个班级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那么如何实现个性化辅导,使学生们的兴趣、个性得以张扬,亦成为一个课题摆在我们面前。一方面,可以考虑借鉴国外服装高校的教学模式,第一、二年是专业基础平台课,学习基础性知识,发现和培养学习兴趣,奠定专业基础,到了三年级开始进行专业方向分流,根据兴趣或特长选择专业方向。另一方面,可以借鉴研究生教育的“导师负责制”,建立实验班,尝试对专业特长生实行统一授课与“工作室”培养相结合的模式。
(四)、实践型教学的启示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新形势下的高校服装专业教育,应强化教学为企业生产实践服务的应用意识。服装专业应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深人企业,使学生在真实的用人单位实实在在地锻炼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际应用能力。高校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努力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应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不断开创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洪霞中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8
〔2〕王勇,我国与欧美服装高等教育特色发展比较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方泽明,服装高等教育定位改革的思考[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12)
〔4〕张喆,从法国服装教育看我国服装高等教育的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5〕赵平,坚持艺工融合,构建新时期服装人才培养体系[J],纺织教育,2009
(5)
〔6〕杨婕, 浅析英国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课程设置[J],轻工科技,2012(5)
〔7〕廖青,一流的师资队伍是一流教育的保障管窥美国优质高等教育启示[J],北京教育,2012(5)
〔8〕高昌苗,中外高等教育中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9〕郭平建,刘颖,姚霁娟,美国纽约时装学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其启示[J],纺织教育,2010(4)
〔10〕李燕,张文斌,中国服装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嘉兴学院学报,2009(6)
〔11〕夏妍,法国艺术和设计类高等教育浅析[J],大众文艺,2011(23)
〔12〕王允,在实战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服装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09(1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