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汪佩蓉
(宜兴214221)
历史上紫砂艺人利用宜兴紫砂陶土的优异性能制作了许多经典名作,它们的造型外观、艺术构思、制作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借鉴,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拓阔视野,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紫砂是一个百花园,大千世界,气象万千,许多表现内容和形式丰富着紫砂陶造型。大自然给予紫砂造型极其充实的题材,创作者要会用艺术的、敏感的眼光去捕捉。在创作过程中运用独特的紫砂语言从立意、造型、装饰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扬长避短,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特色造型。
紫砂作品“秋意浓”(见图1)就是根据秋天的景象取舍提炼,将创作理念和艺术意识揉合到作品的设计中。秋天的叶、秋天的瓜果、秋天的小虫、秋天的色调,构成了一幅诗情画意的秋景图,在这画里埋藏了许许多多的感动,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就可以拥有。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将农家的欢乐、收成的欢乐融于这组壶上,表现为圆润讨喜的壶身,线条流畅又充满自然趣味的藤蔓形的壶把、壶钮,壶嘴伸探,有轩昂之态,是摹藤枝旁逸斜出之姿。
图1 秋意浓套壶
此组壶的设计亮点在于抽象艺术的运用,整体如瓜果,形态抽象而非写实。轮廓线都由二条长短不一、弧度不一的C形曲线组成。用不同的线组成同一造型才会使其造型富有变化。大壶是异型的椭圆形,略有倾斜度,器型力度动感十足。设计时要把倾斜角度考虑进去,角度过于倾斜不利于紫砂壶的实用功能,且视觉上会有不安定感。小壶壶底圆浑,C形线以收势沿壶体而上至壶肩,形成饱满的半圆。不对称的弧线形成的异形器型,它的身筒拍打有点难度。异形壶在打泥片时不能像做普通光器那样切长方形的泥片,必须做成异形的泥片。它既考验作者的造型能力,也考验作者的耐心和毅力,也是一种很高的挑战,它增加了制作的难度和形态上的把控。在制作过程中经过多次探讨推敲、斟酌改良,我终于克服了这一难点。壶盖采用了截盖,外廓线高度吻合,加强造型的整体性。壶钮、壶把以泥条弯曲而成,造型简约生动。它的左旋右旋、上翻下卷,每一个空间、每一处转折,貌似随意,实则精心处理,一转一曲之间都在经意之中流露着不经意。钮、把要考虑手感,使用拿捏要舒适、方便,紫砂壶的嘴和把影响着壶的整体造型结构的均衡。壶嘴、把在壶体两侧的位置要安排得当,所产生的虚空之间也要恰当,壶把所形成的虚空间也能增加造型的整体感。壶嘴或把一方过重,都会使壶在视觉上失去稳定性。而稳是造型最基本的要求,壶嘴、把的体量不能过大,向外伸展的幅度不能过长、过重,要控制壶把的跨度和粗细,它是平衡壶身的巧妙支撑,既要考虑与壶身的呼应,又要注意到协调,要采用均衡的处理手法,达到彼此间份量的接近,获得视觉上的安定。壶身圆润饱满配以小嘴、细把,产生粗细对比,这样处理是有意识地拉开距离,于不匀称中体现新的美感。这组壶在烧成时遇到了一个问题,有两把小壶的把只有下把梢用脂泥和壶身衔接,就导致在烧的过程中变了形,扭曲过度了。为了确保成品率,把泥料换成了40目的段泥,重新精雕细琢,在每个环节和每道工序上都要认真对待、仔细考量,每个细节都不能掉以轻心。
装饰上围绕主题展开,绘以变化的落叶进行直观地表现,在色彩的运用上不喧宾夺主,太跳的色彩会破坏紫砂素面素心的特点,也会影响作品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大壶上饰以螳螂和枯叶,如果单画一螳螂这在表述上就太显直白,无含蓄之美。用一张叶脉对着螳螂蘸深色的同类色泥浆拍打,形成脉纹状的肌理使螳螂像是躲在枯叶后,若隐若现,这样就产生了虚实相生、余意不尽的韵味。用手摸能感觉到凹凸起伏感的肌理,它是特意留下的制作痕迹。在设计中运用泥浆拍打方式形成的肌理,可谓别具匠心。枯叶颗粒感的肌理效果加深了画面的变化,更富层次感,也让人感受到一种直率粗朴的写意之风。而小壶上的装饰希望能做到布局奇巧、点睛成趣,几经考量最后落笔在藤蔓状的壶把上,有的饰以黄绿相间的落叶,有的饰以红褐相间的落叶,有的饰以黄色叶脉,还有一把塑之以瓢虫,瓢虫的造型增加了人们对这组壶和自然界关系的想象,增加了趣味性、生动性。
紫砂壶展示的板块取材是一块柳木菜墩,长满木瘤、节疤,树皮皲裂粗糙的木块与色泽光亮、表面光滑的紫砂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肌理与质感的对比,既加强了作品的深刻,又对作品起到了渲染作用,产生一种新的视觉效果。错落有致地摆放好后,撒了些落叶来做更好的烘托,也是为了更好地切壶、切题、切意,从而加强和深化作品主题。
“秋意浓”以一种诗意的氛围引导欣赏者进入画的意境之中,这组壶的设计与制作的总理念是在紫砂壶强调实用性功能的基础上,增强了艺术性、欣赏性,壶与展示板块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动的诗意形象,提升了赏壶的趣味,从而达到部分文化人群体的需求,也增加了紫砂壶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一种探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