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持一盏宫灯,奉一壶香茶——论紫砂壶“扁宫灯”的艺术魅力

时间:2024-05-20

薛寅峰

(宜兴214221)

紫砂壶起源于北宋,盛于明清,自明清起开始与文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紫砂匠人和文人雅士的通力合作下,紫砂壶成为实用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紫砂壶是文人的雅玩,与文人墨客起居、修身、待客紧密联系,艺术创作有共通性,制作紫砂与诗词绘画的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紫砂壶的造型之外,还有独特的神韵气质,紫砂壶作为手工艺术品,每把壶都有不同的气质,赏壶犹如识人,好壶如见故友、如觅知音,见之悦目、拥之倾心,与一把好壶相伴,静享简单的时光,心中充实且知足。

1 紫砂壶“扁宫灯”的造型设计

紫砂壶就单体造型而言,分为光器、花器、筋纹器三大类。筋纹器和花器如花鸟画卷,抒情烂漫、锦绣连绵,如泼墨、工笔之花卉小品,别具生趣,类书法之行草;光器,则如画中南宗用笔墨韵,以弧形线条为主,造型语言简练抽象、谦逊低调、耐人寻味,同书中之隶篆。光货中,“宫灯壶”别具一格,“宫灯壶”是一款经典器型。从身份上看,“宫灯壶”源自宫中装饰和实用兼备的灯具。我们可以想象,悬挂的宫灯为避免其摇曳之态,往往造型较为端正,圆形的宫灯更有利于规避空气流动的干扰,以求悬挂时的稳定。“宫灯壶”借灯之型,以紫砂特有的细腻材质、砂土之红润、造型之典雅,将宫灯之高贵、挺秀之品质与砂壶提炼融汇,成为紫砂中难得的品种。此壶在传统“宫灯壶”器型的基础上做出改制(见图1),将圆器改为筋纹器,流畅的筋纹线条以盖面中心为起点向身筒延伸,上下贯通一体,筋纹线条有凹有凸,依次间隔分布,将身筒划分为均等的几部分,使得本就圆润的身筒更显饱满,且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和韵律美,更具诗情画意;壶盖为压盖形式,稍稍隆起,与壶身形成统一的整体,给人以饱满的张力感;壶钮为桥钮形式,横跨盖面中央,自然过渡,增加作品的和谐美;溜嘴曲伸,自然挺拔、更显优雅;壶把沉稳圆润,流、把皆以筋纹线条修饰,与壶身相呼应。

图1 扁宫灯壶

明末书画大家董其昌用禅宗理论阐释绘画,将历代绘画分为“南北二宗”。董氏推崇运用董源、巨然地充满弧形线条、画面墨色清淡的一脉,强调顿悟和创作者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神韵高于造型,这一主张与“宫灯壶”的审美趣味高度契合。“宫灯壶”的造型讲求整体流畅优雅,壶身饱满素雅,如淡墨层层渲染,以简单阐述浑厚品质,此壶造型似圆柱灯笼,饱满玲珑而不失轻盈灵动。

2 紫砂壶“扁宫灯”的审美意境

欣赏此壶,各个部位弧线的大量应用、相互关系的处理已让观者忘记宫灯的原型却有新的体会,这和董氏在绘画中强调的一样,描绘的对象已经抽象提炼,创作者将各个细节笔法的集合,更多地表达自我对美的认知。“宫灯壶”端庄中不失柔美,让人自然产生对女性美的遐想,有论者将弯流比喻成“美人腿”,看来不无道理。在没有光电能源的古代,来自灯笼的亮光如月、如荧,让人产生无限遐想,难怪有“先生堂前雪月苦,弟子读书喧两庑。撞门入室书纵横,蜡纸灯笼似云母”的诗句。宫灯在廊殿楼宇中的地位,又使得它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制作者、欣赏者之间达成默契,寻求特殊人群的审美情调。中国人对于依稀夜色可谓情有独钟,灯光点缀了黑夜,美丽朦胧的灯火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它既是温暖的归属,也是思念的影子,“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醉里挑灯看客,梦回吹角连营”,“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等等,宫灯不仅是珍贵的传统手工艺品,其本身便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同时它也寄托了丰富的文化情感,承载了人们的思念、祝福等。每到元宵节,千家万户张灯结彩,不同形式的灯精妙绝伦,点染了清清夜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或者说,中华民族的一个美梦。“扁宫灯”以宫灯为原型,给人以端庄清丽的美感,通过恰到好处的造型演绎让人感受到美好的神韵意境,涤荡尘俗、洗净烦思。

3 结 语

绘画主要取悦于视觉,而紫砂壶除了造型美,它可把玩、可使用,将审美体验更加深入融入生活。随着日月陪伴和积淀,茶香沁入壶体,如花从含苞到绽放,壶韵、茶味随时间变化,如读书赏画,莫名的精神共鸣让人久久难忘。今天,饮茶品茗已经成为中国休闲放松的一种潮流方式,紫砂壶不仅是喝茶器具,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情感,是实用器也是雅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