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周 群
(宜兴214221)
紫砂壶产于江苏宜兴,得益于宜兴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具有天生的优越性,其泡茶隔夜不馊、材质古雅温润,给人以厚重美,又深受宜兴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历代紫砂艺人的传承和文人雅士的推广下,逐渐形成了精彩纷呈的造型艺术体系,带给人独一无二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超越了传统器皿的局限,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经久不衰,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紫砂壶不仅是传统手工艺品,还是一种造型艺术品,其造型经历几百年的发展,有简单的几何形体,有以鱼虫鸟兽为原型的动植物形体,有以花朵、瓜果等为原型的筋纹形体,每种形体都来源于作者对自然生活的观察,来源于作者的思考感悟,通过思想和情感的融入,使作品达到了内涵意境的升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文化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紫砂壶的产地宜兴更有“竹的海洋”之称,竹子高雅、纯洁、虚心、有节,自古以来,无数文人雅士歌咏竹子,苏东坡曾感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王维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郑燮诗云“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可见竹子在人们心中的分量。古代,人们用竹子作竹篓、乐器等各种生活器皿,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且竹子节节向上,飘逸清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给人以观赏价值,千百年来,竹子在中国人的心中,不仅具有实用和观赏价值,更是一种精神品格的象征,是君子气节的象征。人们喜爱竹子,更像是对美好品格的追求。艺术是文化的载体,竹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的部分,历来就是艺术创作中十分常见的题材,从诗文到书画不乏经典之作。紫砂壶“瓢竹”(见图1)以竹文化为创作主题,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了文化的包容和开放,这是艺术的融合、文化的融合,足见紫砂艺术的创新性和传承性。
图1 瓢竹壶
紫砂壶“瓢竹”以竹文化为题材,在“东坡石瓢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也是联想到苏东坡本人对竹子的热爱,并且,苏东坡晚年曾写下“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诗句,阳羡即是宜兴,坊间传言,苏东坡晚年曾贬官至宜兴,过着简单质朴而自足的生活,并自己制作了“东坡石瓢壶”,该壶呈三角结构,造型稳固,不易摔碎,是极佳的泡茶器具,“石瓢壶”有骨有肉,也象征君子刚柔并济的品格,此壶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后人的传承创新下不断发展,成为一款经典器型。紫砂壶“瓢竹”在“东坡石瓢壶”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将竹子的气节与“石瓢壶”刚柔并济的特点相融,可谓将君子气节贯穿始终,升华了主题。紫砂壶“瓢竹”来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整壶身筒以圆器为基本形制,身筒呈刚柔并济的三角形架构,正视为三角状,结构稳固,各边弧线流畅爽利,富有弹性和张力;腹部微微鼓起,底足内收,稳定地立于平面,给人以沉静端庄之感;壶肩瘦削有力,收敛至壶口;壶盖与壶口严丝合缝,子母线吻合,通转流畅,盖面向上盈起自然的弧度,与壶身浑然一体,整个架构骨肉亭匀、张弛有度,充分体现了“石瓢壶”日久弥坚的结构特点。壶流、壶把、壶钮皆是以竹节为原型设计而成,壶流为短直流,与身筒呈45度角向上,昂扬有势,竹节线清晰分明、疤结突出;壶把呈三角状,饰有相应的竹节线,流、把相辅相成,给人以节节向上的气势,彰显出强劲的生命力;盖钮为桥梁钮,横跨盖面中央位置,两端呈桥梁状,中间平直,饰以清晰的竹节线,流、把、钮相互呼应,将竹子的形态演绎在一把壶上,生动逼真、空灵俊秀。此外,作品还采用贴塑的装饰技法,在壶身饰以一节竹枝,竹枝从壶把向身筒自然伸展出来,延伸至盖面,细细的竹叶挂在枝头,每片竹叶的形态各不一致,叶脉清晰、刻画逼真,将飘逸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紫砂壶“瓢竹”将光器与花器的创作特点相结合,以竹子为型,泥料、造型与装饰相互搭配,给人以立体逼真的画面感,接近自然状态,给人以清幽的意境之美,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境,带给人心灵上的共鸣。
一把优秀的紫砂作品必定具有丰富的内涵特质,让人通过它的外形感受到内在充沛的气韵,感受到精神的力量,如此才能感染人心。每一把精美的紫砂壶,都有属于自己的精髓和主题,具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力,或寓意美好、或感悟人生,身为紫砂艺术传承人,必当在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思考与探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摸索出自己的风格,将自身的生命情感注入作品中,使自己与作品合二为一,呈现出触动心灵的文化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