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紫砂壶“春竹”中寓含的人文气韵

时间:2024-05-20

范荣仙

(宜兴214221)

2019年,江苏省宜兴市高考理科状元的一篇高分作文《仰见提璧泛春华》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社会反响强烈,使得紫砂艺术又一次出现在了公众面前。其中的“提璧壶”指的就是布衣壶宗、紫砂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的“提璧壶”,泛春华引用的是宋代诗人梅尧臣在《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的诗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之句,作文描写了作者在一次展览中观赏到了顾老“提璧壶”之后产生的对于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的阐释,文采华丽、思想深邃,尤其是对于紫砂的论述让人们心生佩服、啧啧称赞,从中也可以看到宜兴紫砂艺术的普及程度,宜兴紫砂已经成为了社会大众广为熟知的一门技艺,也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宜兴对外展示的良好名片,“中国陶都、陶醉天下”的名号响彻寰宇、传遍全球。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宜兴的紫砂艺人们把脚下的紫砂泥料细心地珍惜和呵护,用自己巧夺天工的双手和奇思妙想,创作了一件件令人目不暇接、拍案叫绝的紫砂珍品。在紫砂众多的造型艺术之中,有一个门类可谓是代表了紫砂地域文化和人文气质的典型,那就是紫砂竹器,以竹为题材的紫砂壶和紫砂器具。在江南地域,竹子可以说是最为常见的植物之一,也是江南文化之中最具有辨识度的题材之一,我们最为熟知的宋代诗人白居易曾经在南方任过刺史,开创了人竹共生的江南园林景观特色。于是,这种深入骨髓的竹文化对于世世代代的宜兴紫砂艺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把对于竹的习性、外形的日常观察和由竹展开的对于生活的思考和人生的哲理全部融入紫砂壶中,开创了紫砂竹器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良好局面。

紫砂作品“春竹壶”(见图1)就是把紫砂传统器型“汉铎壶”和竹饰结合起来的创新之作,希望带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壶壶身以“汉铎壶”为基础,身筒微高,饱满浑圆,给人以稳重大气之感,用来冲泡茶叶特别实用。壶嘴、壶把、壶钮皆采用了竹节的形态来捏塑,壶嘴为两节竹段造型,细节到位、工艺精湛,小巧的壶嘴如同刚刚破土的春竹一般昂扬向上,充满了蓬勃奋发的力量之感,出水也非常利索;壶把由长短不等的三节竹段弯圈而成,流畅自然,毫无半点做作之感,端握起来也特别舒适,从壶把底部延伸出来的一段竹枝蜿蜒于壶身,几片竹叶点缀其上,纹理清晰,把大自然的野趣和勃勃生机表现得淋漓尽致;壶钮宛如拔节的春竹冒头一般,正在顶端沐浴着阳光雨露的滋养,几片竹叶贴伏于壶盖之上,疏密有间、落落大方地装点着嵌入壶口的平盖。壶盖与壶口严丝合缝、通转流畅,为整器的密封性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在设计此壶的开始,我就选用了自己特别喜欢的“汉铎壶”型,因为它是继承和发扬文人壶“曼生十八式”最为成功和完美的器型,富有强烈的人文气息,汉铎本来是汉代金属乐器,在清代文人梅调鼎的刻刀之下,演变成为了“以土代金”的饮茶利器。在紫砂“春竹壶”之中,把春天竹子破土而出之生机盎然的形态,和文人雅士对于竹的热爱和感悟融入经典文人器“汉铎”之中,希望二者的结合可以在彰显出紫砂造型艺术的同时,更能把其中蕴含的人文气韵表现出来,共同阐释出江南竹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深远影响。

图1 春竹壶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竹子的美丽洒脱让人倾慕,不仅仅是因为其外形的挺拔修长、苍翠欲滴,更在于其谦虚、高洁、清远的品格,博得了无数文人的好感,他们从竹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生活、理想、追求,于是用最大的笔墨来绘画、书写、吟诵有关于竹子题材的艺术作品,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征和精神象征。以竹入壶、以竹喻人,壶因竹而更加熠熠生辉,竹因壶而更加楚楚动人。当我们端握这把“春竹壶”的时候,定会联想到江南之地宜兴既是紫砂的故乡,也是竹文化盛行之地。茶与竹相伴相生,在喝茶品茗之间能够感受到竹林清风、沁人心脾的浓浓人文气韵。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孕育了许许多多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和植物,竹可以说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竹平易近人,既可以为我们遮蔽艳阳,又可以带来经济收益,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种植经济林木之一。同时,无数的文人墨客,尤其是以郑板桥为代表的诗人、画家以竹为题材进行创作,使得在“四君子”和“岁寒三友”之中都能觅到竹的芳踪。宜兴的紫砂艺人也在汲取古人对于竹的艺术表达的基础之上,用自己独特的艺术领悟和设计语言来创作出心目中的竹器,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