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范黎风
(宜兴214221)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低调内敛一直是国人最为看重的美好品德之一,也是几千年以来流淌在血液之中的世代传承。相较于西方的热情豪放,东方文明的表达也是在委婉含蓄,在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之中才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思想和情感。从我们最具有文化意境的古诗词之中就可以窥见端倪。“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元代王冕的一首《墨梅》,可视为典型的托物言志之代表,从开始平铺直叙地描写梅花的姿态,到最后的升华切入主题,在一气呵成之中把自己对于品格和道德的领悟抒发出来,不务虚名、绽放清芬是梅花带给我们的感受,也是做人做事的准则和追求。类似的文化表达不胜枚举,同样在宜兴的紫砂艺术之中,我们寻常看到的千变万化的紫砂形态,都不是简单的一把喝茶的器皿,而是不可替代的充满了个人创作理念和思想感情的生命载体,当我们捧着一把紫砂壶的时候,仿佛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思想的交流,无形之中让你爱不释手,紫砂壶成为茶座之上的必备之物。
紫砂作品“挚友壶”(见图1)描绘的是竹和梅之间的情感联系和造型演绎,竹和梅也是紫砂艺术之中非常多见的题材之一。设计和制作此壶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多地凸显其中的花器技巧,而是采用了非常朴实的手法来把其中的气韵表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其中紫砂质朴的实用功能和一脉传承的文人雅韵。此壶壶身采用了竹器的形态,圆润饱满,竹节的捏塑也是非常的到位,层次感十足;壶嘴也是采用了三段竹节的形态设计,弯流婉转、出水流畅;与之相呼应的壶把则采用了梅枝的造型,上面的树节分布自然,纹理的捏塑突出了岁月带来的沧桑之感,圈把的弧度拿捏舒适;壶盖嵌入壶口,严丝合缝、通转流畅;梅枝扭转围成的壶钮恰到好处地突出了此壶的特点之所在;壶盖上面和壶身都有梅花贴伏,点点如墨,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枯萎,用不同的疏密程度和形态的表现来展示梅花的缕缕幽香。从整体上来看此壶竹器之中融合梅花,梅花点缀之中呈现出竹的挺拔,在相互的交融之中把二者之间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工艺的塑造手法上也是非常重视细节的凸显,在精气神韵的表达之中为我们带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经久不息的文人风骨。
图1 挚友壶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小诗是我特别喜欢的古诗之一,也是在紫砂艺术创作之路中经常会在脑海中不断浮现的一首,墙角的梅花如同我的灵感一样,源源不断地为我带来创作的活力,梅花也成为我经常表现的形态之一,也是在紫砂装饰之中最喜欢运用的元素。同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石》之中传递出来的精神动力也是给人以无尽的力量。梅花和竹都是在寒冷冬天里为我们带来温暖和慰藉的植物,也是许多的文人雅士非常喜欢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形象,也是他们内心之中不断追求和向往的美好。紫砂作品“挚友壶”就是把对于竹和梅花多年的观察和领悟用最为纯粹的手法展示出来,非常的实用大气,又让人一目了然,细细端握此壶,你会发现壶身的层次感,壶嘴和壶把营造的空间比例,还有壶钮的舒适度都是无可挑剔的,可谓是低调、奢华、有内涵的完美代表。通过这件作品,把竹的傲然挺立和梅的徐徐清香传递给我们,恰如中国古代文人一直坚守的气节和一身的凛然正气,这种文人风骨值得我们不断地学习和追求,在紫砂的道路上传承下去。
紫砂的题材来源多种多样,宜兴的紫砂艺人从生活和大自然中不断地汲取创作的养分,在平时的观察之中也是非常的细致到位,以艺术家特有的敏感和观察的角度抽象而来的元素,组合成为喜闻乐见的紫砂造型艺术。以竹器和梅花为代表的紫砂花器之所以长盛不衰,说明我们国人心中对于他们的喜爱从未改变,它们所代表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去学习。文以载道,器可赏心,从紫砂壶中我们就可以读懂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也可以感触到我们所努力追寻的人文意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