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万美群
紫砂壶始于民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以其泥性适茶的实用价值受到大众广泛认可,更由于质朴温润的独特气质而得到文人雅士的眷爱,不少文人墨客亲自参与到紫砂壶的创作中,留下一段段关于文人壶的美妙传说。
紫砂与文士的宿缘既是紫砂壶先天文化属性使然,也是一代代壶人、茶人与文人的努力结果,既因文士的参与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品位,也因文化内涵的注入而给予每一位赏玩者丰富的情感遐想和精神共鸣。在紫砂壶的发展史上名家辈出,其中更以清代嘉庆年间“西泠八大家”之一的陈鸿寿与制壶艺人合作完成“曼生十八式”系列紫砂壶最为著名。陈鸿寿,号曼生。是中国第二代紫砂壶艺大师的领军人物,他主张制壶创新,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将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更凭借天赋设计了诸多款式新奇的紫砂壶,为壶艺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紫砂壶,被后人称之为“曼生壶”,不仅知名于时,更为后世所赞颂,其所创制的“曼生十八式”更成为“文人壶”中的巅峰与经典,时至今日依然影响不减。
“曼生十八式”中有一款“合斗壶”格外引人注目,该壶是陈曼生艺术追求和情感寄托的载体。陈曼生受古文献熏陶,信奉“天圆地方”之说,因而最喜欢“合欢壶”型,所以在此基础上将线条变曲为直,使之成为有棱有角的方壶,而因银河星光闪闪,意寓吉星高照。北斗南斗同月而辉,遂以“合斗”命名,并在壶身刻铭文“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阑干挂”。此壶棱角分明、方正可鉴、四平八稳,告诫世人为人处事须刚正方直,智欲圆而行欲方,乃智慧之壶,为“曼生壶”之经典壶式,此壶寓形寓意,聚天地之灵气,为曼生传世茗壶中的方壶之
紫砂壶造型丰富、变化无穷,历代能工巧匠不懈创造,使之成为我国陶瓷美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紫砂壶以造型作为最主要的艺术载体,通过风格各异的形态,展现出紫砂文化深厚的渊源。目前,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为光素器、花器、筋纹器三大类。光素器又分为圆器和方器。两者都是以几何形的线条装饰壶体的,甚至有的器型本身就是一种几何图形。紫砂壶“四方合斗”(见图1)顾名思义便是以四方为造型基础的,该壶于曼生“合斗壶”中获取灵感,整体由长短不同的直线组成。以壶腰为中心线,壶身上下对称,均为四方梯形,线条从壶腰分别向上下方延伸内收,至平盖、平底上下对应,凸显出严谨一致、平稳庄重的风格。同时,该壶以圈钮、圈把、三弯嘴构成主体不可或缺的辅件,搭配得十分和谐,与古壶相比,此处更富于创新和改变,使整把壶有了一种灵动的活力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品位。该壶整体造型方中藏圆,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给予人们干净利落、明快挺秀、刚柔相称之感。壶身一侧以陶刻装饰方式刻一幅“老翁垂钓图”,其画面简洁、布局合理、线条流畅,意象刻画生动巧妙,意境清幽而深远,给人以无限遐想空间,营造出一种清雅的人文之境,丰富了整把壶的视觉效果,使之于立体的造型美感之上,又增添了平面刻画的盎然趣味,真正提升了壶的文化氛围。
壶艺泰斗顾景舟在《壶艺说》一文中指出:“一件佳美作品的内涵,必需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美好的形象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实用功能”。紫砂壶“四方合斗”在讲究形象结构和制作技巧的同时,寓创新于实用,其饱满的壶身保证了容量需求,对称的结构更有助于平衡稳定性,而圈把、圈钮使提携舒适得体,三弯流则保证了出水流畅自然,整体实用性、艺术性相得益彰,美的品位呼之欲出。
紫砂壶“四方合斗”是对曼生“合斗壶”的再表达和再诠释,它延续了“合斗壶”造型的古拙质感,同时又加强了对线条的改进,化坚硬为曲婉,并提高了壶身高度,使之更显饱满大方。该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淋漓尽致地演绎出紫砂方器的造型特质。在古今之间探求平衡点,展示出高雅的艺术美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