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周宇佳
摘要 陶刻作为重要的装饰手法之一,因源流悠长、技法独特、内容广泛,融书画、文学、金石于一体,被广泛应用于紫砂艺术的各个门类中,其各类作品也广受收藏家好评。梅是陶刻中较为常见的题材,紫砂壶、挂盘、花瓶中均有其身影,现以梅的艺术性与人文性谈谈其在紫砂陶刻中的应用。
关键词 紫砂;陶刻;梅
陶刻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上古时期,先民们就开始在各类陶土器皿上刻画纹饰和文字,而紫砂陶刻的起源与古陶器的铭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最早的紫砂陶刻是用作署名之用,据《霁园丛话》记载为元代紫砂陶罐上所刻:“且吃茶,清隐。”明、清以后,陈曼生等文人的介人为紫砂陶刻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陶刻内容从单一的款识向书、画领域延伸,陶刻的部位也由底部逐渐向各个位置扩展,紫砂作品的艺术性得到了质的飞跃。梅作为常见的陶刻艺术题材之一,出现于各类紫砂作品中。深受陶刻名家的亲睐,这与其艺术性与人文性有着重要的关系。
1.艺术性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身特殊的表现形式,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行艺术活动。实现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的呈现,最终达到艺术作品的完美创作。陶刻是众多紫砂艺术的装饰方式之一,讲究以刀代笔。以刀法体现笔墨,其装饰效果的好坏与陶刻的内容、创作载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一件陶刻作品完成以后,其书画、构图及艺人的技艺对作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之国画对各种传统艺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植于国画的陶刻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影响了作品整体的构思。
梅作为经典的艺术创作对象之一,其艺术形象由来已久。无论在诗词或是国画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在紫砂陶刻中也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鉴赏角度来看具体作品“梅花石瓢壶”(见图1),由于壶型采用了经典的“石瓢壶”造型,三角形的壶身为陶刻创作预留了很大的创作空间,使得梅这一意象在整体布局上有了很大的发挥,陶刻艺人依据“石瓢壶”的基本形态,从接近壶把下端的位置抽枝而出,沿着壶身的曲面向上攀援至壶盖下部,然后顺势向下伸展,并延伸出两条叉枝完美地填补了壶身另一侧的空虚。至此一枝陶刻梅花就布局完成了;从细部来看。陶刻刀法娴熟老道、功力深厚、运用得体,以双刀正人法勾勒枝条。枝节骨肉分明,有龙腾虎跃的气势,充分表现出了梅枝特有的遒劲,将梅骨子里的那种宁折不屈、风霜高洁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传达到赏玩者的心中;单刀法刻画的梅花花朵,刀法细腻、运刀流畅,将或含苞待放、或争相绽放的梅花形象勾勒得惟妙惟肖,布局上看似杂乱无章,实则疏密有度,符合人体的审美规律,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似有暗香浮动。
2.人文性
古往今来,人们对梅花始终珍爱有加,文人雅士更是有如宋代诗人林逋“梅妻鹤子”般与之为伴,作为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它清新怡人、花色淡雅,于初春时节开放,早于万花,因而被元代诗人杨维祯曾赞为“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又有“东风第一枝”的美誉。早春时节,冬季的寒意尚未褪去,梅花就凌寒怒放。象征着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高贵品质,正是高洁的品质和坚韧的骨气鼓舞了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同时,梅也有默默奉献的无私精神。宋代陆游曾留下千古名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石瓢壶”以梅花作为紫砂陶刻的主题,将其外观美和人文美通过特殊的渠道表现出来,浓缩了代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品格,提高了作品整体的格调。让赏玩者在把玩之余得到心灵上的享受。
3.结语
陶刻的魅力绝非停留在表面,而是需要深入技法去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精妙,通过所述内容领会陶刻艺人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两者相结合才是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陶刻的真谛。作为当代的陶刻人。更应从这两点人手,内修文化、外进技艺。沉心静气。方可继前人之遗志,启后人之先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