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融中国传统孝悌文化于紫砂作品创作——谈系列作品“望”的创作

时间:2024-05-20

谢菊萍 施建球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宜兴214206)

0 引言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维系家庭与社会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经》认为“忠”是“孝”的发展与扩大。紫砂艺术是一门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通过孝悌文化题材进行紫砂作品的创作,既提升了紫砂的品位,又能以紫砂为媒介,利用紫砂所特有的功能和对大众的影响传播传统孝道文化,具有艺术和社会的双重价值。

1 孝悌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特殊意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文化的人伦道德标准,是中国人的为人之本,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悌”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父母对子女付出了慈爱,子女进行反哺,就是“孝”;兄弟姐妹之间,再扩展到朋友之间的爱,就是“悌”。《论语》讲究“入则孝,出则悌”,孝文化所倡导的“善事双亲”、“敬养父母”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亲其亲,长其长”的家人之孝推己及人,升华为对天下人之大爱。儒家经典《孝经》认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从家人之孝发展到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但在高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也出现了人心浮躁,精神世界却相对贫乏,社会伦理道德水平面临下滑,迷心逐物的通病,特别是年轻一代缺乏传统孝道。“小皇帝”现象非常普遍,全家围着一个人转,长辈们辛苦付出,孩子们则心安理得地只想着索取,还有现在的“薄养厚葬”现象等有悖孝道的事屡见不鲜。所以,社会呼唤孝的回归,要让“孝悌”思想唤醒业已被物欲迷惑了的良知,让孝心和爱心走出人们孤寂的心灵去温暖和照亮更多人,为滋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在紫砂作品中展现孝悌文化

在紫砂艺术作品的创作中,追求器型、材质和工艺上的美固然重要,它可以最直接地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从而带来美的享受。但一件真正好的紫砂作品,除了器物的美感以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可以让人慢慢地品,在把玩作品的同时,进行思想与文化的交流,继而上升为一种精神上的碰撞,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乃至品格修养。

系列作品“望”就是试图把孝悌文化的思想内涵纳入到紫砂作品中的一次尝试。大爱无言,寄情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怀。主壶壶体造型如一幅 “慈母盼儿归”的画面:壶身对应身躯,壶足特意抬高,作为踮起的脚,半提梁壶把如同伸得长长的脖颈,正在翘首相望,充分表达了“盼归”的急切心情;半球形壶身与半球形壶盖对应“日、月”,表达了爱的永恒,如同日月,爱之伟大,亦如同日月浩瀚;壶身、壶足塑以重器“鼎”之造型,体现出爱之深沉。

“望”之一(图1)壶钮如两只手捧着一颗心,也可以想象成结成连理的两个人,相拥着同一颗心,既用以表达夫妻同心这层含义,也表达了对旅居他乡亲人的一份深深的挂念;壶钮也可以想象成一盏灯笼,日夜长明,守候着远行的人归来,象征“家”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盏永远不灭的灯;壶钮又像是一团火,象征了世世代代的生生不息。

图1 “望”之一

“望”之二(见图2)壶盖与壶钮的搭配,形似乳房,象征了母性,也象征了爱。两组作品之区别在于“望”之一是着重于内心深处的一种表达,把心中的那份牵挂和对未来的愿景通过作品得到了展现;“望”之二则是通过一个具有标志性的肢体动作——望,诠释了所有的期盼和爱。两组作品均以套壶的形式增加了作品的整体感,作品采用几何形体造型,用抽象的表现手法给人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

3 以中华文化精髓丰富紫砂的新品创作

图2 “望”之二

宜兴紫砂壶文化融合了陶文化和茶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紫砂壶艺术则集造型、书画、金石、篆刻、雕塑于一体,散发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虽然宜兴紫砂壶在某种意义上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拥有较好的契合,如与古老的“五行说”、“阴阳说”、与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融合,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可以挖掘的传统文化题材很多,关键是如何合理地进行选择取舍,如何实现与紫砂艺术的有机结合,这是我们从事紫砂壶艺创作的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同时,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展现时代精神,同样应该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主题。在紫砂作品的新品创作中,只有融入更为广泛、更加丰富的文化元素,才能更加充分地展现紫砂作品的内涵,彰显其独特的魅力,赋予紫砂艺术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