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曾熙所绘书斋山水释读

时间:2024-05-20

刘金库

曾熙(1861年~1930年),初字嗣元,更字子缉,一作子辑,又字季子,号俟园,晚年更号为农髯,湖南衡阳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曾主讲于石鼓书院。1915年应挚友李瑞清邀请至上海,鬻诗文书画,以劳易食,兼收门徒,著名的画家张大千即为他的门徒之一。曾氏与李瑞清有“北李南曾”之称。曾熙喜爱《夏承碑》《华山碑》《史晨碑》、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尤好《瘗鹤铭》《金刚经》等,尤其得力于《夏承碑》《华山碑》和《张黑女墓志》等碑,以汉隶圆笔为主,沟通南帖北碑,融会方圆,以方入圆,又以圆出方,形成了宽疏纵逸的书风,其行楷颇具有篆隶笔意而又不失自己的风格,这与他受当时书坛的“尊碑兼帖”理论有直接的关系。若要赏析曾熙的书斋山水,不可能绕过他的书法个性特征——尊尚北碑为其主流,且以北碑写法入画法,加上他的画立意用笔,道劲洞达,意在笔先,力透纸背。其实,曾熙北碑也写得不坏,只因当初李瑞清已经以善写北碑名闻遐迩,而曾熙之名声为李瑞清所掩而已。

曾熙书法用笔圆通流畅,线条柔和润泽,故他能学魏碑而能得秀雅婉丽之美,又能以碑入帖,饶有晋人疏朗秀逸的风度。如世上经常见到他的对联,与曾熙学石鼓文,援碑入帖有关,他博采历代大师之长而有所创新,吸取大自然之美而能超脱尘凡,意境浑成,骨气极高。曾熙本人曾藏旧拓《瘗鹤铭》本,为水前本,价值连城,足见他对书法的追求。曾熙的书法造诣极深,直逼汉晋而自威一家。方圆兼备,寓刚于柔,婉畅多姿。所写的《吴公兴学碑记》可称为此时期的代表作之一。曾熙晚年的书法更是令世人推崇,如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龚贤山水卷》后的长跋,原系民国大藏家庞莱臣旧物,庞氏于1927年请曾熙为之题跋,曾熙写得“天真烂漫、复归于平淡”,这与曾熙最得力于《夏承碑》《张黑女墓志》和章草三者有关,也与他晚年的书法融南北书风为一家有关。曾熙60岁以后,也画一点山水、木石、花卉,作画不求形似,却也别有逸致。

近见曾农髯《山水册页》(昆仑堂美术馆藏)十二开。每开尺寸是24.5厘米×20厘米,千笔勾勒,构图清简,意味悠长。所绘山水独具风骚,依恃书法笔力,道劲见骨,为典型书斋山水,世人多知其书法,而其山水画作少之又少,确实难得一见。

一、书斋山水意境隽永

曾熙的书斋山水极富鲜活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其意境之上,从中也能反映出他内心那波澜壮阔的心境,而且更能从其平静的内心深处透出一种自然流露式的表白。这与此册页中的意境相互印证无疑:

1溪桥远景图。构图考究,焦墨铺叙,淡墨点染,令人进入春意盎然之境,清新雅洁,让观者忘记一切。尤其是中景绘制更具特色,湖水中渚一览无余,远景茅屋落致有别,若隐若现,岸边诸柳备有风姿,垂枝探春,妙则妙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深得元代文人画之境界,笔简意赅;右下侧钤有“曾熙之印”白文方印、“子缉”朱文方印。

2双松古寺图。图中所绘仅近景与中景,俱为实景,右中上角略似其远景伸展出去。淡焦墨勾勒山石,着意绘出双松,以示其挺拔之态,略加浓墨点树叶,笔健如针,双树之冠一仰一虬,皆有不屈之势,山中腰二寺屋落隐隐约约显露于人们视线之中,以其耸立之树与隐居之所相互呼应,实为文人之雅致与追求所在,茫茫人世间,有此仙境,其意已足矣。右下角钤有“冉”白文方印一方。

3沙渚双树图。图中绘远山与近渚,率笔而成,近处有双树与坡石,双树舞姿婆娑,前者极为张扬个性,伸枝屈干,点叶威荣,媚态万千;后者直立而退缩,树叶湿墨横点而就,大有明哲保身或独善其身之态。画家以树喻人,刻意而为,形神毕备。右下角钤有“农冉”朱文方印一方。

4疾风知劲草图。平铺地面,波澜层迭,小草一味偃仰向左侧,恰如诗意中构景:东风无力百花残,唯有疾风知劲草。触目惊心,近景一棵柳树“舞动”残留几叶的枝条,慨叹这世间之凄凉态,歌赞小草任命运摆布而不折的魅力所在。右下角钤“曾熙之印”自文小印一方。

5幽居图。“山居图”或称之为幽居图,为元代以来文人笔下的题材,尤其是在书斋山水中,更是文人津津乐道的内容。一方面能表达他内心归隐桃源的心情,另一方面也在向世人坦白自己:进可修齐治平,退则修身养性,独处其雅的向往。左下角钤“曾熙之印”自文方印一方。

6秋江独钓图。水渚连绵,远处茅舍数间,近处枯树有序一字排开,舟中二人张帆任行,似闲来垂钓。为渔父图类的一种,自唐张志和的《渔父词》在元代吴镇笔下成图后,文人多以绘此类图以自况。左上角钤有“永建斋”白文方印一方。

7秋江独钓图。远山、中景二寺相互对应,近渚一舶渔船,与吴镇所绘《渔父图》有同工异曲之妙。右下角钤有“曾熙之印”白文方印一方。

8人间仙境图。图中一桥与仙境相通,远处云雾缠绕,近有一树著意画出,似人间,又似仙境。左上角钤“曾熙之印”白文方印、“戏海楼”朱文方印。

9幽境独处图。绘一幽静之处,在其山坳沙渚滩处有一结茅之庐,远处重峦叠嶂,近处坡石杂处,树木掩映,幽致雅处之所。右下角钤有“亲田里人”朱文方印。

10峻岭图。绘远山高高矗立,湿墨矾点,中景辽阔,平坡一览无余,杂树丛生,近处树枝虬生,与远山相互呼应。左下角钤“永建斋”白文方印一方。

11仿宋元小景图。远山有仿米家山,近处多是临摹黄公望的坡石与树木,或一字排开,或成人字形,此小景较精。右下角钤有“农髯”朱文方印一方。

12丛山虬松图。图中绘高耸入云的山峰,三株虬松倒挂山间,多株杂木一字排开,云雾缠绕山腰之间。右下角钤“武城第七十三脉”朱文方印一方。

二、以书入画,学倪仿僧

曾氏以书法闻名,中年以后也开始以书法入画,有许多作品,其整体画风是“拟古”的,未摆脱元、明二代文人画家之窠臼,却又能反映出他的时代风貌与精神气质。

曾氏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水墨山水画《仿倪瓒山水》,141厘米x78厘米,作于1929年,即在1991年的佳土得秋季拍卖会上以3.85万港元拍卖成交的作品。此幅作品在用笔上虽以曾氏跋中言为仿倪瓒的用笔,但在今天看,较多的还是受渐江画风的影响,劲挺与疏朗的意味也特别耐人寻味。另一幅是他于1953年为陈莹寅所画的《齐眉绥福红梅图》,上题:“青史埋名愿已如,青山埋骨愿犹虚。可怜端舌空相问,不识何方有鉴湖。甲午元旦题,曾农髯丈所画。”从题中可知,此图为莹寅结婚时曾在洞房壁间所悬画幅。此幅作品也与清代“四僧”画法有着某种渊源,尤其是反映在他淡设色的作品当中,而其书斋山水画却能直接地反映出他临摹黄公望与渐江的特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最能反映曾熙笔墨精神与其内在心理特征的作品,当推其书斋山水,此山水册页的价值也由此而凸显,在其山水画作的坐标上更为突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