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连劭名
【关键词】竹简;秦汉时期;《文子》;道家
【摘要】1973年,河北省定州八角廊村西汉中山怀王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内容丰富,其中有《文子》,存简277枚,内容多与今本相同,但也有少量不见于今本的佚文。过去有人怀疑《文子》出于后人的伪托,这批汉简的发现,证明《文子》是一部可信的古代典籍,是研究战国秦汉时期道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河北省定州八角廊西汉中山怀王墓所出汉简中有《文子》,存简约277枚,2790字,保存情况很差,无法恢复原貌。今本《文子》的真伪,过去有争议,持与汉简本相校,异文颇多。现就汉简《文子》中的一些内容略作考证,列叙如下。
一
汉简《文子》云:
修德非一听,故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2482、0756)
今本《文子·道德》云:
老子曰:学问不精,听道不深。凡听者将以达智也,将以成行也,将以致功名也。不精不明,不深不达。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
今按:“以耳听者”是常人,“以心听者”是君子,“以神听者”是圣人。《荀子·哀公》云:“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荀子·修身》云:“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
“听”是指如何通过语言而判断是非。《论语·公冶长》云:“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凡“听”必经过学习,故上引《文子》云:“学问不精,听道不深。”《吕氏春秋·听言》云:“凡人亦有所习其心,然后能听说,不习其心,习之于学问,不学而能听说者,古今无有也。”所谓“习其心”者,如同孟子所说的“尽心”,《孟子·尽心上》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人之本性,乐生而恶死。修身养性可以由己而推知他人,如《论语·卫灵公》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郭店楚简《尊德义》云:“是以君子人道之取先,察者出所以知己,知己所以知人,知人所以知命,知命而后知道,知道而后知行。”明察性理之人是“察者”,由知己而知人,由知人而知命。《论语·尧曰》云:“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吕氏春秋·谨听》云:“夫尧恶得天下而试舜?舜恶得贤天下而试禹?断之于耳而已矣。耳之可以断也,反性命之情也。今夫惑者,非知反性命之情。其次非观夫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则奚自知其世之不可也?奚自知其身之不逮也?太上知之,其次知其不知。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周箴》曰:天自念斯,学德未暮。学贤问,三代之所以昌也。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
“以神听者”是庄子学说中的“心
“虚无”则“静”,《释名·释姿容》云:“听,静也,静然后所闻审也。”《尚书·洪范》中有“敬用五事”,其四曰“听”,郑玄注云:“听属水。”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云:“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己于道矣。”《庄子·天道》云:“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儒家亦主张“静”,《礼记·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听之以气”近于孟子“知言养气”之说,《孟子·公孙丑上》云:“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二
汉简《文子》云:
产于有,始于弱而成于强,始于柔而成于刚,始于短而成于长,始于寡而成于众。始……之高,始于足下。千方之群,始于寓强。(0581、2331、1178)
简文云“始于足下”,今按:《老子》第64章云:“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河上公注云:“从小成大。从卑立高。从近至远。”
简文云“千方之群,始于寓强”,今本无。“千方”如言“多方”,《尚书·多方》云:“王若曰:猷告而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书序》云:“成王归自奄,在宗周,诰庶邦,作多方。”“群”,读为“君”,指天子。《荀子·王制》云:“君者,善群也。”《逸周书·太子晋》云:“侯能成群谓之君。”《春秋繁露·灭国》云:“君不失其群者也。”《白虎通·三纲六纪》云:“君,群也,君下之所归心也。”
“寓强”,文献中多作“禺强”,北方之神。《庄子·大宗师》云:“禺强得之,立于北极。”《吕氏春秋·求人》云:“禹北至人正之国,禺强之所。”《山海经·海外北经》云:“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山海经·大荒北经》云:“禺
今本《文子·道德》云:“君必执一而后能群矣。”《老子》第39章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九宫之数,北方为一。一为圣人之位,《周易·系辞下》云:“圣人之大宝曰位。”《六韬·大礼》云:“文王曰:主位如何?太公曰:安徐正静,柔节先定,善予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五行学说中北方为水,《老子》第78章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故圣人之言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之不详,是谓天下之王。”马王堆帛书《称》云:“诸阴者法地,地之德,安徐正静,柔节先定,善予不争,此地之度而雌之节也。”
三
汉简《文子》云:
弱小有道,则不诤得识。
今本《文子·道德》作:
小弱有道,不争而得。
今按:“识”读为“职”。《庄子·缮性》云:“心与心识。”《释文》云:“识,向本作职。”战国秦汉时代的习语中有“得职”,《易林·〈萃〉之〈震〉》云:“得职蒙恩。”《史记·燕召公世家》云:“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又作“得主”,《尔雅·释诂》云:“职,主也。”《周易·坤》卦辞云:“先迷后得主。”《管子·形势解》云:“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
银雀山汉简《为国之过》云:
四为国之过,欲民之和劝,不可与虑它也,而民无恃上之心。(0439)
今按:《论语·子路》云:“君子和而不同。”皇侃疏云:“和,谓心不争。”《吕氏春秋·上德》云:“不赏而民劝。”高诱注:“劝,善。”“不可与虑它”者,精专之义。《韩诗外传》卷2:“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优得师,莫慎一好。好一则博,博则精,精则神,神则化,是以君子务结心乎一也。《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人民“和劝”而“精专”,有道之义。“恃”者,依赖之义。所谓“民无恃上之心”,人民可依自我的判断而知善恶是非,即汉简本《文子》所云:“不诤(争)得识(职)。”
四
汉简《文子》云:
闻之传曰:道者博。(0741)
子曰:道产之,德畜之,道有博。(0722)
今按:“闻之传曰”,古代学术师徒相传,口耳相受,郭店楚简《君子》(旧题《成之闻之》)云:“闻之曰:古之用民者,求之于己为恒。”《贾子·耳
《荀子·修身》云:“多闻曰博。”老子反对“博”,《老子》第5章云:“多闻数穷,不如守中。”《老子》第81章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言不辩,辩言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儒家主张“博”,《周易·大畜· 象》云:“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君子修身正心,要学习先圣的教诲,效仿前贤的行为。《论语· 雍也》云:“君子博学于文。”皇侃疏云:“博,广也。”《论语·子罕》云:“博学而无所成名。”又云:“博我以文。”《论语·子张》云:“博学而笃志。”老子亦反对“学”,《老子》第20章云:“绝学无忧。”
《广雅·释诂一》云:“博,大也。”《素问·病能论》云:“博者,大也。”《礼记·中庸》云:“致广大而尽精微。”郑玄注:“广大犹博厚也。”《逸周书·命训》云:“天生民而成大命,命司德正之以祸福。立明王以顺之,曰大命有常,小命日成,成则敬,有常则广,广以敬命,则度至于极。”马王堆帛书《五行》云:“圣始天,知始人。圣为崇,知为广。”凡圣智者必“博”。
汉简《文子》屡言“圣知”:
平王曰:何谓圣知?文子曰:闻而知之,圣也。(0896、1193)
知也,故圣者闻。(0803)
而知择道,知者见祸福。(1200)
【刑】,而知择行,故闻而知之,圣也。(0765)
□经者,圣知之道也。【王】也不可不(0909)
老子亦反对“圣智”,《老子》第19章云:“绝圣弃知,民利百倍。”
五
汉简《文子》云:
积怨成亡,积德成王,积(0737)
天之道也,不积而成者寡矣。(2315)
积之乃能适之,此言多积之谓也。(2249)
《广雅·释诂四》云:“积,重也。”《老子》第59章云:“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皂服,皂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荀子·强国》云:“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县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希,其县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周易·坤·文言》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云:“子夏曰:《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皆非一日之积也,有渐而以至矣。凡奸者,行久而成积,积成而力多,力多而能杀,故明主蚤绝之。今田常之为乱,有渐见矣,而君不诛,晏子不使其君禁侵陵之臣,而使其主行惠,故简公受其祸。”《周易》有卦名《渐》,《象》云:“君子以居贤德善俗。”《春秋繁露·天道施》云:“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渐、浸义通,《荀子·修身》云:“知虑渐深。”杨
道德修养需要积累。马王堆帛书《五行》云:“索
六
汉简《文子》云:
此功者天道之所成,听圣人守道□(0766)
“听圣人”,战国古语。《商君书·徕民》云:“且古有尧舜,当时而见称,中世有汤武,在位而民服。此三王者,万世之所称也,以为圣王也。然其道犹不能取用于后。今复之三世,而三晋之民可尽也,是非王贤立今时,而使后世为王用乎?然则非圣别说,听圣人难也。” “别”,如今语所谓“另外”。“非圣别说”,不是圣人的概念另有解说。《周礼·乡师》云:“各掌其所治乡之教而听其治。”郑玄注:“听,谓平察之。”
七
汉简《文子》云:
【天】地,大器也。不可执,不可为,为者贩,执者失。(0870)是以圣王执一者,见小也;无为者(0593)
下正。平王曰:见小守静奈何?文子曰(0775)
也,见小故能成其大功,守静(0908)
也,大而不衰者所以长守□(0806)
高而不危,高而不危者,所以长守民(0864)
今本《文子》作:
天下,大器也,不可执也,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执者,见小也,见小,故不能成其大也。无为者,守静也,守静能为天下正。
今按:今本《文子》略逊于汉简本。《老子》第52章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河上公注:“萌芽未动,祸乱未见为小,昭然独见为明。”王弼注云:“为治之功不在大,见大不明,见小乃明。”《尚书·洪范》云:“视曰明。”《春秋繁露·五行五事》云:“视曰明。明者,知贤不宵,分明黑白也。”马王堆帛书《经法·道法》云:“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知,至知者为天下稽。”
一为小,《老子》第22章云:“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河上公注云:“圣人守一,乃知万事,故能为天下法式也。”王弼注云:“一,少之极也。”小、少义通。“见小”如言“得一”,《老子》第39章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
〔责任编辑:许潞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