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唐代井陉窑的细白瓷

时间:2024-05-20

【关键词】唐代;邢窑;井陉窑;细白瓷

【摘要】关于唐代的井陉窑,文献中不见记载。通过近年的考古发掘,方知唐代井陉窑的实际存在。唐代井陉窑白瓷多为粗瓷,但也有堪称精品的细白瓷。以往人们常常将唐代井陉窑的细白瓷误定为唐代邢窑产品,本文仅举两例,旨在纠正以往人们的这种错误归口。

据笔者所知,有关唐代邢窑的文献记载至少有8处[1],但位于今河北中部的唐代井陉窑在文献中却不见记载,故人们对唐代井陉窑全然不知。在唐代井陉窑被发现之前,人们对井陉县及其邻县唐墓出土的实为井陉窑的细白瓷精品,往往将其定为唐代邢窑的细白瓷产品。现举两例,便可知这种误判。

一、唐代井陉窑细白瓷双鱼瓶

上世纪70年代,井陉县唐墓出土了一件细白瓷双鱼瓶。该瓶的形制为圆沿直口,短颈丰肩,扁圆腹,矮圈足外撇,腹部两侧粘有锯齿形条槽,上下有穿带的系孔。主体装饰为上腹前后两面刻有鱼头鱼眼纹,下腹前后两面刻有密集的鱼鳞纹。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洁白,堪称唐代细白瓷精品(图一)。该瓶由河北省博物馆征集,后经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鉴定为“唐代邢窑白瓷”。

1990年,笔者随河北电视台《中国陶瓷》大型系列片摄制组[2]访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时,孟繁峰先生取出了在井陉县出土的唐代瓷片。在笔者看后认为“这些瓷片不像是邢窑瓷片”后,孟繁峰先生认为“这些瓷片既然不是邢窑产品,那它很可能是唐代的井陉窑产品”。当时笔者提到“在文献记载中不见唐代有井陉窑”,孟繁峰先生认为“文献不见记载唐代有井陉窑,可能是文献失记,相信如果通过发掘,可能证实唐时有井陉窑”。

在井陉窑发掘之前,孟繁峰先生曾对冯先铭先生将井陉县唐墓出土的双鱼瓶定为邢窑产品提出过质疑,理由是此瓶的出土地点在井陉县境,再加上它的胎釉与井陉县发现的唐代瓷片很相似,因此认定:“这件唐代双鱼瓶,应是井陉窑的白瓷产品。”

在孟繁峰先生主持井陉窑发掘之后,他坚信这件唐代双鱼瓶应为井陉窑产品无疑。笔者认为孟繁峰先生的判定是正确的,理由是这件双鱼瓶在形制和装饰上,与唐代邢窑出土的双鱼瓶[3]有明显的不同特点(图二)。

第一,井陉出土的唐代双鱼瓶与邢窑窑址出土的双鱼瓶在形制上有明显不同。如前者的两侧粘有锯齿形穿带槽,而后者的两侧没有这种穿槽,只有上下穿带系孔。在圈足上也不相同,前者是矮圈足外撇,而后者是高圈足外撇。

第二,井陉出土的唐代双鱼瓶与邢窑出土的双鱼瓶在装饰上也有明显不同。如前者的前后腹部刻有鱼头鱼眼和鱼鳞纹,鳞纹为片状,而后者的鱼鳞纹为圆圈形。圈足装饰也不相同,前者矮圈足素无纹饰,而后者高圈足则有条形鱼尾纹。

第三,井陉出土的唐代双鱼瓶与邢窑出土的双鱼瓶在施釉上也有不同。如前者的施釉方法是“蘸釉”,即用手指掐住瓶器的足部蘸入釉中,故在足沿留有因手指掐捏而产生的露胎痕迹。而后者的施釉方法是“溺釉”,即将整器溺入釉中,然后将足底釉子削去,故除足底外,通体有釉。

二、唐代井陉窑细白瓷璧足碗

2008年秋,井陉的邻县元氏唐墓中出土了一件细白瓷璧足碗,形制为圆沿,撇口,浅腹,璧形宽圈足(图三)。该碗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洁白,器壁较薄,避光而视可以看到器内光点,类似邢窑的乙种透光白瓷。

元氏唐墓出土的这件细白瓷璧足碗,出土后曾被当地农民拿走,几经转让,最后由石家庄市收藏者收藏。当时几乎所有见到这件细白瓷璧足碗的人,都认为它是邢窑产品。但若将该碗与唐代邢窑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图四)[4]进行比对,便可看到两者的相似与区别。

第一,元氏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与唐代邢窑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在形制、胎釉和装饰上,没有多大区别,比如两者的形制均为圆沿、撇口、浅腹、璧形足。两者的胎质、釉质细腻,胎色、釉色洁白。在装饰上,两者均素无纹饰。

第二,元氏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与唐代邢窑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在修坯上有明显的区别。如后者的修坯精细,而前者的修坯较粗,足底的外墙不正圆,底心凸凹不平,且底沿未作削棱。

第三,元氏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与唐代邢窑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虽然都是通体“溺釉”,但两者在处理施釉后的方法上却不相同。如后者施釉后,将碗扣在辘轳上慢轮用刀将足底釉子削去,并对底边进行削棱,故釉子边线清晰。而前者施釉后,对足底的釉子不是削去而是擦掉,且又不加削棱,故足底的釉子边线比较模糊。

三、对井陉窑研究的几点认识和期待

第一,笔者认为,文献对古窑的记载有局限性,即有的有记载,有的无记载。前者如邢窑,后者如井陉窑。至于井陉窑为何不见记载,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井陉窑地处深山,名不在外,文人墨客孤陋寡闻。

第二,井陉窑虽无文献记载,但经过考古发掘已证实了它的存在。根据窑址出土的历代陶瓷标本,可知井陉窑始烧于隋而延烧至唐宋金元,若加上《井陉县志》所记明清物产“磁器”[5],可知井陉窑的烧造历史长达千年。

第三,在井陉窑发现之前,人们常将井陉县及其周边市县唐宋墓葬出土的实为井陉窑白瓷误定为邢定白瓷。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石家庄等县市文物部门收藏的唐宋白瓷进行重新鉴定,以纠正对井陉窑产品的误判。

第四,根据井陉窑址出土的陶瓷标本,可证它的陶瓷种类很多,除主产的白瓷外,还有青瓷、黑釉瓷、褐釉瓷、黄釉瓷和唐三彩。由此可知,有关井陉窑的研究课题很多,因此笔者呼吁古陶瓷界的专家学者,应积极地参与对井陉窑的研究活动,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发井陉窑这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第五,目前井陉窑的研究资料很缺,尤其是窑址资料更缺。笔者期待井陉窑的发现认定者和发掘者孟繁峰先生能够尽快完成《井陉窑发掘报告》,尽快公布有关井陉窑的考古资料,以便促进对井陉窑的研究。

————————

[1]杨文山:《关于邢窑的文献记载问题》,《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年2期。

[2]1989年,外交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组织了10个省市电视台拍摄《中国陶瓷》大型系列片,河北电视台承担了邢窑、定窑和磁州窑的拍摄任务,笔者被聘为顾问,协同编导李根源先生,对窑址和有关文博部门的访问。

[3]a.赵庆钢等:《千年邢窑》图版第四部中有双鱼瓶残器照片,文物出版社,2004年;b.王会民等:《邢窑遗址调查试掘》图二九中有双鱼瓶残器线图,《考古学集刊》第14辑,文物出版社,2004年。

[4]1986年在内丘西关村东北蜂窝煤厂南墙内,出土了一批唐代白瓷残器,唐代细白瓷璧足碗即为其中之一。

[5]清·钟文英修:《井陉县志》卷之3《物产志》,雍正庚戌刊刻“井陉县县衙藏本”卷3第12页。

〔责任编辑:张金栋〕

【关键词】唐代;邢窑;井陉窑;细白瓷

【摘要】关于唐代的井陉窑,文献中不见记载。通过近年的考古发掘,方知唐代井陉窑的实际存在。唐代井陉窑白瓷多为粗瓷,但也有堪称精品的细白瓷。以往人们常常将唐代井陉窑的细白瓷误定为唐代邢窑产品,本文仅举两例,旨在纠正以往人们的这种错误归口。

据笔者所知,有关唐代邢窑的文献记载至少有8处[1],但位于今河北中部的唐代井陉窑在文献中却不见记载,故人们对唐代井陉窑全然不知。在唐代井陉窑被发现之前,人们对井陉县及其邻县唐墓出土的实为井陉窑的细白瓷精品,往往将其定为唐代邢窑的细白瓷产品。现举两例,便可知这种误判。

一、唐代井陉窑细白瓷双鱼瓶

上世纪70年代,井陉县唐墓出土了一件细白瓷双鱼瓶。该瓶的形制为圆沿直口,短颈丰肩,扁圆腹,矮圈足外撇,腹部两侧粘有锯齿形条槽,上下有穿带的系孔。主体装饰为上腹前后两面刻有鱼头鱼眼纹,下腹前后两面刻有密集的鱼鳞纹。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洁白,堪称唐代细白瓷精品(图一)。该瓶由河北省博物馆征集,后经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鉴定为“唐代邢窑白瓷”。

1990年,笔者随河北电视台《中国陶瓷》大型系列片摄制组[2]访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时,孟繁峰先生取出了在井陉县出土的唐代瓷片。在笔者看后认为“这些瓷片不像是邢窑瓷片”后,孟繁峰先生认为“这些瓷片既然不是邢窑产品,那它很可能是唐代的井陉窑产品”。当时笔者提到“在文献记载中不见唐代有井陉窑”,孟繁峰先生认为“文献不见记载唐代有井陉窑,可能是文献失记,相信如果通过发掘,可能证实唐时有井陉窑”。

在井陉窑发掘之前,孟繁峰先生曾对冯先铭先生将井陉县唐墓出土的双鱼瓶定为邢窑产品提出过质疑,理由是此瓶的出土地点在井陉县境,再加上它的胎釉与井陉县发现的唐代瓷片很相似,因此认定:“这件唐代双鱼瓶,应是井陉窑的白瓷产品。”

在孟繁峰先生主持井陉窑发掘之后,他坚信这件唐代双鱼瓶应为井陉窑产品无疑。笔者认为孟繁峰先生的判定是正确的,理由是这件双鱼瓶在形制和装饰上,与唐代邢窑出土的双鱼瓶[3]有明显的不同特点(图二)。

第一,井陉出土的唐代双鱼瓶与邢窑窑址出土的双鱼瓶在形制上有明显不同。如前者的两侧粘有锯齿形穿带槽,而后者的两侧没有这种穿槽,只有上下穿带系孔。在圈足上也不相同,前者是矮圈足外撇,而后者是高圈足外撇。

第二,井陉出土的唐代双鱼瓶与邢窑出土的双鱼瓶在装饰上也有明显不同。如前者的前后腹部刻有鱼头鱼眼和鱼鳞纹,鳞纹为片状,而后者的鱼鳞纹为圆圈形。圈足装饰也不相同,前者矮圈足素无纹饰,而后者高圈足则有条形鱼尾纹。

第三,井陉出土的唐代双鱼瓶与邢窑出土的双鱼瓶在施釉上也有不同。如前者的施釉方法是“蘸釉”,即用手指掐住瓶器的足部蘸入釉中,故在足沿留有因手指掐捏而产生的露胎痕迹。而后者的施釉方法是“溺釉”,即将整器溺入釉中,然后将足底釉子削去,故除足底外,通体有釉。

二、唐代井陉窑细白瓷璧足碗

2008年秋,井陉的邻县元氏唐墓中出土了一件细白瓷璧足碗,形制为圆沿,撇口,浅腹,璧形宽圈足(图三)。该碗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洁白,器壁较薄,避光而视可以看到器内光点,类似邢窑的乙种透光白瓷。

元氏唐墓出土的这件细白瓷璧足碗,出土后曾被当地农民拿走,几经转让,最后由石家庄市收藏者收藏。当时几乎所有见到这件细白瓷璧足碗的人,都认为它是邢窑产品。但若将该碗与唐代邢窑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图四)[4]进行比对,便可看到两者的相似与区别。

第一,元氏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与唐代邢窑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在形制、胎釉和装饰上,没有多大区别,比如两者的形制均为圆沿、撇口、浅腹、璧形足。两者的胎质、釉质细腻,胎色、釉色洁白。在装饰上,两者均素无纹饰。

第二,元氏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与唐代邢窑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在修坯上有明显的区别。如后者的修坯精细,而前者的修坯较粗,足底的外墙不正圆,底心凸凹不平,且底沿未作削棱。

第三,元氏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与唐代邢窑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虽然都是通体“溺釉”,但两者在处理施釉后的方法上却不相同。如后者施釉后,将碗扣在辘轳上慢轮用刀将足底釉子削去,并对底边进行削棱,故釉子边线清晰。而前者施釉后,对足底的釉子不是削去而是擦掉,且又不加削棱,故足底的釉子边线比较模糊。

三、对井陉窑研究的几点认识和期待

第一,笔者认为,文献对古窑的记载有局限性,即有的有记载,有的无记载。前者如邢窑,后者如井陉窑。至于井陉窑为何不见记载,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井陉窑地处深山,名不在外,文人墨客孤陋寡闻。

第二,井陉窑虽无文献记载,但经过考古发掘已证实了它的存在。根据窑址出土的历代陶瓷标本,可知井陉窑始烧于隋而延烧至唐宋金元,若加上《井陉县志》所记明清物产“磁器”[5],可知井陉窑的烧造历史长达千年。

第三,在井陉窑发现之前,人们常将井陉县及其周边市县唐宋墓葬出土的实为井陉窑白瓷误定为邢定白瓷。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石家庄等县市文物部门收藏的唐宋白瓷进行重新鉴定,以纠正对井陉窑产品的误判。

第四,根据井陉窑址出土的陶瓷标本,可证它的陶瓷种类很多,除主产的白瓷外,还有青瓷、黑釉瓷、褐釉瓷、黄釉瓷和唐三彩。由此可知,有关井陉窑的研究课题很多,因此笔者呼吁古陶瓷界的专家学者,应积极地参与对井陉窑的研究活动,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发井陉窑这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第五,目前井陉窑的研究资料很缺,尤其是窑址资料更缺。笔者期待井陉窑的发现认定者和发掘者孟繁峰先生能够尽快完成《井陉窑发掘报告》,尽快公布有关井陉窑的考古资料,以便促进对井陉窑的研究。

————————

[1]杨文山:《关于邢窑的文献记载问题》,《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年2期。

[2]1989年,外交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组织了10个省市电视台拍摄《中国陶瓷》大型系列片,河北电视台承担了邢窑、定窑和磁州窑的拍摄任务,笔者被聘为顾问,协同编导李根源先生,对窑址和有关文博部门的访问。

[3]a.赵庆钢等:《千年邢窑》图版第四部中有双鱼瓶残器照片,文物出版社,2004年;b.王会民等:《邢窑遗址调查试掘》图二九中有双鱼瓶残器线图,《考古学集刊》第14辑,文物出版社,2004年。

[4]1986年在内丘西关村东北蜂窝煤厂南墙内,出土了一批唐代白瓷残器,唐代细白瓷璧足碗即为其中之一。

[5]清·钟文英修:《井陉县志》卷之3《物产志》,雍正庚戌刊刻“井陉县县衙藏本”卷3第12页。

〔责任编辑:张金栋〕

【关键词】唐代;邢窑;井陉窑;细白瓷

【摘要】关于唐代的井陉窑,文献中不见记载。通过近年的考古发掘,方知唐代井陉窑的实际存在。唐代井陉窑白瓷多为粗瓷,但也有堪称精品的细白瓷。以往人们常常将唐代井陉窑的细白瓷误定为唐代邢窑产品,本文仅举两例,旨在纠正以往人们的这种错误归口。

据笔者所知,有关唐代邢窑的文献记载至少有8处[1],但位于今河北中部的唐代井陉窑在文献中却不见记载,故人们对唐代井陉窑全然不知。在唐代井陉窑被发现之前,人们对井陉县及其邻县唐墓出土的实为井陉窑的细白瓷精品,往往将其定为唐代邢窑的细白瓷产品。现举两例,便可知这种误判。

一、唐代井陉窑细白瓷双鱼瓶

上世纪70年代,井陉县唐墓出土了一件细白瓷双鱼瓶。该瓶的形制为圆沿直口,短颈丰肩,扁圆腹,矮圈足外撇,腹部两侧粘有锯齿形条槽,上下有穿带的系孔。主体装饰为上腹前后两面刻有鱼头鱼眼纹,下腹前后两面刻有密集的鱼鳞纹。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洁白,堪称唐代细白瓷精品(图一)。该瓶由河北省博物馆征集,后经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鉴定为“唐代邢窑白瓷”。

1990年,笔者随河北电视台《中国陶瓷》大型系列片摄制组[2]访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时,孟繁峰先生取出了在井陉县出土的唐代瓷片。在笔者看后认为“这些瓷片不像是邢窑瓷片”后,孟繁峰先生认为“这些瓷片既然不是邢窑产品,那它很可能是唐代的井陉窑产品”。当时笔者提到“在文献记载中不见唐代有井陉窑”,孟繁峰先生认为“文献不见记载唐代有井陉窑,可能是文献失记,相信如果通过发掘,可能证实唐时有井陉窑”。

在井陉窑发掘之前,孟繁峰先生曾对冯先铭先生将井陉县唐墓出土的双鱼瓶定为邢窑产品提出过质疑,理由是此瓶的出土地点在井陉县境,再加上它的胎釉与井陉县发现的唐代瓷片很相似,因此认定:“这件唐代双鱼瓶,应是井陉窑的白瓷产品。”

在孟繁峰先生主持井陉窑发掘之后,他坚信这件唐代双鱼瓶应为井陉窑产品无疑。笔者认为孟繁峰先生的判定是正确的,理由是这件双鱼瓶在形制和装饰上,与唐代邢窑出土的双鱼瓶[3]有明显的不同特点(图二)。

第一,井陉出土的唐代双鱼瓶与邢窑窑址出土的双鱼瓶在形制上有明显不同。如前者的两侧粘有锯齿形穿带槽,而后者的两侧没有这种穿槽,只有上下穿带系孔。在圈足上也不相同,前者是矮圈足外撇,而后者是高圈足外撇。

第二,井陉出土的唐代双鱼瓶与邢窑出土的双鱼瓶在装饰上也有明显不同。如前者的前后腹部刻有鱼头鱼眼和鱼鳞纹,鳞纹为片状,而后者的鱼鳞纹为圆圈形。圈足装饰也不相同,前者矮圈足素无纹饰,而后者高圈足则有条形鱼尾纹。

第三,井陉出土的唐代双鱼瓶与邢窑出土的双鱼瓶在施釉上也有不同。如前者的施釉方法是“蘸釉”,即用手指掐住瓶器的足部蘸入釉中,故在足沿留有因手指掐捏而产生的露胎痕迹。而后者的施釉方法是“溺釉”,即将整器溺入釉中,然后将足底釉子削去,故除足底外,通体有釉。

二、唐代井陉窑细白瓷璧足碗

2008年秋,井陉的邻县元氏唐墓中出土了一件细白瓷璧足碗,形制为圆沿,撇口,浅腹,璧形宽圈足(图三)。该碗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洁白,器壁较薄,避光而视可以看到器内光点,类似邢窑的乙种透光白瓷。

元氏唐墓出土的这件细白瓷璧足碗,出土后曾被当地农民拿走,几经转让,最后由石家庄市收藏者收藏。当时几乎所有见到这件细白瓷璧足碗的人,都认为它是邢窑产品。但若将该碗与唐代邢窑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图四)[4]进行比对,便可看到两者的相似与区别。

第一,元氏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与唐代邢窑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在形制、胎釉和装饰上,没有多大区别,比如两者的形制均为圆沿、撇口、浅腹、璧形足。两者的胎质、釉质细腻,胎色、釉色洁白。在装饰上,两者均素无纹饰。

第二,元氏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与唐代邢窑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在修坯上有明显的区别。如后者的修坯精细,而前者的修坯较粗,足底的外墙不正圆,底心凸凹不平,且底沿未作削棱。

第三,元氏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与唐代邢窑出土的细白瓷璧足碗虽然都是通体“溺釉”,但两者在处理施釉后的方法上却不相同。如后者施釉后,将碗扣在辘轳上慢轮用刀将足底釉子削去,并对底边进行削棱,故釉子边线清晰。而前者施釉后,对足底的釉子不是削去而是擦掉,且又不加削棱,故足底的釉子边线比较模糊。

三、对井陉窑研究的几点认识和期待

第一,笔者认为,文献对古窑的记载有局限性,即有的有记载,有的无记载。前者如邢窑,后者如井陉窑。至于井陉窑为何不见记载,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井陉窑地处深山,名不在外,文人墨客孤陋寡闻。

第二,井陉窑虽无文献记载,但经过考古发掘已证实了它的存在。根据窑址出土的历代陶瓷标本,可知井陉窑始烧于隋而延烧至唐宋金元,若加上《井陉县志》所记明清物产“磁器”[5],可知井陉窑的烧造历史长达千年。

第三,在井陉窑发现之前,人们常将井陉县及其周边市县唐宋墓葬出土的实为井陉窑白瓷误定为邢定白瓷。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石家庄等县市文物部门收藏的唐宋白瓷进行重新鉴定,以纠正对井陉窑产品的误判。

第四,根据井陉窑址出土的陶瓷标本,可证它的陶瓷种类很多,除主产的白瓷外,还有青瓷、黑釉瓷、褐釉瓷、黄釉瓷和唐三彩。由此可知,有关井陉窑的研究课题很多,因此笔者呼吁古陶瓷界的专家学者,应积极地参与对井陉窑的研究活动,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发井陉窑这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第五,目前井陉窑的研究资料很缺,尤其是窑址资料更缺。笔者期待井陉窑的发现认定者和发掘者孟繁峰先生能够尽快完成《井陉窑发掘报告》,尽快公布有关井陉窑的考古资料,以便促进对井陉窑的研究。

————————

[1]杨文山:《关于邢窑的文献记载问题》,《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年2期。

[2]1989年,外交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组织了10个省市电视台拍摄《中国陶瓷》大型系列片,河北电视台承担了邢窑、定窑和磁州窑的拍摄任务,笔者被聘为顾问,协同编导李根源先生,对窑址和有关文博部门的访问。

[3]a.赵庆钢等:《千年邢窑》图版第四部中有双鱼瓶残器照片,文物出版社,2004年;b.王会民等:《邢窑遗址调查试掘》图二九中有双鱼瓶残器线图,《考古学集刊》第14辑,文物出版社,2004年。

[4]1986年在内丘西关村东北蜂窝煤厂南墙内,出土了一批唐代白瓷残器,唐代细白瓷璧足碗即为其中之一。

[5]清·钟文英修:《井陉县志》卷之3《物产志》,雍正庚戌刊刻“井陉县县衙藏本”卷3第12页。

〔责任编辑:张金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