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 张梦伟
《李印泉画像》 徐悲鸿
近代以来,中国水墨人物画经过了百年的变革,从具象到抽象,从表达群体性的现实主义到艺术家走向对个体的情感关注,水墨人物画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绘画进程中不断演进和发展。到了当代,水墨人物画活跃在中国画坛,成为中国当代绘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逐渐和世界艺术产生交融。当代水墨人物是基于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人物画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艺术语汇,水墨一词本身所具有的材料性开拓了中国画家们的艺术实践道路,同时水墨又兼具着深厚的中国画传统艺术的审美价值,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正是因为在这二者之间找到了平衡,使得中国人物画具有了迈向世界的普世价值。
笔者以为,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的核心审美价值有三点,其一是当代水墨人物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与延续,对自身传统价值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点是水墨人物在世界当代艺术大潮中面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其作为艺术本体语言的实践和探索;其三是当代语境下,水墨人物随时代要反映出的对现实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写照。
首先第一点,徐悲鸿、蒋兆和确立的徐蒋体系,是基于传统人物画的笔墨形式进行的掺以西方解剖、明暗造型的中国画改良,这种改良一直以来是在一种疑虑中进行的,即所谓改良是否正确?以及改良中西化的程度应如何把握?就徐蒋二人的作品来说,或许也能从中发现这种在改良程度以及方式上的差异。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学习诗文书画,13 岁开始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徐悲鸿的作品是以中国画为主导,他虽然倡导向西画学习写实,但此写实与西方写实主义相去甚远,其目的是将解剖、透视等造型方式运用在中国画之中。而蒋兆和小时候为谋生,学了一门碳粉画技艺,后来更是自学十数年的素描、油画以及雕塑等,后来才开始水墨人物画的创作。可以说,蒋兆和的人物画是完全基于以素描造型为基础的水墨绘画。总的来说,徐悲鸿侧重改良,而蒋兆和侧重中西融合。虽然方式不同,但二人绘画方式都是对水墨人物画的一种继承,二人的创新为后来的水墨人物画创作奠定了基石,尤其是蒋兆和,不得不承认,其绘画影响了后来的几代人。
这种继承不仅是技法上的,也是审美内核上的。首先技法上,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尽管出现许多带有实验性质的、材料性的尝试,但毛笔这一核心工具没有改变,画笔决定了用笔的方法和笔触,只不过在工具的开发程度上可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其次在用墨上,传统的用墨理论依然适用于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如泼墨、破墨、积墨、焦墨等。吴山明对宿墨法的运用也是一种开创,当代人物画的用墨方法则更为多样化,但依然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的。在审美内核上,笔者以为中国画的审美内核名词虽多,而黄宾虹概括的“内美观”最为恰到好处。所谓内美,在古时最初所指为人的内在道德层面的善,后来则逐渐引申于绘画的层面,指的是绘画创作中体现的创作者的真情实感,内在审美价值、道德价值等方面,也就是艺术家基于所处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所表达的作品内在的情感,这就使得艺术家无法避开传统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带来的影响,尽管当代水墨人物画风格多样,甚至不乏背离传统的艺术家以及作品,但这种背离本身也是对传统的另一种解读。
自徐蒋体系以来,西方美学哲学对中国画的冲击巨大,甚至存在着否定中国画、否定传统的论调。但是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和反思后,要格外注意的是,尽管徐蒋体系对后人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但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观依然在现当代绘画里存在着。我们剖去所谓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等这些西方词汇之后,再来观看中国现当代的艺术创作,不难发现,意境、气韵、气势等这些传统绘画中的审美判断词汇仍然为人们所接受,不论是美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还是受众观众,都能够体会甚至表达出作品中的这些审美感受,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创作是立足于解剖透视但又回归传统审美内核的创作,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浙派人物画诸多画家身上。
第二点,关于水墨人物画在世界当代艺术大潮中面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其作为艺术本体语言的实践和探索。在上文中提到的对于改良中国画的疑虑,从徐蒋二人身上就能发现些许不同,这种疑虑随着时间转换已然成了一种事实,那我们再去谈论是否正确似乎价值不大。即使在当代语境下,这种疑虑依然存在,但这种疑虑又与之前不尽相同。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在西方近现代思潮的影响下,西方现当代艺术也对中国产生着影响,这时人们发现徐蒋体系或许已经不再完全适应当下的语境,就像弗洛伊德之后西方绘画再无这样的传统意义上的大师。中国画如何变革,朝哪个方向变革,都成为艺术家的困惑,这种情况下,绘画逐渐从内容上脱离,转向绘画的本质上来,画面的构成语言,绘画的材料性为艺术家们所关注。
中国的现代绘画进程与西方绘画密切相关,但是中国有自己的进程,大致的方向上,中国画尤其是水墨人物先是受到苏联学院派即现实主义的影响,而事实上,苏联本土内在现实主义的大结构下,还存在着现代主义的绘画,例如“巡回展览画派”等,以至于后来的后现代主义绘画,在新中国诞生以前,这些思潮还相对活跃,而后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并未在中国成为主流。这一点上我们也不难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受政治影响,现实主义成为了主流,但在前期的思想碰撞下已经接收到西方现代绘画理念,在此时依然留下了印记。
《远山》 田黎明
《造物主系列之二》 林皖
后来20 世纪80 年代的各种思潮涌动,也使得艺术家重新拾起这些“新思潮”,但是政治的大环境其实并没有大的变化。因此,虽然80 年代在中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思潮运动,却是与之前的思想革命有着很多不同,在题材、主题上,依然是有着一定程度限制的,这一点即便如今也是如此。也因此当代画家包括水墨人物画家在表达时,或多或少有些放不开手脚。
水墨一词本身的材料性帮助了水墨人物画在技术层面的解放。笔墨的造型开始不再拘于具象这一类别,抽象水墨、都市水墨、实验水墨等名词涌现出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点,一是水墨语言的多样性、包容性在扩大,二是水墨画的题材也愈发自由。
分析了这一背景,就更容易理解我们今天水墨人物画的探索方向,即以水墨材料为核心的在画面形式语言方面的探索。画面的形式语言其实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十分讲究的,所谓画面的气势、气韵、意境等,都与画面的构成形式相关。今天的水墨人物画在形式语言上的探索则是更多地受了西方构成主义的影响。画面更强调的是视觉感受,即所谓画面构成的形状块面的分割与统一,黑白灰层次的对比与和谐等。当代水墨艺术家无不在此方面广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且产生了诸多不同的面貌,如周京新、刘庆和、李晓柱、田黎明、李津、李孝萱等,以具有传统水墨情节与图像学、现代主义深刻交融而产生的具有个体叙事性的当代水墨艺术家。另外,新工笔等具有当代艺术语汇和价值思考的艺术家如张见、祝铮鸣、林皖等对水墨图像的独特视角和思考是当代水墨的发展和丰富。此间,尤其要注意的是女性视角下的新水墨,当代水墨画家中,女性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创作显露出女性在中国当代绘画中的地位和贡献。
《无语》李孝萱
当代水墨多样形式语言的探索和思考,也是艺术自身内驱力的一种表现,中国近现代绘画独特的历程反映出艺术与政治、经济不同步的独特性,以及艺术自身的生命轨迹。当代艺术家对于形式语言、材料等的探索,是艺术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正是在这种探索之中,当代水墨画家(此时的水墨已经不能将人物、山水、花鸟作为划分依据,故在此以水墨代指水墨人物画)才能够有效地表达对当下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的思考。
第三点,当代语境下水墨人物画所要表达的,以及当代人的审美价值、人文关怀,其实就是水墨人物画的主题与题材的表达。具体到艺术家身上,就是艺术家在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当代水墨人物画家即便受多方面的社会环境影响,也因自身身份经历的不同而产生多样的表达视角和艺术家的思考。正如黄宾虹所说“笔墨当随时代”,当下社会环境的激烈变化和高速发展带来的利与弊,对普通人的生活影响巨大,对于敏感的艺术家而言,更能激发他们思考和表达的欲望。当代水墨画家面对新的艺术创作环境,面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外界世界和内心产生的情感变化使得自己的心境丰富而幽深,这种心境使得艺术家在创作中敏锐地传达着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这种理解存在于他们作品的笔触、形象、色彩、构图里面。创作具有新时代的审美价值和情感价值的艺术作品是每个艺术家的目的。也正因如此,近年来兴起了各种新的绘画名词,如都市水墨人物画、新工笔人物、具象水墨人物画、新现实主义水墨等等,这些名词从侧面反映出艺术家在创作时的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水墨人物画家大部分是基于现实进行创作,即使相对抽象的作品,在创作时依然是基于画家对现实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当代水墨画家的现实性不全部是以写实为主流,他们的造型方式和表现手法并没有被限制。
比如李孝萱的作品透露着纯粹的绘画状态,诉说语言区别于传统,区别于水墨人物画的近代发展模式,但能够从作品中透露的时代气息中理解作者的情绪。张江舟的作品以对水墨本体价值的探索,以画面的流动感为引导,在形式的探索上既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气韵,也有西方构成主义的影响,以一种宏大的气势表现艺术家对时代的理解,并在作品中处处透露着个人的真实气质。田黎明的作品以独特的围墨法,吸取印象派的光色效果的表达方法,以文人画的眼光审视现在都市人的精神面貌。当下随时代的发展产生的水墨热,并不是凭空出现,是因为人们发现水墨在当代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而当代水墨所具有的生命力正是和当代艺术家们的不懈探索密切相关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