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内容摘要]书籍随着人类历史时代的变迁与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审美心理、时尚爱好与文化知识的需求,其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丰富与改变。近年来,一些学者主张书籍设计应该达到“内外”之间、“形神”之间的和谐、统一。我认为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强化书籍设计中的“时间”“空间”意识。一本立体造型的书籍,应是一个有情感温度、审美格调、文化内涵、富有生命感的完整有机体。
[关键词]书籍 设计 时间 空间 文化内涵
今天,当我们把一张承载图文信息的薄纸多次对折并装订成册之后,不但呈现出立体形态,而且它的生命也被唤醒了,成为人类智慧的宝库——书籍。书籍被誉为“人类进步的阶梯”,她蕴含着人类智慧积累、历史文化传承、舆论导向、信息传播和审美娱乐等诸多功能。当读者翻阅它时,通过身体多种感官与纸亲密接触,视觉神经与文字相碰撞,随着时间的流动,便生成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心理空间也开始浮现。
一、书籍设计的时空关系
无论是传统书籍还是现代书籍,都具有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物理空间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空间,心理空间是主观心理感受中的虚幻空间。我们既重视书籍实在的物理空间的设计,更追求虚幻的能够感染读者心理空间的营构。
书籍随着阅读的翻动过程,展示出多层次的不同的美,这种在动态中展现的不断变化着的版式设计,不但要讲究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而且还要注意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从书籍的封面、书脊、护封、勒口、环衬、扉页、序文、内文、版权页直到封底,依次在动态中呈现。书籍设计不仅是平面的、二维的,而且是立体的、三维的,不仅具有空间性,而且具有时间性,同时还兼具时空一体性特征。所以,从空间的角度来说,书籍设计是一种立体的思考行为,它类似建筑,具有立体空间形态。从时间的角度来观察,它既具有相对静止的形态,又有相对运动的形态,动静的结合构成了书籍特有的时空关系。
静态的书籍呈现出千差万别的人文意蕴、文化情调、美学风格。而当读者翻阅、欣赏书籍之始,书籍便由静态转化为动态,时间元素介入其中,页面空间在时间之轴中或快或慢地运动,在视觉暂留、视觉记忆的心理作用下,单独的页面会在阅读心理空间中连成相对的一体。因此,设计者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就不能孤立、绝对静止地去看待、处理时空一体化关系下的每一个页面或局部。正如吕敬人所说:“图书的设计要关注图书构成的每个环节,在秉承原著信息的基础上,将各个素材纳入整体结构中加以配置和运用,这样可以使各要素在整体结构中焕发出比单个符号更大的表现力,并以此构成视觉形态的连续性,诱导人们以连续流畅的视觉流动性进入阅读状态。”在这段表述中,“视觉形态的连续性”“连续流畅的视觉流动”都是“时间”元素介入的结果。这也说明书籍设计从时空一体化关系的整体出发,不仅要求每个元素设计合理,而且还要统筹考虑单个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契合无间,在“视觉流动”的过程中,达到书籍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空间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书籍设计的时空结构
书籍以自身特定的物化形态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中,当阅读伊始,随着阅读时间的延续展开,空间在时间中运动,时间在空间中延续,这种时空一体化的独特关系,演绎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和读者的阅读享受。书籍设计中时空意识的觉醒,势必强化书籍设计的整体结构意识,追求时空结构的整体性设计理念,乃是现代书籍设计作为完整的有机生命体的核心建构。在这一整体结构中,生命节奏意识、色彩对比意识、虚实变化意识以及读者心理感受意识,都是书籍设计应当注重的。
古人云:“大乐与天地同和。”节奏是一种大美。无节奏天地不存,无节奏生命熄灭,无节奏不成音乐,无节奏便无书籍设计之美。书籍的节奏由版式、文图、疏密、虚实、黑白、色彩,乃至符号的大小、位置等等诸多元素,协同构成。设计者在整体布局的前提下,应全面斟酌节奏的处理与安排,决不可掉以轻心。设计形式不但要与文本内容相和谐,而且要能相得益彰。在读者阅读活动的参与下,其时空结构犹如一出戏,既不能“虎头鼠尾”,也不能让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看到“水蛇细腰”,要认真对待书籍每一部分的设计。因为,每一个部分都是构成有机生命整体的生命原件,都是时空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书籍生命有机整体观念和结构意识的确立,势必影响到设计的每个环节、细节、流程。同时,更为切要的是:书籍的每一个部分仅只具有相对独立性,而没有绝对独立性可言,都在阅读的时间之流中互有关联。比如,色调的设计编排,就可以有多种选择,左右平面铺开的两个版面,若欲强调其对比性,可以选取互补色关系。这样可以使读者在心理上感到:红调子的画作愈加红颜夺目,绿调子的画作越发青翠可人。而有的版面则更强调色调的和谐,以使版面空间的审美氛围春风和熙,温润如玉。有的版面在设计中强调致密,而有的则故意空疏。为了版面之间的虚实结构变化,有时连续几个版面均选择立幅,甚至出血不留天地,有时又间以横幅,以求其虚实相生和空间变化,无不是为了适应阅读心理。又如在书籍设计的时空结构中,秩序之美不可无视。书籍的文图杂乱无章,或字距行距拥挤、呆板,缺少变化,往往使读者深感沉闷、乏味。而设计者通过合理巧妙的版式设计,使版面空间爽朗空明、眉清目秀,秩序井然,又富于变化,让读者在阅读中若移步换景,似走在山阴道上,目不暇接。
三、书籍设计时空的文化内涵
对于现代书籍设计,日本书籍装帧艺术家杉浦康平这样表述书籍在时空中的流动变化:“当我们拿到一本书,用指头翻开书页,这时书的流动便随着阅读的速度而展开,阅读的速度又因读者心情、目的以及书的内容不同而发生微妙的美妙的变化。同时,流动还带动几个感官诱导出读者的触觉、嗅觉、听觉、味觉以及最重要的视觉等五种感觉的增强。”杉浦康平强调是“时空中的流动变化”“带动几个感官”“诱导出读者的”“五种感觉”。书籍设计“五感”说的提出,全方位地研究了读者的阅读感受与心理,从人类眼、耳、鼻、舌、身全方位的感官功能的角度,从通感的高度,提示了设计者所应关注的诸多方面,也渐渐成为观察、考量现代书籍是否臻于完美的五种视角。endprint
在“五感”中,自然以视觉感受为首要,由封面、封底、书脊、护封、环衬、扉页、切口、装订方式、材质工艺、色调冷暖等诸多元素构造的书籍,首先诉诸于视觉感受,进而在阅读过程中加入其他生理感官的感受,并在通感的综合作用下,使读者对书籍设计的文化体验更为深化。如在现代儿童读物中,设计者在原本平面的版面上不仅设计出可以立起来的花草、动物,而且还有音乐声和香味儿,引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但对于有深厚文化素养的成熟读者而言,我认为设计者还应特别关注图书“五感”中的“味觉”。我认为书籍的味道,其重要性并不在于舌头味蕾的生理性感觉,而属于“以心味美”,是在心理感受中,以深度品味、玩味的细腻方式所进行的审美判断,或姑且称之为“品味判断”,是一种幽远的历史感和深层文化感。
在德国举办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中,提出“四个评选标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文字图像之间的和谐:书籍的物化之美,对质感与印制的水平的高标准;原创性,鼓励想象力与个性:注重历史的积累,即体现文化传承。”这“四个评选标准”与杉浦康平的“五感”说相辅相成,都反映出书籍设计的灵魂和核心价值。
在中国古典诗论中,以味论诗更是常见,且还有诸如“韵味”说、“滋味”说、“余味”说、“味外味”说等十数种以味辨诗、论诗的立论。中国书画的鉴赏,也特别讲究“品味”,味之不正,当属旁门左道。味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美学范畴。设计家在关注视觉美的同时,更要特别关注“味”的追求。书籍设计中的所谓“书卷气”,就是通过物化的设计语言和形式,表达出富有历史意蕴与审美韵味的浓郁文化感。设计者不能浅尝辄止于外在的形式美感,而应着力于文化内涵的挖掘,向精神深度空间精进。余味绵长、回味不尽、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这类深度品味审美,其中都含蕴了时间的元素,不绝如缕的余味总是伴随着时间感而绵延的。
任何艺术种类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艺术家的才华,恰恰表现在对局限的创造性超越。诗的局限在于缺乏可视的空间性,但诗人力求突破自身局限,追求空间可视性,追求所谓“诗中有画”。王维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但诗味儿清新浓郁,而且具有鲜明的画面感和空间可视性。齐白石在《蛙声十里出山泉》一画中,妙用争相浮游而下的小蝌蚪和倾泻而下的流泉,通过笔情墨趣,让人联想到雨后的山谷远处传来天籁之音:蛙鸣声声在清新的旷野中悠然回荡。诗味醇厚,意趣隽永,回味无穷,使审美境界向无限的纵深蔓延。书籍设计亦然,设计者在书籍设计过程中也应通过迁想,突破现实空间的局限,向精神的深度空间挺进。
结语
今天的书籍设计能否真正超越对西方现代设计语言和形式等技术层面的模仿与借鉴,笔者认为还需从文化观念上加以引导。特别是在书籍设计现代转型中,要关注中华美学精神的深入开掘,如在中华文化观念中,《易经》有“与时偕行”,老子哲学中有“无中生有”“虚实互化”的时空观,在设计过程中将其全面“化用”,用以创生浓郁的中国文化气象与民族文化气质,这应成为创新现代书籍设计的精神中流砥柱。
(夏小奇/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