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序》里讲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长期以来,这种生活的本真却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的道德诉求所遮掩,拥有话语权的中国传统文人更是将“义”与“利”对立起来,耻于言利。此观念的深入人心,导致中国古代史料中关于商品交易的记录多有缺失,而艺术品交易尤为突出,这无疑成为当下中国艺术市场史研究的最大障碍。知难而上者为真豪杰,功夫不负有心人,吴明娣主编的《中国艺术市场史专题研究》于2015年9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迄今为止,它是中国艺术市场史研究中涉及研究对象历史时间跨度最大、专题探讨最深入的著作。该书的出版,补充了中国艺术市场史研究的诸多不足,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中国艺术市场史的本来面目,同时拓宽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范围。综合考量,该书的学术价值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第一,研究对象以点带面,编写格式规范一体。中国古代的艺术品交易源远流长,从文献考证,可追朔到晋代,《晋书-王羲之传》已有“王羲之为老姥书六角扇而贾。的故事。若以此为起点,艺术品交易有1700余年的历史。面对中国艺术市场历史之悠久、品类之杂多等问题,该书删繁就简,用专题形式切入,以点带面,考察特定时期艺术市场的基本状况。八个专题分别为:《唐代书画交易研究》《北宋时期的砚台收藏和交易》《<格古要论>蠡析——以古器物鉴藏为中心》《晚明铜器收藏研究》《晚清文人鉴藏活动研究》《民国前期北京书画市场结构研究》《晚清民国琉璃厂古玩经营研究——以博古斋及其衍生机构为例》《民国时期溥心畲书画市场探究》。它们从唐代到民国、从书画类到工艺品、从文人群体的鉴藏活动到艺术家个体的市井窬画,基本串联出中国艺术市场史的发展脉络,展现其大致面貌及主要特征。虽然各个专题的时代、对象不一,但在章节的设置方面,却有统一的规范,相比其他论文集著,确保了体例统一、风格一致,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了便利。在书中,艺术品的交易占据着核心地位,正如主编吴明娣在《中国艺术市场史研究述要》里讲到,中国艺术市场史的研究涉及艺术创作、流通与收藏,核心是流通环节的艺术品交易,包括交易品种、交易价格、交易方式、交易场所、交易主体及其经营运作。如《唐代书画交易研究》里有章节“唐代书画交易主体”“唐代书画交易方式”“唐代书画交易价格及其影响”,其他论文也基本遵循此格式,兹不赘言。除此之外,书中还强调考渊源、辨影响:概述某专题的研究现状,考察该专题现象的起源,分析其对当时及之后影响,达到纵横兼顾;在考渊源方面,论证该专题研究的合理性,寻求研究空间,填补研究不足。
第二,引用原始材料翔实,附录汇总表格明晰。由于古代关于艺术品交易的文献记载较少,即使在艺术品交易活动较为频繁的明清时期,也少有系统记录。书论、画史、画论中仅有对艺术品价格的零星记录,而具体交易状况资料则散见于各类古籍文献中,研究难度可想而知。但作者们迎难而上,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古籍、档案、笔记小说、诗词歌赋以及杂志与报刊,积累了可观的研究材料。书中参考文献总计约640余条,其中古籍文献的一手资料最为突出,不仅数量大,而且层面广,涉及正史如《史记》《旧唐书》《宋史》等,画史与画论《历代名画论》《书断》《书画传习录》等,笔记小说如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明代彭时的《彭文宪公笔记》、清代朱彭寿《旧典备征·安乐平康室随笔》等,以及诗词歌赋,兹不一一列举。如在《北宋时期的砚台收藏和交易》里,有一段苏轼《东坡志林》记载的“以砚换铭文”的材料,“杜叔元字君懿,……蓄一砚,云家世相传,是许敬宗砚。……君懿既死,其子沂以砚遗予,求作墓铭。余平生不作此文,乃归其砚。沂乃以遗孙觉莘老,得志文。”作者以这一材料佐证北宋砚台隐性交易中的“人情酬酢”,做到了客观论证,不作主观发挥。资料汇编是学术研究中重要部分,书中几乎每个专题都有详细的附录汇总表,该表将所研究专题的资料进行条分缕析的梳理。这些附录汇总表不仅是作者研究成果的展现,更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帮助。如“北宋砚价一览表”“《格古要论》中关于古物优劣比较、价值判断等部分摘录”“民国北京地区书画家润例汇编”等。以“民国北京地区书画家润例汇编”为例,该文作者查阅《艺林月刊》《艺林旬刊》《湖社月刊》等民国期刊,汇编了从1930年到1936年问之70余条润例,篇幅长达19页,其中包括王梦仙、胡佩衡、陈少梅等众多书画家,可谓面广量大,收集完备。
第三,概念界定清晰精确,结论呈现严谨可靠。针对中国艺术市场史的诸多概念,作者给予了清晰的界定,如“显性交易”“隐性交易”等。“显性交易,主要是指在公开的交易场所,通过物物交换、货币支付等途径进行的交易。”这种交易的模式是当下艺术品市场的主导行为,为大众所熟知。“隐性交易,指交易行为具隐蔽性、排他性的交易,一般是在非公开场合以人情酬酢、礼尚往来为名从事的交易,较少使用货币。”在中国古代艺术市场中,由于“君子耻于言利”的观念影响,隐性交易长期占主导地位。以此回顾高居翰的《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与柯律格的《雅债:文徵明的社会性艺术》,其中谈到的画家们多数之社会经济行为,即为隐性交易。在结论方面,书中做到了严谨可靠。比如《唐代书画交易研究》一文作者通过分析唐代书画的购求者,得出“官私递藏此起彼伏”的结论。收藏品从官到私的转移,多由于朝廷管制不严、战乱动荡、朝代更替等原因,如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唐武平一徐氏法书记》中所说“至中宗神龙中,贵戚宠盛,宫禁不严,御府之珍,多入私室”就是因为朝廷疏于监管。又如对隐性交易与显性交易的总结,书中持论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变化,隐性交易逐渐式微,显性交易在艺术品交易中所占比重增大。《唐代书画交易研究》中,作者指出:“唐代书画交易绝大多数是在私人之间以直购直销的方式进行,市场交易仅作为私下交易的有益补充。”而到了民国时期,显性交易已经颇为普遍,占据了艺术品交易的主导地位,溥心畲在画铺挂笔单销售作品,参与书画展销,已经不再避讳金钱交易。不过,隐性交易不会因显性交易规模的扩大而消失,而是会长久存在,这是中国艺术市场的一种历史性积淀,中国艺术市场交易的格局会长期呈现出“隐显互见”,互为表里共存的状况。endprint
第四,填补学科研究不足,指导当下市场发展。中国艺术市场史的研究虽然已经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近些年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但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如顾此失彼、厚今薄古等。前者体现在研究的对象过多集中在艺术市场中的书画交易,而轻视对其他传统艺术品的研究,对青铜器、玉器与瓷器等品种研究不足。后者主要体现在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于当代艺术市场,其次关注近现代艺术市场,而研究古代艺术市场的较为少见。书中在该两个方面都有新的突破:首先,在研究对象上,对书画市场的研究继续精耕细作,深化研究内涵。其次,在时间跨度上,该书将重点放在古代艺术市场史的研究上,尤其是前两篇,其研究对象年代久远、资料收集困难,以往很少有人涉入这一领域。此外,该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鉴古而识今。传统艺术市场的存在方式、经营模式、发展规律等为当下艺术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比如自宋代起,文会、雅集结社等活动在文人阶层较为流行,品鉴书画、文玩不可或缺,隐性交易在所难免,而当今书画界笔会、展览正是对这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所以,在当今的市场化浪潮中,中国的艺术品交易仍呈现出隐显互见格局。“隐显互见”展现中国艺术市场交易方式的真实状况,还原中国艺术市场的原貌,同时由表及里,揭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耻于言利”的道德面纱,撇开“假语存”,找到“真事隐”,挖掘出中国古代艺术市场的深层内涵。对当代艺术市场管理者与从业者来说,只有充分了解中国艺术市场的历史,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当代的局势,因势利导,兴利除弊,全面把握市场规律,积极推动改革发展。
主编吴明娣在《中国艺术市场史研究述要》中明确了中国艺术市场史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指出中国艺术市场史研究核心是交易,而不是鉴藏,并列举出具体的研究方法与当前的研究现状与问题,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指导性纲要,其功不可没。可以说,该书在中国艺术市场史的研究中起到了奠基性作用,能够有效地引领后来者深入研究。当然,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该书部分做到了扭转顾此失彼、厚今薄古的学术局面,但是对古代工艺器物市场交易的研究仍不够深入;书中较少分析不同门类艺术品市场交易之间的相互影响等。质言之,该书的出版,为读者提供了一部材料丰富、持论精确的学术著作。虽然该书也有一定欠缺,但是笔者相信它能激发学者们进一步思考与研究,正如吴明娣在述要中所说“寄希望于来者”。
(宋长江/首都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商丘师范学院现代艺术学院讲师)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