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摘要] 书籍设计课程教学研究的是书籍的包装与设计。本文围绕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实验探索、多学科交叉与整合等方面论述书籍设计教学中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的结合。高等教育中的书籍设计教学,既要为书籍设计市场培养艺术创意设计师,又要培养能够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的艺术造型工程师,而“艺工同治”便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
[关键词] 书籍设计 “艺工同治” 教学探索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全新的时代要求下,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从对社会角色的要求层面来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既要有独立敏锐的创新思维能力,能针对设计目标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设计方案,又要具有把创意构思付诸实践的应用操作能力。可以说,他们既要是艺术创意设计师,又要是能够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的艺术造型工程师。面向这种既合乎“艺”又合乎“技”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就是“艺工同治”。书籍设计师吕敬人曾说:“书籍设计是一种构造学,是设计师对书籍主题准确的再现、精心的策划、工艺的运筹、周密的计算等一系列有秩序、有条理的整体建构。”从形态、版式到材料及工艺,书籍设计综合了艺术设计、文稿编辑、印刷工艺、包装工程等领域的多元内容,是艺术与技术相互补充、融合的产物。
不过近年来,随着图书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人们对出版物不同层次的需求,高校的书籍设计教学凸显出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设计观念滞后、教学内容老化、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脱节、跟不上书籍设计市场的需求等方面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高校在相关专业的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思路,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型书籍设计人才。
“装帧”一词源自日本,本意为将纸张折叠成一帧,用线将多帧纸张装订起来,再附上书皮、贴上书签并进行具有保护功能的装饰设计。长期以来,装帧只是封面设计的代名词。受装帧观念的制约,很多设计工作者将自己的工作范围圈定在给书籍设计外包装,很少关注书籍内涵的视觉传达以及包括形态、用料和制作等方面在内的书籍整体设计。其实,除书籍装帧之外,还有书籍设计这一概念。在西方现代艺术设计词条中,书籍设计(Book Design)这一概念得到了广泛使用。书籍设计包含三个层面,分别为排版设计(Typography)、书籍装订或装帧(Bookbinding)、编辑设计(Editorial Design)。由此可见,书籍设计是包括外部装帧、内文排版、编辑在内的整体性设计,装帧只是书籍设计整个程序中的一个环节。[1]
综上,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这两个概念并不矛盾,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可以增强我们对书籍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及任务的认知,同时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书籍艺术创作理念的整体认识。
书籍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设立的初衷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书籍设计创作能力及综合表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书籍既是文化产品又是商品,因此书籍设计要考虑市场营销因素,课程的设置更要将实操性和学术前瞻性相结合。对书籍设计课程来说,内容应该全面而系统,从基础理论教学到书籍整体设计、概念书籍设计,再到电子出版物设计,均应有所涉及。
基础的理论知识是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书籍设计课程所要讲授的基础理论包括书籍形态的发展与演变、书籍设计的语言要素、书籍设计流程、书籍的材料与印刷工艺、书籍设计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等。对于书籍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建立对这门专业的基本了解和认知,为下一步的书籍创意设计实践打下理论基础。
书籍的整体设计包含二维设计(平面视觉设计)、三维设计(立体形态设计)以及四维设计(互动阅读体验设计),可谓“三位一体”。书籍是文化的载体,依靠图形文字传递信息。因此,书籍设计是以文本与图像为基础构筑视觉阅读系统,从而进行信息再造的过程。在书籍设计中,二维的平面视觉设计探讨的是图形、文字、色彩、版式、网格等视觉要素怎样有效地传递书中的内容。三维的立体形态设计则要探讨开本大小、纸张材料、印刷工艺、装订方式等问题。形态设计是与材料和技术关联紧密的印刷工程技术设计。信息时代,人们对阅读形式的需求越来越精细和多样,阅读方式正向着互动性强、体验感强、娱乐性强的沉浸式方向发展。四维的互动阅读体验设计是在表现书籍内容的基础上,强化书籍的交互体验,建立起读者与书籍的关联性。在书籍设计的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对互动阅读体验设计的探索能力,引导他们从读者的阅读感受与体验出发,以读者为中心进行设计,而不是以书籍作者或者设计师自己为中心进行设计。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在书籍设计领域前沿占据有利位置,高校在书籍设计相关课程中还应加大概念书籍设计的比重,以极具前瞻性的学术理念结合先进的制作工艺,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书籍设计是为阅读服务的,设计师在进行书籍设计时不但要考虑艺术设计规律等本质问题,而且要考虑书籍作品的市场营销,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这是进行书籍设计的前提。在设计之初,根据不同选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目前市场上该类书籍的读者对象、设计风格、印刷技术、纸张材料、销售情况等进行调查研究,使他们从中领悟到设计和市场的密切关系,从而交出既具有一定文化品位,又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且务实的设计方案。
如今,图书的消费形式越来越多元化,礼品书、私人订制书等个性化书籍频频亮相。这类书籍在设计时一般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量身打造,印量少,读者对象相对固定,作者的设计主张明确。《老有所思》便是一本私人订制书籍。这本书的设计是课程中的一个实践项目,主要是围绕课堂教学展开的。这本书是一位九十高龄老人的回忆录,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回顾自己的一生,将家族故事和主人公自己的奋斗历程呈现出来,以供家人、朋友阅读、纪念、珍藏。在了解了书籍设计属性、内容概况和作者的设计要求之后,我们在课堂上成立了设计小组并展开设计。在封面色彩方面,小组选用了砖红色为主色调并搭配土黄色,营造出了古朴、怀旧的文化氛围,与本书的内容格调极为契合。关于封面主图,我们应作者要求放入了作者胸像照片,经过去色及版画效果处理,人物形象得到了高度概括,简明而突出。书名字体的设计采用了端庄有力的老宋体,以烫黑金工艺处理,呼应了书籍的整体设计风格。内文字体采用了思源细黑,字号略大,便于老人阅读。在印刷材料与工艺方面,封面纸张采用了250克白卡压纹工艺,内页纸张采用了100克汉风书写纸,吸墨性强,能真实还原照片色彩。同时,这种纸张的韧性较强,触感柔润。私人订制书籍的设计既要满足作者的审美需求,体现小众独特之美,又要符合书籍设计的基本要求,体现设计、工艺之美。在这一实践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书籍整体设计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
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书籍设计应该积极探索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多样的表现形态。为了适应这一状态,我们在书籍设计课程中也要适当增加涉及电子书及电子杂志设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参与设计的书籍形态得到拓展,真正在高校中建构起一个完整、科学、合理的书籍设计教学体系。
书籍设计是艺术设计领域重要的专业内容,是对插图设计、版式设计以及字体设计课程的延续、整合和提高。在书籍设计课程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与相关课程的紧密联系,因为书籍设计课程便是综合运用这些课程所学知识的舞台。另外,考虑到书籍的市场营销环节,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时,还应设置有关书籍推广的海报、腰封、书签等衍生设计,这些都要应用到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的其他设计内容。书籍设计进行多学科交叉整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字体设计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为例,书名位于书籍封面的视觉中心,在视觉层面进行书名设计其实就是进行字体设计。书名字体设计的疏与密、轻与重、肥与瘦、粗犷与细腻等形式趣味,会给读者带来微妙的象征提示和复杂的心理暗示,从而在翻开书籍之前给读者营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2]书籍的封面设计历来都是书籍创意设计的中心环节,好的封面不仅能够带给人美的享受,而且能够刺激读者的购买欲望。因此,从书籍销售层面来说,封面可谓是书籍自身的无声推销员,书籍设计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封面设计。在封面设计的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图形设计、版式设计等相关知识进行创意构思,另一方面要启发学生揣摩、思考读者对象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根据读者对象的审美趣味进行设计。
书籍中的插图是运用图画的形式对书中内容进行形象化说明,从而加强书籍内容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从现代设计层面来审视,插图是绘画艺术与平面设计的完美结合,其不仅是一种视觉传达形式,也是一种信息传播媒介。好的插图能提升书籍的品位与档次,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除了设计封面和插图,学生进行书籍设计时还要掌握有关印刷、出版的基本知识,了解有哪些新材料和先进的印刷工艺,通过使用它们来给书籍的整体视觉效果增颜添色。在材料方面,装帧材料的质地、肌理和色彩能够增加书籍的材质美,使书籍更具个性化色彩。在印刷工艺方面,先进的印刷工艺能为书籍增添炫酷效果,比如紫外线油墨、感光感温的特种油墨、激光等新工艺可以为书籍营造出科技感。正如吕敬人所说:“当今的书籍设计已不能单凭设计师来完成,还需要借助工艺、纸张素材来表现设计意图。书籍设计师一方面要懂工艺技术,了解装帧材料的性能,另一方面要大胆创新,敢于向工艺提出挑战。”[3]进行书籍设计时,只有与时俱进、紧跟前沿,根据设计表现需要恰当选择装帧材料和制作工艺,才能最终设计出一本集使用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于一身的优秀书籍。
书籍设计课程如何在现有基础上突破创新,是每个书籍设计教学工作者近年来不断思考、探索的问题。书籍设计课程过去的教学重点往往偏重于讲解书籍形态的演变、发展等理论知识,学生很少参与到一本书的全部设计流程,真正动手实操的往往只有封面设计。在信息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教育工作者要在反思中探索全新的教学方法,在充分利用各种媒介了解有关书籍设计的前沿信息和动态之后,构建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课程交流与信息共享。在书籍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内容设定上要将课题设计和书籍的印刷、生产相结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开展应用设计,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他们“调查研究—分析思考—创意设计—制作实施—总结反思”的能力。[4]
与此同时,高校应加强同出版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与实际设计、生产相结合的书籍设计工作室。另外可以开展形象辅助教学,带领学生观摩国内外成功的书籍设计作品,分析成功案例,从优秀设计作品中领悟和总结设计经验。
在新媒体时代,电子科技的发展拓展了人们的阅读方式。电子书的设计是对传统纸质书籍设计的延伸和补充。电子书通过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对文本、插图、声音、动画等多种元素进行了动态化编排,构建了新的书籍信息传达模式,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融合。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纸质书与电子阅读终端设备有机结合,读者只要扫描有关内容的二维码,内容便会在电子终端设备上得到拓展和演示。由此,人们阅读书籍便从单纯获取信息发展到收获多维度、多感官的互动体验。而具体到电子书的设计,我们在课程中可以进行融合式教学,比如把纸质书不易表现的内容用电子书进行延伸式展示,利用多种设计语言来使读者的阅读方式更加丰富、多元、新颖。
这里以概念书籍《狐狸与葡萄》的设计为例。因为是概念书籍,学生在进行设计策划时的发挥空间很大。这套立体书属于儿童绘本,其内容是帮助5到8岁儿童提升认知能力。学生自己编写了整个故事,同时根据故事内容和相关情节画了大量插画。在书籍内部的插页设计中,学生还巧妙地加入了立体造型结构。儿童在翻阅时,可以看到与书籍内容相呼应的立体形象,极具趣味性和互动性。在探索该套书籍的交互性时,学生将有声装置置入了书中,也就是将录音贴置于插图背后。读者只要按下图片,就能听到书中的内容。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增加了少儿读者的阅读兴趣。除了内文插页的巧思,學生设计这套书籍的外观时也进行了多种考虑。这套书籍的书盒采用了天地盖样式的盒形,方便读者开启取阅。盒内覆以细长、柔软的纸条和纸屑,为的是营造出“狐狸的小窝”一样的温暖效果。读者打开套盒之后,会发现书籍正躺在“狐狸的小窝”中,这无疑增强了少年儿童读者阅读时的情感体验。在本课题的教学中,学生的书籍策划能力、设计能力、实践制作能力得到了综合训练。
设计是对社会生活的改良,其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在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当将造型能力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以“艺工同治”的方式实现设计教育的初衷。书籍设计便是典型的“艺”与“技”的融合。高校的书籍设计教学就是要贯彻“艺工同治”的理念,不仅为书籍市场培养高效懂行的实用型设计师,而且为繁荣中的文化市场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俞军财/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注释
[1]吕敬人.书艺问道[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7.
[2]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3]王晓予.书籍装帧设计教学中若干问题的研讨[J].装饰, 2015,(3).
[4]梁玖.美术教育亟待校正和变革[J].中国美术, 2020,(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