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 杨怡 巴赫提亚·巴吾东
新疆相声巴扎成立九周年演员集体亮相
同京剧一样,相声是深爱大众喜爱的中国传统艺术,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侯宝林、唐杰忠、马季、姜昆等一批优秀表演艺术家。在新疆,相声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节日或国家重大活动节点,相声演员活跃在不同层次的文艺舞台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针砭时弊,去浊扬清,为人民群众带来欢乐。新时代新疆相声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梳理、总结新疆相声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成功与不足,对新疆相声的振兴与发展可以提供启发和借鉴。
20 世纪60 年代,以殷文硕、孙仕达、董枫桐、张铁利、班松林、全常保等为领军人物的一批曲艺前辈相继来到新疆,为新疆曲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曲艺的一种,当时的相声在传统内容的基础上融合了很多新疆的地方特色,这使得新疆相声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受到关注。
相声巴扎演员于海波、王飞演出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发展,电影、电视、互联网等艺术形式进入千家万户,相声等本土曲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新疆相声也随之步入低谷。曾经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乌鲁木齐市曲艺团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解体,部分老艺术家被分流到了文化部门和当时一些新成立的剧院,很多中青年演员也只能把相声作为一种业余爱好自娱自乐。只有很少一部分相声演员,如高建新、郭青山、老铁、郭胜、荣卫等坚守着阵地,新疆相声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21 世纪,回归传统的相声再次受到关注,国内发达地区的相声从业者们重新赢得观众和市场,新疆相声也逐渐向好,“新疆相声巴扎”的诞生就是证明。
2012 年10 月,相声演员莫兴伟牵头组建了“新疆相声巴扎”,此时的“新疆相声巴扎”仅是一个兴趣团体,2013 年元旦,“新疆相声巴扎”在新疆话剧院举行了首场公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年4 月12 日,新疆第一个民营相声企业——新疆聚贤相声巴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诞生(以下简称“相声巴扎”)。
相声巴扎组建时仅16 名成员,大多是兼职,没有场地,没有经费,原创作品也很是稀少,此时的相声巴扎可谓举步维艰,每周最多只能维持一场的演出。2013 年8 月,经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政府批准,相声巴扎以文化产业的形式入驻水磨沟区七坊街文化创意园区的“水磨剧场”,每周可以演出两场。直到2021 年4 月,相声巴扎终于在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成立了“北晟剧社”,到如今,每天都有至少一场演出,周末还会加一场,这种演出频次现已常态化,团队里的演员也都由兼职转为专职,到了重大节假日,还有可能增加演出场次。
相声巴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规范管理制度,信守“亏公司不亏演员,欠上不欠下”的承诺,票房收入上,坚持70%纳入演员分配。还按照演员的能力、演出场次、演员互评分数等合理安排绩效收人。同时坚持弘扬正风正气,注重锻炼基本功,鼓励在创作中融入新疆少数民族音乐和民俗文化。如今,相声巴扎的资料库里已有600 多个作品,尽可能地让每场演出都有新鲜感。这些年,相声巴扎创作出了《打灯谜》《办喜事》《大话新疆》等一批有新疆人、新疆事、新疆趣味的相声作品。其中,相声《欢迎您到新疆来》获得中国曲艺家协会相关比赛的三等奖,小品《寻亲》还登上央视综艺频道“我爱满堂彩”栏目。
从最初观众拿着赠票观看,到如今观众自发自愿买票观看,可以说相声巴扎已经逐渐适应市场规律,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目前,相声巴扎的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的关注人数已达7万多人,他们以自身的不懈努力,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15 年,相声巴扎被乌鲁木齐市评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9 年,相声巴扎受到中宣部表彰,荣获“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既是创始人,又是“班主”的莫兴伟还荣获自治区第八届“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相声巴扎的演出形式主要是快板和相声,作品内容以反映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故事、现代生活等为主,反映新疆特色饮食文化,各民族生活中的琐事、常识等,表达了新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如《欢声笑语说新疆》《智者阿凡提》《传统与时尚》等作品,内容立足时代主题和现代生活,融合了传统文化和新疆民族文化元素,生动有趣、笑点十足。
但因市场因素,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相声巴扎的大部分作品反映的多是生活琐事和时尚热点,政治站位不高,主题创作不够深刻,物质生活层面的内容较多,具有各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较少。创作者常因对当前新疆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政策的认知不足或难以把握而进行选择性回避,造成相声作品题材受限,文化思想内涵的深度不足,缺少真正的“疆味”。
相声作品中,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元素、民族文化元素进行融合,不仅考验创作者的能力,也需要投入充足的经费。近几年相声巴扎获得了部分政府项目扶持,如2015 年的中篇评书《智者阿凡提》、2017 年的小品《寻亲》获国家艺术基金扶持,2021 年的话剧《额河一家人》、2022 年的相声《想唱就唱》获自治区文艺激励资助项目扶持……但相声巴扎创作依然受经费制约,加上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正常演出场次急剧减少,演员们虽然竭尽所能地自制搞笑视频、段子等通过“抖音”等平台进行网络传播创收,但影响力小,效果一般,总体收入出现大幅下滑。
新疆地域辽阔,民族多,语种多,民俗文化丰富,但不可否认的是,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演变历程,造成了新疆传统文化根基薄弱、现代经济文化相对滞后的现状。新疆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虽然广泛,但各民族的文化具有其独特性,在深层次的文化交融和相互理解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新疆这片土地为广大艺术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但仍缺乏深入细致的梳理和研究,创作者不仅要学习和研究纷繁多样的传统文化元素、民族文化元素,还要适应不断更新的现代文化理念,并且要在创作中很好的融合,这是具有难度的事。
此外,如《玛纳斯》《江格尔》等少数民族经典文艺作品、民间故事、民间曲艺由于翻译和传播所限,难以为相声创作者加以利用。加之,相声巴扎的整体创作力量比较薄弱,年轻演员缺乏系统的、专业的相声艺术理论培训,文化理论基础不够扎实,边学习、边演出、边创作的发展模式,对演员提升文化素养和艺术水平虽然有促进作用,但要创作出高质量、高水准的艺术精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时代艺术的传播方式逐渐多样化、快捷化,不再局限于舞台剧场、广播电视等传统方式。近两年,相声巴扎紧跟时代步伐,依托传统的小剧场平台,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和运营,然而这些平台播出的内容多是演员们自创的相声作品和体现日常生活的搞笑短视频,缺乏系统专业的策划和包装,制作相对简单,创作理念也较为落后。今后如何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实现相声艺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打造疆味相声品牌和提升疆味相声团队的知名度,这对相声巴扎来说是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声艺术在新疆各文艺门类中,人才队伍相对薄弱。相声巴扎作为年轻的民营文化企业,通过10 年拼搏,有了今天这样一支具备专业水准的演出团队,且运营较为稳定,确实来之不易。相声巴扎通过招收学徒,开展培训,使得越来越多相声爱好者和学生加入进来,甚至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一些少数民族新秀也加入到相声表演的队伍中,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8 年14 岁的维吾尔族姑娘娜依拉和汉族少年搭档王敏江参加了“中国盐都·全国乡村优秀曲艺节目交流展演”,表演快板《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受到专家的一致赞扬。同年11 月,在山东省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山东快书艺术委员会组织举办的首届山东快书汇演少儿组中,娜依拉的《捎枣》又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荣获“十佳表演新星”的称号。2018 年8 月,维吾尔族少年沙合扎提参加北京市曲艺家协会举办的少儿曲艺大赛,其表演的山东快书《娄金斗和大花狗》获优秀演员一等奖。
但受市场大环境的影响,演员队伍的不稳定性依然存在。尤其是近三年来,因新冠疫情的影响,相声巴扎的运营受到很大冲击。民营文化企业如何在特殊社会环境下保持团队稳定,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是相声巴扎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①新疆相声艺术的发展繁荣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同时借鉴其他文艺门类的经典文艺资源和发展经验,推进传统历史文化元素、民族文化元素和现代文化元素的跨界融合,打造疆味相声作品的特色审美品质,实现相声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声艺术作为传统表演艺术,必须植根于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构成中华文化一体性的根本,各民族文化元素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特征。要保持新疆相声在创作和表演上的持久活力,就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一方面立足中国历史文化和新疆历史文化,梳理和关注丰富的中华历史文化资源,从古籍、史料、经典文艺作品中汲取养分,并与现代发展理念相结合,创作立意高远、赞颂中华民族精神实质和核心内涵的主题相声作品。
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民语系文艺资源的翻译和推介,克服语言限制,挖掘少数民族文艺经典,如维吾尔族达斯坦(叙事长诗)、恰克恰克(说笑话),哈萨克族达斯坦(叙事长诗)、阿依特斯(对唱)、铁尔麦、托勒傲,蒙古族《江格尔》《格萨(斯)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等作品以及蕴含丰富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故事、谚语、笑话中的特色文化内涵,发挥文学翻译工作者的优势,从中华文化整体性的高度,分析和解读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对一些已翻译但理解困难的文艺资源进行专业解读和解析,形成通俗文本资料,以便于相声艺术创作者阅读和借鉴。
新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艺术文化市场相对较小,新疆的民营文化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不大,实力较弱,作品内容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文化人才流失严重。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对于相声巴扎这样的民营文化企业,生存是第一要务。政府应大力支持文化企业,合理减免税收,对生活困难的,提供相应的生活补助。从发展文艺的角度,视疫情形势,设立相应整合文艺资源的项目,可对优秀节目进行梳理、加工,制作成视频,组织专业自媒体宣传团队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展播,扩大新疆优秀文艺成果的影响力。
相声巴扎等民营文化企业应积极加强同新疆曲艺家协会和新疆各文艺家协会的联系,多渠道申请更多的专业项目资金和联合项目资金,为年轻演员提供更多参与“千人培训”“送欢乐下基层”等志愿服务活动的机会。此外还应积极拓展与其他企事业单位开展文艺演出的机会。这些举措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还能有效提升团队专业水准,通过深入基层体验生活,与各族群众、各门类艺术家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也有助于积累创作素材,可谓一举多得。
现代化的文艺发展,各文艺门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作为综合性的表演艺术,相声的发展既是其自身的事情,也与社会息息相关。行业内部的努力固然重要,外部环境的支撑也不可或缺,挖掘和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新疆民族文化资源,需要文化管理机构进一步的扶持和引导,构建便捷的文艺学习、创作和交流平台。
新疆曲艺家协会自2017 年成立以来,为新疆相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会员培训、文艺演出、创作扶持、专业交流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作为弱势艺术门类的相声,仅靠曲艺家协会的力量是不够的,应该逐步加强同新疆和其他各省文艺家协会的联系,建立互助共享的文艺资源学习交流机制,快速提升相声艺术工作者整体文化理论水平。
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和传播优势,提高文艺传播效能已成为时代的话题。充分整合文艺资源,建设文艺作品多元传播机制和文化产业运营机制,扩大主流文化和艺术的影响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才能充分地发挥文艺引领风尚、培根铸魂的作用。因此,新疆文艺事业发展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掌握和运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理念和传播模式,提升数字传媒的运用水平,实现文艺资源整合和合作传播,改变以往传统、单一的宣传手段,借用新兴媒体,以亲和的、接地气的方式,服务大众,引领文艺生活。
相声巴扎演员任仕炜、郭金阳演出中
人才资源直接影响创演水平。新疆地处内陆,经济和教育水平落后,缺乏高端人才孵化机制和艺术传承的有效平台。要积极探索专业人才、高端艺术人才的培养机制,拓展艺术传承的渠道,与其他省份的名家、行业名企,建立广泛深入的学习、交流、合作方式。同时持续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层活动,培养各民族相声人才,从形式、内容到创演主体全方位打造文化大融合的疆味相声发展模式。
***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新疆相声过去10 年的发展历程,也是新疆文艺工作者10 年奋斗的缩影。虽然存在困难和问题,但是讲好新疆故事已是新疆相声工作者的共识。作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②,新疆相声工作者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情真意切的优秀文艺作品,克服困难,不断推进新疆文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注释:
①2021 年12 月14 日***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②2014 年10 月15 日***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