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 徐彦利
2019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一),千呼万唤的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终于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了,这不啻于将一枚重量级巨石携至高处然后重重砸向平静的水面,霎那间击起千层波浪,声势夺人。据悉这部总投资约5.3 亿左右的电影,上映12 天后票房即达37 亿,成为目前内地电影票房亚军,并成为近五年中国电影北美票房冠军。
对于中国而言,《流浪地球》无异于电影界的一件盛事。首先,它是中国第一部有世界影响的科幻大片,是一部能够代表中国风格、中国作派、中国精神的电影,不仅在国内声名鹊起,在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国家陆续上映后也有不错的反响,甚至有人将2019年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对《流浪地球》开启的中国科幻大片之旅表示了热烈的期待。
电影汇聚了诸多社会热点事件与人物。《流浪地球》是中国第一部大制作科幻电影;其小说作者刘慈欣2015年获世界级别科幻大奖“雨果奖”,奥巴马是其粉丝,刘慈欣成为第一个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科幻作家;吴京自导、自演、自筹款拍摄的《战狼2》刚刚获得巨大成功,在《流浪地球》中不仅带资进组,且主动放弃片酬,无偿演出,并放弃一贯擅长的武戏,全场挑战情感文戏。这些都足以反映吴京导演的自信。
《流浪地球》不仅使国人第一次在科幻大制作中看到中国背景,且第一次感受到中国人在地球级灾难中的巨大作用。这样的态势不禁让人产生一种近似恍惚的幻觉,中国科幻电影开盘即走高,且不设涨停,直指无限巅峰。那么《流浪地球》到底是一个怎样水准的电影?让我们客观冷静地审视,理智地分析,这镌刻着“中国制造”的大手笔制作优缺点在哪里?
事实上,真正的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并非从《流浪地球》开始,在此之前已有多部国产科幻电影问世。如1963年的《小太阳》、1980年《珊瑚岛上的死光》、1987年的《霹雳贝贝》、1990年葛优参演的《大气层消失》、1991年的《隐身博士》等等。但如果换个说法,《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大片之旅则并无不妥。因为之前的科幻电影基本流于科幻创意本身,神奇的激光,带电的孩子,其拍摄手法、特效、表演、背景等均不到位,在国内并未引起强烈反响,更不要提海外输出了。与之相比,《流浪地球》中的大场面、大背景、7000 人参与的人海拍摄、荒废的城市、酷寒的地表、更为真实的宇航服、高投入的后期制作等,则是完全意义上的质变,无异于从蛹到蝶。它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绝不仅仅只体现在创意上,而是开始关注影视特有的视觉震撼,已有能力拍出更有科幻效果的科幻电影。
小说《流浪地球》中,氦闪即将发生,太阳即将毁灭,人类不得不在地球上建造大型推进器,靠其动力使地球飞出太阳系,重新寻找适宜生存的家园。这里,作者更多思索的是在宇宙灾难面前人类的恐惧、挣扎与背水一战,在巨大的压力下,人性甚至都已泯灭。恋爱、婚姻、学习、就业这些人生中的大事都变得不再重要,摆在眼前的只有生与死两种非此即彼的可能,活下去、怎样活下去成为唯一值得关注的焦点。痛失家园之后,人类在宇宙自然面前的渺小被放大到了极致。
电影则不然,与小说的绝望、无助、恐惧相比,更多显示出积极向上的力量。随时可能发生的氦闪灾难并没有使人们丧失坚韧乐观的生活,没有丧失对信仰、亲情的执守,“团结起来,发动自救,一定成功”成为可歌可泣的主题,最终由于大家舍死忘生的一起努力终于使地球摆脱木星的吸引,按原计划踏上流浪的旅途,一切尽在人类的掌握之中,成为“人定胜天”的大团圆结局。原著的悲剧性被大部分消解,无家的流浪变成一种昂扬向上、信心满满、飞向新家园的探索。原著中人物由于恐惧而采取的消极行动在电影里被全部规避了:如小说里“我”与日本人加代子的婚姻并非因为爱情,而是因为对于孤独的恐惧;妈妈之所以原谅爸爸的出轨,不是因为大度宽容,而是因为随时随地可能到来的死亡的威胁;爸爸回归家庭也并非幡然悔悟,而是不想在生死之外的事情上浪费过多感情。电影中人物的恐惧被大幅降低,主角视死如归、九死未悔。刚子为救韩子昂而死,王磊为救韩朵朵而死,马卡洛夫为支持刘培强被莫斯击中身亡,刘启、李一一等为救援舍死忘生,刘培强牺牲自己撞向木星时义薄云天。这里,没有人贪生怕死,没有人自私自利,更没有人为保全自己而牺牲他人,有的只是拯救、互助、携力、扶持和互相倚靠的温暖。
此外,与小说更为不同的是,电影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中国元素俯拾皆是。热闹的春节、红纸上的“福”字、舞狮、麻将、太空舱门铭牌上“Made in China”的标志,耳熟能详的地名,济南、济宁、徐州、杭州、北京、上海等,这些密集的中国特征将地球的版图大大缩小,几乎成为中国的缩影,虽然其间有意插入一些国际化因素,如零星的俄语、英语的点缀,俄罗斯宇航员及关于加加林的台词,中澳混血的Tim,但整体依然给人强烈的中国主场的感觉。中国青年刘启及他的父亲——宇航员刘培强、妹妹韩朵朵、姥爷韩子昂为主导拯救了人类,拯救了地球。刘氏家族为此献出了两条生命,父子从误会到相互理解,从原著的极端理性,展现自然的没有法律、没有道德、没有情感,只有适者才能生存的黑暗森林法则,(这一观点同样体现在刘慈欣的《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系列中)转变为歌颂牺牲、歌颂亲情、歌颂仁爱、歌颂众志成城的人文精神。想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第二次年会时刘慈欣老师曾说的“无论他们改编成什么样我都接受,能够拍出来就好。”(大意)言辞恳切,反映了其热切期待中国能产生自制科幻大片的良好初衷。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将原著全权交给剧组,任其根据需要修改,剧组数易其稿反复推敲后,最终确定电影的主旋律为以情动人、家国情怀、舍生取义,激起观众心中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情感巨澜。
电影《流浪地球》剧照
在叙述模式上电影《流浪地球》无疑模仿了好莱坞的科幻大片,尤其模仿了《2012》《后天》《独立日》等灾难片,地震、海啸、断裂、岩浆、大范围崩塌、恐慌的潮涌般的人群、大面积瞬间死亡、废墟、生死逃亡等,但中国式思维、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价值观在电影中稳定而坚固,“舍生取义”、“主角不死”、“人定胜天”、“团结就是力量”从始至终地安插在各个角落,并巧妙地将美国科幻电影中经常出现的“个人英雄主义”置换成颇具中国风的“集体英雄主义”。因此,电影“中国化”、“民族风”气息浓烈,许多镜头都让国人倍感亲切,有强烈的带入感。当然电影中存在的不足亦十分明显。
在表演上,中矩,虽没有什么可挑剔得地方,但同样没有表现出任何不可替代性。以武见长的演员被放到了文绉绉的角色上,除了展示刘培强坚毅、勇敢、自我牺牲的人物性格外,丝毫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换成其他演员似乎也无不可。刘启在与父亲永别时的通话竟然没有一滴眼泪,韩朵朵在向全球求救说自己十分害怕时,无论声音还是动作、表情都没有让观众感受到她的害怕。这些都显得不那么艺术。
电影中另外几个梗也有些禁不起推敲,如高中生朗读朱自清的《春》,美妙的词句、轻盈的语调、梦幻般的憧憬,都暗含了地球明天将充满希望的暗示,但却明显有失自洽性。原著中地球开始流浪后,学校教育便完全倾向于更加实用的理工科,艺术、哲学这些学科几乎到了消亡的地步,因为人们已无暇顾及饱食之后的精神需要了。学生们在抽签才能进入的地下城中消耗着宝贵的资源,在人类命悬一线、生死存亡之际,还会这样悠然自得、置身世外地朗读朱自清的《春》吗?
电影中连续三次出现“北京第三交通委”的提示,电影上映后很快成为网络当红用语,被无数次引用、套用,这无疑是一个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梗。然而句中的“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却与2075年逃逸时代的科幻氛围格格不入,甚至显得异常尴尬。此语第一次出现在韩子昂驾驶的运输车上,试想,在零下80 多度的地表酷寒中,到处是冰原,道路尽失,且早已无人养护,每个驾驶员无不在冒着巨大的危险开车,并没有无比乐观的千万条道路,因此坚持所谓的行车规范只存在于臆想之中,整部电影里,观众几乎看不到任何一条可以称作“路”的路,因此这句反复出现的安全提示显得不伦不类,分分钟让人出戏的感觉。
韩朵朵是韩子昂拼命救下的孩子,为了纪念自己的女儿,韩子昂把女儿的名字给了她,这一情节令人动容,生命在延续,情感在加深,活着的人用尽各种手段在这乱世中寻找心灵的慰籍。于是韩朵朵与韩子昂的外孙刘启便成了兄妹关系,当刘启一声声呼唤妹妹的名字时实际上形同于在叫自己的妈妈,这一点似乎不太符合中国人的习俗,显得较为生硬。
怎样拯救即将撞向木星的地球,千钧一发之际,刘启猛然想起父亲的话,于是醍醐灌顶般顿悟,想出了引爆木星推开地球的办法。集全人类智慧都无法解决的难题被一个20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轻易地想出来了,虽然以色列科学家团队在地球即将毁灭的前几个小时也想到了,但却认为成功概率为零。最终刘启敢想敢拼,没有被学术权威们吓倒,而是用大胆的想象与坚定的行动加上周围人的协助,力挽狂澜将地球推到安全之处。那么意味着全球科学家的智慧抵不过一个普通青年?拯救地球这样庞大的难题仅仅拍拍脑袋就可以想出办法,让人觉得实在有些异想天开。
另外,由于大量剪辑使一些台词显得无法理解,人物性格在紧张的画面堆积中显得不够丰满,地下城的镜头几乎降到所剩无几,看不出人类在极端环境的具体生活,许多情节发展的合理性也被大大降低了。
《流浪地球》创造了目前国内科幻片的最好成绩,但仅以票房论英雄是片面的,我们还应看到其它因素对票房的影响,如观众的好奇心理,支持国产科幻的态度,声势浩大的宣传,中国科幻电影荒芜多年造成的超常期待,这些都是构成《流浪地球》高票房的原因。举个并不恰当的例子,如果眼下国足获得了奥运会决赛资格国人一定会奔走相告,喜极而泣,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足球已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同理,《流浪地球》的高票房也不意味着中国科幻电影真的达到了高水准。相反,与《星球大战》《黑客帝国》《异形》《超人》《终结者》《盗梦空间》《安德的游戏》等经典大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寻找不足决不意味着苛刻的挑剔,而是略带严肃的呵护,宗旨无非在于对中国科幻电影的热切关注。对电影提出意见并不意味着否定它的成功,相反《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电影可喜的起点,它显示了中国科幻作家的水平、投资者的眼光、导演及演员的敬业,更显示了观众的热切期待。有了这部电影的成功经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国内优秀科幻小说会被改编成电影,更多科幻影迷会被国产电影所吸引,《流浪地球》虽有不足之处,但仍开启了冲向世界一流科幻电影的航程。功不可没,祝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越来越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