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0
□ 王翠屏
光阴流转,白云苍狗,流年的记忆如同一颗颗露珠,随风散落,无迹可寻。转眼间,青丝染霜,芳华已逝,物是人非。可时光知味,岁月沉香。和王永健相识数年,当初那个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真诚直率的诗人,依然在日渐清冷的寂静中放歌,在风雨的洗礼中成长,变得更加从容清澈。
初识王永健,是十多年前绿洲杂志社在库尔勒举办的文学青创会上。天山南北各地年轻的文友们相聚在流光溢彩的孔雀河畔,相谈甚欢。有人徜徉在月色下的金沙滩,赤脚行走,任流沙灌入趾间;有人逐浪浅滩,嬉戏玩闹,水声,歌声,笑谈声,在夜色中回荡。岸边传来一阵惊呼声,原来是一群人围着篝火,手拉手地转圈,跳舞,某人因太过欢愉,失去平衡,跌倒在篝火边,虽无大碍,但热闹的场面暂时按下了暂停键。
这时,一位男青年站出来,他额头宽宽,脸膛潮红,黑发浓密,带一丝羞涩,眼睛却是亮晶晶的。他主动要求朗诵他新写的一首诗,内容大意是歌颂年轻的生命,诗歌,自然,欢聚的时光,美好的生活吧,在大家的掌声中,他朗诵得激情澎湃,极富感染力,以致满脸通红,热汗在火苗的映衬下泛着光……
王永健
多少年过去了,王永健对文学的挚爱,始终像一锅沸水,热腾腾的没有冷却过。从写作到编刊,编《铁门关文艺》《绿洲法苑》等杂志和《西部作家》微刊,诗意的文字总是不间断地从阔远的南疆疾风般掠过苍凉的戈壁荒原,带着博斯腾湖氤氲的气息,温暖着读者的心灵,让我时时感叹他那饱满的创作热情和办刊情怀。
王永健是一个文学多面手,涉足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多门类创作,他文思敏捷,下笔有神,激情飞扬,自信满满。他的作品经我手编发的不多,但永健从没有因此抱怨过。逢年过节,总能收到他祝福的短信,这种清淡如菊的友谊,散发着馨香,隽永如诗。
谈到文学,谈到作品,他总是兴趣盎然。在《文学的处子之路》中,他真实表达了自己对文学探索和追寻的意义所在,“不管文学之路是怎样崎岖,前方有多少荆棘和绊脚石,总会有人乐此不疲地走下去,一路栽种下一朵朵灿烂的艺术奇葩……只要我拿起我的笔,我就有了我的追求。怎么能让我的作品活得比我的自然生命强一点,长一点,我就十分充实和快乐了……”应该说,生活的磨练和积累,构成他独有的文学世界。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喷涌不绝的创作热情,他的努力和不放弃,他的天真和质朴,学习和思考,这些都凝结在他的文字里,渗透在他的一言一行中。
《铁门关文艺》
随着他视野的逐渐开阔,他的作品从个人真实生命和心灵状态的切实记叙与坦率呈现到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写作,从凭着直觉的洋洋洒洒、奔放不羁到日臻成熟;经历了漫长的甚至是艰苦的磨砺,他写他所熟悉的团场的生活、他所居住的城市库尔勒的景致、新疆的历史人物和风土人情,他写出了对大地苍生的热爱,对生命的感悟和感动,像《坎儿井,我的母亲》《库尔勒的桥》《库尔勒的眼睛》《兵团的城》《神奇瑰丽的五彩滩》《天堂来的音乐盛宴》《心中的街市》等等,都收录在散文集《向里向外的风》里。在他的笔下,贫瘠广袤的沙漠,灵动秀丽的湖泊,残垣断壁的古城废墟,清澈见底的一湾湖水,苍然一片的胡杨林,神奇浩大的坎儿井,这些新疆独特的自然景色和景观,灵动而神性,激情而丰美,叙述中,情感细腻得宛如雨后的江南,淋漓间,妙不可言。
他的小说故事性强,像一把锤子,能击打人的心灵,带动人的情绪。小说《风雪之夜》,反映基层团场连队的生活,故事真实,格调悲凉,主人公亲情丧失,生活窘迫,逐渐迷失自我,小说艺术地呈现了特定时期人的生存状态、人性的欲望和挣扎。但由于人物情感层面的挖掘和矛盾的冲突完成得太快,人物和事件的因果关系缺乏较全面的铺垫和转换,结构相对松散,以致戏剧化的冲力减弱。但从故事的整体呈现以及语言叙述中,他的文学天赋显露无疑,他对普通人生活不幸的悲悯情怀在文字中有所展现。他的作品如一颗蓬勃待长的绿树,已经具备基本的形态和气势,经过修剪,打理,美丽的冠形终会呈现。
相对于他的小说和散文,他的诗歌独具一格,富有韵味,年纪很轻时就取得骄人成绩,这从他多次参加文学比赛并获奖可见一斑:18 岁时,诗作《致村姑》获得1987 年中国精短诗歌作品大赛三等奖;《给你》获“松花江杯”中国现代诗歌大赛二等奖;19 岁时,又凭诗歌《裸体女子》获“全国青年诗歌大赛‘诗坛新秀杯’”征文二等奖,且收入《中华新诗集萃》,同年,诗作《窗之语》获中国诗坛新秀千人千首诗歌征文二等奖;《香山,我来了》获得了1989 年香山诗人诗歌作品大赛一等奖并进京领奖。他在香山朗诵了获奖作品《香山,我来了》,该作品获得了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的称赞。1998 年他的诗歌作品《饮烟》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举办的大地杯征文中荣获诗歌类二等奖,成为兵团及自治区作者中为数不多的获奖者的一员。1999 年,他的诗歌作品《我从窗口看见拾麦穗的母亲》参加了《半月谈》、中国文联共同举办的“胎盘膏杯”文学大赛并获得三等奖。
王永健诗歌的语言在跳跃中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他善于超越现象,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新鲜的感动和喜悦,他丰沛的情感丰富着诗歌的内涵。经过十多年的打磨,他的诗歌表达更加自由,诗句凝练,深沉:“我看见母亲拾麦穗的骨骼,骨骼中坚韧的悲壮,那弯曲的背,创造不灭的旋律”(王永健《我从窗口看见拾麦穗的母亲》)。“在这绿油油的,让人醉死的草地上,我愿意牵着一只手继续沦陷,愿意让醉意一直埋到脖子上,让柔弱无骨的露水哽咽我,让我窒息,已经十多年没有跳舞了,忘记了华尔兹、忘记了探戈,忘记了舞池和舞伴的模样,现在,只会自由步,我喜欢自由步,喜欢自由到不再想要去飞(王永健《在草地上》)”。
“访惠聚”驻村工作期间,王永健创作了不少反映民族团结、职工精神生活的作品:“这里有地平线的起伏,有河流和草原,这里不是一个人的村庄,有鸡鸣和狗吠。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野草在茫茫中呼啸。这干燥的风。在低压的暗云下有单调的东流的水。这里的土地更是埋藏着无数的年代……”“像蜜蜂一样生活着的村民,我深爱着的,我要用爱情的双臂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我贪恋着这片土地”(王永健《没想到,你我在田野中同时绽放》)。茫茫中呼啸的野草,低压暗云下东流的水,土地更是埋藏着无数的年代……这般场景和述说,让生命觉醒,灵魂律动,血液燃烧。它唤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和思考、认识和发现。提升了读者的想象力,开掘出作品的深度。
王永健长期在基层团场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后在报社当过编辑、记者,成为兵团作家协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担任兵团第二师作家协会秘书长。近些年来,他在创作的同时,致力打造《西部作家》微刊平台。目前,该平台已经出刊120 期,汇聚疆内外众多作家作品,拥有用户2027人,每期阅读量3000 多次,总阅读量达到360000次之多,居自治区(兵团)微平台前列,影响力日渐深远。
他的文学创作从新疆兵团基层连队启程,拓展到全国文坛,这是他多年耕耘的结果。他刻苦学习,广泛吸取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多门类学科知识,阅读了大量的人物传记、回忆录、中国古典和西方文学作品,多渠道储备知识,充盈自我。他在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中国青年作家网开辟作家专栏。他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作家》《青年文学》《绿洲》《农民日报》《新疆日报》《兵团日报》《兵团文艺》《准噶尔文丛》《铁门关文艺》《绿原报》《巴音郭楞日报》《库尔勒晚报》等报刊。他的散文集《向里向外的风》入选兵团“金戈壁”文学丛书散文卷,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散文《库尔勒的桥》刊发于《人民日报》副刊,被自治区教委定为中学语文课外必读篇目。小说《最后的青年排》获新疆新闻奖副刊作品二等奖;《居家的灯火明了》获兵团新闻奖副刊作品三等奖;四幕诗剧《爱之舞》获全国地市报副刊作品好作品奖等;《罗布人村寨:一条河两个世界三种风四类人》《嵌入心灵深处的血性》获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他还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崖》。
王永健热爱文学,他的写作风格,自由洒脱,诗意浓郁,极富想象力;语言空灵,充满童话般的色彩;他文思敏捷,情感细腻,字里行间跳动着火一般的激情。如果说,他早期的作品多少有些文学上的炫技表演的话,后期作品日渐成熟。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交织其中。
有着文学的滋养,王永健情绪昂扬、积极、乐观,充满正能量,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也毫不灰心动摇。兵团团场基层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他坚强乐观的精神品格,“团场是我由书本走向生活的开始,同时,又让我在生活之中接近书本。当我面对这敞开的绿色影集,面对开拓者的塑像,面对废墟旁站立的铧犁和一种更加深邃、离奇的精神品格时,我清楚我生在这地方是为了什么,在这里、在这永驻的镌刻中活着,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精神存在中活着,在拽紧希望的帷幕里活着……”
他快乐地拥抱生活,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向往,“在夜的翅膀下,我的心是千里草原,牛粪火、防风林的呼唤,像悠扬的琴声洞穿着我的心灵……”(王永健《行走的风景》)。他的精神游走在书本和文字中,游走在诗歌的世界里,他用文学的方式营筑起自己精神世界的城郭。
生活中的王永健是低调的,他时常沉浸在创作中,架构故事,塑造人物。他用文字慰籍心灵,用虚构反映现实,将年轮编织成一行行散发着油墨浓香的诗文;近年来的频频获奖,他的兴奋溢于言表,他向众人证明他的文学才气。他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精神追求,他渴望成功。他的梦想通过作品得以实现。他是孔雀河畔的文学胡杨。
他一直努力地用文学的形式展现生活,展现家乡的美和时代的变迁,也一直通过文学,广结善缘,并乐在其中。
春林初盛,绿叶满枝,文学之树常青。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